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身體十二年回顧展 此曾在|展期持續一年 280張照片的對話與存在

2021-03-04 陶身體劇場

剛剛過去的2020年,

是陶身體創建以來的第十二個年頭。

2008年至今,陶身體從北京邊郊的小排練室走向了世界四十多個國家、百餘個藝術節和劇院,在不同時間和空間裡不斷凝練、舒展。回首過往,能被看見的不僅是舞團的成長和豐富,還有人與人相遇相知的交互與感悟。無數的經歷和思考,經由影像藝術家範西、張勝彬和藝術總監陶冶、段妮的拍攝,得以保留和回顧。

在傳統東方文化中,十二是一個循環。陶身體在十二年裡被凝結在影像中的瞬間,希望與更多人分享。藝術總監陶冶由此發起一場持續一年的展覽,被精心整理出的280張貫穿這十二年過往的影像作品即將上牆。陶身體將其命為「此曾在」,意即曾經被看見、被記錄的某個畫面,直到此時此刻依然是勾起思考的靈光。無聲的照片體現即使跨越時空,人與人的思緒出口還是彼此相連。

是陶身體作為表演者對演出場地和觀眾的觀察思考和情感表達;段妮/陶冶/王好/雷琰/謝欣/付立唯/王明超/龔興興/毛雪/李順傑/餘錦鷹/錢婷婷/黃麗/明達/胡靜/鄢煜霖/國桓碩/張俏俏/姜芸慧/範敏/劉喜超/華婷/易依/謝宇婧/王晨/劉雅婷/韓水泉/徐福進每一位舞者都與陶身體一起經歷著從無到有的過程,點滴進步來之不易,投射到舞臺上就是巨大的驚喜。舞者的身體力行使陶身體的名字逐漸被更多人聽到,並收穫回應。

舞者在排練過程中,脫離所有舞臺效果加持,回到原始語言,與身體對話,探索平衡與打破。身體的每個動作都是一個問題,需要用下一個動作去解答,而下一個動作又生成新的問題。排練過程中,舞者儘可能地提問與回應,循環往復,最終凝結成能夠被放在舞臺上的作品。此部分影像所記錄的,就是舞者沉浸在如此多的困惑與矛盾、釋然與糾纏之中,付出足夠多的時間與力量,從本真出發,勇敢、勤勉、堅定、思辨,用身體語言連結世界,連結當下的過程。

演出前的呼吸、舒展、冥想、齊聚,是對生的無畏和坦然;演出結束後的喘息、恢復、沉浸,是對生命能量充分釋放的回味和積澱。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些時刻被以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來,就是對生命意義的無聲思慮。

範西、段妮、陶冶的鏡頭裡,留下這樣一些開放的、抽象的、不被定義的畫面。關於陶身體的十二年,舞團有太多被觸動而又無法被言說的瞬間,這些瞬間都來自人與藝術的對話,存在於臺前幕後的每個角落裡。只要心靈開放包容,交流的空間就應當無限。

幕布、地膠、燈光、音效、服化配合,這些亦值得被看見。相互尊重與理解,是陶身體對幕前幕後每一位朋友的要求和期望。此部分影像,即是舞團對幕後每一分努力的敬意。

一毫一釐的情緒像一束束細微的光,本是斑駁陸離,而有了人的編織,將成為最輕柔舒適的溫暖來源。「此曾在」,即是想要抓住這樣的光,再不遺忘。

劇場對於表演藝術而言,是承載空間,也是成就空間。劇場使人與人得以聚合、沉浸、對話、連結的同時,自身也在緩緩道出城市性格與文化前景。此部分影像包含33張劇場照片,包括曾五次委約舞團作品、六次力邀舞團前往倫敦公演的沙德勒之井劇院,北京國家大劇院,巴黎城市劇院,阿姆斯特丹城市劇院,匈牙利國家舞蹈劇院等。對陶身體而言,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自我豐富與展望。

從創作之初,

陶身體就將觀眾看作獨立的欣賞主體。

創作和演出,是舞團的精神與分內事,而如何理解和感知,觀眾擁有完全的自由。身體是通透的語言,觀眾能在演出中觀察,同自己對話,同舞者對話,同生活對話,同世界對話,就是陶身體想要的交流。臺上臺下,均是開放姿態。此部分影像,是觀己,更是觀心。

直面瑣事與波折,鮮活的人,在行進和往復的道路上,逐漸積累起生命的寬度與厚度。

長途奔波間隙中,舞團成員們通過運動、遊樂,汲取著身心的能量。在巴西遇到全球最大海浪、在立陶宛乘熱氣球俯瞰城市、在杜拜沙漠中奔跑、在瑞典山坡上採蘑菇……這些片段被範西、段妮、陶冶記錄並保存下來,直到如今也閃爍著幸福的記憶之光。

對內而言,舞團直面舞者身體挑戰與更新換代,擁抱新鮮力量,將傳承視作己任。陶冶和段妮生發出原創訓練技術「圓運動體系」,對團內舞者進行系統化的長期培養。對外而言,舞團擁有釋放身體語言的豐富路徑,通過身體力行的現場去喚醒大眾對身體的感知力。2011年,舞團在北京當代MOMA進行40次完全免費的公益工作坊,歡迎素人、戲劇演員和專業舞者加入對身體的體驗和探索。2013年,舞團在巴西裡約熱內盧針對貧民窟兒童的Children’s Hope舞蹈學校進行交流,舞者與當地兒童都收穫到藝術蘊含的平等和治癒。這些影像,見證了舞團一步步走出自我團體、去向公眾空間的過程,更見證了越來越多的人受到舞團的啟發,回到本體純粹,以新的視角和方式面對自己。

十二年來,「數位系列」展現了舞團在技術與觀念上的不斷進展。從重心探索到脊椎開發,從圓運動的邏輯演化到視覺性的純肢體探索,舞團在吸收、創新、實驗、升華。所有的數位在排演過程中,見證了整個舞團的成長過程,每一年都能讓舞團收穫不同的經驗,帶來不同的思考。這一幕幕,通過影像的記錄與歸總,再次一一展現。

從數位系列第一部作品《重3》開始,對舞蹈語言的選擇性摒棄,以及對身體邏輯的極限性探索,推動著陶身體腳踏實地走出一條備受關注的獨特道路。正如藝術總監陶冶所說,全球背景下的現代舞,我們應該做出自己的建築。陶身體的每一個現場,視覺、音樂和純粹身體運動都是技術與思想的化歸,在規則重複中尋求變化,在有限中得到無限。舞者、幕後工作者、觀眾,每個個體相聚、交流、體悟,由此,陶身體多元而豐富。十二年,可被看作一個循環節點,而陶身體的十二年裡有如此多理性與感性的連結與融合,幸運如斯,回顧的同時亦能自信開啟新一輪的期盼與展望。

 

陶身體將帶著十二年的重量,

帶著一如既往的理想與生命力,

繼續走下去...


期待每一位閱讀到這篇文字的人,

可以走進這個展覽,來觀看、感受,

成為這個展覽的一部分,

也成為這個現場的一部分。

讓彼此的經驗,彼此的情感不斷地產生對話。

相關焦點

  • 一周觀展指南|莫奈「日出」接近尾聲,徽宗「鴝鵒」將展金陵
    這亦是此組作品在海外消失近40年後首次在中國集中呈現。遊壺——遊壺借刀 · 乘物載道地點:上海朵雲軒(南京東路422號)展期:2020年12月18日—12月20日景德鎮2021年「百牛鳴」一人一牛生肖跨年展地點:景德鎮市雕塑瓷廠樂天陶社木扉堂展期:2020年12月26日—2021年2月27日
  • 一周觀展指南丨考古文物特展「灼爍」暑期,再識文化守護
    上海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展展期:2019年5月28日—9月1日地點:上海博物館展覽由上海博物館與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聯合舉辦,將展出國內外28家機構收藏和出土的超過280件器物,分4個部分展示正統到天順時期的皇家官瓷、景德鎮御窯廠出土的瓷器及標本
  • 劇透 |【陶身體劇場】影像展「重」:精武與柔美的完美融合,靈與肉的高度統一
    成立以來,陶身體劇場席捲世界四十多個國家、百餘個不同藝術節,巡演最豐富的紀錄一年達到21個藝術節、12個國家、25個城市、42場演出。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並成為國際舞臺上備受矚目、最具當代性的中國舞團之一。
  • 12位攝影師用12張照片回顧了2020
    展覽邀請藝術家用作品與當代園林發生對話。他用鏡子做了裝置,然後拍了張照片,以示紀念。「後來想,做成黑白照片,再染色,可能會更有意思吧。」洪磊說。L「2020年我並沒有拍太多作品,創作上我覺得並不是要一直在產出,也需要時間去觀看自己和思考體會,這一年把自己的節奏也放慢了,更加關注個人的內心感受和生活。」羅洋說。她拍了些紀錄片視頻,做了一些規劃很久還沒有開始的事情。「事情總有兩面性,去年好的一面是:我更活在當下,活得更任性和自我,自己更開心了。」馬海倫
  • 藝術家們眼中的陶身體劇場
    陶身體是自由的表達是不變的信念是現代舞存在的尊嚴……他們明明來自於完全不同的世界,到底為什麼這麼說?陶冶出演其創作的首部長故事片《藍色骨頭》,應此而結緣在此之後,觀看了陶身體劇場在國內的所有演出,見證了舞團的成長1. 第一次接觸陶身體是什麼契機?
  • 【VISION-推薦】那些又美又酷的舞者-陶身體劇場《重》影像展
    「段妮極具天賦,舞動時的氣勢令人敬畏。在她旋轉著,從背後、頭頂交替舞動棍子時,那棍子就好似一柄追光的圓形鋸刃,而疊加過程中使人專注的循環運動又讓人眩暈著迷。」段妮1977年出生於西安。通過這些深入內部的細節記錄,我們得以管中窺豹地看到段妮常態下的精神狀態和氣質。這既是她無聲又不刻意的自白,也是在鏡頭下聚焦出的又一重靜謐的凝視。
  • 一周觀展指南丨上海看西方繪畫五百年,東京展顏真卿筆間名跡
    展品包括雙耳紅陶尖底瓶、紅陶齒輪飾尖底罐、變體魚紋彩陶壺葫蘆瓶、波折紋彩陶細頸瓶、彩陶搖響器、布紋紅陶缽、陶蛙塑、骨針等。「豬」事吉祥:丘挺小品展展期:2019年1月12日—1月27日地點:芊荷藝術空間(長寧區愚園路716號101室)「一年春作首,六畜豬為先。」在傳統文化中,豬多肉豐肥,象徵吉祥、豐收、財富;豬大智若愚,象徵一種圓滿的人生態度。
  • 一周觀展指南|「黑石號」特展倒計時,清宮遺珍現國博
    南曾北李 藝道傳薪——紀念曾李同門會成立九十周年書畫文獻展地點:筆墨博物館展期:2020年12月25日—2021年2月28日大美之頌——雲岡石窟千年記憶與對話地點:上海寶龍美術館展期:2020年12月26日—2021年3月28日
  • 一周觀展指南|唐代沉船特展倒計時,盛京清宮遺珍現國博
    南曾北李 藝道傳薪——紀念曾李同門會成立九十周年書畫文獻展地點:筆墨博物館展期:2020年12月25日—2021年2月28日大美之頌——雲岡石窟千年記憶與對話地點:上海寶龍美術館展期:2020年12月26日—2021年3月28日
  • 石灣陶塑鼠年生肖文化展免費賞,展期持續到……
    近日 石灣陶塑鼠年生肖文化展 在市博物館舉行 據了解,石灣陶塑於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次展覽分為「萬年靈鼠,人類鄰居」「十二生肖,子鼠當先」「多子多福,鼠意深遠」三個部分,通過66件石灣陶塑作品和46幅掛畫,追溯了人類與鼠類共存的歷史,講述了老鼠作為十二生肖之首的故事等內容,詮釋了綿延千年、內涵豐富的鼠文化。
  • 國慶觀展指南 | 月明望白石,「日出」觀莫奈
    有意思的是,今年國慶期間,一代大師齊白石顯得特別「忙碌」:在北京,曾在希臘展出的齊白石「此中有真味」在北京亮相,在浙江美術館,有「秋蕊香——齊白石、黃賓虹花鳥畫展」,而在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則有與八大山人作品對比展出的「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
  • 【園企動態】玩轉2019中陶產品展,一份觀展攻略就GO!
    打造全方位、多維度的新品發布平臺2019中陶產品展CICPE組委會分別在2號館和3號館精心搭建兩個展區進行新品趨勢發布平臺。2019中陶產品展CICPE舉辦了20+場同期活動,邀約國際國內大咖多角度分析陶瓷行業現狀,共造趨勢。在「裝配式建築」蔓延至佛山的風口,率先舉辦專題研討;
  • 阿那亞*陶身體劇場 |《12時》:回歸自然,用藝術喚醒內心
    這是專屬於陶身體劇場和阿那亞的海邊舞臺,也是自由和美發生的地方。流雲和海浪是自然的呼吸,日與夜的更迭帶來率真的光影。在天與海的帷幕之下,「舞臺」存在於天地間,也消失在萬物裡。 這一場歷時12小時的舞蹈,也是一場動人的藝術行為,天地雲海是幕布,是場地,亦是觀者,舞者舒展身體,以每一寸幽微律動,向內探尋,抵達最深處的自我。
  • 今夜,一起感受「極致又變態」的身體之美
    今夜,陶身體劇場的《6》《7》與大家見面了。不能來劇場感受身體之美的小夥伴們注意了,廣場君接下來的每張照片,都值得你們右鍵保存。
  • 想要穩坐朋友圈「觀展」達人?深圳這些展覽不容錯過!
    1961年起至今已經出了39張專輯,201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持續進行視覺藝術創作在世界各地舉辦畫展,深圳是繼北京,上海後的最終站。之前還吸引了周杰倫來觀展~從歌詞手稿、素描到油畫,還有舊時代的影像呈現一個時代的浮光掠影。「平凡之路」主題油畫大膽的筆觸和鮮明的色彩,描繪出美國中西部的公路生活場景。非常適合歌迷、藝術愛好者來看看聽聽歌看看畫。
  • 陶身體劇場,美無處不在
    從此,範西開始在陶身體駐團創作,跟隨陶身體『南徵北戰』,創作了一幅幅讓大家驚豔的攝影作品。 2015年,陶身體劇場在北京今日美術館主廳展出段妮影像展《重》,範西與陶冶也特意為該展覽創作了以段妮為核心的紀念畫冊。
  • 【招募】兩大舞蹈天團的對談:當雲門舞集遇見陶冶X當陶身體遇見鄭宗龍 | 少年大不同
    2、少年大不同經常放送福利贈票,(在此感謝與我們平臺合作的好夥伴們),有些獲贈的家長帶著孩子第一次走進劇場,在繁重的學業之外,開啟了另一個全家可以一起共享歡樂的天地。所以,我們也喜歡能夠用不同的方式,來豐富你的親子時光。
  • 深圳市插畫協會推出中國插畫十二年特展
    據介紹,由深圳市插畫協會(SIA)和宗陶齋藝術館聯合主辦的中國插畫十二年—歷屆雙年展獲獎作品暨國際評委作品展在7月6日首次走進城市文化地標——福州三坊七巷,現場近200幅插畫精品在三坊七巷宗陶齋藝術館展出。
  • 張徐展 | ARTFORUM展評
    暗箱般的展場裡,張徐展指著手機裡一隻被壓扁在路上的鼠身照片對我說。對他而言,手指下這片生前卑微、死後被遺忘的幹扁身體,正以一種尷尬的狀態停留在城市角落,而他口中的「登出」,指的是靈魂抽起、離開已成物件的腐朽軀體、歸往彼處的時刻。這片卡在此處與彼處的身體,被張徐展以紙紮材質轉化,在展場中以對鏡自照的姿態指出一處通向亡靈歸所的入口意象。
  • 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兩大超級舞團聯手絕對不能錯過
    相較於雲門舞集的資歷陶身體劇場可就年輕多了,08年才創立但這個全職舞團實力卻不容小覷自創立以來已席捲全球40+個國家、百餘個藝術節更成為中國首個應邀在美國林肯中心藝術節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澳大利亞雪梨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