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劊子手殺人前為什麼要噴水?

2021-02-13 看鑑

文章底部有驚喜,

走過路過別錯過!

皇帝在自己家門口殺人,為什麼不怕鬧鬼?以訛傳訛的午門斬首其實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

(欲看文章,先看視頻)

視頻不過癮

精彩向上劃

影視劇中經常看到這樣的片段:推出午門斬首。其實這只是演義小說的想當然。明清兩代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是個莊嚴肅穆的地方,而且在家門口殺人,再尿性的皇帝也怕晚上鬧鬼。

其實真正執行斬首大刑的地方,是北京菜市口。清朝時的菜市口,在今天的鐵門胡同南口的馬路上,該地自明朝開始就是著名的蔬菜批發市場,人氣非常旺盛。清朝把這裡當作刑場,大概有震懾百姓的意思。

每年冬至前,朝廷都會處決一批死刑犯,到菜市口受死刑的犯人有一些特殊待遇。行刑前一天晚上,獄吏對犯人都要賀「喜」,送來一份「辭陽飯」,即醬肘子一包,大餅一斤。面對這頓入獄後最「豐盛」的飯,大多數犯人都難以下咽。

行刑當天押到菜市口,要經過一個叫做「破碗居」的酒店,押獄小吏一般會讓囚犯在這裡喝一碗送行酒。這種酒是以白酒和黃酒調製而成,酒力很大,喝完後犯人就暈暈乎乎地進入迷糊狀態。

如果是有錢人家的,還會在菜市口刑場對面的鶴年堂藥店,買來一副「鶴頂血」,這是一種麻醉藥,喝了後行刑時不知道疼痛。這是家人能為死刑犯做的最後一點事。

1898年戊戌政變,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處以斬刑。傳聞鶴年堂掌柜王聖一對六君子抱有同情,行刑前主動給六君子一人送了一份藥,六君子肅然而立,無人接受。但此事估計是出於鶴年堂後人的演繹,六君子是慈禧太后的眼中釘肉中刺,一個小小的藥店掌柜居然敢頂風送藥,顯然是活得不耐煩了。

在菜市口挨刀的,一般都是低等人,清朝宗室和高官一般不在這裡受刑。但也有例外,辛酉政變後,慈禧為洩私憤,便曾下令將顧命八大臣之首的肅順斬殺於此。

死囚開刀前,監斬官要再度確認犯人身份,犯人頭臉不得有任何遮蔽物,以防偷換犯人。電影《鹿鼎記》中韋小寶用馮錫範替換茅十八去砍頭,基本沒有可能。

《鹿鼎記》鰲拜


驗明正身後,接下來我們就會看到一個經典的畫面:劊子手開刀時,一口老酒(或水)噴在刀片之上。其目的據說是為了增加刀的鋒利度,減少磨損。

比較重要的犯人砍頭時,一般要設置專門的臺子,將犯人摁在臺子上砍。普通犯人則是直接跪在地下,劊子手下刀後會順勢在犯人背心上踢一腳,使其向前撲出,以防鮮血濺到自己身上。

有的犯人砍頭後如果沒有其它懲罰,家屬便可收屍,有門路的人還能提前給劊子手行賄,讓他下刀時留情,以使頭顱和軀幹有一點皮肉相連,好歹留個全屍。有的犯人朝廷明令梟首示眾,就不讓收屍,劊子手砍完後,提著人頭給監斬官看,監斬官在人頭上點上數字,然後掛到木桿上示眾。

執行完死刑後官府不管善後,由菜市口附近的居民自行以黃土掩埋血跡。第二天早上,人們便又若無其事地在這裡進行買賣,好像什麼事兒都沒有發生一樣。


清朝滅亡後,菜市口行刑慢慢退出歷史舞臺。1914年11月, 北洋政府頒行《懲治盜匪法》,規定死刑改用槍斃。從此,斬刑從法律上廢除了,槍斃成為中國近代死刑的主要執行方法。隨即,北京的刑場也從人口稠密的菜市口,遷到當時空曠的先農壇二道門外。

現如今,北京已將原來菜市口的丁字路口拓寬成十字路口,成了著名的菜市口大街。晝夜奔流的現代文明之光,已經將封建社會陰森恐怖的刑場氣息蕩滌殆盡了。

看鑑問答

古代哪些刑罰曾給你留下過嚴重的心理陰影?

(大明寶刀,戳下圖即可入手!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古代劊子手寧可鈍刀砍人,也不願磨鋒利呢?
    斬首從隋至清都作為五刑之一,劊子手這個行業也有著悠久的歷史,他們是處決犯人的工具,在我們印象裡,劊子手殺人都是一刀就搞定!
  • 古代殺人為什麼午時三刻?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
    經常看古裝劇的朋友們,肯定常常聽到過午時三刻開始行刑,那麼有沒有細想過為什麼古代劊子手行刑要挑選午時三刻這個時間呢?來讓三好青年告訴你吧。
  • 古代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會立馬停手,究竟為何?
    當舉刀的劊子手,在聽到刀下留人以後就真的停下來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劇中的這些人帶有主角光環嗎?其實並不是,在古代,這種事情也是真的有發生,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得從宋朝的制度說起了。像包青天這樣的大官對此都這麼以身作則了,那麼手下的劊子手自然也是會十分尊重人命的,就算有的劊子手對人命不以為然,但是在當時的朝廷法律的規定下,他們在聽到刀下留人的時候,也是不敢輕舉妄動的,倘若沒有聽取,而直接行刑,如果錯殺了,那麼這樣的後果他們是承擔不起的,會性命不保。
  • 為何古代劊子手一聽「刀下留人」就停手?原因就在這13個字當中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古見其談」,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古代劊子手砍人犯頭之前,為何要先往刀上噴酒?
    在這個吃頓飯都要先拍照,讓朋友圈"先吃"的年代,"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早就讓人見怪不怪。所以當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看到劊子手在行刑前都喜歡喝一大口酒,然後盡數噴到刀上,我們也覺得這劊子手挺有"儀式感"。而在現實裡,劊子手的這種舉措到底是為何,說法其實也挺多。
  • 劊子手!一個最邪門的行業,講訴不為人知的故事!
    市井之間有一句老話,形容專門撈陰門錢的職業,劊子手的刀,仵作的眼睛,扎紙人的手藝,二皮匠的針線。  這頭一句,劊子手的刀。說的就是劊子手砍頭用的鬼頭刀。在古代,有這麼一種說法,說刀殺過百,便是大兇。這一家人祖祖輩輩要都是劊子手,那家裡傳下來的這把刀可了不得,被公認為是大兇大邪的煞器!古時候的人們甚是追捧,認為此刀可以鎮宅闢邪。
  • 古代劊子手一生中只砍99個腦袋,多一個都不砍.原因竟然是……
    死刑是否應該廢除,這在當代世界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不過,今天我們的文章並非要跟大家辯論死刑的重要性。而是,要看看在古代,執行死刑的一種職業--劊子手。他們的生活,是否和普通人有些不同,又有著怎樣為人所熟知的故事。
  • 古代劊子手一生中只砍99個腦袋!原因竟然是……
    「殺人不過頭點地,砍頭也就是碗大的疤。」所以,劊子手這門職業,在大多數人看來,應該是極為好做的,反正又不是砍自己的腦袋,這罪犯的腦袋,一刀砍下去便是,有什麼難度的?如果碰到大惡之人,自己還算是為民除害呢!可是,真正的劊子手,可不是這麼的輕鬆詼諧。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位劊子手名字叫做鄧海山,當初,他也是抱著混口飯吃,心一橫一跺腳,跑去拜起了師傅學習當劊子手。這劊子手並不容易,沒有師傅的帶領,徒弟很可能完不成任務的。
  • 為什麼古代行刑要在午時三刻?
    經常看電視劇的童鞋應該不難發現,每次要斬首犯人的時候,監斬官都會看看太陽,然後說:「午時三刻已到,犯人以驗明正身,斬!」然後把牌子往地上一扔,劊子手就去把犯人斬了。那麼午時三刻究竟幾點呢?為什麼非要午時三刻執行死刑呢?本小編查閱了一下資料,古代將十二個時辰分為初、正兩個部分,午時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
  • 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
    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是不是說明,古代法律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其實並不是這樣。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奧妙?「午時」就是指一天的中午11點至13點之間,加上三刻,就是將近正午12點,如果要算精確一點,就是中午11時43分12秒。這個時候太陽掛在天空中央,照下來地面上的陰影最短的時候。別說是中國古代,就是現代很多農村地區,還有人認為死人是「陰事」,若處理不當,死者的鬼魂就會留在陽間糾纏活人。
  • 劊子手砍一個人到底能賺多少錢?灰色收入嚇死人
    古今劊子手的差異提「劊子手」這三字在古代人眼裡看來是很晦氣的事,因為誰也不想跟朝廷僱來專門殺死刑犯的人搭上一丁半點兒的關係。「劊子手」是古代喊法。現在代指行刑人或者某些窮兇極惡殺人如麻的大奸大惡之徒。雖說都是行刑人,但古今行刑者殺人手段卻大相逕庭。一槍斃命叫殺人,一刀結果也叫殺人。
  • 古代處決死囚為什麼要「秋後問斬」?
    導讀:為什麼在古代問斬都要在秋後呢?其實,在中國古代的司法制度中,秋冬兩季並不是什麼時候都可以問斬的,當然,春夏兩季也不一定就不能問斬。
  • 古代斬首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
    在古代,罪大惡極者往往會被判處斬首示眾。不論是在史書中還是在電視劇中,都常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往往會被戴上沉重的手銬腳鐐,被囚車拉著趕到刑場。趕去刑場的路線一般都會經過鬧市區。在經歷了一通民怨之後,犯人才會被拉到刑場,然後在眾人的圍觀下被劊子手砍掉腦袋。這便是古代斬首的大致流程。作為古代統治者最常用的手段,斬首示眾,能夠對普通的百姓起到非常良好的宣傳與教化作用。
  • 劊子手,一個撈陰門最邪門的行業,為你講訴不為人知的故事!
    市井之間有一句老話,形容專門撈陰門錢的職業,劊子手的刀,仵作的眼睛,扎紙人的手藝,二皮匠的針線。  這頭一句,劊子手的刀。說的就是劊子手砍頭用的鬼頭刀。在古代,有這麼一種說法,說刀殺過百,便是大兇。這一家人祖祖輩輩要都是劊子手,那家裡傳下來的這把刀可了不得,被公認為是大兇大邪的煞器!
  • 劊子手砍一個人到底能賺多少錢?灰色收入嚇死人 古玩圈 2020-07-24
    古今劊子手的差異提「劊子手」這三字在古代人眼裡看來是很晦氣的事,因為誰也不想跟朝廷僱來專門殺死刑犯的人搭上一丁半點兒的關係。「劊子手」是古代喊法。現在代指行刑人或者某些窮兇極惡殺人如麻的大奸大惡之徒。雖說都是行刑人,但古今行刑者殺人手段卻大相逕庭。一槍斃命叫殺人,一刀結果也叫殺人。
  •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晚年諸事不順,師父曾規勸:殺人不可過百
    以上記載中所說的「棄市」,即是在人眾集聚的鬧市裡,對犯人執行死刑,以示為大眾所棄的刑罰,而古代的時候大多數的死刑都是砍頭。 在古代時,那些判了死刑的囚犯一般都會被砍頭,但由於這種刑罰過於血腥,因此對於施刑人的心理素質要求是極高的,普通人難以勝任,因此就誕生了專門的職業——劊子手。
  • 日本最陰森的劊子手家族:殺了五萬人,賣一種恐怖藥丸暴富
    「殘酷日本系列」之:日本最神秘的劊子手家族:殺了五萬人,賣一種恐怖藥丸暴富 文/快哉風(原創作品,不得轉載)日本古代,有些職業的名號是家族世襲傳承的,比如著名的刀匠、舞者、歌人,再比如著名的忍者首領服部半藏,看似是一個名號,其實是幾代人世襲下來。
  • 古代劊子手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如果有人打破,一定會遭報應!
    但是今天,我們不想再談到死刑的重要性,而是想看看那些在古代執行死刑的特殊身份的劊子手,他們的故事背後,是怎樣一個鮮為人知的人生經歷。身為劊子手,在大多數人看來,這也許是個很好的差事。認為既然砍的是別人的頭,與自己無關,那又有什麼困難呢?而且碰上的都是窮兇極惡之人,自己這樣做還算為民除害呢!
  • 劊子手被嘲笑…
    日本古代從文化禮儀到法律刑法,幾乎都來自我們中國,當然死刑也不例外,斬首也是最常見的執行方式,不過,斬首這種刑罰卻早在明治維新時期被廢止了,取而代之的是絞首刑。從那時起到今天,絞首刑成為日本唯一的死刑執行方式。
  • 古代劊子手砍一個人能賺多少?除了工資,灰色收入更是嚇死人
    劊子手在古代是一個很特殊的職業,作為朝廷僱來專門殺死刑犯的人,幾乎沒人想跟他們打交道。但劊子手也並不是人人都能做的,除了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之外,手法也相當重要,特別是對待那些需要凌遲的犯人,需要割個上千刀才能讓人斃命的手段,可不是人人都能學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