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起義似乎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所無法繞開的一個話題,從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建立之後,農民起義便已經成為了常事。陳勝、吳廣起義,掀開了反抗秦朝暴政的序幕,而農民起義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政治色彩。
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之中,農民起義不計其數,大大小小,令人眼花繚亂。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隋朝末年的瓦崗軍農民起義;
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元代末期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明代末年的李自成農民起義;清代末期的太平天國起義。
在這裡我們會發現,這些農民起義往往發生在封建王朝的沒落時期,封建政權腐敗,過分壓抑農民百姓,引起了百姓的不滿,最終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
但是縱觀如此多的農民起義我們會發現,有一個時期的農民起義和其他時期的農民起義有著很大的差異,那就是太平天國給運動,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我們看一下其他時期的如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他們大多是為了推翻封建王朝的殘暴統治,來達到維護自身利益的起義。
當然太平天國在這一點上其實還是大致相當的,這些起義都是打著為百姓、農民尋求利益的個人權力的實現途徑罷了。
但是太平天國和其他時期的農民起義不同,其指導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出現了外來思想的影響,這就使得其失敗的原因都和其他時期的農民起義不同。
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其所依靠的乃是五鬥米教的教義,乃是中國傳統宗教影響下的農民起義。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始終躲不過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架構的影響。
然而太平天國卻是受到了外來思想的影響,也就是基督教的影響。太平天國的領導者洪秀全,所創立的拜上帝教,本身就是一個不倫不類的中西結合的產物。
既沒有中國傳統宗教的文化積澱,也沒有對西方宗教有著透徹的研究。因此拜上帝教這個東西本身就是失敗的,依靠它來指導農民起義,最終的結果也唯有失敗。
之後我們在來看一下太平天國內部的政治架構,也就是權力分配。不論是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等,其根本權力的分配模式還是按照中國傳統的政治架構形成的。因此其中權力與權力之間經常會出現制衡關係,也就使得其呈現出穩定的發展模式。
但是天平天國的權力分配,既沒有達到中國古代君權神授的形式,也沒有將近代西方思想的權力分配引入。
而是學習了耶穌乃是上帝之子轉世的方式來分配權力,但是中國的社會性質不同,自然引發的效果實際也就不同了。
當時洪秀全自稱為天王,而東王楊秀清則是代傳天父之旨意。這就形成了權力分配上的不均衡,或者說無人制衡。
因為太平天國內部的權力是虛假的,致使其內部相互殘殺,最終內亂,實力衰弱。權力的混亂,是天平天國失敗的重要原因,太平天國領導人之間的矛盾是其失敗的根本。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太平天國內部政治制度的混亂,按照當時洪秀全的想法,太平天國的發展頗有近代制度之意。
尤其是《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等的頒發,以及和眾多資本主義國家的接觸,使人覺得其有朝資本主義近代政治制度發展的趨勢。
然而在其領導政權的過程中,又存在著大量的封建制度,尤其是在攻克南京之後,進行了大規模的分封。
什麼東王、翼王等一系列的分封,依舊沒能脫離封建制度那一套。其實這就像是拜上帝教一樣,是一個極其中西結合的不倫不類的東西,沒有自己的實際想法,也沒有對未來的規劃。
另外就是農民起義的一個缺點,那就是缺少進取心,太平天國過和大多數的農民起義一樣,在政權穩定之後,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那就是尋求享受,追求安逸,不思進取,即便當時其中有著許多的進步人士。但是太平天國實際當權者依舊是一群只知道享受的中國最普通的底層人二人。
即便他們地位崇高,但是思想上所遺留下的東西,是無法改變的,這也是太平天國失敗的重要原因。
總結:
農民起義能夠成功的實在是太少了,唯有元代末年的農民起義取得了較大的成功。朱元璋憑藉一個農民之身,在亂世之中崛起,最終建立明朝,實屬不易。
但是就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來看,一般的農民起義基本是以失敗告終的,成功者,少之又少。即便成功,而又能將政權延續下去的,更是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