《步履不停》:是枝裕和最好的電影,希望爸媽老得慢一點

2021-01-08 馬木木愛電影

2017年,GQ 雜誌為李安拍攝封面,這個63歲的導演頭髮花白,在那雙深邃的眼睛背後,我似乎讀出了佛經裡的慈悲。我看得心頭一緊:李安老矣。

我想起第一次看他的電影,那是「家庭三部曲」的終章《飲食男女》。

當時對這個世界名導沒什麼概念,除了那個「騷氣」滿分的結局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一組對準車流人往的全景鏡頭。

行色匆匆,不正是一副眾生之相嗎?

三十年來,李安一直對人間的離散持有極大的熱情,到外在的電影語言表達,他始終借「家」這個題材解釋世界。

我想起了是枝裕和,因為他對「家」似乎有著同樣的執念。他的鏡頭裡總有日常,日常裡總有溫存,溫存裡又總有一脈人生遺憾。

1968年,石田良子以一首《藍色街燈下的橫濱》風靡大街小巷,創造了150萬張的銷售記錄。

那一年,是枝裕和6歲。

32年後,他把自己的童年往事改編成劇本,故事的名字取自石田良子那首歌中一句歌詞,叫《步履不停》。

或許再早上兩三年,我還是沒辦法喜歡上這樣的日式電影風格,因為它太慢了。

如今從情感的層面去審視它,我愈發感受到《步履不停》背後的人生厚重感。

在是枝裕和平淡如水的敘事下,壓抑的情感矛盾暗流湧動。良多一家人感情的互相羈絆之間,藏匿著太多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電影裡有死亡,但導演和沒有刻意消費死亡。

他以家長裡短的方式提醒著你去思考生活,思考與家庭相處時的狀態。

他一邊在製造溫情,一邊又告訴你人生無常。

人生無常,我們又該怎麼去過好這一生呢?

電影的時間場景是一家人的一日三餐。

一天是個縮影,意在表達你今天留下的遺憾,也將是終身的遺憾,因為從本質上講,人生不過是大寫的一天而已。

三代人的日常是典型的社會家庭結構,新的家庭要組建,一定建立在原生家庭的解構之上,重聚則囊括了生而為人的生命常態,少年天真叛逆、中年隱忍苟且、老年孤獨無力。

每個少年都曾經崇拜過自己的父親,但他們多半不會按照父親的意願成長。

中年開始碎了一地的煙火,為柴米憂慮。

老年逐漸走向被時代遺棄的邊緣,卻固執地堅守著自己曾經的威嚴。

我們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思維與心境。

但在通透的未來都會走進同樣的遺憾之中。

這種遺憾就藏在那句著名的臺詞裡,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

是啊,時間從來不語,卻默默地教會我們很多事情,比如珍惜,比如後悔。

前陣子看《山河故人》,結局處趙濤雪中獨舞的場面讓我看得很心塞。

賈樟柯說: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那何為故人?

就是陪你走過一段路,給你製造過生命中一些美好回憶,如今又被時間奪走的人。朋友、愛人、父母、子女都是故人。

這就為人生抹上了極大的悲觀色彩。

我們一路前行,但在人生的末路,我們遇到的只有自己。

這也是《步》片的內核:人生就是不斷的失去。

46歲的是枝裕和借電影再次感受母親生命中的溫存,他想要忘卻,所謂「時間終將為我們找到諒解的出口」,與其說是一種坦然,不如說是認命。

就像姜文人到中年時的感慨:人鬥不過命,命鬥不過時間。

人生既是海子筆下的:我年華虛度,空有一身疲倦;也是你我步履不停,卻在回首時不得不撿起的一身遺憾。

9年前,我的兄長結婚。

有一天他騎摩託車載我,騎得飛快,我讓他慢點,他說了一句話讓我至今印象深刻,他說:哥討厭20年來蝸牛般的速度。

是啊,每個孩子都會對父親的掣肘反抗。

當他可以拿回自己人生主控權的時候,他意氣風發、他追求速度、他一往無前。他的世界裡只有: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如今,他仍在這條路上步履不停,卻未曾轉身感受過父母的形單影隻。

有一陣子我很傷感。我覺得我的爸媽老了,他們的牙齒正在脫落,皮膚上也開始長斑,更要命的,他們跟我越來越客氣了...

我似乎從一個兒子變成了座上賓,我以為這是莫大的恥辱。

他們固執地用染髮劑來維護著不肯服老的體面。

可皺紋騙不了人啊。

走進江湖的第十分年頭,我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我的人生還有來處,而有些朋友不見了父母,他們的人生只剩下歸途。

我曾經以為《步履不停》的表達是要告誡我們永遠 Stil walking ,因為只要走得足夠快,那遺憾應該就追不上我們吧。

其實不然,日常雖然瑣碎地讓人疲倦,但在瑣碎裡,是枝裕和埋下了一抹溫柔。

這抹溫柔叫:慢一點。

且看失去母親的姜文終於明白,為什麼薑母生前的囑託中從來只有兩件事:吃好、睡好。

因為把這兩件事做好,人生就沒什麼大事...

且看失去父親的李安開始不安,他終於在事隔八年後,借少年派之口在狂風暴雨中一次又一次地高喊:對不起、對不起...

且看失去雙親的是枝裕和在指尖憂傷地表達:人生總會犯下不管付出多少代價都無法挽回的過錯,它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

原來匆匆才是製造遺憾的根本元兇,我們永遠無法追上「愛」的步伐,因為它一直在你我身後徘徊。

人生慢一拍的原因,恰恰是因為你走得太快了。

因為走得快,你忽略了身邊的愛人,無視了沿途的風景,只能在人去樓空的某個時刻,驀然回首,兩行清淚,原來那些生命中如輕如鴻毛的時刻,竟然是人生中最不可承受的厚重。

是的,兩個小時的《步履不停》沒有高潮,卻製造了太多感動。

好電影從不提供答案。

卻一定會引發你對生活的思考。

生活的本質,不過就是日常的瑣碎,日常不是碎了一地的煙火,日常是深藏於愛的美麗。

人間行色匆匆,你我步履不停,慢一點。看看你的身邊人,也看看你身邊的風景。

相關焦點

  • 是枝裕和《步履不停》:人生,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
    無論是電影還是文字,是枝裕和都像在彈棉花的老匠人,把人最不想撥動的那根神經震得支離破碎,四分五裂,盪氣迴腸,洶湧澎湃。他想要呈現的家庭的細碎情感,纖細,敏感,讓人想碰又收回手。他所講述的故事,是一個家庭之所以完好無缺、沒有分崩離析的秘密。
  • 從《步履不停》和《海街日記》看是枝裕和對家庭的解構
    《步履不停》和《海街日記》都是圍繞家庭而展開,講述兩代人從隔閡走向和解。是枝裕和的作品題材多具社會關懷,以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展開,反映日本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諸如:老齡化嚴重,很多老人老無所依,棄嬰和虐童事件令人觸目驚心等等。
  • 是枝裕和《步履不停》:困住自己的是放不下的過往,與時間講和
    電影《步履不停》,是著名日本導演枝裕和的經典作品之一,此電影改編自是枝裕和親撰的同名小說,這也源自是枝裕和的部分真實經歷,是為懷念自己母親所作。是枝裕和在《知日》雜誌上說過:「《步履不停》是迄今為止我拍過的電影中個人成分最重的一部。……大概是母親的去世讓我太悲傷了,需要通過這樣的形式悼念她,否則人生無法繼續。」
  • 《步履不停》:這慢一拍的生活
    《步履不停》是枝裕和人間三部曲之一。是枝裕和曾表示自己「想要拍一個什麼事都沒發生的故事」,甚至希望這部電影「除了細節別無他物」。是枝裕和因為對過世的母親的思念和懊悔拍攝了《步履不停》,他稱這部作品純粹從私人的感情出發,沒有絲毫的社會性,但就是這些細枝末節的累加才構成了生活,似乎什麼都沒發生,又似乎把所有人生都講完了。生活總是在繼續,而我們一直慢一拍,跟不上父輩們的腳步,到頭來又隱隱約約變成他們的模樣,才恍然大悟地遺憾起來。
  • 是枝裕和中國直播首秀!《比海更深》的起點是《步履不停》
    喧鬧卻又平靜的夜晚,有些事情正在悄然改變……與其它大多數作品的主題相似,是枝裕和在這部電影中同樣講述了家庭與親人之間深切的情感與羈絆,作品風格至此,是枝裕和正是受到了自己母親過世的影響,而這些作品的起點,要從同樣由阿部寬與樹木希林主演的電影《步履不停》說起。是枝裕和的母親過世以後,他從個人的情感出發而拍攝了電影《步履不停》。
  •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總有一些無法挽回.枝裕和經典代表作《步履不停》的原著小說(附電影)
    新的一年裡,希望大家別熬夜,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磨練好敏感的心,適度鍛鍊,保持閱讀的習慣。     今年還剩364天,現在,努力和奮鬥交給你自己,但美好的閱讀體驗就由我們來守護,讓我們好好對待每一天吧!
  • 《步履不停》:是枝裕和謂誰?不僅僅代表著「包容、溫情與簡練」
    >《步履不停》是是枝裕和寫的也是他導演的劇情片,上映於2008年6月,主要講述了位於偏遠小鎮的橫山一家,因為祭拜去世的長子,一家人聚在一起生活的故事。接下來我以《步履不停》為例,從三個方面來解讀是枝裕和導演電影的美學及其創作風格1.鏡頭語言:擅長捕捉平凡的場景表達生活中的客觀事實,大量使用語言表現家庭成員的關係,渲染氣氛,讓人融入其中無法自拔。
  • 壹號影評 | 薛凌:月明如晝,門前湧入潮頭——是枝裕和電影《步履不停》賞析
    是枝裕和的家庭電影往往取材於真實事件,以家庭倫理和社會視域相結合,《步履不停》是比較特殊的一部影片,乃是枝裕和為了紀念自己去世的母親而拍攝。在《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中,是枝裕和說:「我本該再為她做點什麼。……我內心的悔恨醞釀出了《步履不停》的主題——『人生總是有點來不及』。我將這句話寫在筆記本的第一頁,開始創作劇本。」
  • 重溫《步履不停》,悟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中的父子人生哲思
    文|怡非「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為何總是慢一拍」。說起家庭,每一個男人都繞不開一個話題,那就是父子關係。在父子相處的一生中,或有作為兒子的叛逆,或有作為父親的無奈,這都是所有男人終其一生都在探索的命題。《步履不停》中對於父子相處生活的書寫和細節刻畫,溫暖又不溫情,平實中蘊含著矛盾和衝突的暗流,戳中了我內心的痛點,喚起了我對於家庭關係和生活的反思。這部電影也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最滿意的一部,可以說是他的巔峰佳作。影片獲第3屆亞洲電影大獎,是枝裕和也因此獲得最佳導演,豆瓣評分8.8分。
  • 從《步履不停》中解讀導演是枝裕和創作背後深邃從容的人生感悟
    該片豆瓣評分8.8分,列入豆瓣Top250榜單之中,同時也榮獲第22屆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是枝裕和也因此獲得第3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有人說《步履不停》是是枝裕和電影中最經典的一部,佳作之所以為佳作,就是因為它將尋常生活描繪得不動聲色,卻展現了生活的全貌。幾乎所有導演在拍攝底層家庭題材時,都會有意無意使用自上而下的鏡頭,只有是枝裕和永遠能夠保持溫暖的平視。
  • 從《步履不停》看現代社會父母與子女相處三種形態
    人生,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那就是我失去父親還有母親之後,我最真實的感受。 ——《步履不停》 成年後的子女,面對日漸老去的父母親,心裡總有一點矛盾。雖抱著對父母養育的感恩之情,希望有一天能「報得三春暉」,可言行卻是逐漸疏遠父母。直到看到父母的衰老、死亡,才深刻領悟「子欲養而親不待」遺憾與無奈。 《步履不停》就是日本電影大師是枝裕和緬懷剛過世的母親創造的作品。比起沉湎於失去母親的悲痛,是枝裕和更懷念在日常與母親相處的點滴。於是,他將自己的經歷改編成《步履不停》電影,並寫成小說。
  • 豆瓣評分8.8,《步履不停》中的那些生死、親情,是枝裕和這樣講
    是枝裕和說,《步履不停》是一個什麼事都沒發生的故事,除了細節別無旁物,因為,細枝末節累加起來即是生活。生活中哪有那麼多波瀾起伏,對於大部分來說,都是平平淡淡的細枝末節、日常瑣事。這部豆瓣評分8.8高分的電影,作為是枝裕和人間三部曲的首部作品,將鏡頭聚焦在一個家庭的相聚,在一個小鎮上,橫山家終於迎來了家庭的聚會,透過年邁父母親的言談舉止,三代人之間對於家庭、生死問題都在展現了自己的態度,這邊是生活!母親總是熱情,父親總是冷漠,看著兒女的到來,母親笑臉相迎,父親卻愁眉苦臉。
  • 《步履不停》:人生路上,總有點猝不及防
    有一種慢節奏的電影,如果沒有一顆安靜的心來慢慢欣賞,你無法體會電影的魅力。《步履不停》就是這樣一種真實生活化的電影,擅長拍紀錄片的導演是枝裕和,這次把鏡頭切到一家人的聚首,在一天的時光裡,道出了無數家庭的一生。
  • 《步履不停》:人生路上步履匆匆,為何總是有些來不及?
    是枝裕和是日本頗具盛名的電影導演,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父如子》、《海街日記》、《小偷家族》等等,而《步履不停》是最偏愛的一部。是枝裕和不喜歡宏大敘事,總是將自己對生命的思考融入日常生活的瑣碎之中,在對平凡生活近乎白描的聚焦之中,將沉悶的生命命題細細地鋪展開來,讓人將傷痛緩慢的稀釋,獲得治癒的力量。
  • 青年電影創作者的是枝裕和「網課」體驗
    是枝裕和(尤其是把火車交匯作為神跡祈願的《奇蹟》中)傳承了這一點。 《步履不停》中,祖父無法接受自己的兒子迎娶一位帶著「拖油瓶」的寡婦,認為這有礙觀瞻並且不吉利。作為鄉間診所中的高級知識分子形象,小敦祖父對祖傳事業的「傳宗接代」抱有幻想:一方面,他們都希望自己的種脈得以延續,另一方面,也渴求醫術的技藝有所傳承。
  • 青年電影創作者的是枝裕和「網課」體驗
    日本電影圈內將是枝裕和視為小津安二郎的正統繼承人,是枝裕和的藝術創作與市場遭遇,再次印證了「無限風光在險峰」。在是枝裕和迄今為止的電影生涯中,紀錄片與劇情片創作交織而行。是枝裕和(尤其是把火車交匯作為神跡祈願的《奇蹟》中)傳承了這一點。《步履不停》中,祖父無法接受自己的兒子迎娶一位帶著「拖油瓶」的寡婦,認為這有礙觀瞻並且不吉利。
  • 看完是枝裕和所有電影,仿佛過了一生!
    這部被稱為90年代中最好、最細膩的電影,一經推出就引來各界的關注,在日本及海外獲獎無數。《步履不停》往前走,有了《奇蹟》。很多人看完都認為是《步履不停》的續集,它就像是橫山家生活的又一個截斷面,《步履不停》中提到的東西,在《比海更深》裡都能有所呼應。
  • 步履不停,殘忍而溫柔
    文/世錦《步履不停》是我看的第一部是枝裕和,由此愛上這位導演,繼而去搜尋他別的電影看。
  • 被溫暖的力量包裹著一起步履不停,「時·光」影展開幕影片看哭觀眾
    《無人知曉》在2021年1月1日在CGV影城(樂堤港IMAX店),1月2日在西戲影院(西戲·XIXI LIVE 內)和盧米埃影城(西溪天街店)各有一場。目前《無人知曉》尚有少量餘票,要看的可要抓緊了。《步履不停》則是是枝裕和最為人稱道的「人間三部曲」(《小偷家族》《比海更深》《步履不停》)中的一部。
  • 節目音頻精選:日本電影《步履不停》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 (2008)
    節目給大家推介了日本導演是枝裕和2008年的電影《步履不停》(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步履不停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 (2008) 導演: 是枝裕和編劇: 是枝裕和主演: 阿部寬 / 夏川結衣 / 江原由希子 / 高橋和也 / 田中祥平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