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西逃,在歷史上可以說是不爭的史實。
那是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之際,慈禧太后見勢不妙,帶著光緒皇帝和一眾宮女倉皇出宮,準備逃到西安去躲避。歷史上將此次活動稱之為「西狩」。
話說慈禧太后出逃之後,花銷依然巨大,奢華程度並不比宮裡差,又加上一大幫人吃飯,沒多時,出宮帶的銀子就花完了。進入山西中部,更是人困馬乏、疲憊不堪。
這時候,隨駕侍郎桂月亭向慈禧太后提了一個奏請,說山西晉商各個都富可敵國,可以向商號借款,慈禧這時候是飢不擇食,沒多想就準奏了。
於是,山西巡撫召集太原各大商號開會,宣讀太后懿旨,向商號借銀子。各商號本來就對慈禧當政有諸多不滿,這時候看到他落魄成這個樣子,都不肯借。
唯獨喬家大德恆太原分號掌柜賈繼英當場同意借給朝廷30萬兩銀子。賈繼英可以說是商界的一位奇才,極受喬家大院東家喬致庸賞識,後來還成為大清國銀行的第一任行長。
得到喬家的捐助之後,慈禧一眾人自然地下榻到了如今的喬家大院,當時喬致庸當家。
喬致庸對慈禧太后十分恭敬,雖然慈禧暫時落魄,但是他料想慈禧以後肯定還會回宮執政;另外這時候也只有保全了慈禧,安定天下,也許才有機會驅除八國聯軍,安定社會。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要是國家都滅亡了,即便有再多的錢,和再好的生意,也都不復存在。
慈禧也是愛面子之人,在得到喬致庸的慷慨解救之後,就問喬致庸要什麼賞賜。當時喬家富可敵國,據說總資產超過5000萬兩白銀,約佔大清總資產的七分之一。
對於任何物件的賞賜,喬致庸肯定也不在乎了。最後喬致庸說,只要四個字。慈禧太后問及什麼字時,喬致庸回到:「福種琅嬛」。
「琅嬛」在古籍中,是神仙藏書的洞天福地,或者是神仙們居住的地方。
古時候「士農工商」,商人的地位向來比較低,商人們也最怕別人說自己沒文化,全身只有銅臭味。而「琅嬛」這個詞,則已經成功地把喬家的品格提到一個很高的高度。
這也許正是喬致庸的用心之處。當錢多到一定程度,追求名望比金錢更有意義。出自當今「天子」之手的匾額,其價值不僅名於當世,對後世肯定也有很深的影響。
之後「福種琅嬛」的匾額,已然成為喬家大院的一塊馳名招牌,被懸掛在了整個大院最顯赫的位置,並且傳承至今。如今去過喬家大院旅遊的人,都會看到這塊出自慈禧之手的匾額。
當時,喬家慷慨接濟慈禧太后的舉動也一下子得到了很多人的讚揚。不僅在商界,並且在老百姓心中都形成了很好的影響,對以後生意的發展和推動都影響巨大。
除此之外,當時賈繼英捐助給慈禧的30萬兩白銀,其實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慈禧太后西行後,國家的稅收要由喬家的票號經營匯兌。後來,在這筆交易中,喬家非但沒有吃虧,反而從匯兌業務中賺了一大筆錢。
由此看來,喬家捐助給慈禧的30萬兩白銀,絕對是划算的。另外,慈禧還贈送給了喬家一對九龍燈,現在也成為全國罕見的文物。
讀者們,關於「捐助慈禧30萬兩白銀」,大家怎麼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