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變導致蓬髮症候群—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蓬髮症候群

著名的德國兒童書中的人物「蓬頭彼得」那一頭蓬亂而糾結的頭髮通常是兒童不良衛生習慣的標誌。但實際上,對於擁有類似蓬亂頭髮的孩子來說,這個現象並非是他們自身的問題,而是因為基因突變。

近日,科學家指出了這種被稱作「蓬髮症候群」背後的3個基因突變。這種毛囊乾燥失調症狀的標誌正如其名:頭髮乾燥、捲曲,色澤較淺,很難梳理。

為了清楚地診斷這一症狀,頭髮樣本被研究人員一切兩段並放置在高性能電子掃描顯微鏡下進行觀察。研究發現直發橫截面是圓形的,而捲髮似乎是傾斜的,而且蓬髮的橫截面往往是三角形或心形,且從髮根到發尾帶有紋理。

研究人員在近日發表於《美國人類遺傳學期刊》的文章中表示,這三個影響頭髮特徵的基因分別是PADI3、TGM3和 TCHH。如果其中的一個基因功能失常,那麼頭髮的結構和穩定度就會受到影響。到目前為止,僅收集到約100個相關案例,不過研究人員懷疑並非所有的遭遇者都報告了他們的症狀。

想想這個問題:你最後一次因為頭髮不盡人意心情不暢地去而看醫生是哪一天?幸運的是,對於患者來說,頭髮糾結的問題似乎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更容易打理,而且它除了造成頭髮難梳理的壓力之外,並沒有健康方面的涵義。不過,對於另一些人來說,現在可以輕而易舉地知道他們的孩子頭髮愛打結並不是因為基因出現了問題。(馮維維)

更多閱讀

《科學》網站相關報導(英文)

相關焦點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親屬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 Svante Paabo說。
  • 生活了51年才知道自己是男人 基因突變導致外形為女性
    生活了51年才知道自己是男人 基因突變導致外形為女性,從沒來過月經、沒生過孩子 臺灣電影《海吉拉》中的女主角叫劉宛婷,一次意外受傷入院,醫生發現她原來有著雙重性別,後來因為子宮病變嚴重,不得已做了手術,摘除了子宮和卵巢。
  • 基因改變可能導致肺癌?某些肺癌風險因素可能導致基因突變
    小團:基因突變也會導致肺癌嗎? 小圓:基因突變分遺傳性和獲得性,在特定染色體(6號染色體)中遺傳某些DNA變化的人更有可能患上肺癌,而在獲得性基因突變中,某些致癌物質(如菸草煙霧)可以導致細胞DNA發生變化,導致細胞異常生長,從而導致癌症。
  • 吸菸導致KRAS基因突變形成肺癌
    眾所周知,吸菸是導致肺癌的首要風險因素。每次吸菸時,都會對肺細胞造成雙重打擊,為癌症的形成創造理想的生存環境。香菸中所含有的化學藥品,如焦油和甲醛會滲透到細胞中,損傷DNA。上述化學藥品也會對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過程的基因造成嚴重破壞,即促使細胞分裂的基因變得極度活躍,以及使調控細胞分裂的基因失去調控能力。
  • 澳大利亞女孩患難梳頭髮症候群
    澳大利亞10歲的女孩希拉患有難梳頭髮症候群,自出生以來就一直頭髮蓬鬆難梳理,曾被同學嘲笑——看上去好像「把手插在了電源裡」。為此,希拉剪掉了自己的頭髮,但情況並沒好轉,反而變得更茂盛。在家人的幫助下,她慢慢接受了自己的頭髮。
  • IDH1突變通過幹擾血紅素合成和紅細胞生成導致髓系發育不良
    IDH1突變通過幹擾血紅素合成和紅細胞生成導致髓系發育不良 2020-12-12 1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尼人基因讓女性更「高產」—新聞—科學網
    DNA繪圖  來源:stock image 在歐洲,三分之一的女性從尼安德特人那裡繼承了孕酮(黃體酮)受體,這是一種與生育能力提高、妊娠早期出血減少和流產減少相關的基因變異。 「孕酮受體是一個典型例子,說明如何通過與尼安德特人混合,讓有益的基因變異引入到現代人體內,對今天的人們產生影響。」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神經科學學系研究員與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Hugo Zeberg說,他與同事Janet Kelso、 Svante Paabo共同開展了這項研究。 黃體酮是一種激素,在月經周期和懷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 當出現P53基因突變被遺傳時,癌症風險恐高達90%!
    ,包括與一種特殊類型的Li-Fraumeni症候群(LFS)的關聯。,c.1000G>C;p.G334R,造成p53功能的輕度缺陷,並導致低表現率的的LFS症候群。該症候群中乳腺癌所佔比例非常高。 TP53基因(也被稱為P53),是迄今發現與人類腫瘤相關性最高的基因,在所有惡性腫瘤中,50%以上會出現該基因的突變。它是一種腫瘤抑制基因,是人體DNA修復系統的主調節器,當它突變後,它由抑癌基因轉變為癌基因。不同的突變可以確定主管指導響應的能力。突變的缺陷越多,風險就越大。
  • 控制生菜結球的基因首次克隆成功—新聞—科學網
    葉球是多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且容易受環境影響,進而造成其遺傳研究困難,此前未成功克隆葉球形成的遺傳調控基因。 該研究對結球生菜與不結球生菜雜交的F2群體進行遺傳分析,通過圖位克隆的方法獲得一個控制生菜結球的主效QTL。該基因是一個與玉米KN1同源的基因——LsKN1。相關實驗驗證了該基因對結球的調控作用。
  • 浙農學子發現提升小龍蝦免疫力「妙方」—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分析了羊棲菜粉對白斑症候群病毒蛋白VP28在克氏原螯蝦體內複製、免疫基因的表達以及三個免疫參數:總血細胞計數、酚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普通飼料中添加適宜劑量的羊棲菜粉可以提高感染了白斑症候群病毒的克氏原螯蝦的存活率。研究認為,羊棲菜粉具有潛在的商業用途,無論是在治療還是在預防方面,都可以調節先天免疫和保護克氏原螯蝦免受白斑症候群病毒感染。
  • 腫瘤醫院專家:超90%遺傳性卵巢癌由BRCA1/2基因突變引起
    她們的主診醫生、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婦科主任吳小華教授給出了「真相」:「三姐妹同為典型的遺傳性卵巢癌症候群患者,這類卵巢癌的主要特徵就是家族聚集發病!而導致遺傳性卵巢癌症候群的『真兇』則為BRCA1/2基因突變;研究表明超90%的遺傳性卵巢癌由BRCA1/2基因突變引起。」
  • 豬克隆胚胎發育關鍵候選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研究發現與豬體細胞克隆胚胎初次分裂時間相關的關鍵候選基因,為提高豬克隆胚胎的發育效率、解析體細胞克隆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 科學「紅娘」來牽線—新聞—科學網
    考慮到已有其它植物的研究經驗,課題組想借鑑相同方法去「克隆」同源基因,結果卻失敗了。 再次「揚帆起航」,課題組選擇了一個新的角度,那就是建立遺傳群體。2013年,鄧秀新團隊繪製出甜橙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開啟了柑橘的基因組時代,為國內外同行研究芸香科柑橘的特殊生物學性狀、功能基因組提供重要平臺。藉此,課題組鎖定了一個關鍵基因,也就是控制柑橘自交不親和的「鑰匙」。
  • 首個園藝類作物全基因變異資料庫發布—新聞—科學網
    近日,《園藝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構建完成的柑桔全基因組變異資料庫CitGVD(http://citgvd.cric.cn/home),這是第一個園藝類作物全基因變異資料庫
  • 北京新發地新冠病毒突變!可能導致… | 今日新聞匯
    當地時間7月3日,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在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上表示,實驗室研究發現,新冠病毒D614G變異可能導致病毒加速複製,意味著可能增強其傳播性。
  • 擁有XX染色體,卻發育出男性性器官,一個基因突變改變人類性別!
    當引入人類顆粒細胞系時,這些變體導致Sertoli特異性轉錄本的上調。此外,特定的基因組編輯會在小鼠WT1的ZF4中產生相同的胺基酸變化,從而導致胚胎XX性腺男性化。觀察到突變的WT1 ZF4蛋白與關鍵的前卵巢和抗睪丸因子β-CATENIN發生物理相互作用並隔離,這表明它們是功能獲得型變體。
  • 一個基因突變改變人類性別
    圖片來源:研究論文強大的腫瘤基因WT1基因也被稱為腎母細胞瘤1基因(Wilms『 tumor 1),由德國外科醫生Max Wilms於1990年首次在腎腫瘤細胞中發現。這類腎臟腫瘤主要發病群體為3~4歲的兒童,當他們的腎幹細胞存在WT1基因突變時,會導致腎功能異常和腫瘤形成。
  • 基因突變長成網文男主臉,他卻只能出演恐怖片
    馬凡氏症候群患者就是網絡小說中刀削般的面龐、柳腰不盈一握、青蔥十指的真人版。不過,馬凡氏症候群是一種遺傳病,是第15號染色體上的FBN1基因異常引起的,5000人裡大概有1人患有此病,其中大部分來自父母遺傳,另有四分之一是自身突變引起的。一些研究提出,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阿肯那頓很可能是馬凡氏症候群患者。因為 FBN1 基因和製造結締組織的微原纖維有關,FBN1 基因突變使得患者體內的微原纖維減少了。
  • 因為這個基因突變 水稻學會「午睡」並耐旱
    科技日報訊 (記者瞿劍)記者9月16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功能基因組學創新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研究發現水稻基因PSL1突變直接導致其葉片在低溼度和高光環境下發生超敏捲曲,從而提高耐旱性。
  • 基因突變讓他長成了網文男主的樣子,但他只適合出演恐怖片
    不過,馬凡氏症候群是一種遺傳病,是第 15 號染色體上的 FBN1 基因異常引起的,5000 人裡大概有 1 人患有此病,其中大部分來自父母遺傳,另有四分之一是自身突變引起的。一些研究提出,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阿肯那頓很可能是馬凡氏症候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