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電音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明確幾個概念,電音指的是使用電子樂曲以及電子音樂技術來製作的音樂。它最早出現在中國,是從80年代的港臺 DISCO 廣場開始的,乃至90年代的長城 RAVE PARTY,再到相繼出現的各大CLUB,獨立電子音樂製作人,乃至今天的各式大大小小的電音節。
可以說,電音作為外來文化,它在中國的普及程度確實一直遠遠不夠,這樣數十年一路走來,經歷了非常多的坎坷,也走了很多彎路。所幸近兩年,電音在國內的大眾接受度開始有目共睹的在攀高。
期間相關新聞和分析層出不窮,有人將其歸功於國內開始有各大電音節和音樂廠牌的加持助力,甚至連專門為電音愛好者打造的學院都正式建立起來。
有人說是出現《即刻電音》這樣的綜藝加持,有大張偉和張藝興這樣的明星造勢,雖然後續可能有爭議出現,但這並不能否定其為電音帶來的曝光。
也有人說是因為有抖音這樣平臺的出現,細數其中近幾年爆火的大多卡點視頻,配樂其實都是電音,並且抖音自身也開始重點尋找平臺與電音更為密切的結合點。
等等等等,除了上述的一些事件,廣大的中國電音愛好者們一直都在以各種方式努力著,希望能夠將電音這樣一個非常棒的音樂文化在中國普及。而這其中,其實一直有一個被人們經常性忽略,甚至是被誤解的存在——夜店。
說到夜店,普通大眾腦內的既定印象是:混亂、頹廢、危險、墮落。在很多電音愛好者眼中則是:商業、土嗨、人群魚龍混雜、黑心。
以上詬病的形成,有很多誘因,但如果我們更理智地去分析夜店的存在這件事本身,其實是非常合理且有益的。從歷史角度看,RAVE文化本身就始於派對,倉庫派對和CLUB派對等等,夜店作為一個各方面都適合做RAVE派對的場所,是完全合理的。
再從電音愛好者的角度看,一個人聽,不如一群人一起嗨,帶著耳機,不如環繞立體音響大空間,而大多數的普通人都不可能天天滿世界追著各地的電音節跑,但夜店你卻可以天天去,想哪天去就哪天去。所以矛盾點並不在夜店本身,而是在於,夜店內的環境和音樂,是否符合大多電音愛好者的期望。
那麼答案必定是否,因為縱使是近兩年,電音文化在國內已經開始有了更多的關注和受眾的情況下,相對於hip-hop或者其他已經徹底普及的音樂文化而言,電音還差得很遠。目前電音在國內,也就只在一線城市和個別城市稱得上是普及,據《電子音樂資訊》做過的數據調查,不超過十座城市,而整個中國,則約有六七百座城市。
就如同咖啡這個外來文化一樣,只有讓大眾先習慣星巴克的存在,從而接受瑞幸的崛起,接著才會慢慢認可咖啡本身,才會開始有自主意識地去主動發掘自己的口味。所以夜店對於電音的意義才至關重要,我們不能強制它一步到位,卻必須認可它能夠慢慢滲透,並更廣泛地輻射大眾。
也正因如此,FIRST這樣"以電音文化為核心"的新型夜店才會誕生,甚至旗下配備"第一工場"、"電療教室"這樣可以承辦電音節/大師分享會的廠牌,為了能夠兼容科普與玩樂,讓每個普通玩家,都可以先習慣電音,理解電音,再愛上電音。
夜店是潛移默化的引路者,而每條路,也總要有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