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自【劇研社】微信公眾號
(ID:jueyanshe)
近期國漫佳作一波接一波,而且對於古典神話改編情有獨鍾。
就像近期人氣很高的古風動畫《眷思量》。在官方宣傳PV放出後,這隻美麗的上古神獸靈凰立馬成了許多人的新老婆。
《眷思量》奉眠
相信大家小時候沒少聽大人講神話故事。那一個個瑰麗奇幻的世界,對好奇心爆棚的孩童來說吸引力十足。
那麼,當這些耳熟能詳的古典神話被重構,在動畫中搖身一變玩出來現代新花樣,人物顛覆認知想像時,不知各位看官又買不買帳呢?
文:洛弟
國漫作品《西行紀》的第一季3D動畫,在豆瓣上獲得了8.4分的亮眼成績。這部被粉絲稱為後「西遊經典」的國漫,儼然收穫了大量觀眾的認可。
故事脫胎於《西遊記》,講述唐僧師徒取回真經後二十六年,經書被盜走,引發「天眾」血洗「龍眾」大戰。
劫後餘生的少年白狼,受「龍眾」臨終所託,前往長安尋找唐三藏,重走西行路,將真經送還西天極樂。
當白狼找到唐三藏時,卻看到一個醉臥高廣大床的懶和尚。
原來,唐三藏取得真經後,卻發現自己被人利用,喪失理想,整日醉生夢死,不問世事。
當「天眾」一方前來搶奪經書時,義憤之下,唐三藏覺醒,露出了「本來面目」:
反手一拳,就給對面的天神金剛來了個飛龍騎臉。
在這個西遊世界裡,三藏法師是位戰鬥力爆表的硬漢神僧,拳打金剛手撕妖魔。
至於三個徒弟的作用嘛……主要是打雜。
說說說說好的不殺生呢……【抖
整部《西行紀》的世界觀,其實與《西遊記》完全不同。
《西行紀》改編自香港漫畫家鄭健和、鄧志威的作品《西遊》,漫畫自2015年在港連載發行。
次年,漫畫在內地網絡平臺連載更新,才改名為《西行紀》。
原作強烈的港漫畫風,被3D動畫化後
呈現出另一種模樣
作品中,唐三藏師徒四眾,受殺心觀音之命,前往西天極樂取回奇經,交給執掌天宮的帝釋天。
而奇經卻託夢給孫悟空,道出帝釋天的目的,其實是毀掉奇經,將其中的力量據為己有。
孫悟空因此再鬧天宮,卻因唐三藏一時軟弱,慘遭斬殺,唐三藏黯然離去。
察覺天宮陰謀的如來力戰帝釋天,奪回奇經,交予天羽山龍宮保管,才引出故事開頭,天宮神將血洗天羽山,爭奪奇經。
設定完全打破,英雄重生的熱血故事卻令人耳目一新。
其實,這不是鄭、鄧二位的作品第一次被改編成動畫了。
2018年10月5日,動畫《武庚紀》第二季在騰訊視頻連載完結。
《武庚紀》的漫畫原著名為《封神紀》,同樣採用了「反轉」古典神話,再造世界觀的設定。
故事從武王伐紂講起,講述紂王遺孤武庚的成長故事。
紂王在世時,因不滿神族對人間的壓榨驅使,而招致神怒。神族利用周人的反叛,殺死紂王。
這次,妲己不再是作亂人間的妖狐,而是為紂王背叛神族的伏羲之女。
而奪得天下的周朝,並未帶來《封神演義》結尾的四海昇平。
相反,他們在神族驅使下,變本加厲奴役人類。李靖、哪吒父子,也成為草菅人命的奴隸主。
武庚的使命,就是團結人族、冥族、神隱部的反抗力量,顛覆神族的權威。
兩部作品,從故事主線到世界觀設定,都高度相似:
將深入人心的古典神話大換血,書寫與原作迥異的英雄成長故事。
相比《武庚紀》與《西行紀》的燃情激烈,另一部頗有聲量的神話題材動畫《非人哉》,就是另一個畫風了。
根據同名人氣條漫改編的《非人哉》動畫,讓神佛精怪們置身於現代社會雞零狗碎的搞笑日常。
《山海經》裡的九尾狐九月,前中二少女,現任地鐵6號線擠車選手。
每天最大的煩惱是九條尾巴會摩擦起電,變得軟蓬蓬的。
她的同學同事兼閨蜜敖烈,是西海龍王三太子,龍宮大學畢業的高材生。
可能因為變過白龍馬,被唐僧騎傻了,現在是個天然呆,並且還有口腔直通海底,不時會嘔出海鮮的蜜汁技能。
讓烈烈嚇得翻江倒海的是……
在大士家寄宿的哪吒,是個死魚眼無口正太,腦洞成謎。
身體為蓮藕所化,所以會發生各種狀況。
因為他鬧海殺龍的光榮事跡,才會把烈烈嚇成那個樣子。
這可能是《十萬個冷笑話》出現以來,各路神仙被黑得最狠的一次。
建國以前紛紛成精的神獸們,渾身是梗,在當代社會冒出種種反差萌,觀眾一邊玩梗,一邊看到的是「神仙下凡」後,在都市生活中摸爬滾打的自己。
目前,《非人哉》與《西行紀》在騰訊視頻的播放量是3億。
而《武庚紀》第二季已達14億,作為一部無網文原著基礎的漫改作品,成績相當優異。
中國動畫人在搬演神話不成後,終於「喪心病狂」開始「調戲」神話了,獲得的成績還都不錯。
說起來,這種解構乃至重構古典神話的風潮出現,對國產動畫而言,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從1941年《鐵扇公主》起,中國動畫似乎就為還原古典神話的想像而生。
《鐵扇公主》
動畫對寫意、抽象想像力的呈現完整度,是真人影視所不能及的。
但彼時的工業成熟度和技術,還只能滿足單本動畫長片或短片的製作,如同中國戲曲的折子戲傳統,將名著中的故事片段呈現。
進入80年代,隨著工業進步、風格探索的成熟以及電視機的普及,中國人開始以系列動畫的形式,試著將古典神話名著完整呈現。
198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聯合福建電影製片廠後,第一次將《封神演義》原著完全動畫化,製作成了木偶動畫《擒魔傳》。
可惜這部《擒魔傳》因種種原因,只拍攝了六集,便草草收場。
原因之一可能是影片還原了志怪小說詭異黑暗的氛圍,未必適合兒童。
但看完這六集後,可以斷言,如果《擒魔傳》得以拍完,可能是中國動畫史上最好的《封神演義》。
之後的90年代,《十二生肖》、《哈哈鏡花緣》等長篇神話題材動畫,也紛紛出現。
《十二生肖》
《哈哈鏡花緣》
1999年7月,長達百集的《封神榜傳奇》在上海電視臺播出,與同期上映的電影《寶蓮燈》成為「上美」上世紀最後的榮光。
也在同一個月,央視自1992年籌拍,耗時六年完成的52集動畫片《西遊記》開播。
一張自帶BGM的劇照
風頭無兩的收視率,為20世紀的國產神話題材動畫,敲下最後的強音。
而尾音是,劇集在全國電視臺播放無數次,包括售出海外版權後,《西遊記》的3000萬製作成本,仍未能完全收回。
神話漫改,舊瓶裝新酒
利用系列動畫來完整呈現古典神話名著,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先,在任何時期,其預算都必然是天文數字。「長篇奇幻題材」六個字就夠嚇人。即使「有錢有勢」的「央視爸爸」,也經不起這麼折騰。
其次,從人設到畫風,做到多好,才能讓觀眾滿意,收回成本?
任何形式的名著改編,脖子上都架著這麼一把刀。
《封神榜傳奇》曾因畫風過於日系遭到詬病
同時,新的障礙還出現在:
一是曾經的動畫版本珠玉在前,很難超越。
二是古典名著改編,畢竟存在政策限制,在原著基礎上的大規模改編,很可能被視為「歪曲」。
這種情況下,將原著基礎重構成新體系,為一切改編提供便利,理所當然成了古典神話IP「新吃法」。
一方面,老人老梗新設定的化學反應,會激發觀眾對新故事的解讀熱情。
另一方面,脫開原作或長篇章回,或短篇筆記的固定體裁,形式上也更自由,大小長短不限。
漫畫可以有長篇有條漫,動畫也可以有泡麵番。
但這些原因,也許還在表層。
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中國古典神話作為一種題材,本身存在巨大的解讀空間,使它成為了動畫再創作的富礦。
整體上來看,中國古典神話故事,有著並不亞於西方神話、日本奇幻題材動畫的人物與故事設定。
但同時,也存在世界觀不夠完善,部分情節與觀念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短板。
如《封神演義》的人物刻畫,並不十分出彩,故事以封神滅商、三教亂鬥為主軸,充滿宿命論色彩,情節編排也時有重複。
重構其文本,也是一種適應現代化的改編。
同時,隨著人們閱讀習慣與信息傳播的演進,很多古代神話名著,有了新的解讀方式。
《封神演義》裡「紂王無道,西周伐罪」的基本價值觀,隨著歷史考證的演進,逐漸被挑戰。
一種逐漸明晰的觀點是,商亡之罪不在紂王,而周人滅商的目的,似乎也並沒有後世粉飾得那么正義。
於是有了讓商周正邪倒轉,重構奇幻志的《武庚紀》。
也有人覺得,歷史上是沒有孫悟空、豬八戒,也沒有妖怪的。
而玄奘西行一路,曠野狼蟲虎豹、人間刀山血泊也少不了。
能一路披荊斬棘不辭勞苦,取回真經的唐僧,怎麼可能是《西遊記》裡膽小心窄耳朵軟的老和尚?
於是有了《西行紀》裡的硬漢唐三藏。
當人們思考,《山海經》裡的神獸們如果真的存在,會不會是一窩性情溫和的萌物時,就把他們放在了《非人哉》的現代時空。
這種重構,也是對當代人新視角的順應與生發。
可以想見,在國產動畫對古典神話再創作的過程中,還會有更多佳作誕生。
在這一過程當中,經典給予重構生發的土壤,而重構本身,必然會在傳播過程中,也逐漸豐滿了經典的血肉,讓它以另一種方式流傳。
古典神話故事現代新編,經典款添了新配方,這味道真香!
期待老經典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