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步履不停》看現代社會父母與子女相處三種形態

2020-08-28 桃紫似水年華

人生,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那就是我失去父親還有母親之後,我最真實的感受。

——《步履不停

成年後的子女,面對日漸老去的父母親,心裡總有一點矛盾。雖抱著對父母養育的感恩之情,希望有一天能「報得三春暉」,可言行卻是逐漸疏遠父母。直到看到父母的衰老、死亡,才深刻領悟「子欲養而親不待」遺憾與無奈。

《步履不停》就是日本電影大師是枝裕和緬懷剛過世的母親創造的作品。比起沉湎於失去母親的悲痛,是枝裕和更懷念在日常與母親相處的點滴。於是,他將自己的經歷改編成《步履不停》電影,並寫成小說。是枝導演說,這是一部為自己而做的作品,卻受到了意外的收穫。此片不僅在日本國內橫掃當年的電影獎項,還獲得了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評審團大獎和最佳影片。

故事講述了中年無業男子橫山良多帶著新婚妻子由香裡和她的兒子,在哥哥的祭日回到父母家,與父母共同度過一日一夜的經歷。故事圍繞吃飯、散步、洗澡、拜祭、閒聊,這些日常瑣碎細節,譜寫了一部溫情卻悲涼的家庭協奏曲。

步履不停


捧起《步履不停》,隨著是枝裕和筆下良多的敘述,最初會感到有點瑣碎乏味,看到最後卻驀然流淚。

下面,我將從這個故事看現代社會父母與子女相處三種形態。

「望子成龍」的專制家庭教育讓父母與子女越走越遠

故事開始,良多抱著不情不願的心態回老家。作為家中次子的良多,自幼活在哥哥的優秀下,父親是小鎮裡有名醫生,哥哥繼承父親的衣缽,成為出色的醫生。15年前一場意外,大兒子救出溺水小孩後身亡,大大打擊良多的父母。所以,大兒子早逝,父親將「望子成龍」渴望變本加厲放在良多身上,良多不堪重負,只能離家在外闖蕩,與父親關係交惡。

夾在父子之間的母親只會毫不留情罵丈夫,寵溺小兒子。她一心只想兒子幸福,誰料良多四十歲才找了個有拖油瓶的寡婦結婚。

「望子成龍」的教育似乎成了東南亞國家社會共識家庭觀念。父母基於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出發,按照他們的想法安排子女的將來。父母的初衷是希望子女能少走彎路,更快成功。因此,在家長的權威下,他們要求子女按照他們預定的人生軌道前行,卻忽視了子女自己的意願。

父母一再壓制,子女一再堅持,雙方像困獸之鬥一樣,爭得精竭力疲。而結果令父母與子女間形成無法逾越的鴻溝,來自心與心的鴻溝。子女逃離,父母嘆息,親子之間越走越遠。

良多與父親散步


矛盾的緣起是過度保護,只有尊重、溝通才能解決問題。父母要尊重子女的意願,理解子女的想法;子女也應尊重父母的建議,坦誠相待,與父母交心溝通。我們始終要相信,父母是世界上最愛子女的人。

子女只管風雨前行,卻忘記回頭看父母了

在良多與繼子入浴前,父親在浴室欲言又止;在父子三人散步時,父親欲說還休。嚴肅驕傲的父親關心兒子,卻只能蜻蜓點水,像普通人一般,只能寒暄道「工作好嗎?」、「生活好嗎?」。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父母疼愛子女的心,不會因為子女長大而減少,卻會因子女的離去而越發濃鬱。大兒子離世多年,只有母親維持大兒子房間的原狀,每年堅持要求那個獲救的孩子來家祭拜。她用自己的方式紀念大兒子,不願抹去大兒子活過的痕跡。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著,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良多與母親上山拜祭


父母看著孩子背影漸行漸遠,只能含淚揮別。子女又有誰會回頭看看,此時的父母是否淚眼婆娑?我們不知道,也無法知道。就像良多一家坐著公共汽車回程時,父親頭都不回就走,母親立在車後目送了許久,直到看不到車為止。子女無法想像父母目送孩子那種心酸,人生之路始終推著我們前行,我們來不及回頭看父母一眼,或者根本就忘了要回頭看看父母的身影。

「養兒方知父母恩」,卻憾成「子欲養而親不待」

故事的最後,良多有了自己的女兒。當他在醫院看到女兒的出生,第一次抱著女兒時,他明白了父親對他的苦心。當他牽著女兒的手,走在當日他與母親一起走過的路,說著母親曾告訴他的故事時,良多感觸地想起了母親。這種真摯而細膩的情感,只有失去了至親才感到徹骨之痛。

當了父母后,才慢慢體會到父母的無奈。子女小時候一切都依賴著父母,從軟綿綿的一小團逐漸長大成比父母更強大的成人。這個過程對於子女是成長,對於父母是送別。送走日漸獨立的子女,這種無助感,為人父母后會慢慢感受著,那是當年我們的遠去帶給父母的。

多年後,良多攜妻帶兒上山拜祭


良多對於與父母這一天經歷發生的事情一直記憶猶新。從前父母對自己的專橫要求,經歷了這一天後,他感覺到父母的無助。父母不再是以前那個為自己遮風擋雨的避風港。他們在衰老,甚至慢慢走向死亡,作為子女眼看著父母這些變化,卻什麼都不能做。

在失去後,子女才逐漸領悟到,有些過錯無法挽回,有些愛說的太遲,人生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

人生最無奈,是我們的人生不會因父母的蒼老、甚至死亡而停步。無論有多不舍,我們被都推著走。父母容顏衰老、動作遲緩、記憶退化、白髮叢生,子女卻只能不知所措看著父母改變,無可奈何地接受。

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實在太少了,別總想如何報答父母,讓父母享福,報答父母最好的方式是照顧好自己。而我們餘生能給父母最好的禮物就是陪伴。

橫山一家難得的相聚時光


結語

有別於一味歌頌父母對子女賣命式付出的作品,《步履不停》就像家常小菜一樣,很平凡,卻充滿家的味道。這不就是我們與父母的日常故事嗎?有爭執、有妥協、有嘮叨、有埋怨,更有歡樂。正是這瑣碎而細膩的細節飽含家人間最珍貴的親情。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不要總是慢一步。

父母都在,就是最好的幸福,我們要好好珍惜。

相關焦點

  • 日常的真相——電影《步履不停》
    小津安二郎以「物哀」的態度寫傳統家庭的危機,於無聲處批判的是現代社會對溫情的破壞。是枝裕和恰恰相反,他從現代的視角來打量東方文化,批判在這文化中破壞親子關係的因素,這些因素讓家庭陷入倫理困境。很多觀眾把電影《步履不停》歸結為導演在重複一個生活教訓—「子欲養,親不待」。其實這又是對是枝裕和的誤讀。
  • 血脈相連,生死相依 ——日本電影《步履不停》賞析
    《步履不停》這部2008年日本的家庭劇,當年就曾看得我淚流滿面。
  • 《步履不停》:是枝裕和最好的電影,希望爸媽老得慢一點
    32年後,他把自己的童年往事改編成劇本,故事的名字取自石田良子那首歌中一句歌詞,叫《步履不停》。或許再早上兩三年,我還是沒辦法喜歡上這樣的日式電影風格,因為它太慢了。如今從情感的層面去審視它,我愈發感受到《步履不停》背後的人生厚重感。在是枝裕和平淡如水的敘事下,壓抑的情感矛盾暗流湧動。
  • 從《步履不停》中解讀導演是枝裕和創作背後深邃從容的人生感悟
    是枝裕和一向以溫暖的治癒片著稱,《步履不停》同樣也是一部關於家庭的治癒系電影,但是與他的其他電影不同的是,《步履不停》在細膩的人物塑造和情感筆觸之下,看似輕巧卻深刻地同觀眾探討了深邃從容的人生感悟,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哲學深度和豁達的人生態度。
  • 好看的日本家庭電影《步履不停》推薦,豆瓣評分8.8
    日本電影《步履不停》是一部好看的家庭電影。
  • 《如果父母老後難想相處》:如何與麻煩父母好好相處?
    那麼,面對年老難相處的父母,子女如何才能和他們愉快相處,讓親情不被傷害,而更加溫暖呢?不妨從這本書——《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中找答案。該書作者是美國的臨床社工師格蕾絲·勒博和芭芭拉·凱恩,他們擁有超過30年的老人看護經驗。在日常工作中,她們遇到很多客戶,客戶擁有各種各樣難相處的父母,她們指導協助了很多客戶和他們的麻煩父母。
  • 從《步履不停》和《海街日記》看是枝裕和對家庭的解構
    《步履不停》和《海街日記》都是圍繞家庭而展開,講述兩代人從隔閡走向和解。是枝裕和的作品題材多具社會關懷,以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展開,反映日本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諸如:老齡化嚴重,很多老人老無所依,棄嬰和虐童事件令人觸目驚心等等。
  • 《步履不停》:無論發生什麼,人都會跟著時間往前走
    因為祭拜哥哥,促成了兩天一夜的橫山家庭聚會,父母家中難得的熱鬧時光。家庭聚會的故事,也無非就是聊聊天,吃吃飯,散散步等等。這些平常事的對話中,體現了橫山家庭中父與子之間的相互不理解,彆扭。父母對二兒子兒媳婦的不滿意等等。可即便是這樣,親人之間不會因為這些而不聯繫,時間也不會因此而停滯,總會往前走,步履不停。
  • 步履不停,殘忍而溫柔
    文/世錦《步履不停》是我看的第一部是枝裕和,由此愛上這位導演,繼而去搜尋他別的電影看。
  • 豆瓣8.8分|《步履不停》人生取決當下,卻要步履不停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步履不停》是一部家庭治癒系電影,豆瓣評分高達8.8分。該片被評為第22屆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是公認的是枝裕和最好的作品之一。從小就不如哥哥優秀的良多執意遠離父母生活,已過40歲的他沒有任何行業證書,再一次失業後,他艱難地尋找著工作。喪偶的田香裡帶著自己10歲的兒子嫁給了良多,良多一方面覺得人生大事完成,父母不用再催婚自己了,一方面又急於知道,父母對於自己婚事的態度。
  • 影評|《步履不停》怎麼辦,生活總是要繼續的
    在外有各自生活的子女攜家眷回故鄉看望父母。《步履不停》回老家看望父母女兒千奈美,在廚房給母親當幫廚,她帶著一家子回到老家,看望高齡的父母。壓抑的家庭氛圍子女回老家看父母電影有一個【治癒】的標籤,看完之後,這是「致鬱」 電影吧,可能這就是合理的、暖心的大結局吧。但是看完之後心裡有一股說不出來的難過。我也不是很明白,自己到底難過什麼?是因為看到白髮人送黑髮人? 是因為最後良多沒有和父親完成看球賽?是因為最後良多偷懶沒去看完父母?....
  • 論父母與子女的相處
    A:那我過得不好,十年後你要看我笑話嗎?媽媽:只有你才是那種人,我不會是那種人的,我沒有做對不起自己的良心的事 。我也常常處於A的位置,也越來越讓我不能明白父母子女之間相處的正確模式應該是怎麼樣的。我常常覺得在這個世上太過孤獨,而親人恰恰應該是給我們帶來溫暖的人,但經過一次次的嘗試性溝通之後,才漸漸明白不是所有親人都是可以其樂融融,因為這裡面包含的內容太多,或許是性格,或許是經歷。
  • 《步履不停》|家庭故事裡的現實主義和「物哀」之美
    電影《步履不停》是由日本當下著名導演是枝裕和自編自導的一部反映傳統日本家庭生活的影片。在影片大量貼近生活化的對白裡,在流水似的日常瑣事之中演繹出了最本質的生活和最真實的人生感悟。《步履不停》所講述的東方文化裡的家庭故事很容易讓觀眾找到同感,也很有代表性的反映出是枝裕和創作風格裡現實主義和「物哀」之美。
  • 步履不停 【吉他譜 伴奏】
    在這個非常時期,自己重溫了是枝裕和導演的幾部電影,其中最喜歡的兩部是《如父如子》《步履不停》。
  • 周末電影 |《步履不停》來不及的人生,停不下的步伐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我們常常忽略身邊的美好,每當稍停下腳步,才驚覺那些最珍貴的事物竟在不知不覺中匆匆流逝。
  • 《步履不停》:人生路上,總有點猝不及防
    《步履不停》就是這樣一種真實生活化的電影,擅長拍紀錄片的導演是枝裕和,這次把鏡頭切到一家人的聚首,在一天的時光裡,道出了無數家庭的一生。 其實,父母的初心是希望我們能夠生活得好,如果我們可以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到一定成績獲得社會認可,不說錦衣玉食,榮華富貴,但總得衣食無憂,健康快樂吧,那麼父母對於你想不想做醫生或是公務員真的就那麼重要嗎?
  • 重溫《步履不停》,悟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中的父子人生哲思
    文|怡非「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為何總是慢一拍」。說起家庭,每一個男人都繞不開一個話題,那就是父子關係。在父子相處的一生中,或有作為兒子的叛逆,或有作為父親的無奈,這都是所有男人終其一生都在探索的命題。《步履不停》中對於父子相處生活的書寫和細節刻畫,溫暖又不溫情,平實中蘊含著矛盾和衝突的暗流,戳中了我內心的痛點,喚起了我對於家庭關係和生活的反思。這部電影也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最滿意的一部,可以說是他的巔峰佳作。影片獲第3屆亞洲電影大獎,是枝裕和也因此獲得最佳導演,豆瓣評分8.8分。
  • 不要讓《步履不停》停下來
    偶偶然翻到《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的作品,豆瓣評分8.8,入選TOP250電影排行榜,爛番茄新鮮度7.9分。爛番茄7.9評分讓人想說太多話卻不知從何說起的一部電影,男主人公小良的哥哥去世了,他的父母一直在懷念著他的哥哥,
  • 壹號影評 | 薛凌:月明如晝,門前湧入潮頭——是枝裕和電影《步履不停》賞析
    晚上姐姐離去了,良多一家在老家住了一晚,合家歡的融洽氣氛中充滿著難以言說的苦澀,良多失業多日無法向父母說明,遮遮掩掩地隱瞞著。父母見到良多,更加思念過世的大兒子,內心十分痛苦。相比優秀的大哥,良多自慚形穢,坐立不安。第二天早晨,良多陪父親散步,父親說下次一起去看一場足球賽吧。良多離開老家,向父母告別。目送著兒子遠去,老兩口自我安慰說過年他們還會回來的。
  • 忠、孝、義 被現代社會拋棄和嫁虛偽
    任何時候的掌權派都喜歡這種人,但現代社會這種人已經鳳毛麟角。其次說偽忠:有句話說「大奸似忠」。如果一個人能讓所有人認可而沒有工作、社會成績,那麼此人有可能是大奸之輩。這就要看這種人有什麼目的了,如果僅僅是貪圖虛名小利也沒有什麼大礙,但如果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