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湘泉
2020年是一個特殊時期,就業市場經歷了短期明顯波動和變化。一季度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外部重大事件的衝擊,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出現下降,城鎮調查失業率上升,就業市場景氣指數走低。二季度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經濟恢復增長。在國家加大宏觀調控,出臺了各項應出盡出的穩企業和保就業政策之後,城鎮調查失業率開始下降,就業市場景氣指數見底回升。從長期來看,有必要繼續及時發布和深入解讀勞動力調查等各類數據,提高對就業市場景氣分析的科學性和重要性認識,在關注經濟增長、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的同時,加強對就業結構和就業質量的監測和分析,為落實「穩就業」長期戰略提供支持。
一季度受疫情衝擊,就業市場景氣度明顯下降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一季度各項宏觀經濟指標,以及就業市場各項指標走勢均不理想。其中,GDP下降6.8%,城鎮調查失業率從1月份的5.3%陡升至2月份的6.2%,創數據發布以來最大升幅,3月份仍維持在5.9%的高位水平。較之去年同期1月份5.1%,2月份5.3%,3月份5.2%上升明顯。另外,反映就業充分程度,以及就業質量的一些指標也變差。比如,企業工時從1月份46.7小時,下降為2月份的40.2小時、3月份44.8小時;就業人員在職未上班比例,2月份急劇上升至49%,3月份有所下降,但仍在18.3%的高位。受疫情影響,6%的就業者退出勞動力市場,就業總量下降。重點群體的就業狀況也趨於惡化,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群體由2019年底的1.7億降低到2020年2月底的1.2億,16-24歲的青年失業率達到13%左右的高位。
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利用智聯招聘大數據發布的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以下簡稱CIER指數)也驗證了上述分析結論。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事件衝擊,CIER指數從2019年四季度的2.18大幅下降至1.43,其中3月份更降至1.02的歷史低位。疫情對應屆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影響更大,大學生CIER指數呈現明顯回落,由2019年四季度的2.17下降至2020年一季度的1.38。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綜合影響下,與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大學生招聘需求人數減少了16.77%,求職申請人數則增加69.82%,導致CIER指數明顯低於去年同期的2.82水平。綜合來看,在疫情突發事件衝擊下,就業市場的供需兩端均顯著承壓,大學生就業市場承壓尤為明顯。
「保就業」政策力度空前,二季度以來景氣度見底回升
二季度以來,國家空前加大了「保就業」政策的實施力度,提出各項政策要應出盡出,這對就業市場產生了積極影響,且效果顯著。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各項宏觀經濟指標,以及就業市場的各項指標都呈現出見底回升的態勢。其中,二季度GDP恢復正增長,達到3.2%,城鎮調查失業率4-8月不斷降低,分別為6.0%、5.9%、5.7%、5.7%和5.6%。企業周工作時間也從4月份的44.3小時,進一步增加到5月份的46.1小時,6-8月達到46.8小時,且已超過2019年6月的45.7小時。就業人員在職未上班比例,4月份大幅下降至3.5%,6月份以後繼續下降至0.8%的低位,已恢復常態。特別是,農民工群體的就業狀況有了明顯改善。至二季度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總量為1.78億,已基本恢復到疫情爆發前的水平。至6月底就業人口持續增長,不僅達到,且已超過1月份的就業水平和規模。進城農民工的失業率也從7月份的5.7%降至8月份的5.4%。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發布的《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2020年二季度招聘需求人數環比上升,求職申請人數下降,CIER指數逐月回升,4-6月分別為1.16、1.30和1.65 。同比變化方面,招聘需求人數減少,求職申請人數增加,二季度CIER指數1.35仍低於去年同期1.89水平,但下降幅度逐月收窄。進入三季度後,CIER指數仍持續上升,7月和8月CIER指數分別為1.82和1.87。由於疫情防控需求,國內高校應屆畢業生線下的校園招聘轉為線上求職面試,導致二季度在線求職申請人數出現明顯上升,應屆畢業大學生就業市場的CIER指數降至0.95,明顯低於全國水平1.35。但從月度數據來看,隨著國內疫情防控的持續向好、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應屆生就業景氣程度也在逐漸回升,由4月份的低於1,即0.81,已上升至6月份的1.07。
加強就業市場科學監測和分析,為落實「穩就業」長期戰略提供支持
多年來我國的就業工作取得了世界公認的成就,在國際競爭力的多次評價中,國內經濟、勞動力市場,特別是就業一直名列前茅。儘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包括國內外大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等,我國就業市場面臨一些新的挑戰和問題,但影響我國就業市場的一些有利因素仍將長期存在:諸如勞動力供給減少,就業壓力總體減緩;服務業成為拉動就業主力軍,就業創造彈性增加;新經濟和新業態不斷發展,靈活就業潛力巨大等。這些有利因素將會對勞動力市場產生持久、積極的作用。因此,我們應正確認識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就業環境變化造成的挑戰和暫時性困難,要看到影響我國就業市場的這些有利因素,堅定對「穩就業」和「保就業」的工作信心。同時,我們要繼續加強就業市場科學監測和分析,為落實「穩就業」長期戰略提供支持。
一是要繼續及時發布和深入解讀勞動力調查等各類數據,提高對我國就業市場形勢分析科學性和重要性的認識。2018年4月國家統計局首次公布調查失業率以來,總體而言,各方面對這項工作給予了積極評價。在當前國家實施「六穩」和「六保」的政策大背景下,「穩就業」和「保就業」一直處於首要的地位。為此,需要我國進一步提高對就業信息發布工作科學性和重要性的認識。基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勞動力調查數據,以及輔助網際網路招聘平臺大數據等,及時向社會發布和科學解讀就業和失業的相關數據,並據此開展我國就業市場的監測和分析就顯得十分重要。面向市場,並基於存量和流量建立起來的就業-失業-非勞動力(not in the labor force)的勞動力市場管道循環理論,是國際公認的就業和失業分析框架,因具有一定學術專業性,並不易被普通民眾所理解。我國大部分高校經濟院系,長期以來未將勞動經濟學納入學習和訓練範圍,導致許多經濟學者對就業和失業這些概念的技術定義並不知曉,一些著名的財經媒體報告和著名的專家訪談,一再出現一些常識性錯誤。因此,一方面有必要通過提供客觀和及時的就業市場統計信息,為各級政府科學制定有針對性的就業促進政策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完整和系統公開發布勞動力調查各項指標和數據,諸如,分年齡段的失業率、就業率和勞動參與率等,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專業知識缺乏等,造成一些人對就業和失業水平變動的無端琢磨、猜測,甚至曲解和錯誤解讀。
二是加強對就業結構和就業質量監測和分析,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就業促進政策。我國就業市場面臨就業總量、就業結構和就業質量三大問題。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國就業市場仍將面臨經濟增長壓力加大、城鎮調查失業率位於5%以上和就業總量問題不可忽視的挑戰。但同時,應當清醒認識到,不同地區和不同人群就業狀況不平衡、部分人群就業質量不高這兩大問題仍是我國就業市場更應關注的重點。比如,東北地區經濟增長乏力,長期以來就業市場景氣程度較低,近年來京津冀地區受城市功能疏解、去產能等供給側改革等因素影響,就業市場景氣程度也持續走低;我國就業市場上16-24歲的青年人群失業率較高,特別是大學生就業壓力大,6月份主要是新畢業大學生的20-24歲大專及以上人群調查失業率達到19.3%,同比高3.9個百分點, 8月份同比進一步高5.4個百分點。儘管新經濟、新業態和新就業潛力巨大,對我國緩解就業壓力貢獻巨大,但要承認,這些領域社保覆蓋、勞動合同以及法律保障等就業正規化程度仍不清晰,這些都是困擾我國就業市場分析的重大問題,也是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的難點。應當深刻認識到,對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按照國際勞工組織(ILO)參考周工作1小時以上,基於這一就業衡量標準所發布的調查失業率,以及勞動參與率等指標,其實是很難反映我國就業市場中就業不充分、工作中的窮人,以及形形色色就業質量不高的表現和問題。因此,在提升經濟增長速度、緩解就業總量壓力的同時,要特別加強對重點人群以及重點地區的就業和失業問題重點關注,加強對就業結構矛盾和就業質量問題的深入分析和科學研判,藉助勞動力市場的各類信息發布,引導全社會予以關注,並通過政府、企業、學校、勞動者個人,乃至經濟學界學者們的共同努力,著力研究並對此加以解決。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