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證券報
12月21日,央行逆回購操作大舉放量,且14天期逆回購現身。股債市場同步上漲。
分析人士表示,操作放量、品種增加、期限拉長,三大變化釋放央行加大跨年流動性投放的清晰信號。歲末年初,流動性有央行和財政資金投放「雙保險」託底,「兩節」前後流動性總體無憂。
逆回購挑擔 年底降準無望
為維護年末流動性平穩,央行21日開展1100億元逆回購操作。其中包括1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為2.2%,與前次持平;此外還開展了1000億元14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為2.35%,與前次持平。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次公開市場操作出現新變化。操作放量、品種增加、期限拉長,這三大變化釋放出央行加大跨年流動性投放力度的清晰信號。自12月9日以來,央行單日逆回購交易量均維持在200億元及以內的「地量」,突然增加的操作量直觀刻畫了央行資金投放力度的加大。同時,時隔近3個月,14天期逆回購操作再現身,其中的政策含義不言而喻。以2020年為例,此前央行只在1月中下旬(春節前)、2月上旬、6月下旬(半年末前)、8月下旬及9月中下旬(三季度末前)開展過14天期逆回購,尤以春節前、季末前頻率最高,凸顯投放跨季跨節資金基本定位。此外,在此次逆回購操作組合中,14天期逆回購操作佔大頭。上述情況表明,央行正加大流動性尤其是跨年流動性投放。
實際上,跨年流動性投放大幕從本月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落地時就已開啟。15日,央行開展9500億元1年期MLF操作,較全月到期MLF多3500億元。據機構分析,這次創紀錄的MLF操作,除有助於緩解銀行負債壓力外,亦帶有穩定年末流動性的考慮。
「相比MLF,重啟14天期逆回購的動機更『純粹』。」有債券交易員認為,繼央行開展大額MLF操作後,本周公開市場操作開始放量,表明央行跨年流動性投放大戲將迎來高潮,當然,這也意味著年底不再可能採取降準等舉措。
「兩節」前後流動性充裕
從2020年底到2021年春節前後的這段時間,往往是資金面易出現波動和緊張的時段。今後兩個月,「兩節」因素將給流動性造成一定擾動。不過,據市場機構分析,後續流動性不太可能大幅偏離緊平衡的軌道。
年底流動性供給有央行和財政資金投放的「雙保險」託底。談及年底流動性供求面臨的挑戰,天風證券孫彬彬團隊認為主要有兩點:政府債淨融資額超往年,銀行負債端存壓力。
Wind數據顯示,12月以來國債和地方債發行總額已超8000億元;本月有1.97萬億元同業存單到期,目前發行1.51萬億元,尚不及到期規模。從資金供給方看,天量MLF操作有備而來,加之逆回購交易放量,央行維穩年末流動性態度明確。年底還是傳統財政資金集中投放時點。過去兩年,12月財政存款均下降1萬億元以上。考慮到財政支出多集中於月底幾日,在財政資金到位前,央行開展流動性投放可起到銜接作用。在央行支持與財政投放保障下,跨年資金面不會出現大波動。
在新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有不少地方看到機會,紛紛出臺政策予以支持。
4月,上海市政府發布的《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提出,打造四個「100+」,即集聚100+創新企業、推出100+應用場景、打造100+品牌產品、突破100+關鍵技術。除指出無人工廠、遠程辦公、在線金融服務、新型移動出行等發展重點外,在保障措施方面,方案還要求實行包容審慎監管、探索新型人才從業評價等。
9月,北京發布的《北京市促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行動綱要》強調,將北京市建設成為國際數位化大都市、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到2022年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地區GDP比重達到55%;突破制約數字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約束和政策瓶頸,建立數字貿易試驗區等。11月,廣東也就《廣東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開始徵求意見,提出全面建設數字經濟強省,明確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重點。
除了地方層面,中央各部門對新經濟發展也有部署。比如,國務院此前發布《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出臺政策舉措支持集成電路和軟體產業發展。國家發改委日前也召開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要求加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精準施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構建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環境。
促進新經濟守正創新
一方面,新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重要動力源泉,應著力培育,助力新經濟發展壯大,釋放創新活力。另一方面,新經濟發展仍面臨挑戰,比如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出現,對監管的包容審慎要求越來越高;新經濟對數據的應用涉及方方面面,但數據安全、隱私保護問題逐步凸顯;新經濟既可能讓數據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同時也加劇行業壟斷……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要關注被數字鴻溝阻隔的群體,也要應對好由於新經濟加劇市場競爭引發的貧富分化問題。比如,新的商業模式可能對相關傳統行業造成衝擊,帶來線上線下模式收入分化。新經濟也可能存在「贏者通吃」問題,加大收入差距。政府應扮演好制度建設者和社會兜底者的角色,讓大多數人享受到經濟繁榮的成果。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數字經濟研究室主任蔡躍洲建議,監管和規制需行業主管部門和市場監管部門共同配合,對新經濟領域特別是在圍繞網際網路平臺形成的生態體系中處於主導地位的企業行為及時跟進、認定並進行相應幹預。
另外,新經濟當中的隱私保護問題也值得關注。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認為,監管部門要對數據鏈條進行梳理、科學分類,明確數據權屬,從而對企業利用數據的行為進行監管。還要把數據運用、數據收集和完全以加工整理數據為基礎的公司分開,啟用專門數據監管機構發放牌照,使數據收集、運用、加工、整理、銷售、服務成為專門業態,從現有大公司裡分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