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20年,
是陶身體創建以來的第十二個年頭。
2008年至今,陶身體從北京邊郊的小排練室走向了世界四十多個國家、百餘個藝術節和劇院,在不同時間和空間裡不斷凝練、舒展。回首過往,能被看見的不僅是舞團的成長和豐富,還有人與人相遇相知的交互與感悟。無數的經歷和思考,經由影像藝術家範西、張勝彬和藝術總監陶冶、段妮的拍攝,得以保留和回顧。在傳統東方文化中,十二是一個循環。陶身體在十二年裡被凝結在影像中的瞬間,希望與更多人分享。藝術總監陶冶由此發起一場持續一年的展覽,被精心整理出的280張貫穿這十二年過往的影像作品即將上牆。陶身體將其命為「此曾在」,意即曾經被看見、被記錄的某個畫面,直到此時此刻依然是勾起思考的靈光。無聲的照片體現即使跨越時空,人與人的思緒出口還是彼此相連。
是陶身體作為表演者對演出場地和觀眾的觀察思考和情感表達;段妮/陶冶/王好/雷琰/謝欣/付立唯/王明超/龔興興/毛雪/李順傑/餘錦鷹/錢婷婷/黃麗/明達/胡靜/鄢煜霖/國桓碩/張俏俏/姜芸慧/範敏/劉喜超/華婷/易依/謝宇婧/王晨/劉雅婷/韓水泉/徐福進每一位舞者都與陶身體一起經歷著從無到有的過程,點滴進步來之不易,投射到舞臺上就是巨大的驚喜。舞者的身體力行使陶身體的名字逐漸被更多人聽到,並收穫回應。舞者在排練過程中,脫離所有舞臺效果加持,回到原始語言,與身體對話,探索平衡與打破。身體的每個動作都是一個問題,需要用下一個動作去解答,而下一個動作又生成新的問題。排練過程中,舞者儘可能地提問與回應,循環往復,最終凝結成能夠被放在舞臺上的作品。此部分影像所記錄的,就是舞者沉浸在如此多的困惑與矛盾、釋然與糾纏之中,付出足夠多的時間與力量,從本真出發,勇敢、勤勉、堅定、思辨,用身體語言連結世界,連結當下的過程。演出前的呼吸、舒展、冥想、齊聚,是對生的無畏和坦然;演出結束後的喘息、恢復、沉浸,是對生命能量充分釋放的回味和積澱。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些時刻被以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來,就是對生命意義的無聲思慮。範西、段妮、陶冶的鏡頭裡,留下這樣一些開放的、抽象的、不被定義的畫面。關於陶身體的十二年,舞團有太多被觸動而又無法被言說的瞬間,這些瞬間都來自人與藝術的對話,存在於臺前幕後的每個角落裡。只要心靈開放包容,交流的空間就應當無限。幕布、地膠、燈光、音效、服化配合,這些亦值得被看見。相互尊重與理解,是陶身體對幕前幕後每一位朋友的要求和期望。此部分影像,即是舞團對幕後每一分努力的敬意。一毫一釐的情緒像一束束細微的光,本是斑駁陸離,而有了人的編織,將成為最輕柔舒適的溫暖來源。「此曾在」,即是想要抓住這樣的光,再不遺忘。劇場對於表演藝術而言,是承載空間,也是成就空間。劇場使人與人得以聚合、沉浸、對話、連結的同時,自身也在緩緩道出城市性格與文化前景。此部分影像包含33張劇場照片,包括曾五次委約舞團作品、六次力邀舞團前往倫敦公演的沙德勒之井劇院,北京國家大劇院,巴黎城市劇院,阿姆斯特丹城市劇院,匈牙利國家舞蹈劇院等。對陶身體而言,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自我豐富與展望。從創作之初,
陶身體就將觀眾看作獨立的欣賞主體。
創作和演出,是舞團的精神與分內事,而如何理解和感知,觀眾擁有完全的自由。身體是通透的語言,觀眾能在演出中觀察,同自己對話,同舞者對話,同生活對話,同世界對話,就是陶身體想要的交流。臺上臺下,均是開放姿態。此部分影像,是觀己,更是觀心。
直面瑣事與波折,鮮活的人,在行進和往復的道路上,逐漸積累起生命的寬度與厚度。長途奔波間隙中,舞團成員們通過運動、遊樂,汲取著身心的能量。在巴西遇到全球最大海浪、在立陶宛乘熱氣球俯瞰城市、在杜拜沙漠中奔跑、在瑞典山坡上採蘑菇……這些片段被範西、段妮、陶冶記錄並保存下來,直到如今也閃爍著幸福的記憶之光。對內而言,舞團直面舞者身體挑戰與更新換代,擁抱新鮮力量,將傳承視作己任。陶冶和段妮生發出原創訓練技術「圓運動體系」,對團內舞者進行系統化的長期培養。對外而言,舞團擁有釋放身體語言的豐富路徑,通過身體力行的現場去喚醒大眾對身體的感知力。2011年,舞團在北京當代MOMA進行40次完全免費的公益工作坊,歡迎素人、戲劇演員和專業舞者加入對身體的體驗和探索。2013年,舞團在巴西裡約熱內盧針對貧民窟兒童的Children’s Hope舞蹈學校進行交流,舞者與當地兒童都收穫到藝術蘊含的平等和治癒。這些影像,見證了舞團一步步走出自我團體、去向公眾空間的過程,更見證了越來越多的人受到舞團的啟發,回到本體純粹,以新的視角和方式面對自己。十二年來,「數位系列」展現了舞團在技術與觀念上的不斷進展。從重心探索到脊椎開發,從圓運動的邏輯演化到視覺性的純肢體探索,舞團在吸收、創新、實驗、升華。所有的數位在排演過程中,見證了整個舞團的成長過程,每一年都能讓舞團收穫不同的經驗,帶來不同的思考。這一幕幕,通過影像的記錄與歸總,再次一一展現。從數位系列第一部作品《重3》開始,對舞蹈語言的選擇性摒棄,以及對身體邏輯的極限性探索,推動著陶身體腳踏實地走出一條備受關注的獨特道路。正如藝術總監陶冶所說,全球背景下的現代舞,我們應該做出自己的建築。陶身體的每一個現場,視覺、音樂和純粹身體運動都是技術與思想的化歸,在規則重複中尋求變化,在有限中得到無限。舞者、幕後工作者、觀眾,每個個體相聚、交流、體悟,由此,陶身體多元而豐富。十二年,可被看作一個循環節點,而陶身體的十二年裡有如此多理性與感性的連結與融合,幸運如斯,回顧的同時亦能自信開啟新一輪的期盼與展望。
陶身體將帶著十二年的重量,
帶著一如既往的理想與生命力,
繼續走下去...
期待每一位閱讀到這篇文字的人,
可以走進這個展覽,來觀看、感受,
成為這個展覽的一部分,
也成為這個現場的一部分。
讓彼此的經驗,彼此的情感不斷地產生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