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昭儀》天津登臺 演繹評劇版《楚宮恨》故事

2021-02-08 搜狐網

  由李瑞環同志編寫的古裝歷史劇《馬昭儀》,日前已由天津市評劇白派劇團排練完成,今起至13日晚在海河劇院上演。

  評劇《馬昭儀》與京劇《楚宮恨》系同一個劇目,內容表現春秋時秦楚聯姻,秦邦公主孟嬴下嫁楚邦太子建。楚王覬覦秦公主貌美,父納子妃,敗壞人倫,以秦公主孟嬴的隨身侍女馬昭儀假冒秦公主與太子建完婚。三年後,太子建得悉真相,對馬昭儀忍辱負重為顧全大局而犧牲自我的行為予以諒解,自此,太子建與楚王失和。楚王強令太子建遷居城外,鎮守樊城的伍員保太子逃離楚國,馬昭儀將幼子託付伍員,投井自盡。

  此劇京劇本經李瑞環同志重新編寫,著力於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在保留原劇整體框架同時,進一步理清故事脈絡,集中筆墨潤飾重點場次,剪掉旁生枝蔓,突出了劇情主幹,濃墨重彩塑造了心地正直、善良、深明大義的馬昭儀的藝術形象,演出後廣受好評。評劇《馬昭儀》是在京劇劇本的基礎上結合評劇特點,對唱段重新進行梳理,突出了角色內心感情的抒發,為演員發揮才藝提供了條件。該劇在排練過程中得到李瑞環同志的親自指點,演員們深受教益。

  該劇由王冠麗領銜主演,導演王永慶,音樂唱腔設計趙玉興、王冠麗、朱衛東、趙一萱,舞美設計孟中華。王冠麗飾馬昭儀、王文濤飾伍員、杜洪勇飾費無極、滕建東飾太子建、王傑飾楚平王、施立紅飾孟嬴、王海平飾伍奢、李建民飾張華、安洋飾武城黑。司鼓丁培、板胡朱衛東。

http://yule.sohu.com/20131111/n389930879.shtml yule.sohu.com true 今晚網-今晚報 何樹青 http://yule.sohu.com/20131111/n389930879.shtml report 608 由李瑞環同志編寫的古裝歷史劇《馬昭儀》,日前已由天津市評劇白派劇團排練完成,今起至13日晚在海河劇院上演。評劇《馬昭儀》與京劇《楚宮恨》系同一個劇目,內容表現春

");}

相關焦點

  • 白派評劇《馬昭儀》首演 評劇舞臺現「袍帶戲」
    評劇《馬昭儀》     天津市評劇白派劇團新排練的古裝歷史劇《馬昭儀》,昨晚在海河劇院精彩上演。         評劇《馬昭儀》與京劇《楚宮恨》系同一內容的古裝大戲,劇中主要表現春秋時期秦楚聯姻,楚平王父納子妃,敗壞人倫,引發出一樁宮闈鬧劇。作者李瑞環以如椽之筆,將這一古代故事藝術地再現於戲曲舞臺。這也是白派劇團首次排練的一出反映宮廷內部鬥爭的"袍帶戲",成為該團近期劇目生產中的一個亮點。該劇在排練過程中曾得到李瑞環同志親自指點,演員們獲益匪淺。
  • 《馬昭儀》海河劇院火爆上演 高朋滿座掌聲不斷
    王冠麗主演《馬昭儀》  昨晚,天津市評劇白派劇團新近排演的由李瑞環同志改編的《馬昭儀》在海河劇院火爆上演。這是今年4月份海河劇院開業以來的第186場演出。  白派劇團的優秀保留劇目和新排練的劇目,如新編古裝劇《韓玉娘》《馬昭儀》,加工整理的傳統戲《秦香蓮》《回杯記》《於公案》,以及「海河情王冠麗評劇京韻大鼓演唱會」、「評劇名家名段演唱會」等,均在海河劇院首演。白派的忠實戲迷從各地趕來,一睹名角名戲的風採。好戲既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又傳播了民族藝術,在彰顯天津地域文化特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 367場精品演出陪天津市民歡喜跨年迎新春
    元旦、春節臨近,由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天津北方演藝集團主辦,天津市文化惠民演出聯盟和天津演藝網承辦的「金鼠賀歲·百戲迎春——2020跨年演出季」於2019年12月26日拉開帷幕,跨年演出季將一直持續至2020年2月9日(正月十六),期間將有367場精品演出輪番登臺。濃鬱的文化氣息,歡騰的的節日氛圍,各路藝術家將與觀眾一起歡歡喜喜跨新年、迎新春。
  • 郭德綱做客天津衛視,與評劇名家合作《於公案》,暢談曲藝傳承
    日前,相聲團體德雲社可以說是動作不斷,眾多成員紛紛參加綜藝節目,像大家熟悉的郭麒麟、燒餅、孟鶴堂、高峰和欒雲平都成為綜藝新寵,今天,德雲社班主郭德綱也是作客天津衛視《幸福來敲門》節目,用評書講述評劇《於公案》中的經典橋段,多位評劇名家李晶、新豔花、尹一諒等登臺表演,完美配合,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 評劇《紅高粱》將登天津大劇院 展現醇厚濃烈的家園情懷
    京津冀優秀戲曲劇目展演季演出評劇《紅高粱》將於11月14日在天津大劇院歌劇廳上演。這部戲成功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小說《紅高粱》改編創作,以天津大劇院歌劇廳為藍本量身打造定製舞美,創文學與戲劇結合的高峰。
  • 評劇第一位女旦花蓮舫(附老唱片音頻)
    1956年春暖花開之際,劇院領導為了讓青年演員了解過去的老評劇,即評劇早期原汁原味的老腔調與表演,以利於了解評劇女腔隨著時代的更新與發展,因此從天津請來闊別舞臺多年、當年曾蜚聲評壇、從舊時代走過來、年逾花甲的評劇著名女旦花蓮舫,到中國評劇院擔任教學工作。初見花蓮舫,便使人們看到飽經滄桑在這位曾紅極一時的名旦臉上留下的印記。
  • 《喝彩中華》李玲玉登臺分享《西遊記》拍攝趣事
    本期節目中,崑曲藝術家張軍登臺講述崑曲的創新、跨界與融合;清華工科男趙雅博訴說為評劇老藝術家眾籌舉辦公益演唱會經歷;李玲玉分享越劇學習艱辛及《西遊記》拍攝趣事;霹靂布袋戲第五代傳人黃亮勳將傳統與創新結合,用布袋戲演繹「霹靂江湖」。喝彩觀察團方芳、王珮瑜、霍尊也將與大家一同傾聽幾位喝彩人的戲曲人生。
  • 評劇三大流派傳承人 線上演出評劇專場
    本報訊 記者王臻青報導 為助推傳統戲曲融入現代生活,營造全社會共同守護、傳播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7月24日,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瀋陽文馨苑舉辦評劇專場晚會,評劇(韓花筱)三大流派傳承人齊聚舞臺,聯袂獻上一場精彩的評劇表演。觀眾可以通過騰訊、快手、微博三大直播平臺在線觀看,品味經典藝術的不朽魅力。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大型史詩評劇《紅高粱》再登舞臺(圖)
    本報訊(記者 劉莉莉 攝影 姚文生)昨晚,天津評劇院創排的大型史詩評劇《紅高粱》在天津大劇院上演。該劇暌違一年再次與觀眾見面,帶給觀眾新的藝術與視聽享受。  評劇《紅高粱》是天津評劇院根據莫言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 評劇皇后白玉霜:為愛私奔,卻終身未嫁,慘遭日本兵摧殘致癌
    20世紀30年代,她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同時擁有著「評劇皇后」和「電影明星」的表演藝術家。她14歲登臺,到35歲逝世,短暫的一生似乎都是為了評劇而生。從4歲被賣給評戲藝人,到登臺表演大紅大紫,她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一段傳奇。然而縱使紅極一時,依然未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當地強權欺她辱她,日本兵摧殘折磨她,連養母都只把她當做搖錢樹般壓榨她。
  • 評劇《楊三姐》告狀起源於唐山的一件真實案件,你知道嗎?
    取材於這一真人真事,劇作家成兆才先生創作了《楊三姐告狀》,一時聲名大噪,為評劇藝術奉獻了一部百年經典不說,劇中的楊三姐(楊三娥)也成了婦孺皆知的「名人」。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離奇案件?真相到底是什麼?楊三姐又是何人?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楊三姐告狀》背後的故事。
  • 趙麗蓉跨界之路:從評劇到影視、小品,61歲才火,患肺癌仍演出
    趙麗蓉初次登上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是在1988年,在小品《急診》中,她演繹了一位值班大媽。首次登臺的趙麗蓉毫無緊張與羞澀,將劇情中的小人物塑造的生動、自然、接地氣,至今都讓我們記憶猶新。但有了這次登臺的經歷,「火遍全國」的機會也離她越來越近了。
  • 評劇名家劉淑琴在收徒周春榮
    評劇《江姐》選場演出結束接下來,張景花演唱了評劇《謝瑤環》「大堂」、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張德福弟子程祥演唱了評劇《無雙傳》「曲江池」、齊娥彩唱了評劇《御河橋》「春光明媚」、原香河評劇團團長米懷松演唱了評劇
  • 張軍登臺《喝彩中華》用曲聲緬懷父親 ,李玲玉新編越歌引爆全場
    在周五播出的味動力《喝彩中華》節目中,李玲玉演繹新編越歌《天竺少女》引發網友回憶殺;崑曲藝術家張軍講述排戲期間父親意外去世的往事,全場為之動容;;喝彩觀察團成員霍尊上臺學習霹靂布袋戲,逗趣表現笑翻全場;清華工科男趙雅博講述眾籌評劇演唱會助老藝術家們傳承國粹故事獲網友稱讚。
  • 評劇演繹今古奇觀,張淑桂《棒打薄情郎》欣賞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的故事源自「三言二拍」之《喻世明言》,同時被收錄於《今古奇觀》。眾多劇種都有根據該故事改編的戲曲劇目,前期我們推出了金松專輯《戲曲中的「金松」》,今天請大家欣賞評劇版《棒打薄情郎》中金玉奴的唱段,由張淑桂演唱。
  • 振興評劇著名演員聯合演岀(1)
    1987年年底,在天津舉辦了振興評劇系列演出,全國各地的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蒞臨天津,為廣大觀眾獻上了三臺精彩的節目,評劇大師級的人物鮮靈霞,也首次出現在電視屏幕,在首場的演唱會中,為觀眾獻上了三段精彩的唱段,首場的演出異常火爆,相聲大師馬三立到場祝賀。
  • 名伶白玉霜:被尊為評劇皇后,卻遭漢奸惦念,後被日本兵摧殘致死
    新時代生活的的我們現在很少能聽到評劇這項民間藝術,但這項民間藝術在民國時期可謂是風靡一時。說起來白玉霜就是民國時期的一位不可忽視的名伶。在那個新舊交替、動蕩不安的年代,白玉霜是文化發達地區家喻戶曉的"評劇皇后"。人們都說戲子無情,戲子不是無情,只是即使動情也只能苦難一生,倒不如無情。
  • 中國傳統文化,評劇藝術,從永盛合班到唐山首創警世戲社
    這是評劇的第一個劇場。成兆才帶著月明珠、石榴花在永盛茶園唱蓮花落,後來觀眾為了簡便,便叫他們是唱落子的。這是評劇最初的一個有名的班社,從這個班社開始,就不唱「對口」,專唱「拆出」戲了,而且還有自已新編的戲。這是因為這個班有一位天才的評劇作家一成兆才。並且有他的學生,天才的演員月明珠。他們在永盛茶園唱了一陣,很受歡迎。民國六年,也就是1917年,成兆才帶著永盛合班到天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