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慧珠談梅派唱腔特點

2021-02-19 咚咚鏘

  梅先生早期的唱法是以繼承為主的。我們假如欣賞一下梅先生早年演唱的傳統劇目《祭江》,就可以發現梅先生是怎樣地尊重傳統,接受傳統,打好基礎,從而在藝術道路上循序漸進的。梅先生演唱的《祭江》,行腔吐字很接近陳德霖的唱法,剛多於柔。《祭江》裡的一段[二黃慢板],唱詞是:「想當年截江事心中悔恨,背夫君撇姣兒兩地裡離分,聞聽得白帝城皇叔喪命,到江邊去祭奠好不傷情。」其中「心中」的「心」字,「悔恨」的「恨」字,「夫君」的「君」字,「兩地離分」的「分」字,唱得簡潔而有力,真象金石一樣的結實。這一段字字鏗鏘,行腔工整,完全會乎青衣傳統的規矩,和陳德霖先生的唱法是很相近的。

 

  這段唱,可以代表梅先生早期的唱以剛為主的特點。梅先生為什麼在這一時期著重地繼承傳統呢?梅先生自己說過:「藝術的創造必須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一個演員如果眼界不廣,沒有消化若干傳統的藝術成果,自己就不可能具備很好的表現手段,也就等於憑空創造。這不但是藝術進步過程中的阻礙,而且是危險的。」

 

  到了中期,梅先生的唱腔就由簡而繁了。而且為了適應唱腔的發展,在唱法上也進入了剛柔相濟的新境界。這就不能不談到梅先生創造的許多新戲。

 

  梅先生在年輕的時候就學習了崑曲,並對繪畫、舞蹈等等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作了研究。在這個基礎上,他創造了《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麻姑獻壽》、《太真外傳》等新戲。

 

  為了適應新戲的需要,梅先生首先不斷地發展和豐富京劇曲調。例如在《嫦娥奔月》裡,梅先生為了表現嫦娥在酒後感到獨居廣寒宮的寂寞,嚮往人間的幸福,首創了最富於抒情性的[南梆子]。[南梆子]原是從梆子裡移植過來的,經過梅先生唱出來以後,就完全京戲化了,現在則已成為京劇的傳統的曲調了。在早期的[南梆子]裡,我們可以聽出梅先生採取了一些小生腔調,唱腔方面直線多於曲線,剛多於柔。

 

  梅先生不但創造了[南梆子]這一京劇的曲調,而且在運用上也非常靈活。象在《霸王別姬》這齣戲裡,他又用[南梆子]表現了一種蒼涼的情緒。我們一聽到「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我這裡出帳外且散愁情……」立刻就會想像到荒漠的古戰場,悲涼的秋夜,虞美人獨步月下憂鬱、惆悵的心情,以及那種詩情畫意的意境。而在《王春娥》這齣戲裡,梅先生又創作了另外一種風格的[南梆子],用以表現歡樂驚訝的氣氛。王春娥已經死去了十三年的丈夫,突然間活著回來了,又驚又喜。梅先生在這裡安排的[南梆子]用了幾個高音和比較花哨的腔,把劇情一下子推向高潮。從這三齣戲裡可以看出,同是[南梆子],但三者的效果卻完全不同。

 

  在梅先生設計的新腔裡,一、二、三、四本《太真外傳》的創造特別豐富,其中以頭本「出浴」的反四平調最有代表性。「聽宮娥在殿上一聲啟請,我只得解羅帶且換衣巾」這一段,無論在節奏上,在吐字行腔上,還是在高低繁簡上,變化更多,給人以無限美感的音樂享受,恰當地表現了「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優美境界。這一時期梅先生的唱腔是由簡入繁。

 

  梅先生創造的曲調很多,不能一一介紹。為什麼任何一種曲調和唱腔,只要經梅先生唱出來,立刻就風靡一時,群起效仿?為什麼梅先生所創造出來的東西那樣受歡迎呢?這是因為:首先,梅先生遵循他自己所發現的藝術革新的規律,既尊重傳統,又尊重前輩的藝術成果和勞動,吸取前輩的藝術精華來充實自己,按步就班循序漸進;其次,梅先生很尊重群眾欣賞習慣,能適應觀眾的需要。由於梅先生正確地認識了繼承與革新的辯證關係,而不是憑空臆造,閉門造車,所以他設計出來的新腔,既新穎而又不脫離京劇風格,很快地就為廣大的觀眾所接受。

 

  另一方面,為了適應唱腔的發展,梅先生在唱法上也進入了剛柔相濟的新境界。這個時期梅先生的嗓音更趨於圓潤,更富於水音。他利用自己的特殊發音才能,把原來在語言上發音類型不同的字,通過藝術加工,高度統一起來。無論是張口音還是閉口音都唱得同樣響亮、圓潤,聽起來真可謂低音如珠走玉盤,高音可響遏行雲。比如,梅先生中年的成名作之一《生死恨》裡「夜紡」段[二黃],他唱得纏綿悱惻,是有口皆碑的。這段[二黃]唱腔,由[導板]、[搖板]、[回龍]、[慢板]、[原板]組成,布局別具一格,結構與一般戲的唱腔截然不同,而聽起來又是那麼熟悉入耳。唱腔的高、低音安排得非常恰當,哀婉的地方如泣如訴,猿聲鶴唳;高亢的地方聲如裂帛,慷慨激昂。這段唱是「江洋」轍。梅先生的開口音、閉口音唱得都很響膛。「初更鼓響」的「響」字和「有誰知」的「有」字,梅先生唱得幾乎是同樣的圓潤清脆。這就是由於梅先生把咬字與行腔科學地結合起來的緣故。梅先生能把所有的字音都保持在一個最大限度的共鳴位置上,所以任何詞句到了梅先生嘴裡,都分不出什麼圓的、扁的、長的、窄的。

相關焦點

  • 言慧珠與京劇「梅派」藝術
    而尾聯所提言;趙二位,即指梅派傳人言慧珠與程派傳人趙榮琛。可是,言慧珠卻在十年浩劫之初,於上海華山路香消玉殞了。《得意緣》 言慧珠 飾 狄雲鸞、楊維娜 飾 盧昆傑  由於她崇拜梅蘭芳的舞臺藝術,梅派琴師徐蘭沅曾為她細說梅派唱腔,一九三〇年曾隨梅蘭芳訪美演出的著名武旦朱桂芳又專門指導她練習梅派戲特有的舞蹈身段
  • 略談言慧珠修改《太真外傳》南梆子唱詞
    今天我們談的是其中一場《夢遊月宮》,梅先生的弟子言慧珠對《南梆子》唱詞的修改。言慧珠改梅先生唱詞唱腔還有個故事,據說有老戲迷找到她,指責說:你為什麼亂改梅先生的唱腔唱詞?,言忙賠笑臉說,您們別生氣,我的那個不能算數,您若聽,還得聽我老師的,以他老人家的唱做為標準。下面我們列出梅蘭芳先生演唱的這段唱詞,其他梅派傳人也基本上都按照這個唱詞演唱的:(南梆子)唐天子你需要洗耳敬聽。這就是霓裳曲第一新聲。
  • 梅派藝術的特點
    時值初夏,梅先生愛蒔花,庭院裡奼紫嫣紅,他一進去,就看見在場的除師母外,還有許姬傳、姚玉美、言慧珠等。那次是由沈雁西操琴,他唱的是《鳳還巢》。"面試"通過之後,梅蘭芳正式收舒昌玉為入室弟子。隨後,由梅先生挑日子,在國際飯店豐澤 樓擺了拜師酒。"入室"生活半年多。當年,梅蘭芳的大弟子魏蓮芳出面為舒昌玉組班,加上馬富祿、趙德鈺等名家為輔佐,去南京的戲園子裡巡演12天,載譽而歸。
  • 溫如華:言慧珠先生誕辰百年祭
    而這些情況,都將成為她在繼承"梅派″事業中,無法克服的另一個先天隱患。菊朋先生1942年夏天去世,半年之後的1943年春天,慧珠先生未加深思熟慮,毅然決然拜入了梅門。慧珠先生的"梅派唱腔"老師徐蘭沅先生身在北平,"遠水難救近火″。"梅派身段″老師朱桂芳先生,也於她拜師之後的第二年(1944年)撒手人寰,離她而去。失去她在「梅宅"僅有的"左膀右臂"之後,使她在"馬思南路"的處境,十分尷尬,和師父多說幾句,師母就要前來擋駕,為此慧珠先生只好在師妹葆玥身上作足"功夫",才能使自己多有一分靠山相依。
  • No.229 [京劇]公曆1947年11月1日 言慧珠 夜戲 頭二本《太真外傳》
    言慧珠正式學的第一齣戲是《宇宙鋒》。一齣戲連身段帶唱腔,整整學了兩個月。以後又給說了幾齣後,就登臺票過幾次,成績都相當美滿。從此言慧珠從大家嘴裡的「小明星」成了「小票友」。因為閻跟朱桂芳有郎舅的關係,後經閻的夫人介紹,言慧珠又正式跟名旦朱桂芳學戲。由於朱桂芳長期為梅蘭芳配戲,因此自然給言慧珠教授梅派劇目,第一出教的是《霸王別姬》。教了不多時日,言慧珠居然就完全掌握了,而且有模有樣。朱很驚訝於她的天才,對她更是寵愛備至,拿她簡直就當作自己女兒。
  • 荀派孫毓敏老師談「四大名旦」唱腔的特點並當場示範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四大名旦演唱特點,聽起來還是很難分辨啊,這個問題孫毓敏老師京劇講座做講得很生動形像,下面我們先聽聽孫毓敏老師的視頻是怎麼講的。再讀讀四大名旦的演唱的理論方面各自的特點,也許我們會有所感悟。四大名旦:在京劇藝術表演中,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旬慧生四位京劇表演藝術家被譽為「四大名旦」。他們以風格獨特的演技在京劇舞臺上盡領風騷數十年,為京劇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梅派唱腔婉轉嫵媚,雍容華貴。
  • 命運多舛,全因性格,顧正秋談她所知道的一代名伶言慧珠
    臺灣第一名旦顧正秋今天,我們來說說,她是怎麼樣談論一代梅派名伶言慧珠的。現在,言姐姐走了,俞老也走了,想起了言慧珠,我的感觸是這麼多!」上面這些話,就是她對言慧珠人生的總體概括,也反映了顧正秋自己的一種人生態度。顧正秋第一次見到言慧珠是1945年,她陪同黃桂秋的夫人看戲,那天偶遇這位當時已經名噪一時的紅角兒。
  • 言慧珠照片集:最美豔「京劇皇后」,「梅門弟子第一人」
    1960年,言慧珠與俞振飛在上海再婚。言慧珠扮相豔麗、亭亭玉立,嗓音清亮圓潤,又文武兼擅,創造性地繼承梅派,開拓梅派表演領域。她演的《貴妃醉酒》突破了「貴而不醉」或「醉而不貴」的通例,創造了「貴而欲醉、醉而猶貴」的意境,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 京劇女伶在老電影裡(粉菊花、金素琴、王熙春、童芷苓、言慧珠)
    她的唱腔爽朗俏麗,演技舒展灑脫,在眾多旦角中獨標一格。除了荀派劇目《金玉奴》《紅娘》外,童芷苓還編演了《尤三姐》《武則天》《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等新戲。「孤島」時期的上海觀眾追求的是舞臺表演的刺激,童芷苓依仗自己戲路寬、嗓音好、能現學現唱的本事,貼出海報獻演《大劈棺》和《紡棉花》。
  • 言慧珠眼中的父親言菊朋
    可是,言菊朋醇厚甜美的歌喉,準確清爽的字音,搖曳生姿的唱腔,還是使人不能忘卻。最近,言派戲重上舞臺,言菊朋的長子言少朋在北京演出了《臥龍弔孝》;由是想到,言菊朋的次女言慧珠也以反串言派名劇《讓徐州》著名,記者請她談談這位前輩藝人的生平事跡和他的藝術創造。  早期的藝術生活 言慧珠說:「十六年前,父親以衰暮之年,在北京三慶園演出了全部『嘆皇陵、二進宮、大保國』之後,就一病不起了。
  • 《國風美少年》鞠婧禕紅衣表演 霍尊梅派唱腔演繹搖滾
    《國風美少年》霍尊梅派唱腔演繹《北京一夜》 與張雲雷為各自班級暗自較勁在昨晚播出的節目中,霍尊帶來《北京一夜》,京劇梅派唱腔的加入,一展無縫轉音技能,讓一首搖滾歌曲變得仙氣十足張雲雷用流水般婉轉的嗓音、極具味道的唱腔讓年輕人感受到傳統戲曲的魅力,令不少網友感嘆:「目測辮兒哥哥又要開啟「帶貨」模式,《鎖麟囊》已被德雲女孩預定。」在公演結束後,國風召集人鞠婧禕、霍尊、張雲雷帶領青銅、白銀、黃金三個班級開啟積分戰。從搶班環節開始就「爭鬥」不斷的召集人霍尊和張雲雷將「較勁」延續到了點評當中。
  • 言慧珠:粉墨人生妝淚盡,三次結婚,三次自殺,最後一次沒人救她
    然而,身為女兒的言慧珠卻非「言派」之人,而是「梅派」傳人。原來,言菊朋曾立下「言家女輩不得唱戲」的家規,所以言慧珠並不能光明正大學戲。可在言慧珠年幼時,她便和自家父親一樣,被京劇的魅力所吸引。既然父親不教,那她就自己學。
  • 李勝素:梅派大青衣的新境界
    在臺灣,梅派戲迷很多,李勝素也收穫了出乎意料的掌聲和喝彩。結果,演出過程中還有一場戲需要一個張派演員來配戲,恰巧同去的沒有,怎麼辦?大家的目光集中到李勝素身上。雖說都是旦角,但是門派不同,唱腔、技巧、程式都不一樣,李勝素想起研究生班上跟張派同學交流過各自流派的技巧,似乎心裡有了底。不過她還是有點不踏實,給梅葆玖先生打了電話請教,梅先生也鼓勵她「用梅派的唱腔,張派的唱法」,演出大獲成功。
  • 李勝素演繹梅派經典《鳳還巢》
    京劇以擅長演繹歷史題材著稱,其中正劇較多,喜劇略少,而以青衣、花衫為主角的梅派劇目中,喜劇更不多見。京劇《鳳還巢》便是梅派戲中的喜劇代表。該劇編織了錯綜複雜的詼諧情節,生、旦、淨、醜行當齊全,每個人物都具獨特的性格線索,可謂個個討巧,結尾大團圓也符合傳統的欣賞習慣。
  • 李勝素-梅派花旦的新境界
    超越表演,懂得堅守      1987年10月,20歲的李勝素參加首屆全國青年演員電視大獎賽,作為唯一一個梅派花旦獨樹一幟,首次參賽就獲得優秀表演獎,也引起了梅葆玖先生的關注。 在臺灣,梅派戲迷很多,李勝素也收穫了出乎意料的掌聲和喝彩。結果,演出過程中還有一場戲需要一個張派花旦來配戲,恰巧同去的沒有張派花旦,怎麼辦? 大家的目光集中到李勝素身上。雖說都是旦角,但是門派不同,唱腔、技巧、程式都不一樣,李勝素想起研究生班上跟張派同學交流過各自流派的技巧,似乎心裡有了底。不過她還是有點不踏實,給梅葆玖先生打了電話請教,梅先生也鼓勵她「用梅派的唱腔,張派的唱法」。演出大獲成功。
  • 魏海敏:說說打動並改變我一生的梅派
    魏海敏表演的《貴妃醉酒》今年9月,我將帶著四折經典的梅派折子戲再度來到國家大劇院,我想借這難得的機會,與您分享曾經打動並改變我一生的梅派藝術。聽梅派大師姐魏海敏原聲親說梅派配合下方文字,更好聽音頻來自喜馬拉雅FM不知道您是否走進劇場觀賞過京劇,但您一定知道梅蘭芳,也許也會好奇:為什麼梅蘭芳能夠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呢?
  • 言慧珠:京劇世家梅蘭芳愛徒,三段「驚豔」婚姻卻悽涼自盡
    後來梅蘭芳先生要拍彩色戲曲電影,物色女配角的時候本來屬意言慧珠,但梅夫人藉口言慧珠不合適強烈反對,最終梅蘭芳先生為了電影的藝術性,堅持讓言慧珠出演《遊園驚夢》這部的二旦。而言慧珠即使是為老師飾演的杜麗娘作配女僕春香,她也不假惺惺收斂起她一貫外放的演技,來甘願一味襯託梅蘭芳先生的嫻雅端方,把個春香一樣演成了顧盼生輝的俏佳人。
  • 【文摘】魏海敏:為什麼梅派打動並改變我的一生
    今年9月,我將帶著四折經典的梅派折子戲再度來到國家大劇院,我想借這難得的機會,與您分享曾經打動並改變我一生的梅派藝術。從此京劇和梅派成為我畢生的志業所在,再無動搖。  1991年,我得償夙願,拜入梅門。二十餘年來,梅派藝術在我面前逐漸展露它華彩精妙、瑰麗多姿的面貌。
  • 蘇少卿:小記言慧珠
    提起言慧珠,她真可算得上女中怪傑。看她的人,她的戲,和她一向的行為,可斷定她聰明絕頂,膽大包天,此次選舉平戲皇后,她不動聲色穩取皇后桂冠,可以看出她的能力之大,信徒之多,交際之廣,最近各戲院都動她的腦筋,想利用她的皇后頭銜,撈進大量鈔票。卒為黃金捷足先得,定於本月十六日登臺,轉以少壯老生遲世恭,搭配甚為合適,登臺之後,叫座力如何,眾人全在關心,此事後面再談。
  • 李勝素為何不扛起梅派的大旗?
    音色圓潤優美,唱腔甘醇有味,行腔舒展自然,表演灑脫,功底深厚,有大家風範,頗得梅派神韻。無論楊貴妃、穆桂英、程雪娥、洛神,這些人物,李勝素都能很好的展現。    把李勝素視為梅派後學者中之翹楚,應是當之無愧。就可塑性而言,同輩的京劇演員中達到她水準的屈指可數。從骨子老戲,到新編劇目,她都能駕輕就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