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有成的(坤道)女道士

2021-02-19 武漢長春觀

道教自東漢末流行以來,有一個理論主旨是一直堅持宣揚的,即現實世界中不論是享受榮華富貴的人,還是掙扎在貧窮線上的人,不論男女,只要你學道積德,建功立業,精修勤煉,均可得道成仙。這種平等觀念對女人追求身體健康、長壽,進而謀求解脫現世痛苦,超越自我是有吸引力的。因其宣揚的得道成仙,均與個人的實踐活動相關,於是各朝各代湧現出眾多修道有成的著名女子,她們或者開山立宗,傳徒授弟;或者登壇齋醮,主持科儀。她們一個個虔誠敬業,志於修道,或文採飛揚闡揚教理教化眾生,或工於女金丹不懈修煉,或潛心醫理草藥治病救人,或擅長齋醮扶乩播種善惡,皆因有傑出的善行功勞及女丹修道證果而受尊敬,她們在道教界的地位、影響是卓著的。

在道教歷史上,女性加入道教並對道教有所影響的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記錄是三張夫人,她們受到了道徒的尊崇,傳說張魯的母親盧氏和丈夫在陽平山得道,白日飛升。張道陵的妻子孫夫人、張衡的夫人劉氏、張魯的母親盧氏還擔當過「祭酒」這一重要的高階位置,後來「祭酒」這一高職位就有許多女性擔任過。 「鍊金液還丹。依太乙無君所授黃帝之法,積年丹成,變形飛化,無所不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道經《上清黃書過度儀》中有所謂「女師」一說,其地位甚至名列天師,嗣師、系師之後,雲「天師嗣師系師女師」,在道教中地位是非常高的。三師中,天師是指張陵,嗣師是指張衡,系師是指張魯,女師是三師的夫人們。

魏華存為晉代女道士,曾為天師道祭酒,她謹修道法,更求神書秘籍。據說她受真人之傳而造作了《黃庭經》等上重要經典,因而被上清派尊為第一代宗師。《黃庭經》是一部具有宗教與養生兩重性質的著作,它發揮古道書中人身有五臟神的觀念,結合古醫書關於臟腑的理論,把人體看作一個以三宮三田為樞結的彼此連貫的網絡,血、精、氣皆依此網絡而循環運動,通暢運行則生命旺盛、健壯,阻隔堵滯則疾疼病痛。

陳攖寧先生對《黃庭經講義》中的「女丹」修煉慧眼獨識,他說:「又從來著丹經者,多言男子之事,女丹訣自有別傳,而《黃庭經》則歷代女真以之得道者,如魯妙典、崔少玄、薛玄同之流,具見載籍,頗不乏人。是尤屬丹家之要旨,為玄門之總持矣。第是經文義曼衍,多立名洞,設譬語,雖無奧頤隱密之談,然學者讀之,罕能知味。」

清微派是唐末產生的新符籙道派,也是唐宋間道教諸派融合而新構成的道派。主張內丹與符籙相結合。該派稱其符法出於清微元始天尊,又以修煉及傳授「清微雷法」為主,故得名。創始人為唐末廣西零陵人祖舒(祖元君),元以後,清微派實際以融為正一道,至今其道法仍廣為流傳。

孫不二為「全真七子」之一。1175年秋在洛陽城東北湹水西岸的風仙姑洞修道並開創了全真清靜派,著有《不二元君傳述丹道秘書》三卷。成為坤道丹法始祖,有百字譜系傳世。7年後,三田還復,百竅周流。後歿於此。

曹文逸(1119――1126)為宋朝徽宗宣和年間的女道士,被敕封為「文逸真人」。《靈源大道歌》要比孫不二元君功夫次第詩早出幾十年。「誠歷代女真所著丹經之最古者也。其書闡揚玄理,發明丹道,皆能直指要妙,發其本根。」

另外,像周爰支、訾守慎、斡勒守堅、胡合貞等人做過道教宮觀宮主、住持。

漢代女道士傅禮和是漢桓帝(146――167在位)外甥伺中傅建之女。得道,度入易遷宮中,為含真臺之主。

周爰支為東漢女道士,據說她服食茯苓二十年,後遁化。

南朝女道士王道憐,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據說七歲知道,喜蔬菜素食,不衣繒彩,受《三洞經》晝夜習誦,後出家,入龍山,自造館宇,名曰玄曜,重閣連房,不日而就。

南朝梁女道士李令稱,廬陵(今屬江西)人。少出家離蘇,入廬山,於千福鄉延靜裡造靜舍,名曰華林館。梁元帝(552――554在位)世子方等疾篤,徐妃遣派使者至華林館作功德,世子即愈。

南朝梁女道士張元妃,字淨明。寓居曲阿蔡坡村(今江蘇常州境內)。年十一便能長齋。後出都,造至德館於東府城北。後又屏跡茅山,復於南洞造玄明館。絕谷修糧,專事吐納。

南朝女道士宋玉賢,會稽山陰人。既稟女質,厥志不能專。父母嫁其於許氏。玉賢不肯。密具法服,登車,既至夫家門,時及六禮,更著黃巾群褐,手執鵲尾香爐,不親婦禮。夫家力不能使之屈服,只好方還本家,遂出家為道士。

南朝女道士蕭貞,東海丹徒人。少小離家入遺山學道,唯餌松柏。

南朝女道士暨慧琰,吳興餘杭人。自幼出家為比丘尼。後來舍尼為女道士。遂入居天目山,斷谷服食。人有疾急,施一符。莫不立愈。傳說卒後,其棺板飛空升天。

漢末晉初女道士魯女生,長樂人。《漢武帝外傳》記其少好道,初服餌胡麻,絕谷八十餘年,日更少壯,色如桃花,一日能行三百裡。傳說在嵩山採藥時遇見女神人,傳授《五嶽真形圖》,並告知施用節度。道成,入華山

晉代九疑山女道士魯妙典,自幼好道,有道士過其家門時授予《大洞黃庭經》,云:「所患人不能知,知不能修,修不能精,精不能久,惟有元科之,亦將苦報無窮也。」妙典奉其言,入九疑山修道。傳說仙去。

據《萃珍閣蜀碑錄》卷3記載:龍鶴山女道士成無為,誓死不嫁,情敦和刀,幼小出家。尋仙未果之間,乃建置祠宇,常持齋念誦,讖洗罪痕;三洞十部之經,苞吞胸臆,赤書玉文之秘訣,靡不兼該。年逾知命而有少容,狀如三十之童子。恆以功德為先,不濫不貪,持以長生為務,雖男子莫能勝也。這一記載銘刻在丹稜的碑文,由唐師學撰寫。

上海圖書館所藏《大唐王屋山上清大洞三景女道士柳尊師真宮志銘》拓片,碑文由唐李敬彝撰寫,上面記載女道士柳默然之家世和坎坷的一生。入道後,居於王屋山陽臺觀司馬承禎之故居,並於山上崇建真君像10餘事。

太原純陽宮石刻碑廊有一碑文,記載唐女道士永穆觀主能去塵的事跡。能去塵出身於官宦世家,婚於閻君,閻君不幸先歿,能氏遂於黃籙壇場投跡從道,真儀籙法,無不設盡。

唐女道士李騰空,為大官宦李林甫的女兒。自幼超異,是那種出淤泥而不染,居富貴而不汙的奇志女子。入道為女冠後,在廬山學習三洞法,以丹藥、符籙救人疾苦。很受當地百姓尊敬。據說昭德皇后賜予金帛、田土。唐德宗將其所居道觀賜名為「昭德宮」。李白有《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

唐代出家入道的還有公主、嬪妃、宮女等,這在中國歷代各朝中是不多見的,是值得研究的一種歷史現象。她們入道修真,帶動了社會上的女子修道之風,對推動道教的發展,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自太平公主起頭之後,先後有十六位公主入道,她們或為抗婚,或為慕道、祈福、延命、禳災,或為避政權轉機的禍亂,或為修習房中術。總之,官宦貴婦或者文化層次比較高的女性更多的介入道門,提高了女道士階層的整體文化素質

「長春真人」丘處機的弟子女冠訾守慎住持泰山長春觀,元帝賜名妙真觀。

據《歷代真仙高道傳》載:
斡勒守堅(1181年-1251年),本為金國高官之後,從小喜慕玄風。曾拜太清觀女官夾谷大師為師,後又拜丘處機為師。丘「神仙委以燕北教化。之雲之朔,至於玄德,太傅相公洎太夫人,一見待之甚厚,創慶雲觀住持。……清和大宗師委任終南山唐玉真公主延生觀住持,提點陝西女官焚修事,普被恩澤,賜『玉真清妙真人號』。……目擊道存,靡不獎譽。非博通天理,能若是乎?」

奧敦妙善(1199年-1275年),本為金國將帥之後。與其母何守夷一道,清烈有大丈夫之志。和母親一起居住大都清真觀,為丘處機的弟子。獲得修真煉性之訣。奮力修葺棲真觀、慶真宮等道觀,住持毫州洞霄宮,度門徒,嚴像設,結勝緣。至元四年(1268年)七月,皇后賜予其聖母金冠,雲羅法服等。至元八年(1271)賜詔護持宮中事,及中書省禁約榜文。「若非國家崇奉,師之劬苦,豈能成此聖母功緣者哉?」

出身農家女的榮守玉(1230年-1298年)同樣在道教史上大放光彩。道書《歷代真仙高道傳》轉載她為修真觀住持。「興緣弘教,落落自拔,有壯夫不能及者。」作人「淵默內修,聲光外著。」當時,「貴族豪宗,欲謝愆過而資冥福者,藉師修淨,期於對越感通,故召請者無虛日。法契會合,風動遠邇,學徒踵至,信向者聿來,乃光昭先業,擴充增飾,截然一新。」

福建武夷山的棘隱庵,為宋代劉妙真女道士所建,原址取意於何仙姑詩句「幽居山林間,荊棘隱此身」之意。該庵原傍於宋道士陳丹樞興建的雲窩道院。宋代名道白玉蟾曾為之作《棘隱庵記》。

有些女道士道士是以「天師」身份載入道教史冊的,如周惠恭(1240年-1311年)。元貞二年(1296年)春三月,她以三十八代「天師」入朝,制授「選真妙應仙姑」,至大元年(1308年),加「玄真妙應淵真人」。並得到皇帝賜予的上尊、宮錦。並在死後追賜為「玄真妙應淵德慈濟元君」。

《續資治通鑑》卷第九十宋紀九十記載:
鳳翔府於仙姑,授清真衝妙先生。尋遣李 不齎御封香往鳳翔太平宮等處道場,因就宣於仙姑赴闕。

道教修煉跟養生功法有密切聯繫。道教有成千上萬種養生功法,有各種各樣神奇的「靈丹妙藥」,其中有許多託名仙女所創的修煉功法在道教養生功法上也獨樹一幟。如「王母口訣法」,傳述養生修心之要,文辭簡明扼要,通順易懂。其它如「何仙姑胎息訣」、「李仙姑胎息訣」、「曹仙姑胎息訣」、「驪山老母胎息訣」等,傳授的都是如何識道奉道,持修煉養,調神養氣,存思定意等方法。一些女道士所創製的功法秘方,也頗具效驗。託名孫不二所創製的「孫不二姑搖旗法」,為全真道北宗的秘傳治病法,主治赤白痢症。唐朝女道士李液姑婆在氣功治病方面很有成就,創出了「姑婆並氣愈病法」、「姑婆服氣闢寒法」。唐朝女道士胡愔是著名的道醫,其醫學貢獻在於她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對人的智、識、思、見、志、情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和作用,故而將五臟視為「神明魂魄志精之所居」。她依據《黃庭經》創造了《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洩圖》,可謂是一治病養生的醫書,主要是闡釋人體內部臟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機制,據此提出相應的煉養保健、治病去病的方法。

道教修煉男子修成曰真人,女子修成曰元君。元君是何?葛洪指出:在眾仙之上,有一個統帥眾仙的「大神仙」,叫做「元君。」他說:「元君者,老子之師也,…大神仙之人也,能調和陰陽,役使鬼神風雨,驂駕九龍十二白虎,天下眾仙皆隸焉。」

這都充分體現了女道士有獨立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能力,具有號令信徒、指點眾生、修葺整飭維護宮觀的領導能力。她們完全憑藉自身的百折不撓的刻苦修煉而得到正果的。

《續資治通鑑》卷第九十宋紀九十記載:
又有虞仙姑者,年八十餘,狀貌如少艾,行大洞法。一日,帝誦《大洞經》,舉首,見有仙官侍立者。蔡京嘗具飯招仙姑,見大貓,指而問京曰:「識之否?此章惇也。」意以諷京,京大不樂。帝嘗問仙姑致太平之期,對曰:「當用賢人。」帝曰:「賢人謂誰?」曰:「範純粹也。」帝以語京,京曰:「此元佑臣僚所使。」遂逐之。於是士大夫爭言虞仙姑亦入元佑黨矣。」

宋代女道士王妙堅,常以符水咒術等行乞村落。恭聖楊後聞其有道術,遂召入內宮,賜予豐厚。並為其建造道宇,賜名「明真」,累封真人。顯然她為楊後做了不少事情,從而獲得如此豐盛的果報。

明代符籙派進入改革發展的新時期,明代帝王對道教的崇信主要有三方面,即廣設齋醮,篤信方術,任用道士。女道士焦奉真被明成祖(永樂帝)召入京師,並受到明宣宗(宣德帝)、(明英宗(正統帝)的禮遇,她能一再薦舉自己的舅舅、外甥連續四朝做高官。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相關焦點

  • 認識古代修道有成的女道士,太美了
    夫家力不能使之屈服,只好方還本家,遂出家為道士。南朝女道士蕭貞,東海丹徒人。少小離家入遺山學道,唯餌松柏。南朝女道士暨慧琰,吳興餘杭人。自幼出家為比丘尼。後來舍尼為女道士。遂入居天目山,斷谷服食。人有疾急,施一符。莫不立愈。傳說卒後,其棺板飛空升天。
  • 認識古代修道有成的女道士,太美了!
    夫家力不能使之屈服,只好方還本家,遂出家為道士。南朝女道士蕭貞,東海丹徒人。少小離家入遺山學道,唯餌松柏。南朝女道士暨慧琰,吳興餘杭人。自幼出家為比丘尼。後來舍尼為女道士。遂入居天目山,斷谷服食。人有疾急,施一符。莫不立愈。傳說卒後,其棺板飛空升天。
  • 孫不二坤訣,坤道女修必看!
    夫女子秉坤柔之德,而真陰之中具有真陽,修煉較易。今得此坤修,信乎?升天之階級,渡世之梯航也。其訣俱在有中著力,有者無之始,從有至無,即是真陽之位。此二句雖重在命功,卻合性命而言,乃坤道第一大關鍵。上句要於有中還無,下句於無中生有。
  • 歷史上著名的四位女道士,最後一位頗有爭議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教是一個崇尚男女平等的宗教,即便是在古代封建社會男尊女卑觀念盛行的時代也是如此,道教典籍《太平經》有云:「天地之道,乃一陰一陽,各出半力,合為一,乃後共成一。」道教認為女性的陰柔之美符合道教的上善如水的思想理念。
  • 一陰一陽之謂道,中國古代八位著名的女道士,您知道幾個呢?
    「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作為道教的神職人員,道士以修行為主,並以追求長生久視為修道的目標。與其他宗教相比,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教是一個提倡男女平等的宗教。自古以來就有女子求道修仙的傳統,女子在道有所成之後均被冠以 「女仙」尊稱,而且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有很多地位崇高的女性神明,如大地之母后土皇地祗;女仙之首西王母;月宮之神太陰星君;眾星之母鬥姆元君等等。道教將男道士稱為乾道,女道士稱為坤道、女冠等,在道教的發展過程中,湧現出許多著名的女性道士,本期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八位著名的女道士。
  • 王七修道不成,卻讓道修理了~聊齋故事
    有個姓王的讀書人,在家裡排行第七。他家裡是當官的,生活條件優越,但從小喜歡道術。他聽人說,嶗山是出仙人的地方,就下了決心,去那裡尋仙訪道。這一天,他爬上了一座山,發現山頂有一所道觀,環境清幽。一位道士坐在蒲團上,白髮飄散,一派道骨仙風之姿。王七恭恭敬敬的上前探詢,覺得道士的話奧妙無窮,就跪下懇求道士收他為徒。
  • 什麼是道士?道士有沒有女性,當道士需要出家嗎?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既代表自然自然,也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跡。道士就是指奉道行道的有道之士,或道教的神職人員。據資料記載,道士之名源於古時候的方士,《太霄琅書經》上說:「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說,道士之名,源於他們的行住坐臥,觀念思想,一切唯「道」是從。
  • 道教中的女道長有哪些稱呼呢?不要再用「道姑」稱呼了
    我們知道,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但是由於道士行為過於低調,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道教就被人們忽略。與常人一樣,道士也分男女,我們都稱呼男道士為道長,那麼我們要怎樣稱呼女道士呢?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就來聊聊那些女道士的稱呼。
  • 古人為何把道士稱為「牛鼻子老道」?看完改變了對他們的認知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衣著已經從古代的長袍大褂變為現代的西裝革履,精神十足的短髮取代了長發,然而在中國卻有那麼一批人依然是蓄著長發、身著青衣道袍、腳踏十方布鞋,他們就是道士。「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
  • 90後女道士的修行生活是什麼樣的?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道教逐漸演化為丹鼎派和符籙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我們熟悉的長春真人丘處機就是全真道的代表人物,而抓鬼除妖很厲害的茅山道士則屬於正一道。四川青城山則是全真龍門派聖地,十大洞天之一。
  • 金庸武俠世界裡10大修道之士(一)
    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教派歷史悠久,從東漢末年誕生至今,在民間有很重要的影響力,在武俠江湖中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些過著被世俗之人視為清苦寂寞而實際上高標清逸的宗教生活的修道之士就是俗稱的道士,男性的道士稱為「乾道」,也稱羽士、黃冠、真人、神仙、羽流、羽衣、紫陽、方士、冠子、先生、希夷、煙客、三元客等,尊稱為道長。女性曰「坤道」,別稱女冠。
  • 關於道士的幾本網絡小說,崔走召的書最走心
    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女道士則被稱為坤道或是女冠。道士指甘心皈依於道教,並且一生都捨去一切追求道的人,然而也有一些不是那么正經的道士,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本關於道士的小說。我們的故事是從一個死亡後進入陰間的少年身上開始的。你是否聽說過很多民間流傳的離奇故事?是否對故事裡的那些身懷異術的能人心生過仰慕和嚮往?
  • 詩仙李白,原來是個道士
    李白之所以成為詩仙,根本因為他是個道士。「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仙人撫我頂,結髮受長生。誤逐世間樂,頗窮理亂情。九十六聖君,浮雲掛空名。」天帝居所白玉京、仙人、長生……這些道教名詞在詩中毫無違和感,整首詩字裡行間透著一股仙氣。詩的作者李白,字太白,正是一名道士。
  • 終南山裡的道觀:廁所名為「解憂所」,乾代表男廁,坤代表女廁
    ,所以這條峪口中的路便得名為荔枝道(子午道)。我在金仙觀內參觀相傳,唐代新羅人(韓國人)金可記曾留學長安為賓貢進士,後隱居於子午峪內修道,受道教仙祖鍾離權傳授內丹術,後來成為傳播韓國道教的第一人。道士們每天隱居於此,誦經、練太極拳、站樁,學習《道德經》參悟玄學,日子過得也還算清淨。
  • 道教日常裝束寓意深刻,遵行五行,由此可看出他們的修道境界來
    其中,黃色屬土,土為五行之尊,萬物之本,寓有「道化萬物,參贊化育」之意;有土德之瑞的黃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訪道、修道、成道的人,被後世道教尊崇為至尊天神。所以自遠古以來,人們便以黃為尊以黃為榮,故黃色的道袍一般為方丈所穿,但逢節日聖誕時,受過戒的正式道士也可以穿著,寓有效法黃帝修道、成道的遠大志向。
  • 最幸福男道士,娶女弟子當妻子,志同道合活成神仙眷侶
    小君嚮往道士的生活,道士追求天人合一,他們總是居住在大自然的懷抱,他們遠離人世,他們一心追求生存的意義。小君今天介紹一位真正的人生贏家,他是一名修道有成的道士,他真正活成大家想要的生活。這位道士叫吳一琴子,他出生於廣西梧州市的一個貧困家庭,之後,他遇到一位高人,在高人指點下,他當起了道士,後來,他又娶了自己的女徒弟,夫妻兩人日日閒庭野鶴,生活很瀟灑,這可能就是最理想的生活了。
  • 上得法壇,下得廚房,賣得了萌,敲得鍵盤 「坤道作者」唐小寧訪談實錄
    「坤道作者」唐小寧昨晚做客ME微雜誌與神對話訪談節目,現場解析2016新年桃花運,更有暢銷言情作家梨魄與電視劇《美人香》編劇安以陌的傾力加盟
  • 鎮江的茅山道士,就是影視劇中驅鬼捉妖道士的原型
    上世紀九十年代,港劇鬼片,屢有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的茅山道士,這茅山道士與鎮江句容的茅山有何關聯呢?茅山道士,來源道教的「茅山宗」一派。茅山宗是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其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茅山宗之弟子,稱為茅山道士。茅山位於江蘇省句容、金壇兩市交界處,距南京約60公裡。是江蘇省境內主要山脈之一。
  • 貧道是指道士很窮嗎?
    網絡上有句話很有道理,就是凡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所以,講到貧道是說道士很窮這個話題,首先需要聲明,和其他很多宗教相比,道士確實略顯清貧。打坐之道人但貧道難道就真的是指道士在物質方面的匱乏嗎?肯定不是。
  • 隱士深居躲債,道士心懷鬼胎,終南山還是那個「天下修道之冠」?
    說到終南山,它可是中華宗教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天下修道,終南為冠」,古時候老子,姜子牙,張良,王維,王陽明這樣的歷史人物都曾經在終南山隱居過。同時,它又是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以及孝文化與壽文化的發源地。人文氣息非常的濃鬱,稱其為天下第一山也不為過!但是現在的終南山卻出現了一股邪氣,一股似乎是有旅遊業帶動出來的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