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5日爆發的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即將迎來70周年紀念日,當年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全世界都極為驚訝的目光下,打敗了以美國為首的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至今仍有很多學者都在研究當時貧困落後、武器裝備極差的中國軍隊到底是如何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中國人民志願軍與美軍武器裝備的極大差距是不可改變的事實,但是有一樣東西是美軍永遠也無法企及的,那就是作戰意志。
就像李雲龍所說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擁有敢於亮劍的精神,無論對手是誰,不管對手有多麼強大,狹路相逢勇者勝,要有壓倒一切敵人的氣勢,這也是中國軍隊在歷次戰鬥中克敵制勝的法寶。在朝鮮戰場上作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樣具備這種堅強的作戰意志和敢於向強大美軍亮劍的精神,它有效地彌補了武器裝備及後勤補給等硬實力上的差距,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戰役的勝利。
在朝鮮戰場上曾經有一件事給後來擔任志願軍副司令員的陳賡觸動很深,美軍軍長給一位師長下達命令:「要不惜一切代價扼守某個陣地」,接任麥克阿瑟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李奇微將軍馬上將這句話勾銷,說道:「只有集團軍司令官本人才可以向一支大部隊下達這樣的命令,除非我親自勘察了地形,觀察了現場的情況,並確定有必要這樣做,否則我絕不會下達死守陣地的命令。」
而中國軍隊與美國軍隊相比,則更崇尚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人在陣地在」、「誓與陣地共存亡」等等,不惜一切代價攻堅或固守的命令,常常會出現在戰鬥最為關鍵的時刻,決心書和石頭往往都是處在艱難境地中的志願軍士兵們堅持作戰到底的武器,失守的陣地在奪回它的時候,是依靠短兵相接的手榴彈和刺刀。或許這就是中美軍隊之間拋去武器裝備差距後最大的不同。美國有學者曾經發出這樣的評論,第八集團軍令官沃克經過研究中國軍隊的特點,發現他們紀律嚴明、敢打敢拼、堅忍不拔,從營級到軍級都喜歡使用迂迴穿插包圍的戰術,他們一旦獲得了優勢就會馬上加以利用,然後發起永無休止的進攻,直到將對手擊敗。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美兩支王牌軍在零下40度的朝鮮長津湖地區的嚴寒中展開了一場激戰,十餘萬衣著單薄的志願軍翻山越嶺,晝伏夜行,忍受著酷寒、飢餓和疲勞在覆蓋著厚厚積雪的山脈和樹林中連續行軍,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千難萬險,通過大範圍的穿插和迂迴包抄,成功的將美軍王牌陸戰1師分割包圍,志願軍戰士們在驚天動地的軍號聲和吶喊聲中向美軍發起了猛烈進攻,在戰鬥間隙,一位美軍記者問一個正在用刺刀從從冰凍的罐頭裡挖蠶豆吃的陸戰1師士兵:如果上帝可以滿足你一個要求,你最需要什麼?那個士兵頭也沒抬地回答:給我明天吧!從美軍士兵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到此時的美軍士兵對戰局是多麼的絕望。
然而志願軍的處境比美軍更加艱難,朝鮮的極寒天氣造成志願軍的大量非戰鬥減員,許多士兵的手和腳都凍成了爛肉,戰鬥中連手榴彈的弦也拉不出來,引信也不發火,迫擊炮的身管也因為寒冷收縮,導致近七成無法發射,士兵們的手與炮彈炮身都粘在了一起。在這場極不對稱的戰爭中,志願軍只能依靠人數優勢和傳統的精神力量與敵人進行殊死搏鬥,哪怕全軍覆沒也要義無反顧地去執行上級所下達的作戰任務。有句老話這樣說:「人定勝天」,然而這句話放在朝鮮的嚴寒中是如此的蒼白無力。
有三個連隊的志願軍官兵奉命到死鷹嶺區域進行阻擊撤退的美軍,然而當美軍到來時,志願軍的陣地上卻非常安靜,原來陣地上的志願軍戰士已經在夜間的寒流中全部被凍成了一個個冰雕,這時他們手中仍然握著鋼槍,眼睛直視著前方,作出隨時投入作戰的姿態。在後來收斂烈士遺體時在一名名叫宋阿毛的戰士身上找到了一封絕筆信,信上這樣寫道:「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絕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志願軍這種寧願凍死也要堅決執行命令的強大精神給予了美軍極大的震撼,他們對志願軍也表現出了由衷的敬佩。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112師335團為了追擊南逃的美軍,派出了1營3連搶佔了松骨峰北側的無名高地進行截擊敵人的退路,在無險可守的情況下,3連官兵們需要阻擊敵人數個師的猛烈攻擊,敵人步兵在飛機、坦克和大炮的掩護下連續發起了五次進攻,但是都被3連官兵所擊退,敵人丟下百餘具屍後沒有佔到絲毫便宜。而此時志願軍3連官兵也是傷亡慘重,3連指導員楊少成趁著戰鬥間隙召集志願軍士兵們開會,號召黨員發揮模範帶頭作用,還燒毀了全部的文件和自己的筆記本,全連官兵都做好了誓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
很快美軍又增強了兵力發起第六次進攻,美軍發射的炮彈、汽油彈把志願軍整個陣地炸成了一片火海,敵人400多名步兵緊隨其後兵分兩路向3連陣地發起衝擊,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連長戴如義在戰鬥中不幸中彈犧牲,副連長楊文海三次負傷卻仍然堅持指揮戰鬥,3連的志願軍戰士們終於又一次將敵人的進攻給打退了。
美軍為了逃命發瘋似得又集結了18輛坦克,幾十門大炮和32架飛機對3連陣地進行了長達40分鐘的狂轟濫炸,然後又組織大量步兵實施人海戰術向3連陣地衝鋒,這時候陣地上的志願軍戰士幾乎已經彈盡糧絕了,能夠戰鬥的戰士也已經沒有幾個,在敵人即將衝上陣地時,指導員楊少成端起刺刀衝入了敵陣,最後拉響了手榴彈與周圍敵人同歸於盡,共產黨員張學榮身負重傷後撿起四枚手榴彈拉開彈弦衝入敵群……
從早上6時打到中午12時,用盡各種進攻手段的美軍愣是沒能通過這個僅由100多名志願軍戰士堅守的小高地,在3連勝利完成阻擊任務時全連僅倖存6人,有超過600人的美軍士兵倒在了他們的陣前。松骨峰阻擊戰也成為朝鮮戰場上最為慘烈的戰鬥之一。從此戰之後志願軍戰士們又有了一個新的稱謂:「最可愛的人」。史達林得知松骨峰戰鬥後感嘆:「這是一支偉大的部隊。」
歷時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誕生了無數的戰鬥英雄,有捨身堵槍眼的黃繼光、有用身體在漫天炮火中接通電話線的牛寶才、有寧願被烈火燒死也不願暴露目標的邱少雲、有深入敵後消滅敵人王牌團團部的楊育才……他們為了祖國為了戰鬥的勝利而將自己寶貴的生命置之度外,正是有了無數向他們一樣的英雄個人和集體,才使得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勝了強大的敵人,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或許視保全自己生命為首要任務的美軍士兵到現在也無法真正理解志願軍口中的那句「人在陣地在」的真正含義,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飽含了中國軍人視死如歸的剛毅與頑強,憑藉頑強的作戰意志他們可以傲視一切敵人,敢於向任何強大的對手亮出自己手中的寶劍,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