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鄧玲玲
腳本:鄧玲玲
編繪:朱 彥
合作聯繫:2685618506@qq.com
QQ粉絲群:512474045
官方微博:@鏟史官漫畫
原創漫畫,歡迎分享
話題聚焦:夏開啟家天下到底對不對?
《禮記·禮運》曾記載孔子的話: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自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孔子將禹之前的美好時代稱為大同,而禹之後次一等的時代為小康。作為大同與小康時代的分界人物,孔子沒有將禹與堯舜並列,而是與湯、文、武並列,多半心裡對禹是有看法的。
從法定程序上看,禹並沒有做錯什麼。他沒有傳位給兒子啟,而是傳給了法定接班人益。為什麼還會讓人質疑呢?因為禹選的第一任接班人皋陶,資歷與威望夠高,但是年紀太大,比禹去世還早,並不是一個理想的接班人。而第二任接班人益,資歷太淺不足以服眾,而且還是個東夷族首領,很難統治華夏族部落。果然,益上位後,諸侯都去朝拜啟,根本不買他的帳。所以,禹在接班人的安排上是否別有用心,難免讓人生疑。
《史記·燕召公世家》則直接指出:
天下謂禹名傳天下於益,已而實令啟自取之。
禹的真實想法無從考據,但他為啟鋪下了權力之路,是毋庸置疑的。更關鍵的是,當時的人們觀念已有改變,覺得世襲制更為合理。對於有扈氏維護傳統的禪讓制,《淮南子·齊俗訓》這樣評價:
為義而亡,知義而不知宜。
也就是說,維護禪讓制合乎道義,但卻不符合時代發展規律。那麼,時代發展規律是什麼呢?
此時,在國家層面上,鬆散部落已經過渡到部落聯盟,聯盟首長擁有的權力越來越大,對諸侯的控制力越來越強。將權力傳遞給自己下一代,佔用更多財物增加後代的生存機會,是生物延續基因的本能。在社會層面上,原始部落公社制,已逐漸過渡到家庭為主的私有制。私有制和家天下的觀念,已經被人們廣泛接受。所以,《史記·夏本紀》載,諸侯離開益去朝拜啟,理由簡單直白且理直氣壯:
吾君帝禹之子也。
一句話,啟是帝禹的兒子,所以我們擁護他。
其實,啟得到其他部落的擁護,成為夏的開國之君,讓權力在家族傳遞,背後的因素也源自夏部落本身的實力。
進入農業時代,穀物一年一產,糧食生產出來後,會儲存起來作為全年的食物。但是農業生產受天時地利影響很大,不穩定因素很多。這個時代的戰爭,起因多半是掠奪別人的存糧。存糧被奪走,人就活不下去,所以戰爭異常殘酷,輸的一方通常會被殺光,後來淪為奴隸。這就是奴隸制社會的起源。
存儲糧食,建構堡壘,進而築城,部落才能保護自己,獲得生存機會。建房的關鍵技術,是夯土。在公元前2300年-前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及夏文化二里頭遺址上,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夯土遺址。有學者推測,夏部落之所以成為天下共主,成為中國第一個朝代,可能是因為夏人最早在夯土、築城及宮室建築技術上取得了優勢。
迄今為主,我們對夏朝的認識,都是基於《史記》《尚書》等的文字記載。但是這些書籍成書的時間,距離夏朝也有千年歷史,可信度存疑。
歷史研究遵循「雙重證據法」,除了文字記錄,還需要文物佐證,這樣才算可靠的「信史」。比如,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上,可以發現商代人稱自己的王朝為「商」,這證明商朝的確存在過。
可是,夏文化遺址上,還沒有發現文字,沒有看到那時的人稱自己為「夏」。所以,夏朝是否真的姓「夏」,夏朝的真實狀況,還有待進一步的確認。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張豈之主編 《中國歷史·先秦卷》,楊照《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