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我用一個詞語去形容像《戀戀風塵》這樣的愛情電影,我只是覺得太過寡淡,這份寡淡並不是貶義的意思,而是兩位主角在一起出現的時間太過短暫,只有短短的幾個鏡頭,讀書時一起坐過的火車,工作時因為忙碌而短暫的相聚,他吃醋她在陌生人面前喝酒,她給他做衣服,徹夜照顧因氣管炎而發燒的他,直到他去當兵,還沒有告別就得知她另嫁他人,看來看去,還是要告訴我,這是一部關於初戀的故事嘛?
是得,太過初戀了,連手都沒有牽,只是短暫的曖昧了一下而已。
而我,特別喜歡這部電影的名字,戀戀風塵,紅塵如風,就不要過於執著吧?
導演侯孝賢也用了好幾個鏡頭來告訴我,這是一個愛情be的故事。
說實話,男主阿遠(王晶文飾)真的不是我喜歡的那種性格,他沉默不語,不愛說話,因為家庭條件的關係沒有繼續讀書,而是選擇去臺北工作,也因為這個太過沉悶的性格,總是受到老闆的數落,儘管他工作時非常踏實和勤勞,但是他有個優點是,沒有放棄讀書,一直在堅持讀夜校。
所以我在所有的鏡頭裡,他很少笑,總是心事重重的樣子,唯一情緒起伏最大時,是得知自己喜歡的人不甘寂寞,選擇了和別人結婚,他躺在床上,痛哭很久。
這樣一個男人,你會把他定義成你生活當中見到的大多數嗎?我不知道,畢竟我認識的男人也少。
而女主是怎樣一位人物呢?她叫江素雲(辛樹芬飾),她溫溫柔柔的,說話糯糯的,心裡缺乏一點安全感,想要愛人時時刻刻的陪伴,我也看不出她有多喜歡阿遠,她給他做衣服,照顧他,一切做得很好,卻在他當兵時,嫁給了天天給自己送信的郵差。
這樣一個女人,你會把她定義成大多數嗎?我也不知道。
因為故事是侯孝賢的典型生活片段式風格,用了很多的固定鏡頭和空鏡,構圖唯美,拍的景色也非常好看,所以整體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相對於故事中的愛情線,我更喜歡導演給我們呈現出來的一種時光感。大概他是想表達,愛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要戀戀風塵吧。
從第一個鏡頭的小火車裡開始,隨著忽明忽暗的光線,我們看到了那個時期的臺灣的鄉村的樣子,看到了底層家庭的艱辛,大家所有的關心不過是米麵油鹽以及孩子的教育問題。電影中多次出現時鐘、手錶、站臺這樣的場景,仿佛都在提醒我們,時間再往前走,站臺裡人來人往,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要何時下車,在哪兒下車,自己又會遇見什麼人,而哪裡才是歸處。
而導演巧妙地安排了一位老爺爺(阿遠的祖父)來充當時光的見證人,從他的自言自語裡面,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一些生活的真相。
他說,番薯比高麗參還難種,這句話反反覆覆說了三四遍;
他在停電的夜晚錯把炮竹誤認為是蠟燭,導致家裡兵乓響,那是群戲裡唯一大笑的一次;
他在家裡哄孩子吃飯,把所有的青菜插在米飯上面,告訴孫子那是西洋獨特的吃法,只有他的飯是這樣的,孩子果然乖乖吃飯了;
他穿起孫子的黑布鞋,問為什麼買了不穿,為什麼學校不讓穿?阿遠去當兵的時候,他一路點著炮仗送他前行……
當阿雲嫁給別人,他說,這是緣分,不能強求。
這樣的生活化的拍攝,讓我想到了另一位導演,是枝裕和,他也很喜歡用空靜去表達含義,用一些事物的改變去提醒觀眾時間的殘酷,就像阿遠家的那座青山,雲朵飄在上面,給了青山明亮和陰影,亦或是那條往上走的階梯,還是要不斷前行。
有時候也不用去揣測到底要表達什麼,戀戀風塵,就可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