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對於馮小剛導演,做出犀利點評的是陳丹青。那應該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馮導那時還正紅,拍一部電影,票房大賣一次。
陳丹青說:像馮小剛這樣水平的導演,香港能數出十幾位,而我們內地只有馮導一位。
第一次聽到陳丹青的觀點,很是震撼了一下。想想也沒錯,我們70後幾乎是看著香港電影長大的。
如今的香港電影,的確是有點青黃不接:忘了是誰說的,反正是一位香港電影圈大佬,評價如今的香港演員:說只有古天樂一人,真正成熟了,演什麼角色都能駕馭;本來謝霆鋒也很好,但中途改行當廚師了。之前像劉德華、梁朝偉等幾代影星,都老了,人才明顯斷崖了。
還是說回來馮導。
上世紀90年代,馮導的賀歲劇開啟了他的輝煌之路。十幾年下來,簡直要封神了。
2012年出現了拐點事件:《一九四二》票房失敗。
《一九四二》肯定是部好電影,但為什麼票房不理想呢?
馮導自己肯定不服,抱怨垃圾觀眾太多;資深影迷也吐槽,如今的年輕人只知道娛樂、搞笑,看綜藝,太膚淺。總之,那時候輿論還是力挺馮導的。
多年之後,金星道出了《一九四二》票房失利的真實原因。不過挺損的,有點李誕脫口秀式的蔫壞。金星說:馮小剛一思考,觀眾就不笑。
這句話你細品,的確功力深厚。就衝這句話,我服金姐。
數一下馮導票房失利(或者不理想,沒達到預期)、口碑欠佳的影片,幾乎都是思考後的創作:
《夜宴》、《我不是潘金蓮》、《芳華》、《只有芸知道》。
還有一個因素,以上這些不太成功的電影,背後都沒有王朔的痕跡。缺了王朔,馮導電影的靈魂就蒼白了一些。
曾經的北京電視劇製作中心主任鄭曉龍,評價馮小剛也很一針見血:馮小剛的作品,就是在模仿王朔,他有這個天賦。馮小剛複述王朔小說的內容,有時候你聽著比小說寫的還好。
但是,馮小剛只是模仿了王朔幽默的部分,而王朔小說更深邃的東西:幽默背後的悲憫情懷,馮小剛學不去。順便再說一句:很多人都說王朔是痞子文學,其實他們根本沒看懂王朔的小說。
馮小剛自從和王朔分手後,與劉震雲開始合作,兩部劉震雲風格的電影:《一九四二》和《我不是潘金蓮》,票房都不理想。原因其實很簡單:劉震雲不適合馮導。就像葛優,他離開馮導所拍的片子,似乎也一直不溫不火,如《羅曼蒂克消亡史》。
編劇、導演、演員,有時候是要講緣分的,相互依存,誰離開誰都玩不轉。王朔+馮小剛+葛優,就能創造票房奇蹟,拆開,就不行。
類似的還有:周星馳離開吳孟達,也照樣玩不轉。
《我不是潘金蓮》後,馮導似乎開始只相信自己了,挖掘自己身上的話題:他對於文工團、純潔愛情刻骨銘心,於是誕生了《芳華》和《只有芸知道》。結果是:一個口碑崩壞,一個票房慘敗。
很多人說了,《手機2》如果順利開拍、上映,可以延續《手機1》創造一個票房神話。
我只想說:2003年摩託羅拉手機的經驗,能複製到如今智慧型手機時代嗎?根本就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了,50後的馮導,能駕馭90後、00後的欣賞口味嗎?
馮導自己都服軟了,說自己老了,承認《只有芸知道》失敗。多麼高傲的一個人啊,從未服過軟的「六爺」一樣的老炮,能公開承認自己老了,那是真的搞不明白今天的年輕人了。
聽說,馮導有意重新拍電視劇。原因很充分:他原本就是靠電視劇起家的。
最早的《編輯部的故事》,馮小剛作為替補編劇身份,模仿王朔風格,在好幾位知名作家、編劇的陣容中,脫穎而出,成為此劇最重要的寫手,一舉成名。
後來陸續拍了《北京人在紐約》、《一地雞毛》,都是很厲害的熱播劇。
如今,馮導要重回電視劇市場,我怎麼還是有種不詳的預感。
依照馮導的文工團審美風格,他依然很難把握住當今電視劇觀眾的脈搏。馮導內心還是很驕傲、不妥協的,他不會真正放下身段,為廣大女性觀眾服務的。因為現在電視劇的最主要受眾是女性:女學生和全職太太群體。
作為一名成功的大導演,創作之路上,最忌諱頻繁挑戰自己,輕易改變初衷。馮導如果像老炮「六爺」那樣,一根筋走到底,也許比改變自己,結果要更樂觀一些呢。
不信等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