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下的中國就業市場:短期波動與長期展望

2020-12-27 中國信息報

■ 曾湘泉 

    2020年是一個特殊時期,就業市場經歷了短期明顯波動和變化。一季度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外部重大事件的衝擊,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出現下降,城鎮調查失業率上升,就業市場景氣指數走低。二季度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經濟恢復增長。在國家加大宏觀調控,出臺了各項應出盡出的穩企業和保就業政策之後,城鎮調查失業率開始下降,就業市場景氣指數見底回升。從長期來看,有必要繼續及時發布和深入解讀勞動力調查等各類數據,提高對就業市場景氣分析的科學性和重要性認識,在關注經濟增長、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的同時,加強對就業結構和就業質量的監測和分析,為落實「穩就業」長期戰略提供支持。
    
    一季度受疫情衝擊,就業市場景氣度明顯下降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一季度各項宏觀經濟指標,以及就業市場各項指標走勢均不理想。其中,GDP下降6.8%,城鎮調查失業率從1月份的5.3%陡升至2月份的6.2%,創數據發布以來最大升幅,3月份仍維持在5.9%的高位水平。較之去年同期1月份5.1%,2月份5.3%,3月份5.2%上升明顯。另外,反映就業充分程度,以及就業質量的一些指標也變差。比如,企業工時從1月份46.7小時,下降為2月份的40.2小時、3月份44.8小時;就業人員在職未上班比例,2月份急劇上升至49%,3月份有所下降,但仍在18.3%的高位。受疫情影響,6%的就業者退出勞動力市場,就業總量下降。重點群體的就業狀況也趨於惡化,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群體由2019年底的1.7億降低到2020年2月底的1.2億,16-24歲的青年失業率達到13%左右的高位。
    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利用智聯招聘大數據發布的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以下簡稱CIER指數)也驗證了上述分析結論。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事件衝擊,CIER指數從2019年四季度的2.18大幅下降至1.43,其中3月份更降至1.02的歷史低位。疫情對應屆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影響更大,大學生CIER指數呈現明顯回落,由2019年四季度的2.17下降至2020年一季度的1.38。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綜合影響下,與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大學生招聘需求人數減少了16.77%,求職申請人數則增加69.82%,導致CIER指數明顯低於去年同期的2.82水平。綜合來看,在疫情突發事件衝擊下,就業市場的供需兩端均顯著承壓,大學生就業市場承壓尤為明顯。
    
    「保就業」政策力度空前,二季度以來景氣度見底回升
    
    二季度以來,國家空前加大了「保就業」政策的實施力度,提出各項政策要應出盡出,這對就業市場產生了積極影響,且效果顯著。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各項宏觀經濟指標,以及就業市場的各項指標都呈現出見底回升的態勢。其中,二季度GDP恢復正增長,達到3.2%,城鎮調查失業率4-8月不斷降低,分別為6.0%、5.9%、5.7%、5.7%和5.6%。企業周工作時間也從4月份的44.3小時,進一步增加到5月份的46.1小時,6-8月達到46.8小時,且已超過2019年6月的45.7小時。就業人員在職未上班比例,4月份大幅下降至3.5%,6月份以後繼續下降至0.8%的低位,已恢復常態。特別是,農民工群體的就業狀況有了明顯改善。至二季度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總量為1.78億,已基本恢復到疫情爆發前的水平。至6月底就業人口持續增長,不僅達到,且已超過1月份的就業水平和規模。進城農民工的失業率也從7月份的5.7%降至8月份的5.4%。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發布的《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2020年二季度招聘需求人數環比上升,求職申請人數下降,CIER指數逐月回升,4-6月分別為1.16、1.30和1.65 。同比變化方面,招聘需求人數減少,求職申請人數增加,二季度CIER指數1.35仍低於去年同期1.89水平,但下降幅度逐月收窄。進入三季度後,CIER指數仍持續上升,7月和8月CIER指數分別為1.82和1.87。由於疫情防控需求,國內高校應屆畢業生線下的校園招聘轉為線上求職面試,導致二季度在線求職申請人數出現明顯上升,應屆畢業大學生就業市場的CIER指數降至0.95,明顯低於全國水平1.35。但從月度數據來看,隨著國內疫情防控的持續向好、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應屆生就業景氣程度也在逐漸回升,由4月份的低於1,即0.81,已上升至6月份的1.07。
    
    加強就業市場科學監測和分析,為落實「穩就業」長期戰略提供支持
    
    多年來我國的就業工作取得了世界公認的成就,在國際競爭力的多次評價中,國內經濟、勞動力市場,特別是就業一直名列前茅。儘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包括國內外大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等,我國就業市場面臨一些新的挑戰和問題,但影響我國就業市場的一些有利因素仍將長期存在:諸如勞動力供給減少,就業壓力總體減緩;服務業成為拉動就業主力軍,就業創造彈性增加;新經濟和新業態不斷發展,靈活就業潛力巨大等。這些有利因素將會對勞動力市場產生持久、積極的作用。因此,我們應正確認識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就業環境變化造成的挑戰和暫時性困難,要看到影響我國就業市場的這些有利因素,堅定對「穩就業」和「保就業」的工作信心。同時,我們要繼續加強就業市場科學監測和分析,為落實「穩就業」長期戰略提供支持。
    一是要繼續及時發布和深入解讀勞動力調查等各類數據,提高對我國就業市場形勢分析科學性和重要性的認識。2018年4月國家統計局首次公布調查失業率以來,總體而言,各方面對這項工作給予了積極評價。在當前國家實施「六穩」和「六保」的政策大背景下,「穩就業」和「保就業」一直處於首要的地位。為此,需要我國進一步提高對就業信息發布工作科學性和重要性的認識。基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勞動力調查數據,以及輔助網際網路招聘平臺大數據等,及時向社會發布和科學解讀就業和失業的相關數據,並據此開展我國就業市場的監測和分析就顯得十分重要。面向市場,並基於存量和流量建立起來的就業-失業-非勞動力(not in the labor force)的勞動力市場管道循環理論,是國際公認的就業和失業分析框架,因具有一定學術專業性,並不易被普通民眾所理解。我國大部分高校經濟院系,長期以來未將勞動經濟學納入學習和訓練範圍,導致許多經濟學者對就業和失業這些概念的技術定義並不知曉,一些著名的財經媒體報告和著名的專家訪談,一再出現一些常識性錯誤。因此,一方面有必要通過提供客觀和及時的就業市場統計信息,為各級政府科學制定有針對性的就業促進政策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完整和系統公開發布勞動力調查各項指標和數據,諸如,分年齡段的失業率、就業率和勞動參與率等,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專業知識缺乏等,造成一些人對就業和失業水平變動的無端琢磨、猜測,甚至曲解和錯誤解讀。
    二是加強對就業結構和就業質量監測和分析,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就業促進政策。我國就業市場面臨就業總量、就業結構和就業質量三大問題。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國就業市場仍將面臨經濟增長壓力加大、城鎮調查失業率位於5%以上和就業總量問題不可忽視的挑戰。但同時,應當清醒認識到,不同地區和不同人群就業狀況不平衡、部分人群就業質量不高這兩大問題仍是我國就業市場更應關注的重點。比如,東北地區經濟增長乏力,長期以來就業市場景氣程度較低,近年來京津冀地區受城市功能疏解、去產能等供給側改革等因素影響,就業市場景氣程度也持續走低;我國就業市場上16-24歲的青年人群失業率較高,特別是大學生就業壓力大,6月份主要是新畢業大學生的20-24歲大專及以上人群調查失業率達到19.3%,同比高3.9個百分點, 8月份同比進一步高5.4個百分點。儘管新經濟、新業態和新就業潛力巨大,對我國緩解就業壓力貢獻巨大,但要承認,這些領域社保覆蓋、勞動合同以及法律保障等就業正規化程度仍不清晰,這些都是困擾我國就業市場分析的重大問題,也是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的難點。應當深刻認識到,對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按照國際勞工組織(ILO)參考周工作1小時以上,基於這一就業衡量標準所發布的調查失業率,以及勞動參與率等指標,其實是很難反映我國就業市場中就業不充分、工作中的窮人,以及形形色色就業質量不高的表現和問題。因此,在提升經濟增長速度、緩解就業總量壓力的同時,要特別加強對重點人群以及重點地區的就業和失業問題重點關注,加強對就業結構矛盾和就業質量問題的深入分析和科學研判,藉助勞動力市場的各類信息發布,引導全社會予以關注,並通過政府、企業、學校、勞動者個人,乃至經濟學界學者們的共同努力,著力研究並對此加以解決。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短期經濟波動框架:思想演變、分析模型與未來展望(思維導圖收藏版)
    這是撲克推送的第 131 張思維導圖——短期經濟波動框架:思想演變、分析模型與未來展望。IS-LM-BP模型是在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均衡的基礎上引入外匯市場均衡,是開放條件下分析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重要模型。我們分別分析了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下,資本完全流動、資本不完全流動以及資本完全不流動六種情形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 對於短期經濟波動,我們主要基於國民收入恆等式從需求端分析國民收入構成的具體變化,也即消費、投資與淨出口。
  • 後疫情時期中國的就業問題及其應對
    基於上述問題,本文將首先梳理後疫情時期我國面臨的整體宏觀經濟形勢和就業狀況的典型事實,然後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及後續影響下,我國就業市場面臨的主要風險和就業困難的成因,最後基於以上分析,提出解決我國當前就業問題的政策建議。
  • 中信保誠基金韓海平:證券市場情緒波動的鐘擺遲早會擺回中點
    海外流動性衝擊下,國內股債市場均受到拖累。 對當前市場及政策的分析歷史上可參考的階段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回顧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淨出口方面,拖累實際GDP增速約4個百分點。
  • 國泰君安資管:短期或有波動 長期牛市方興未艾
    揮別2019,進入2020,迎來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儘管開年我們即遭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給宏觀經濟與資本市場帶來的重大挑戰,但我們認為這一疫情帶來的僅僅是短期波折,並無礙中國宏觀經濟與資本市場長期向好的格局。從2019年第四季度開始,中國宏觀經濟已開始呈現企穩弱復甦特徵,PMI等領先指標先導性改善,經濟觸底跡象初顯。
  • 深造還是就業?疫情下高校畢業生的抉擇
    「雖然中國勞動力市場已逐步復甦,在此次疫情中是最早呈現正增長的國家——截至2020年6月中旬,中國僱傭率已較去年同期增長約11個百分點,但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挑戰仍不容小覷。」王輝耀分析,一方面,受疫情持續和國際關係變化等因素影響,眾多行業面臨可持續發展或轉型升級的挑戰,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大;另一方面,作為畢業生深造重要途徑之一的出國留學,也受到疫情較大影響,高校畢業生尋求發展的「可選範圍」亦因此受到連帶影響。在此背景下,高校畢業生走出校門後的下一步該邁向何方,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 上投摩根杜猛:只有優質企業可以穿越周期,短期波動僅為雜音
    他指出,在中國轉型階段,新興產業行業的份額會逐漸提升。同時,A股國際化還在早期階段,未來外資還會繼續流入,而外資會對A股從投資理念、風格、估值體系到換手率等各方各面產生深刻影響。具體到行業,杜猛看好科技、醫療、消費,其中醫療是他長期最看好的投資賽道之一。對於杜猛來而言,短期的波動僅為雜音。只有優質企業可以穿越周期,他會堅持買入長期看好的股票,然後靜待花開。
  • 上銀基金:後疫情時代 權益市場和指數投資展望
    來源:新浪財經6月11日19:00 上銀中證500指數增強擬任基金經理 徐靜遠, 上銀基金渠道營銷部副總裁 王漪珺 ,分享主題:後疫情時代 權益市場和指數投資展望。資本市場在二三月份以來,在全球的資本市場受到疫情衝擊下也產生了較大幅度的回撤,比如說像納斯達克,然後像標普500,然後包括英國的富時100等。最大回撤的幅度基本上都在35%左右,然後同期的話,其實A股的比如上證指數的最大回撤是在15%左右,所以其實表現還是比較堅挺的。
  • 新冠疫情衝擊下的貨幣政策:目標、立場與操作
    ■ 展望2020年,政策目標上,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穩增長」目標仍將是政策立場考量中的決定性因素。考慮到新冠疫情短期內將對經濟造成顯著衝擊,且加劇中小企業生存困境,需要政策迅速響應、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以引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為企業經營紓困。
  • 2021重回內生波動
    來源:Chinamoney內容提要文章分析了典型的內生周期波動模式與疫情衝擊下的周期運行的差異,需求波動是前者周期循環的關鍵,而疫情則是外部供給側衝擊,會帶來乘數效應。文章探討了金融和實體脫節的未來演變,認為疫情造成的外生衝擊有望逐步消退,供給創造需求下的乘數效應可能會將經濟重新推回內生的周期波動軌道,債務、通脹等因素將再次成為引發周期波動的主要因素。展望2021年的投資策略,判斷經濟周期將運行至什麼區間依舊是不變的主題,變化在於疫情暫時改變了驅動周期運行的機制。
  • 銀河基金張沛給持有人的信:短期波動並未破壞債市長期發展趨勢
    來源:新浪基金短期波動並未破壞債市長期發展趨勢——銀河基金基金經理張沛給銀河天盈中短債持有人的一封信尊敬的持有人:見信安!在銀河天盈中短債基金成立之初設定了「在嚴格控制風險和保持良好流動性的前提下,力爭實現超越業績比較基準的投資收益」的總目標。本基金從去年10月31日成立以來,我們一直努力在為該目標的實現而努力。最近,經濟受到新冠肺炎影響,短期下行壓力增大,客觀上給予債市發展機會。但是市場對於今年的經濟發展依然有較大期待,認為經濟向上概率較大,這顯然又不利於債券市場的發展。
  • 光大李婕:紡織服裝行業——短期受疫情衝擊,長期存細分領域機遇
    6月12日16:00,光大證券紡織服飾首席分析師李婕帶來《紡織服裝行業——短期受疫情衝擊,長期存細分領域機遇》分享。點擊查看直播>>【6月11日策略會直播回顧】  策略會|粵開證券殷越:從確定性出發,詳解下半年投資主線  策略會|中航證券張超:解讀中國軍費:「大炮」還是「黃油」?
  • 短期波動不改長期趨勢;① 國泰君安策略李少君團隊指出,隨著未來...
    短期波動不改長期趨勢;① 國泰君安策略李少君團隊指出,隨著未來解禁流通規模收窄、內外部政策與地緣風險有望好於預期,疊加即將推進的金融改革與「國內大循環」舉措,短期風險因素定價後,投資者悲觀預期有望修復,市場流動性也將從前期的快速收縮逐步走向平穩,預計後市仍是震蕩格局;② 國盛證券策略張啟堯團隊指出,多重因素導致行情遭遇調整,但衝擊都是短期的,市場不存在系統性風險
  • 如何看待疫情長期影響下的中國大消費行業?
    來源:中歐基金當前,疫情在全球大幅擴散,全球疫情進入以美國為重災區的第三階段。受疫情衝擊,預計未來全球經濟增長呈現U型走勢。疫情在衝擊海外經濟復甦的同時,也在拖累中國外需。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產業高度依賴、密切關聯。產業鏈衝擊將通過供需兩端影響中國。
  • 任澤平:後疫情下中國經濟和政策展望
    演講以中國經濟和政策展望為主題,圍繞經濟形勢、新基建及中美貿易摩擦三部分展開論述,重點內容如下:關於經濟形勢受益於有力的疫情防控、結構性寬鬆的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發力新基建,中國經濟恢復與發展領先全球。基建投資發力「兩新一重」,10月基建投資(含水電燃氣)當月同比增長7.3%,較上月上升2.5個百分點;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進出口及投資動力強勁,相比較下,消費稍顯疲軟,背後隱藏就業隱患。綜上,任澤平認為,目前國內經濟大環境雖好於全球經濟環境,但不利因素仍多,比如歐美疫情、中美貿易摩擦、居民就業壓力較大、地方財政收入下滑、小微企業更為困難等。
  • 疫情後的就業市場是怎樣一番景象?
    遠程辦公將會繼續存在,重新分配就業機會。人們不再需要搬到公司附近,全國各地獲得就業機會的可能都會擴大。 那些早就在社會中面臨壁壘的人是最先受到衝擊的人。但樂觀的是,疫情使弱勢群體得到了關注,人們開始關注到問題時,就會使其變得更好。
  • 資本市場:疾風知勁草
    全球資本市場上半年出現了「活久見」的巨幅震蕩,在各國央行強有力的貨幣寬鬆下,主要資本市場相繼走出「V」型大逆轉行情,尤其是代表著新經濟的中國創業板指數和美國納斯達克指數,相繼創出新高,令投資者市場信心暴增。展望未來,疫情仍在歐美蔓延,國內時有局部偶發情況,猶如盛夏的天氣一樣,暴風驟雨隨時可至。
  • 高善文:疫情衝擊顯著大於2008年金融海嘯 應關懷疫情下特定受損群體
    來源:券商中國作者:王蕊 一季度經濟數據,是經濟學家們集中觀察新冠疫情對國內經濟衝擊的最直觀窗口。高善文表示,儘管疫情條件下很多線下活動是有風險的,但人們會逐步發展出對不同交易行為的差異化控制手段,分別評估成本和收益。在這一背景下,很多線下的交易行為會逐步恢復。中國在過去的一個半月已經在進行這樣的行為調整,且迄今為止效果不錯。例如對地方政府來說,前期過度嚴厲的控制政策逐步得到放鬆,這有助於恢復經濟的供應能力。
  • 「後疫情」就業季:衝擊 「就業難」與「求賢若渴」
    萬象「後疫情」就業季909萬,這是教育部剛剛給出的2021屆高校畢業生總規模。對於正在找工作的大學生來說,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今年的就業季顯得更加具有挑戰性。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觀察到,當近千萬的大學生湧入求職市場,每一個畢業生都為避免受到疫情衝擊而早早作好了求職準備。而高校、教育部門、用人單位也在通過各方努力,不斷拓展資源,指導就業工作,為大學生就業保駕護航。
  • 沈建光:展望2021,中國能否躍升世界第一大零售國?
    2018年是兩國零售市場規模最接近的一次,當年中國零售市場達到38萬億,折換成美元計價的可比口徑,相當於美國零售市場規模的95%。而同期中國社零增速高達9%,是美國零售增速的兩倍還多,照此趨勢,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零售國指日可待。然而,由於匯率波動與新冠疫情等外部因素,近兩年中美零售市場規模差距不降反升。
  • 季度報告|克而瑞資管2020年Q1上海寫字樓市場回顧與展望
    短期內整體市場下行已成定局,長期看基本面仍較為健康。本報告資料庫均來自CAIC(中國房地產資管信息服務平臺)點擊了解。宏觀市場:租金、出租率雙降成為確定趨勢2020 初始的疫情讓原本處於下行趨勢的上海寫字樓市場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