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北黃金博物館位於新北市瑞芳區金瓜石黃金博物園區內本山五坑旁,黃金博物館依山而建,山間是百年前金礦的礦址所在,因此在這裡可以領略到原汁原味的金礦地理風貌。黃金博物館充分利用地利優勢,並在此之上打造了歷史文化與自然風景相結合的觀覽模式,是臺灣第一家生態博物館。
黃金博物館外景
百年風霜,見證金都
在探訪博物館之前,我首先了解了九份與金瓜石兩地的一些基本信息。大約一百年前,九份與金瓜石都是臺灣地區重要的金產地,兩地雖僅一山之隔,但隨著歷史的演變,卻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礦業人文景觀。
九份是臺灣的一個地名,據說原來只有九戶人家,如果某一戶要下山買東西,就會帶回九份,後來這裡因此得名。而今,九份已成為臺灣地區重要的旅遊聖地。日據時代的民居建築完好的保存下來,當夜幕降落、燈盞點醒,山間的來客可以透過窗稜望著滿山的星火,或駐足深思、或淺吟低唱。北處朦朧的海岸線勾勒成為山光最合拍的搭檔,海潮拍擊著礁石,為漫漫長夜奏響契合的序曲。
九份山區夜景
相隔不遠的金瓜石地區,直到清代之初,一直是一個人煙稀少的山地荒野。光緒十九年,第一次有人在這裡發現黃金礦脈,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搬遷至此,淘金尋寶。光緒二十一年,這裡進入了日據時期。大批日本人來此處開採金礦,這裡也日益繁榮起來,一度有「東南亞第一金都」之稱。隨著採礦事業逐步落寞,礦區的原始風貌得以較完整地保存下來。
追史溯源,鑑而為今
黃金博物館共有三層樓,每層的展覽主題各不相同。一樓展覽室的常設展分為幾個版塊。首先是「溯歷史金河」版塊,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按時間順序劃分的幾個不同時代的展覽信息。細分為大航海時代(公元一十六世紀)、清領時期(十九世紀末期的1890-1895年代)、日治時期(1895-1945)、民國時期至臺金結束營業(1945-1987)四個時代。
黃金博物館外景
緊接著是「大金瓜露頭」版塊。大金瓜露頭是這裡的一座山頭,它形似一顆巨型南瓜。金瓜石的地名即從這座貌似南瓜的山頭而來。臺語的金瓜即為南瓜,所以就叫做金瓜石。但是由於臺金公司的開採,所謂的大金瓜露頭如今已不復存在了。之後我們會看到「本山坑道模型」展示板塊。本山下的坑道全部接連在一起,全金瓜石地區坑道總長度達600多公裡,深度則到達海平面下132公尺。「早期採礦流程」版塊則是將爆破鑿洞到礦石開採的過程完整呈現在民眾眼前,它與「坑外運輸系統」版塊共同展出,讓人們了解到最早被當作運輸工具的馬、電車至柴油車的發展,還有少數供人乘坐的平臺車等相關信息。
私人鍊金情境模擬活動
「私人鍊金情境模擬」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內容。金瓜石當地鍊金時多採用氰化煉製法,稱私入礦坑盜採金礦的淘金客為散花仔,以土法提煉有別於臺金公司以機械化的選礦與煉礦,情境模擬得十分逼真。參觀者在此處也像是過了一把「礦工癮」。「盟軍戰俘營」則是著重介紹了1942年英軍將領在新加坡俘虜的523名戰俘帶來金瓜石,這些戰俘在日治時代從事採礦的工作,每餐僅配給少量的糧食,在惡劣的環境中幹著礦坑中的工作。當時一度有出現過在攝氏40度的本山六坑礦坑中人員出現病死或是虛弱到無法工作的狀況,因此新的戰俘陸續來此地補充,總計共有1135個戰俘曾在金瓜石為日本人勞役,這些陳年往事會觸動每一位觀覽者的內心,給他們帶來深思和緬嘆。
黃金博物館展示的展品
黃金博物館的二樓也有常設展,共分為「金的運用」、「家」、「大金磚」三個專題。參觀者可以在這裡了解到金子在日常生活中和科學技術上的實際應用有哪些。還可以在 「家」版塊體驗到由523隻金螞蟻為主體的生態作品,每隻螞蟻都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而「大金磚」則展示了一塊重達220公斤的999.9純金的大金磚。這塊金磚在2004年獲得金氏世界紀錄,220公斤的黃金可是需要開挖4000萬公噸的礦石才有可能集成的,制來十分不易。
黃金博物館展示的展品
黃金博物館的三樓是「淘金體驗區」 ,民眾們可以在這裡親身體驗用淘金盤淘洗砂金的樂趣,並可以用博物館贈送的小瓶子將淘洗到的砂金帶回家。
黃金博物館展示的展品
展覽多元,精彩紛呈
博物館除了常設展之外,還會不定期的舉辦很多人文文藝活動。如「臺灣金工首飾藝術展」,「礦業發展史展」等各種有意義的展覽活動。在我去到此處之前不久,剛剛結束了一場「金·九礦業歷史展」為主題的展覽。重點介紹了博物館的的崛起、歷經繁華盛世,到金盡人散,沒落蕭條。前後不過一百年的時間,但就好像是一部劇情跌宕的影片,留給後人無限的思念。金瓜石的黃金歲月,以及它所留下的採金遺蹟,可以讓後人懷念、遊客憑弔,金瓜石本身所具有的秀麗天然景觀,也是在其它處所見不到的,這兩者的景觀都是金瓜石做為觀光最主要的資源。金瓜石現在還有一座金泉寺,就是用來存放當年從中國來金瓜石採金的溫州人因故病死後的遺骸。據當地人士說,兩岸開放來往後,曾經有溫州人來祭拜,而此間的歷史則需要有心人的重拾了。
黃金博物館展示的展品
在博物館欣賞展覽之餘,此處久負盛名的太子賓館、金瓜瀑布等景點也是參觀旅行不錯的選擇。山間水澗採金遺蹟仍然處處可尋,天然美景讓人心曠神怡,是一處絕佳的人文與自然因素兼具的旅遊點。
編輯/撰文/張帥
圖片提供/詹宜真,臺灣藝術教育館,黃金博物館園區
(文章有刪減,完整閱讀請查看《中國寶石》總第107期,2016年3-4月刊 p40-p43)
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中國寶石》雜誌社淘寶連結地址:
http://chinagems2217.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