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知府鐵鑄文峰山》故事在吉水縣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故事梗概為:明代後期,吉安府汪知府去拜會時任南京右都御史兼刑部尚書的熊概,因受熊氏村民之辱而要報復吉水。他拜師學會風水堪輿之術後,用鐵與銅鍛燒成汁,施法念咒,最終用鐵汁澆鑄文峰山,由此封罩該縣文風。其結局讓後世人既痛恨又惋惜。但是,讀者對該故事的主人公——熊概和汪知府未必熟悉,內心也很想知道其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以及它背後所蘊含的寓意。在此,筆者為之作簡要探析。
一、故事主人公——熊概和汪知府
關於熊概,《明史·列傳》卷159有傳,共608字,可見他在《明史》中佔有重要一席。熊概(1385年—1434年),字元節,號芝山,吉水縣七裡灣溪山村人。他祖籍豐城,因父親熊直一歲時隨母楊槜改嫁給胡時中而來到吉水,改作胡姓,故又稱胡概。熊概於1411年中進士並授御史,後升任廣西、廣東按察使。1426年擢為大理寺卿,巡撫江南。1430年升南京右都御史,不久後兼任刑部尚書,是南直隸都察院名符其實的「一把手」。1434年十月因突發疾病而死於任上,年僅50歲。
關於汪知府,人們只知道他姓汪,時任吉安知府,生活於明代後期。至於其名、其字、其號是什麼,以及籍貫是哪裡,哪年中舉人或進士等,均無法得知。
二、該故事真假之辯析
關於《汪知府鐵鑄文峰山》故事的真假,筆者可以很肯定地說是假的,理由有四:
第一,從時間先後的角度看,熊概是明代前期的人物,且是在1430年升任南京右都御史之後,才開始擁有對江西官員監察的權利,此前他一直在兩廣、江浙一帶任職,可惜4年後又去世了。而《汪知府鐵鑄文峰山》故事中有明確的時間交待,即明代後期,兩個主人公的生活時代並不一致。
第二,從與熊概同時代的吉安知府姓名的角度看,那段時間吉安府沒有汪姓知府。據萬曆《吉安府志·軼官表》卷3載,明成祖永樂年中,吉安知府名叫蘭芳,他是絳州人,且府志中有傳。1428年,朝廷任命賈節為吉安知府。1434年又改任陳本深為吉安知府,他是寧波人,府志中也有傳。可見熊概從入仕到去世,吉安府3任知府均不姓汪,且都有惠政,與貪贓枉法的汪知府絲毫沾不上邊。
第三,從與熊概同時代的吉安府副職的角度看,那時也沒有汪姓官員。據萬曆《吉安府志·同知》欄載,1434年費斌任吉安府同知,為知府副職,此前曾長期空缺同知一職。該府志《通判》欄又載,永樂年中邢麟任吉安通判,他是武陽人,且府志中有傳,1434年改任孟瑄為吉安通判。此外,從永樂年中至宣德年末,吉安府的推官、府學教授、府學訓導、經歷、照磨、知事、檢校等官職中,均沒有汪姓官員。
第四,從整個明代吉安府汪姓官員的角度看,僅1592年湖北黃梅縣的汪可受(?—1620年)赴任吉安知府。汪可受中進士後授金華知縣,不久後升任吉安知府,後督學山西,遷陝西右布政使,累擢兵部侍郎,總督薊、遼等。說到汪可受在吉安府的作為,歷代《吉安府志》和《江西通志》都評價很高。他上任前,白鷺洲書院因被特大洪水衝毀,洲上已停止辦學長達57年。此後他募集巨資,牽頭在白鷺洲復建書院,並新建很多附屬設施。汪可受一直體恤民困,不畏強暴,正直清廉,曾被明神宗旌表為「天下清廉第一」。試想,他清廉為政,一路升官,何來擔心自己被懲處之說?他作為吉安府主官,所轄管的吉水能文風鼎盛,科舉繁榮,豈不是自己功績的一部分,何必去破壞其風水呢?
三、吉水為何會有這樣一個故事
該故事在吉水縣流傳甚廣,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方面,自北宋至明代中期,吉水縣一直是文風鼎盛,科舉繁榮,中進士人數在全市乃至全省均排名較前。據中華書局2017年出版的《吉安登科考》(汪泰榮編著)書載,宋代,吉水縣中進士211人,全市中進士1248人,佔比17%。元代,朝廷共錄取進士1139人,其中吉安市中進士43人,而吉水中進士19人。明代中期之前,吉水的科舉盛況更為可觀,「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水繞鑑湖弦,文江出狀元」等贊語就是形容這段時間。但是,從明代後期至清代,吉水縣中進士人數有明顯下滑。如從明萬曆十七年到明代滅亡的56年間,吉水縣中進士僅16人,而廬陵縣有29人,安福縣有40人。
另一方面,為何要選擇熊概作為故事的另一主人公呢?原因有兩點:第一,熊概中進士後即授予御史,此後所任的按察使、大理寺卿和右都御史等職,儘管官階有提升,但職責仍是負責官員監察工作,自然是貪官汙吏最懼怕之人。因「汪」與「枉」字諧音,引申為行為不合正道或違法曲斷之意,於是將這位吉安知府定為汪姓。
第二,從熊概的個人性格來看,他是一位正直清廉且用法嚴苛的官員。說到熊概的用法嚴苛,《明史·周忱傳》卷153曾將他與另一位吉水老鄉周忱作比較:「先是大理卿胡概為巡撫,用法嚴。(周)忱一切治以簡易,告訐者輒不省。」《江南通志》卷112中也說:「先是胡概用法嚴刻,忱濟以寬時。」有鑑於此,熊概自然被故事編纂者選作為故事的另一主人公。
故筆者認為,對科舉文化的信仰是《汪知府鐵鑄文峰山》故事產生的主要根源。針對明代後期吉水科舉有所衰退的事實,於是有坊間「好事者」從風水學的角度杜撰出此故事,既為吉水先民尋得心理慰藉,也為此事增添一層神秘的罩紗。其實,它只是想表達縣人祈求文風鼎盛,冀望學子金榜題名的一種樸素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