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如何學會說不?心理學:3招教你建立自我邊界

2020-12-28 漫畫心理學

討好型人格,是這幾年一個很熱點的話題。

這個話題之所以會被這麼廣泛的討論,首先在於,這個群體在不斷的擴大中,因此,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這一個話題。

武志紅老師經常說「中國式好人」的概念,事實上,在我們的文化下,的確會更容易產生討好型的人格特質。

而對於習慣性討好的人來說,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沒有明晰的邊界意識。

助人行為是一件與他人建立聯結的方式,可是,一旦超越了個人的邊界,那麼,很有可能就會演化成為內心的衝突。

改變討好型人格,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成為一個一味拒絕別人的人,幫助別人,常常也能夠帶來我們自我價值感。

而是我們要認清自己內心的邊界,不是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去幫助。

練習一:在每件事情中找到自己的目的

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是個老好人。

每個人的行為,肯定是出自於自己內在的動機,只是有的人無法理清自己的內心,便盲目的去行動了。

對於討好型人格的人來說,他們幫助別人也不是沒有目的的,其實這個目的很簡單,就是通過討好,來建立起自己的人際關係。

意識到這一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然後在你以後做的每一個決定以及行動中,找到你做這件事情的目的,可以的話,把它寫下來。

書寫可以幫助我們清楚的看見自己內在的動機。

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會簡單的把自己的行為歸因於自己是個老好人,這種方式只會讓自己永遠處於一種動機不明的狀態。

記住,你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而實現這個目的,不僅僅只有一種方式(討好)可以實現。

練習二: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

對於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來說,最核心的問題不在於討好,而在於自己內心缺乏價值感,因而會將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別人身上,試圖在別人身上找到一些自身價值的證明。

每一個人都渴望自己的人生過的有意義,你也一樣。

好好地去思考自己的興趣是什麼,想要實現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做什麼事情可以讓自己快樂。

把這些問題想清楚了,對於自己的未來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藍圖,那麼,我們的關注點也會一點點的從別人身上回到自己身上。

練習三:對自己溫柔一點

很多討好型人格都來自於一個管教嚴厲的家庭,他們的內心往往有一個嚴厲的超我。

一個人之所以會去討好別人,往往也是源自於超我對於自己的高要求。

另一方面,也代表著我們常常需要去關注的是超我的要求,而不是自我的感受。

當我們內心這個嚴厲的超我升起時,你可以嘗試去提醒TA,要對自己溫柔一點。

超我的形成,往往是通過內化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

而長大後的我們,需要去意識到我們內在超我的運行模式,然後有意識的去讓自己成為自己的超我。

我們也可以去閱讀一些書籍,尋求一些專業的理論來修正自己內在的超我。

討好型人格不是一種過錯,作為一個社會人,「討好」是一種必要的生存策略。

只有與他人形成聯結,產生合作,我們才有可能在這個社會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

所以,討好不是一種錯。

而是我們要去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動機,對自己有清晰的自我認識,那麼我們才可以成為自己行動的主人,去選擇自己的人生。

有時候,外面的聲音會太吵了,我們聽不見自己內心的聲音。

所以我們需要獨處,把耳朵關上,單純的聽聽自己心底的聲音,那是一個單純美好的世界,值得我們用心去守護。

相關焦點

  • 五大表現判斷自己是否是討好型人格
    ,他說發現自己是討好型人格,比方說座計程車喜歡和司機聊天誇車內整潔,車技好,網上買東西習慣喜歡給好評等等,當時就電到了我,看完之後我就開始反思是否我也是討好型人格。到網上查閱資料,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術語上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就是我們常說的好好先生。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全民熱議小夥吐槽:我的女友是典型討好型人格
    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之《完美女孩》剛一播放完,熱搜就出現了相關話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網友們表示,在楊冪飾演的機器人小愛身上,看到了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群的影子。蔣佑傑說,婧婧的「討好型人格」往往不對自己最親近的人,比如自己和家人,而是對朋友、同事、同學等。蔣佑傑說,婧婧在江北一家新媒體公司從事網絡編輯工作,有時候同事為了早下班,說幾句好話,就把多餘的工作丟給婧婧,而婧婧會欣然接受並完成。只有當婧婧忙完回到家面對自己時,才會抱怨稱「好累」「其實根本不該我來做」等。
  • 「段子手」李雪琴:我是如何成為討好型人格的
    如果孩子年齡小,看到父母生氣會以為他們不愛自己了, 長此以往,容易形成消極的性格,自卑、憂鬱、因缺乏安全感而害怕與人相處。在這種心理作用下,逐漸形成討好型人格,自我價值低。為了不惹別人生氣總是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內心充滿矛盾。
  • 《凪的新生活》:活在面具下的討好型人格,如何找到自我
    去經歷,然後去後悔,去做你想做的,去選你愛的,而不是別人眼裡正確的,你的一輩子應該為自己而活。劇集改編於日本人氣漫畫《風平浪靜的閒暇》,講述了一位28歲的職場老好人小凪,她生活在「別人製造的空氣中」,為了使氣氛融洽,她通常會做出最完美的配合,小凪幾乎就是傳說中的討好型人格。她會在同事談到某些話題時,假裝融入進去了然後說:我懂我懂。
  • 討好型人格的 5 種表現,我竟然中了4個!
    那好吧別管我了習慣就好忍一忍就過去了我決定不了都是我的錯生活中,你是否也經常說這幾句話?總是委屈自己、悅納別人,或許你就是所謂的「討好型」人。討好型人格,就是一個人和每個人相處都要小心翼翼,不會拒絕,能自己做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把真實的自己藏起來迎合他人,渴望得到其他人的喜歡和認可。
  • 解析豆瓣9.0分《風平浪靜的閒暇》:論討好型人格,如何自我救贖
    當然這部劇不僅僅聚焦在討好型人格的悲慘生活上,還關注了討好型人格自我救贖的那一刻甚至那一整段時光。因此整部劇看下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凪勇敢說出自己需求以及拒絕別人的時候。這便也是整部劇的可貴之處,通過具有討好型人格人物的經歷、言行前後的變化,帶給我們啟示,引發我們對討好型人格的深層次思考。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如果以上幾條你有「中招」,那你可能就是「討好型人格」,簡單來說就是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的感受。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電視上,我們經常看見這樣的人格出現。大家對於這種人格的討論也非常多,「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討好型人格」、「怎樣緩解改變這種人格」、「為什麼有人願意委屈自己,討好別人」等等。想要認識它,或許要從了解它為何形成開始,今天西西君就來與大家,聊一聊討好型人格的成因。
  • 《以家人之名》: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有多讓人心疼
    李爸想炒椒鹽蝦給子秋,子秋卻說已經吃過晚飯了;因為有欠償心理,子秋直接對李爸說他不喜歡吃肉,就愛吃菜。看到這裡,我不由想起一個問題,被收養的孩子大多數都屬於討好型人格。不會拒絕,能自己做事堅決都不麻煩別人;無論做什麼總是小心翼翼,生怕惹人討厭;不敢表露負面情緒,擔心會影響到他人······在心理學上,那種「忽略自己感受,把他人需求放第一位,總是通過取悅他人來獲得關注和愛」的人格,我們稱之為「討好型人格」。
  • 《凪的新生活》:討好型的孩子,如何成長為討好型大人
    這部劇給大家的感覺很舒服,用細膩的手法揭露了討好型人格周圍的黑暗面,最後回歸主題,用愛溫暖融化了一切。最後劇中點明了主旨,在向大家揭示討好型人格這個現實問題的同時,在在呼籲大家對這種情況多多關注,關心身邊這樣性格的人,鼓勵幫助他們突破和改變。現實中的人們為什麼會成為討好型人格呢?
  • 我的「討好型」人格
    那個也曾在生活中委曲求全、壓抑自我的自己;那個也曾在職場上察言觀色、曲意迎合的自己;那個也曾在關係裡瞻前顧後、敏感脆弱的自己。時下有個熱門的說法叫「討好型人格」,對此,知乎給出的說法是:「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上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就是我們常說的「好好先生/小姐」。
  • 這三種父母,容易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特別是第一種
    推薦理由 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上有個名稱是「迎合型人格」,他們害怕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喜歡說「對不起」、不會拒絕別人、喜歡迎合他人、沒有原則和底線。
  • 心理學解析:用選擇性進化,帶你了解那些討好型人格背後的家庭
    生活當中有很多擁有討好型人格的人,他們會為了獲得別人的好感而委屈自己,在心理學看來,這些人的性格都有一定的缺陷,而且他們之所以會擁有這樣的性格,與他們的家庭和成長環境息息相關。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在童年的時候,都有小麗這樣控制欲爆棚的家長,他們的童心在家長的壓制下無法釋放,從小就被迫放棄自己的想法,一味地討好家長。
  • 討好型人格:你討好不了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不想聊天不想講話,但是卻又按耐不住的想去刻意的迎合別人,這或許就是討好型人格,其實真的蠻累的。討好型人格特徵:不懂拒絕,又不敢請求別人幫助。在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會貶低自己,別人生氣,又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個缺少自信心,缺少人生界限的人。想取悅他人,卻又得不到他人的認可。不想去得罪任何人,往往自己人際關係混的最差。
  • 你對別人有什麼利用價值?趙志勇《隱秘》撕開討好型人格的遮羞布
    《隱秘而偉大》通過幾條人物的命運線,把劇情體面地撐了起來,牛俊峰扮演的趙志勇警官,完美演繹了討好型人格是如何遭人嫌棄,又讓人同情。但要保持清醒,這世上,往往是討好型人格搭配情場浪子,用完了就像個充氣娃娃一樣扔了,說幾句深情款款的話,滿足一下情緒價值,就能收穫討好型人格的感激,還會不停反省,是不是自己破壞了這段關係。
  • 「逼瘋」李佳琦的金靖:討好型人格「我希望每個人都喜歡我」
    、習慣性自卑的「討好型人格」。在接受「貓眼」採訪的時候,金靖說:我差不多從小這樣,因為你知道像我這樣的女孩兒,就是也不招大人喜歡,長得也沒那麼出眾,那個時候還沒有長開嘛,當時就覺得,醜醜小小的,又沒有人喜歡,又胖胖的,但我又想讓別人喜歡我,就可能就會觀察觀察什麼時候說什麼話,大家才會喜歡我。
  • 克服「討好型人格」,你需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克服「討好型人格」,你需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生活中,你是否總是假裝同意別人的觀點、經常道歉、很難拒絕他人的請求、盡力去避免所有的衝突等等;如果有這些表現,那麼你就很有可能擁有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上認為,討好別人往往有兩層含義:第一是功利性的。通過主動討好別人而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第二則是防禦性的。通過討好別人而達成情感聯盟,避免成為攻擊對象,為自己取得寬鬆的人際環境。所以,討好別人也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更多的人卻是屬於第二種。我們到底為什麼會害怕被人討厭呢?
  • 《凪的新生活》: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終究變成討好型人格的大人
    其實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是討好型人格,總是去一味的討好別人,讓自己的內心去獲得滿足,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會去一味的討好其他人,只想要去滿足自己內心無法滿足的需求,想讓自己不會受到其他人的排斥,希望自己不再孤單寂寞,就因為這些心理的存在,使得人成為了討好型人格。
  • 做一個不卑不亢的人,是從不做討好型人格開始
    討好型人格的特徵有:一、內心十分敏感,說話猶豫吞吞吐吐,害怕得罪別人。二、不敢表現出來自己的情緒,不敢當著眾人面前發洩自己的不滿,更不敢當眾職責對方。三、不懂得拒絕別人,對自己有過一次恩惠的人,恨不得十倍奉還給對方;如果對方有求於自己,那自己會立馬去幫對方完成。四、說話沒有底氣,畏畏縮縮,沒有自信。五、內心孤僻自卑,這樣看來自己也佔了其中幾樣。
  • 蔣方舟、金凱瑞都深受其苦,你有過討好型人格嗎?
    蔣方舟後來才知道,這是討好型人格的典型特徵。這樣一個高學歷才女尚且如此,那普通的平凡人是否更難逃離討好別人的魔咒呢,討好型人格到底從何而來?後來蔣方舟說:我第一次學會罵人了,可是我好開心。就像節目中馬東對蔣方舟說的那句: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蔣方舟無疑是幸運的,及時發現並療愈了「討好型人格」,但不是每個人都如她這般好運。
  • 為了討好別人,你失去了自我,《如何停止不開心》教你找回自我
    後來作者通過學習,心靈諮詢和自我療愈,發現了人們最常見卻不自知的14自我毀滅的行為模式,即自我批評,股票,麻木機制,與他人比較,自毀,冒充者症候群,討好別人,完美主義,故作堅強,過度控制讓人,災難化思維,歸咎於人,裝作無所謂,過度成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