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知府鐵鑄文峰山》故事探析

2020-12-27 吉安新聞網

《汪知府鐵鑄文峰山》故事在吉水縣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故事梗概為:明代後期,吉安府汪知府去拜會時任南京右都御史兼刑部尚書的熊概,因受熊氏村民之辱而要報復吉水。他拜師學會風水堪輿之術後,用鐵與銅鍛燒成汁,施法念咒,最終用鐵汁澆鑄文峰山,由此封罩該縣文風。其結局讓後世人既痛恨又惋惜。但是,讀者對該故事的主人公——熊概和汪知府未必熟悉,內心也很想知道其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以及它背後所蘊含的寓意。在此,筆者為之作簡要探析。

一、故事主人公——熊概和汪知府

關於熊概,《明史·列傳》卷159有傳,共608字,可見他在《明史》中佔有重要一席。熊概(1385年—1434年),字元節,號芝山,吉水縣七裡灣溪山村人。他祖籍豐城,因父親熊直一歲時隨母楊槜改嫁給胡時中而來到吉水,改作胡姓,故又稱胡概。熊概於1411年中進士並授御史,後升任廣西、廣東按察使。1426年擢為大理寺卿,巡撫江南。1430年升南京右都御史,不久後兼任刑部尚書,是南直隸都察院名符其實的「一把手」。1434年十月因突發疾病而死於任上,年僅50歲。

關於汪知府,人們只知道他姓汪,時任吉安知府,生活於明代後期。至於其名、其字、其號是什麼,以及籍貫是哪裡,哪年中舉人或進士等,均無法得知。

二、該故事真假之辯析

關於《汪知府鐵鑄文峰山》故事的真假,筆者可以很肯定地說是假的,理由有四:

第一,從時間先後的角度看,熊概是明代前期的人物,且是在1430年升任南京右都御史之後,才開始擁有對江西官員監察的權利,此前他一直在兩廣、江浙一帶任職,可惜4年後又去世了。而《汪知府鐵鑄文峰山》故事中有明確的時間交待,即明代後期,兩個主人公的生活時代並不一致。

第二,從與熊概同時代的吉安知府姓名的角度看,那段時間吉安府沒有汪姓知府。據萬曆《吉安府志·軼官表》卷3載,明成祖永樂年中,吉安知府名叫蘭芳,他是絳州人,且府志中有傳。1428年,朝廷任命賈節為吉安知府。1434年又改任陳本深為吉安知府,他是寧波人,府志中也有傳。可見熊概從入仕到去世,吉安府3任知府均不姓汪,且都有惠政,與貪贓枉法的汪知府絲毫沾不上邊。

第三,從與熊概同時代的吉安府副職的角度看,那時也沒有汪姓官員。據萬曆《吉安府志·同知》欄載,1434年費斌任吉安府同知,為知府副職,此前曾長期空缺同知一職。該府志《通判》欄又載,永樂年中邢麟任吉安通判,他是武陽人,且府志中有傳,1434年改任孟瑄為吉安通判。此外,從永樂年中至宣德年末,吉安府的推官、府學教授、府學訓導、經歷、照磨、知事、檢校等官職中,均沒有汪姓官員。

第四,從整個明代吉安府汪姓官員的角度看,僅1592年湖北黃梅縣的汪可受(?—1620年)赴任吉安知府。汪可受中進士後授金華知縣,不久後升任吉安知府,後督學山西,遷陝西右布政使,累擢兵部侍郎,總督薊、遼等。說到汪可受在吉安府的作為,歷代《吉安府志》和《江西通志》都評價很高。他上任前,白鷺洲書院因被特大洪水衝毀,洲上已停止辦學長達57年。此後他募集巨資,牽頭在白鷺洲復建書院,並新建很多附屬設施。汪可受一直體恤民困,不畏強暴,正直清廉,曾被明神宗旌表為「天下清廉第一」。試想,他清廉為政,一路升官,何來擔心自己被懲處之說?他作為吉安府主官,所轄管的吉水能文風鼎盛,科舉繁榮,豈不是自己功績的一部分,何必去破壞其風水呢?

三、吉水為何會有這樣一個故事

該故事在吉水縣流傳甚廣,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方面,自北宋至明代中期,吉水縣一直是文風鼎盛,科舉繁榮,中進士人數在全市乃至全省均排名較前。據中華書局2017年出版的《吉安登科考》(汪泰榮編著)書載,宋代,吉水縣中進士211人,全市中進士1248人,佔比17%。元代,朝廷共錄取進士1139人,其中吉安市中進士43人,而吉水中進士19人。明代中期之前,吉水的科舉盛況更為可觀,「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水繞鑑湖弦,文江出狀元」等贊語就是形容這段時間。但是,從明代後期至清代,吉水縣中進士人數有明顯下滑。如從明萬曆十七年到明代滅亡的56年間,吉水縣中進士僅16人,而廬陵縣有29人,安福縣有40人。

另一方面,為何要選擇熊概作為故事的另一主人公呢?原因有兩點:第一,熊概中進士後即授予御史,此後所任的按察使、大理寺卿和右都御史等職,儘管官階有提升,但職責仍是負責官員監察工作,自然是貪官汙吏最懼怕之人。因「汪」與「枉」字諧音,引申為行為不合正道或違法曲斷之意,於是將這位吉安知府定為汪姓。

第二,從熊概的個人性格來看,他是一位正直清廉且用法嚴苛的官員。說到熊概的用法嚴苛,《明史·周忱傳》卷153曾將他與另一位吉水老鄉周忱作比較:「先是大理卿胡概為巡撫,用法嚴。(周)忱一切治以簡易,告訐者輒不省。」《江南通志》卷112中也說:「先是胡概用法嚴刻,忱濟以寬時。」有鑑於此,熊概自然被故事編纂者選作為故事的另一主人公。

故筆者認為,對科舉文化的信仰是《汪知府鐵鑄文峰山》故事產生的主要根源。針對明代後期吉水科舉有所衰退的事實,於是有坊間「好事者」從風水學的角度杜撰出此故事,既為吉水先民尋得心理慰藉,也為此事增添一層神秘的罩紗。其實,它只是想表達縣人祈求文風鼎盛,冀望學子金榜題名的一種樸素願望。

相關焦點

  • 香港恐怖電影探析:殭屍片該如何定義?
    所以扒姐這個「香港電影探析」系列,將著重研究香港的殭屍電影。「窺一斑而知全貌」,但願這個系列寫完,能讓你對香港電影有個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希望我們能夠通過這些探析,看到香港恐怖片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一篇,我們將著重搞懂香港殭屍片的定義。
  • 紀錄片《幼兒園》敘事手法探析
    任何精彩的故事演繹都離不開主體、情節、環境這三個敘事元素。其中,人物是構成紀錄片的主體,《幼兒園》選取了十幾個個性鮮明的小朋友。有參加了四個輔導班的馮夢然小朋友,小小年紀的他竟然會說簡單的日語,然而當記者詢問他愛是什麼,他卻回答不知道。
  • 洪楨婧丨筱田正浩電影中的身份問題探析
    筱田正浩電影中的身份問題探析洪楨婧周口師範學院文學院摘    要:身份認同是西方文化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 廣爺川冠以數字和方字的地名探析
    廣爺川冠以數字和方字的地名探析靜寧縣的治平、李店、深溝3個鄉鎮所在地,因是飛將軍李廣的故裡,由於李廣的蓋世功勳和巨大影響。其死後,家鄉人為了紀念他,就用「廣」字代其川,後邊且尊一個「爺」字,「廣爺川」便世代相傳。廣爺川裡不僅名人多、故事多,而且其地名的命名也比較特殊。
  • 周星馳《新喜劇之王》的新解構路徑有什麼探析?
    除對傳統直接性解構手法的延續外,在影片中 還有周星馳對新的解構手法路徑的探析。較之傳統解 構手法不同的是,這種新的解構手法面對的是內地觀 眾,是建立在遵從內地主流價值觀基礎上的深層次解 構。如影片中如夢與男朋友查理這一條感情線。
  • 探析箏曲《行者》的演奏技巧與音樂特點
    看《探析箏曲<行者>的演奏技巧與音樂特點》完整論文,戳「閱讀原文」哦~
  • 渠縣這小區:經歷太多故事!終究成了我們羨慕的對象!你們認為呢
    東朝向的住戶一推開窗看見是5A景區文峰山公園,滿眼的綠色。西朝向的住戶則全是清一色的江景房,大橋、渠江、二橋盡收眼裡。住在高樓的人還能俯攬整個渠城。日落時候美極了。對於南朝向的住戶,【嘉隆國際】也毫不吝嗇,推開窗就是渠江大橋以及一眼望不到頭的文峰西路。
  • 搜查措施規範化使用探析
    本文基於工作實踐,擬對搜查措施規範化使用進行探析。搜查措施運用中的風險點當前,監察法、監督執法工作規定及相關釋義對搜查權規範行使均作了詳細規定,很多地方也通過統一制式文書、細化運行規程等方式進行了有益探索,但實際操作中還存在個別執法不嚴的問題,應引起重視。一、搜查證內容不全。
  • 虛擬角色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途徑探析
    本文對虛擬角色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途徑進行了探析,一起來看看。  原標題:虛擬角色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途徑探析  近年來,文娛產業快速發展,虛擬角色的商品化權益糾紛日漸增多,因此虛擬角色形象的商品化權益保護問題備受關注。  保護實質  商品化權益的很多內容可以納入著作權法、商標法中被保護。
  • 從國乒模擬賽薛飛的團體賽脆敗,探析小將如何接許昕的班?
    從國乒模擬賽薛飛的團體賽脆敗,探析小將如何接許昕的班?
  • 突發事件中紀錄片電影化創作探析
    依據該片的創作實踐,我對突發事件中的電影化紀錄片創作進行了初步探析,以期提供有益的現實經驗和借鑑價值。一、敘事方法的電影化紀錄片《為了人民》是全景展現在習主席堅強領導下,人民軍隊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積極支援地方疫情防控、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貢獻的生動實踐。
  • 探析日本電影美術發展史和階段特徵
    本文試從歷史時間維度對日本電影美術的發展進行階段性探析。日本電影自19世紀開始,經歷了高潮與低谷。在日本自身的美學作為一種「地緣文化美學」不斷嬗變的過程中,其電影美術也經歷了不同發展階段。它從傳統戲劇的舞臺美術轉化而來,經歷東西方不同文化的拉扯,再到如今獨具風格特徵的多元化發展,展現了不同的階段特徵。
  • 委託作品署名權問題探析
    原標題:委託作品署名權問題探析
  • 以電影《偷自行車的人為例》探析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特徵
    《偷自行車的人》對傳統影片的突破在於:影片在敘事過程中並沒有刻意地設置戲劇性衝突,只是真實地再現整個完整的故事,更像是實錄。而對影片故事的理解認識,需要重視故事的日常性,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並且讓觀眾自己去體會解釋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
  •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探析古代百姓遷移的政策和原因
    這段歷史在現代人看來,是古人對神仙的一種美好嚮往,看似是一段荒謬的神話故事,但是如今在日本西南沿岸出土的一系列文物化石中可以發現,很多文物的材質和形狀都和當時的中國文物十分相似,呼應史記中記載的數千人入海求仙人的說法,可以知道早在秦朝,就已經發生過大規模的海外移民現象。這些人尋找仙人所在之處,最後到達了日本島在此定居,世代相傳。
  • 四關和四關穴探析
    現就四關有關問題探析如下。    1 四關    四關首見於《內經》一書,在《靈樞·九針十二原》有:「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元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對文中所提四關,隋唐醫家楊上善在《黃帝內經太素·諸原所生》中曰:「四關,四支(肢)也。」指出四關即四肢。
  • 吳茱萸湯證治探析
    現據相關原文來探析吳茱萸湯的相關證治。1 條文匯補1.1 《金匱要略》之吳茱萸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張仲景在此補充「胸滿」一症狀,作為吳茱萸湯的主證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