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尺書臺收歲月 一身帛布展乾坤
——記評書表演藝術家孫一先生
作者:張鳳玲
第一次進入演播室,正趕上評書表演藝術家孫一老師的網易現場直播。講的是三十六計,從孫子兵法講到李嘉誠的商業帝國,從事業發展講到平衡家庭關係,特別是防禦小三避免內戰的權宜之策,在戲說言笑中演繹三十六計的活說活用,勿庸置疑地是在栩栩如生間引導了理論與實踐在生活中實際應用的理念。
同時也不由得被他那種詼諧幽默、古往今來、旁徵博引的生動語言所吸引,在歡笑的同時,也自然地為他強大的記憶力、敏捷的思維、廣博的知識範圍、厚重的藝術含量和在嬉笑逗樂中所折射出嚴謹與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而心生敬意。
作為評書這種藝術形式,千百年來從民間到舞臺,講的就是貼近生活,但一直難以擺脫的或是鄉間俚語低俗的媚眾取寵,要麼就是字正腔圓堂而皇之、一派肅穆的史家風範的論古說今,斷然隔離開了聽眾的文化層次,讓視野開闊、思想認知都多維兼併的現代人有種隔靴止癢的難耐之憾。
而孫一老師恰恰把握住了這關鍵的銜接契點,為評書藝術開闢了新天地,整合了聽眾群,於大雅大俗中調動出人們積極向上的陽光本性,在歡悅中既體會了日常的隨性自然,又重溫了歷史掌故,在身臨其境中豐富了知識又加深了記憶。
若沒有深入而淺出的藝術修養和文化高度,根本達不到這種融匯貫通的藝術境界。孫一老師在評書的發展道路上,真正做出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功不可沒的貢獻。
不但令老一代聽眾感到了耳目一新,同時又帶動起一大波新生代對評書的熱情和追捧,讓評書藝術不再是老生常談,在時代更迭、思維視角瞬息萬變中永葆一席之地,與其說這是一種藝術魅力,不如說是藝術家為弘揚傳統文化所付出的滿腔熱血和艱辛努力的結果,從而才打造出傳統藝術生命的延續和發展。
應該說,在評書表演領域中,孫一老師已取得了一定的藝術造詣,在形成自己獨特的演播風格的基礎上,又拓展出了網絡直播、面向全世界的全新理念,讓評書表演藝術,不止於一桌一椅一摺扇,一茶一盞一堂歡的局限之中,而是把以評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藝術推向更廣闊的天地而起到劃時代的裡程碑作用。
有道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作為從十四歲就開始登臺獻藝的專業評書演員,從藝四十年間,除了夯實的專業基本功,精湛的舞臺表演,更多的是臺下知識的廣泛涉獵,通天文、曉今古,善於橫向結合,深入淺出人生哲理,社會現象等等,貼近生活而膾炙人口。特別是網絡直播形式所特定的氛圍,面對現場互動、及時回應網友提問等,必須要同時具備敏捷的應變能力,把嚴肅的問題詼諧化,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把專業的問題口語化,把低俗的問題知識化,展現出寥寥數語,一針見血的真功夫。
一場九十分鐘的網絡直播後,孫一老師走下場來已是熱汗淋漓,但依舊是談笑風生,讓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執著的敬業精神和樂觀的生活態度。好在來日方長,待慢慢解讀他的藝術生涯,以饗熱愛他的粉絲,必將是年輕人奮進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