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影回眸丨《劉三姐》:從民間文藝到人民文藝

2021-03-02 國家民委

《劉三姐》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61年攝製的故事片,由蘇裡執導,黃婉秋、劉世龍、夏宗學等人主演,是我國大陸第一部風光音樂故事片。影片根據廣西壯族民間傳說改編,講述了劉三姐以山歌為武器反抗財主莫懷仁的故事。

▲電影《劉三姐》劇照。資料圖片

電影《劉三姐》取材於劉三姐傳說。在廣西,壯、漢、侗、苗、瑤、仫佬、毛南等多個民族都有關於劉三姐的傳說,但一般認為劉三姐傳說是壯族民間文化的代表。歷史上,壯族與鄰近多個民族在文化上相互交融,因此劉三姐傳說融合了多個民族文化元素。傳說中的劉三姐是「歌仙」,這個民間傳說的形象起源於八桂大地上流傳至今的歌圩之風。劉三姐的故事被搬上銀幕後,其形象更是家喻戶曉。


新中國成立後,民間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挖掘和整理,一部分民間傳說、神話故事被改編、拍攝成電影。藉助電影這種易於被大眾接受的傳播媒介,優秀民間文化遺產被發揚光大。新中國的文化建設者們深入民間,廣泛挖掘整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資源。通過對民間文化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它們能夠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大眾服務。

可以說,「民間文化」從來就不存在原生態的固定格式,只有與民間生活發生勾連,才能有效地建構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實踐。新中國文藝也正是在深入群眾的過程中,創作出了以人民大眾為主體的人民文藝。

電影《劉三姐》故事結構取自廣西上世紀50年代同名彩調劇,影片主創者將財主莫懷仁與劉三姐的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作為矛盾核心。音樂主要取自廣西民間戲曲彩調,曲作家雷振邦又加入了其他民間音樂,成就了這部新中國最著名的「風光音樂片」。在新中國文化生成的語境中,影片的諸多改寫也呼應了文化新形勢,歌仙劉三姐以一個「南方美少女」的形象出現,成為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一個「新人」形象。

電影《劉三姐》對相關民間文化最重要的改造,是將其中的「歌」賦予了新中國文化實踐的內涵。在影片中,在民間文化裡流淌的勞動歌、情歌、歌圩對歌等,以及歌書、傳歌等習俗,都巧妙地變成了電影故事的情節。於是,「歌」成為戲劇衝突的載體。同時,影片既保留了這些音樂民間文化形象清新自然的風味,又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精神,使其具有了與時代共呼吸的生命力。

▲劉三姐博物館收藏的《劉三姐》電影資料。謝中國供圖

影片中的歌從一開始就超越了「野語村言」,而包含了豐富的社會化內容,充滿了新中國文化的意識。「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世上千般咱無份,只有山歌屬窮人」「莫講窮,山歌能將海填平,上天能趕烏雲走,下地能催五穀生」,影片中的這些山歌不僅內容緊扣新中國文化,連歌圩也變成展現人民力量的「狂歡節」,成為盛大的文化啟蒙現場。2006年在雲南省富寧縣作為重要文化遺產被發現的壯族「歌書」,其實在這部電影中已經顯露。財主莫懷仁將從村民家中搜來的「歌書」定性為「他們另一套四書五經」。可以說,在上世紀60年代新中國的文化視野裡,「歌書」被打上了勞動人民文化的印記。

影片以村民的群像塑造出了富有時代性的「人民」形象,對財主莫老爺和幾個秀才則進行了丑角刻畫,在反映勞動人民勇敢和智慧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民間文藝的活潑與生動。電影的一個高潮段落是莫老爺派幾個秀才與劉三姐「對歌」,妄圖羞辱劉三姐。然而,這個對歌場面卻被劉三姐與村民們變成了一場戲弄財主和秀才的「狂歡」,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把膾炙人口的對歌盡情發揮。結果,自恃詩書滿腹的秀才們落得受盡嘲笑、顏面盡失的下場。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來說,這個電影史上的著名段落對知識與知識分子進行了重新定義,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開展文化創作的歷史主體性。

電影的結尾是劉三姐在村民的幫助下,逃出財主家,乘著小舟,與阿牛哥在如畫的灕江上互訴衷腸,他們的情歌在山水間迴蕩,劉三姐的形象又回到了民間文藝的「本真」狀態。「山中只見藤纏樹,世上哪見樹纏藤,青藤要是不纏樹,枉過一春又一春。」純愛故事、灕江風光以及優美動人的音樂等元素結合在一起,使得劉三姐的藝術形象在新中國文藝中樹立起來,而這部承載著新中國時代精神的電影也因此至今膾炙人口。

來源:中國民族報

監製/孫雅莉 統籌/王珍 製作/彭鳳平

相關焦點

  • 經典老電影---《劉三姐》
    壯族民間口耳相傳的故事與歌謠更為豐富。    相傳劉三姐為唐代壯族農家女,年幼聰穎過人,被視為「神女」。十二歲能通經傳,指物索歌,開口立就。自編自唱,歌如泉湧,優美動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譽。十五歲時聘於林氏,唐開元十年(722年),為抗拒林氏逼婚,與情人張偉望出奔,不知所終。民間多以為雙雙成仙而去。
  • 電影 | 《劉三姐》
    劉三姐愛唱山歌,並且總唱出窮人的心裡話,因而遭到地主的陷害,她無處安身,在灕江上漂泊,被老漁夫和兒子阿牛收留。
  • 穿越千年的文化現象——「劉三姐文化」緣何歷久彌新
    1958年,柳州市彩調團創作了彩調劇《劉三姐》,由此引發全廣西各劇種創作、上演《劉三姐》熱潮。1960年,廣西舉辦了《劉三姐》文藝匯演。「這是一場全民性的群眾文化運動,共有1209個專業與業餘文藝單位以不同的形式排演該劇,相當於每200名廣西人就有一人參與其中,觀眾達1200多萬人次。」謝中國說。
  • 電影《劉三姐》歌曲17首
    17首電影《劉三姐》歌曲《劉三姐》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於
  • 黃婉秋:家喻戶曉的《劉三姐》
    劉三姐,是民間傳說的壯族人物,古代民間傳說歌手。聰慧機敏,歌如泉湧,優美動人,有「歌仙」之譽。
  • 電影《劉三姐》故事,主角背後另有高人,喬羽躺槍惹上官司
    拍攝背景,導演一開始是拒絕的劉三姐,是廣泛流傳於我國兩廣一帶的「歌仙」,其原型最早可以上溯到唐中宗時期,而在民間她有很多名字,流傳最廣的是劉三妹,其他還有劉三姑、劉三媽和劉三太等名號,劉三姐是解放後重新定的名字。
  • 黃婉秋:一生一世劉三姐
    劉三姐,是民間傳說的壯族傳奇歌手。聰慧機敏,歌如泉湧,優美動人,擅長用山歌來讚美勞動、讚美自然、讚美愛情,並用山歌揭露封建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有「歌仙」之譽。導演連試幾個鏡頭送去審查,對最初的劉三姐的扮演者始終不滿意,於是,幸運之神再一次降落到了17歲的小姑娘身上,黃婉秋也就從舟妹變成了三姐。
  • 有關《劉三姐》的三部電影
    影片取材於廣西民間傳說,主人公劉三姐是一位聰明、美麗的壯族姑娘,擅長用山歌來讚美勞動、讚美自然、讚美愛情,並用山歌揭露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影片創作者為劉三姐設計的山歌電影故事:    風景如畫的桂林,老漁夫(張巨光飾)和兒子阿牛在江裡遇到落難的劉三姐、將她帶回家中,和舟妹住在一起親如一家,後來,劉三姐的哥哥劉二找來
  • 壯鄉山歌唱響申城 彩調劇《新劉三姐》致敬經典
    今晚,廣西戲劇院創作排演的彩調劇《新劉三姐》亮相上海大劇院,參加「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nbsp&nbsp&nbsp&nbsp劉三姐是民間傳說的壯族人物,聰慧機敏,歌如泉湧,優美動人,有「歌仙」之譽。演繹劉三姐的作品層出不窮,有舞臺劇、電影、電視劇,還有景觀劇。
  • 藝起前行|彩調劇《新劉三姐》,八桂山歌演繹新時代壯鄉故事
    彩調劇《新劉三姐》劇照。劉三姐,壯族民間傳說人物,人盡皆知的「歌仙」,廣西的文化名片。而關於「劉三姐」的文藝作品,上個世紀以來可謂絡繹不絕,從電影、電視到舞臺劇、景觀劇,無不影響深遠,久演不衰。如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戲劇院創作排演了一部彩調劇《新劉三姐》。
  • 劉三姐:唱山歌與封建惡勢力作鬥爭,流芳百世的「歌仙」
    劉三姐唱山歌喜歡以「哎(拉長聲)……」開頭,先把問題拋出來,然後對歌的人要把問的問題以歌的形式給對出來,慕名前來與她對歌的人絡繹不絕,最初個個鬥志昂揚,對了幾首歌后,個個又罄腹結舌,無歌相對,無言以答,羞赧而退。劉三姐的山歌,豐富多樣,隨時隨地,以民為本,以窮苦人民的生活為體裁,唱出窮苦人民的苦難,幫助窮苦人民解氣。
  • 經典老電影《劉三姐》當年風靡全國,那些演員們,後來怎麼樣了?
    六十年代的老電影《劉三姐》,如今已經少有人提,電影中的演員和工作人員,不少人也已經離開人世。不過說起電影中優美的主題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優美的旋律至今還是讓人陶醉。這一類電影如今已經非常少見,故事情節比較簡單,但畫面風光秀麗,尤其音樂婉轉動人,在當年的人們看來可謂耳目一新。這部電影的故事確實不複雜,改編自廣西的民間故事,主要講了劉三姐用山歌反抗財主莫懷仁的事情。
  • 35《開羅紫羅蘭》丨能說服文藝青年的,最終還得是老文藝青年
    伍迪艾倫 豆瓣評分:8.7大蕭條背景下的美國,人民一貧如洗女主角是一個文藝女青年,喜歡看電影,天真浪漫,經常一個人去電影院一遍遍看,甚至白天工作的時候也總是忍不住想著電影裡的那些浪漫情節而走神,他們在廢舊的遊樂場互訴衷情,深情擁吻,和電影一樣美好。
  • 民間劇團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們河南的老百姓常說,送戲送到大門口,老戲新戲啥都有。我算了一筆帳,河南約有民營劇團2000個,一個劇團一年演200場戲,整個河南一年就是40萬場戲,每場戲有1000名觀眾,一年就能服務觀眾4億人次,為基層精神文明建設、活躍鄉村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貢獻。」
  • 『劉三姐•電影』 感受歌舞愛情片《尋找劉三姐》中的美好「音」緣
    看電影,已經成為我們日常娛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2010年上映的電影《尋找劉三姐》,是一部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並被列為建國60周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五十周年的重點文藝獻禮片。今天我們就一起觀看這部大型歌舞愛情片吧。
  •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王祖光(國大師)工作室
    為進一步加強福建省文藝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民間工藝新文藝群體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文藝名家的示範、引領和輻射作用,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通過設立福建省民間工藝名家工作室,建立品牌文化戰略合作,以文藝精品項目和地方品牌特色精品項目,服務文聯中心工作,開展對外交流,提升福建形象和文化軟實力。
  • 星辰文藝丨廖建中:愛不相隔(歌詞)
    星辰文藝丨廖建中:愛不相隔(歌詞) 綠色新聞 | 2020-01-27 22:02:43 星辰在線 | 編輯:陳詩雨   肩並肩我們就像高山巍峨
  • 五部愛情文藝電影,看完好想談戀愛
    那肯定是文藝電影,文藝電影是什麼樣子的呢?文藝電影是指那些不純粹以商業贏利為目的而製作、不以誇張的電影特技和匪夷所思或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吸引觀眾眼球,而是關注一些深層思考如生命、人性、哲學,以形而上的方式關照電影本質與生命主題的電影。文藝電影的拍攝手法和敘事方式靈活多變,有時候甚至是對電影本身的一種解構,或者乾脆說文藝電影意在呈現一種思考的狀態。
  • 《劉三姐》電影的幕後英雄,鑄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傳奇
    蘇裡他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傳奇他奉獻的經典之作至今影響著一代人《劉三姐》《祖國的花朵》《平原遊擊隊》……他是蘇裡,一個用心血澆灌銀幕之花的人民電影藝術家電影《劉三姐》經典片段《劉三姐》已經成為了廣西的對外名片,許多人提及廣西就立即聯想到了「劉三姐」,從中可以知道,電影《劉三姐》的意義非凡。1959年秋,正是新中國十年大慶,全國各行各業紛紛掀起了向國慶獻禮的熱潮。而電影《劉三姐》就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誕生的。
  • 「人民藝術家」秦怡:我要用滿腔熱情一直為文藝事業奮鬥
    秦怡,「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主演了《鐵道遊擊隊》、《青春之歌》、《女籃五號》等30多部影片,塑造了多個膾炙人口的藝術形象。95歲時,秦怡參演電影《妖貓傳》,出場時長不足1分鐘,但是她認真的態度,讓全劇組的人十分感動。「現在我老覺得我大概是最老的演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