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從何處而來?

2020-12-24 騰訊網

年年為客遍天涯

,意思是「我」,客家人念做「ngai」,但它在字典裡是不存在的。

這是客家人獨創的文字。從字面上看,走到了懸崖邊上,再無路可走的人,就是客家人。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裡,這個在閩粵贛邊區擇山而居,喜歡穿藍色布衫,並操著一口古老方言的群體被認為是一個「夷蠻」部落。就連客家人自己對自身的來歷也不甚明了,他們只記得祖祖輩輩似乎總是在不停地遷徙,從一座大山走向另一座大山。

在梅州客家博物館,我們看到了關於客家源流這樣的描述:「原本的漢族中原人士,歷經五次大規模的遷移,在南方多地逐漸形成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

客家村落,福建永定

(來自攝圖網)

「客」,在漢語中最早是對來訪者的敬稱,後來也用於稱呼旅居他鄉的人,比如「獨在異鄉為異客」。魏晉以來,那些依附在地主豪紳門下充當佃農的流民被稱之為「佃客」;到了宋朝,官府錄入戶籍時會依據有無田產將人口分為「主戶」和「客戶」;明清時期,為了和土著居民加以區分,那些寄居本地的外地人都被稱為「客籍」。

與「主」相對,「客」總是一個無所倚恃,又疲於奔忙的形象。一聲「客家」也道出了這個背井離鄉的族群1700多年來顛沛流離的辛酸史。

客家人的遷徙路線

(製圖孤城)

▲客家大遷徙,除了在清朝時是因為人口膨脹而向外省搬遷外,其餘均發生在中國歷史上兵革互興的時期,分別是:兩晉時的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 唐中期的安史之亂與唐末的黃巢起義、宋朝的靖康之變與元軍南下、明末的流寇之禍和清軍入侵。五次大遷徙是接受度較廣的論述,也有學者認為早在秦漢時期客家人的南遷就已經開始。

清朝之前,客家人一直游離在社會的邊緣,不為人所注意。甚至連「客家」這個稱呼以及客家的群體意識都還沒有出現。

這大概也正是客家人的本意。他們為了躲避戰亂而告別故土,從黃河與洛水之畔,舉家南遷。走到淮河時,停下來看看,走到長江時,又停了下來,可戰火總是不期而至,裹挾著他們一直南下。

越往前,離家越遠,腳步越重,但客家人始終抱著一個執念,那就是一定要找到一份安寧。

他們不屈不撓地翻越一座座山嶺,最終走到了廣東和福建。在看到大海的那一刻,明白這已是天涯海角,他們才終於互相看看,說:行,那就這樣吧。

但客家人並沒有就此開啟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生活,因為海邊的衝積平原早已被先來的移民所佔據,於是,他們又一聲不響地轉身藏進深山裡去了。

客家民居,福建田螺坑

(來自攝圖網)

中原,作為華夏民族的搖籃,誕生了古代中國最輝煌的文明成果,但同時也承載了無數的戰亂與災禍。每當中原陸沉,大量的官宦士民都會攜家帶口,向外遷移,他們所到之處,無不為這個地區帶來一波前所未有的改變。

古徽州曾因中原人的到來,孕育出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河西走廊因為中原人的進入,演繹出風起雲湧的五涼文化;有了中原人斷髮紋身的啟蒙,太湖流域才有了豪情萬丈的吳越文化

在眾多南遷避亂的隊伍裡,客家是性格最沉穩的群體。作為中原士族的後裔,他們帶著深厚的中原文脈,但卻自始至終都不願意去影響誰。

大概他們是真的厭倦了鬥爭、厭倦了混亂的世道,只想找一片遠離人群的土地,種豆鋤禾,安安心心地過上「悠然見南山」的日子。

陶淵明仿佛是客家的精神導師——其實陶淵明生活的年代在東晉至南北朝,也恰是客家人第一次大遷徙的時期。

「無山不住客,無客不住山」,客家人對山的偏愛,以及對定居點的選擇似乎也是受到了陶公的影響。

世外桃源般的客家居所

(來自攝圖網)

實際上,正是因為這種避世情結的存在,一個新群落的形成才有了可能。

客家人最初和其他的中原移民並沒有什麼不同,大家離開家鄉的時候,原本是同一個群體,分化是在南遷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的。

客家的先祖往往喜歡在人煙稀少的群山中辟穀而居,這些地方道路險阻,舟車不通,極少受到外界的幹擾,他們原有的語言、風俗和文化便很容易保留下來,並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慢慢演變。

到了兩宋之交,這個深山裡的族群已經累積了足夠多的人口,他們和其他族群的差異也已十分明顯,雖然一個統一的稱呼還沒有出現,但「客家」這個與眾不同的群體已儼然形成了。

遺世獨立的客家土樓

(來自攝圖網)

在閩粵贛湘桂,中國東南五省(區),武夷山脈、南嶺山脈、羅霄山脈、雲開大山和十萬大山,縱橫交錯,形成了一片密集的山地丘陵帶。最早的客家移民就是在這片山嶺中,拓荒開墾,定居繁衍。

然而,到明清時期,隨著人口越來越多,山地中的資源捉襟見肘,為了生存,客家人又不得不走出大山,繼續遷移。

廣東河源的客家村落

(來自暱圖網)

新來的移民在獲取土地和水源時,不可避免地會同土著居民以及舊移民產生糾紛和矛盾。當糾紛越來越大,矛盾就變成了仇視與對抗,若再加以別有用心的挑撥,武力械鬥的爆發便不可避免。傷亡最為慘重的械鬥,發生在珠江三角洲的西側,核心在鶴山至恩平一帶,械鬥持續了14年之久,波及17縣3000多個村莊,土、客雙方的死傷均在數十萬之眾。

層出不窮的暴力事件讓社會各界對客家移民的歧視和詆毀越來越重,而「土客械鬥」也無意間促成了客家人群體意識的覺醒。眾多客家有識之士開始為客家人的生存權益發聲呼告,並對社會上的謾罵和偏見撰文駁斥,還言之鑿鑿地指出,客家人並非蠻夷,而是和廣府人一樣都源自於中原士族。

「客家」這個名字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逐漸取代了來人、客仔、棚民、崖佬等各種外在稱呼,成為被普遍認同和接受的族群標識。

廣東大埔縣的客家民居

(攝影孤城)

▲客家的起源目前學術界仍存有爭議,主流觀點是客家源出中原漢族,另一種觀點認為客家是南方漢族的一個分支,也有學者指出客家是漢族和畲(shē)族相互融合後形成的族群。

20世紀30年代,出身客家的學者羅香林先生投身於對客家源流和客家文化的系統性研究,他開創了把歷史文獻和民間族譜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並首次提出了「民系」的概念,大意是指一個民族內部的不同分支。

比如漢民族主要分為北方、晉綏、吳越、湖湘、江右、客家、閩海和廣府民系,在北方民系裡還可以繼續細分為東北、燕幽、冀魯、膠遼、中原、關中、蘭銀、湖廣和江淮民系。

我們很難去具體呈現每一個民系的形成過程,不過大部分民系,都有過不同族群相互碰撞融合後從荊棘莽荒躍升為開化之地的蝶變。新的知識不斷被激發、被創造,並約定俗成地傳承下來,形成一種帶有地域性的文化認同。

唯一和所有民系都格格不入的,就是客家。

它是漢民族中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而客家話,也是漢語中唯一沒有冠以地名的方言。一個「客」字,仿佛永遠地將客家人與周圍的一切劃分了出去。

土樓裡的客家生活

(來自攝圖網)

客人,終究會帶著保留與矜持,有著尊重與警惕,也藏著不願告人的思念與堅韌。

傳統的客家民居便有著這樣清晰的表達,他們以家族為單位,將自己的房屋修成了一種合圍式的建築,被稱之為「客家圍」

客家圍不僅有圓形、方形和半圓形,還可以呈棋盤狀或者排列狀。但不管形制如何,無不反映著一種強烈的向心力。

客家圍龍屋

(來自暱圖網)

漫長而艱辛的遷徙,並沒有讓客家人忘記祖先的門風遺訓,反而使他們對家的渴望和對宗族的堅守來的更為殷切。

客家人說「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所以,客家圍最核心的位置永遠是一個家族的宗祠,宗祠在,家族的根便在。

花萼樓,梅州大埔縣

(攝影孤城)

建築是一種可以解讀人們精神世界的語言,在當時的歷史背景裡,客家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一定是有所戒備的。他們把房子蓋成高大且封閉的圓形或方形,最明顯的用意便是防禦

泰安樓,梅州大埔縣

(攝影孤城)

一座圍屋,不僅是一個由血緣親屬組成的小社區,而且也是一座牢固的堡壘。圍屋的內部被平均分割成數十個小面積的居住單元,幾十戶人家同在一個院子裡生活,有困難可相互扶持,閒暇時也方便插科打諢。若是有匪徒來襲,只要把包裹著鐵皮的大門一關,再兇的盜匪也只能望樓興嘆。

福建永定振成樓

(來自攝圖網)

這種相依相靠,同舟共濟的生活方式,在那些漂泊的歲月裡,無疑給了客家人莫大的安慰。

客家土樓群,福建田螺坑

(來自攝圖網)

客家博物館的廣場上豎立著一座客家母親的塑像,母親頭戴涼帽,手扶犁耙,赤腳綰褲地在田間勞作,她的背上,一個神態安詳的寶寶正在酣睡。

因為要下地幹活,所以客家的女人不裹小腳,但封建禮教的影響仍在,她們出門時還是要帶上一頂可以用紗布遮住臉龐的鬥笠。

這是客家人早期生活場景的真實寫照。荒山野嶺,一餐一飯來之不易,使得客家人不分男女都要承擔起耕田養家的重擔。

▲攝影孤城

在客家人心中,母親的意義顯然更加深刻——母親的足印,背負著客家人的軌跡;母親的耕耘,培植出客家人的體魄;母親的哺育,創造了客家人源遠流長、枝繁葉茂的奇蹟。

因此,就算身處貧瘠的山野,客家人也能從中汲取到生生不息的動力:生活的艱辛煉造了他們吃苦耐勞的品性;資源的匱乏使他們不畏險阻,勇於拓荒;聚族而居的習俗讓他們易於組織和領導;尊師敬祖的傳統又塑造了他們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所以,當客家人走出大山,他們便成為了一支不甘屈服、開拓進取的力量。

無論是宋末的抗元,明末的抗清,還是近代的抗日,但凡民族危亡之際,客家人的身影總是活躍在戰鬥的最前線。等到刀槍入庫,天下太平,他們又在商業的戰場上披荊斬棘,乘風破浪。

這個曾經漂泊無依的民系,如今已繁衍了一億多人口,他們在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自己的事業和聲望,他們所取得成就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注意,他們的歷史和文化也成為一門國際性的顯學——客家學

從避亂逃荒,到揚帆出海,客家人的腳步其實一直都未曾停下。世界上還有一個總是在遷徙的族群——吉普賽人,他們流落天涯,被人四處驅趕。但不一樣的是,客家人無論走到哪裡,都不會感到孤獨,因為還有一個中國,永遠是家。

相關焦點

  • 潮汕人與客家人
    在中國的廣東地區有三大民系,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都是從古中原南遷而來,經過上千年和當地原住民的同化,形成了今天的三大民系。今天我們就講潮汕人和客家人。潮汕人,古時稱潮州人,隋宋兩次南遷最終定居潮州府形成潮汕文化。
  • 身著藍布衫,心系客家人 | 客家服飾
    也有自己的傳統服飾今天,要介紹的是客鄉老街的客家服飾展區來看看從古至今的客家人的服飾演變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客家服飾在中國古代因為織布、印染技術的限制衣服的色彩往往是身份的象徵每個朝代對帝王、官員的服裝都有明確規定
  • 客家人的二次葬習俗:遠古的繼承和對祖先的敬畏
    筆者是一位廣西客家人,從小就聽長輩說,我們從廣東遷移而來,而廣東的祖先又是從北方遷移過來的。 而這之上更遠的祖先從何而來,族中長輩也說不清楚。隨著年齡的增長,筆者逐漸了解到客家人這個群體的與眾不同,其中不得不提及客家人的二次葬文化。
  • 員工專欄 | 香港客家人印象
    香港的客家人是香港歷史的見證者。歷史上,內地客家人源源不斷南遷香港。北宋時期是客家人進入香港的重要時期。17世紀末,清朝初年實行獎勵墾荒政策,廣東、福建、江西客家人陸續遷移香港開發建設。在英國殖民香港前,香港336個村落中,客家人村落多達128個。1970年以前,多數客家人在新界的鄉村居住,過著簡單樸素的農村生活。
  • 視頻︱深海章魚每周一歌:我是客家人(客家話版)
    > 歌曲從兩句「你是哪裡人」和「你往何處去」的問詢方式引出,接著敘述了客家人走過千年遷徙坎坷,漂泊天涯為創業,四海為家求生存的艱苦卓絕的發展歷程,最後十分自豪而堅定地回答了一句話「涯係客家人」!山轉水轉情不轉我是客家人我是客家人伴唱:(山轉水轉情不轉我是客家人 我是客家人)(客家話):涯係客家人吶!
  • 客家人從何處來?從客家民系看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到底有多能扛!
    客家人具備強烈的民系意識和勤奮好學的優良傳統。客家人吃苦耐勞、艱苦奮鬥、勇於開拓、克勤克儉、喜好讀書、精誠團結、有愛孝悌……然而,關於客家這個稱呼到底是怎麼來的?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是眾說紛紜,尚無定論。一、客從何來?
  • 走進雲水謠,探尋客家人的遷徙奮鬥、四海為家
    自唐宋起,由於天災和戰亂,客家人輾轉南遷。他們先在閩粵贛交界的廣袤山區中紮根,省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在一次次的遷徙過程中,客家人形成了自己極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土樓就是客家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築,在福建境內最為密集,建築大多為三到四層,牆厚一到兩米,外土木內磚木,族群聚落。
  • 龔鵬程|客家人已逐步去客家化
    但此類說法均不獲客家人自己之認同。因此,光緒末,成立了客家源流研究會、客族源流調查會,目的就是為了要另覓源流。待民國十三年香港崇正公會成立,客家源流幾乎確定只能是:中原正統漢人南遷而來。羅香林先生的研究,其實就是要系統化地表達這個觀點。
  • 客家人從哪裡來?他們是中原人嗎?你的祖先是客家人嗎?
    說到「客家人」,大家也許都聽過這個詞,作為漢族八大民系中唯一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由於方言和習俗都相當特立獨行,有時甚至會被誤認為是少數民族,那麼客家人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又是從哪來的名字?為啥這麼奇怪?
  • 【客家文化】論客家人的性格特徵
    客家人常常毫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和盤託出自己的心跡。這一方面表現了客家人的性格,一方面也表現了客家人的善良心地。當然,這當中也有因語言過分刺激(說話很衝)而接受不了,反而反目為仇的,我們也常常會聽到"好心當作驢肝肺","好心著雷打"的抱怨。性格直爽正是客家山民淳樸、厚實品質的表現。以上略述了客家人優良性格的幾種表現,內中包孕著"客家精神"這幾個字。
  • 在深圳,客家人真的很強大!
    在深圳,客家人真的很強大! 客家人各時期遷徙路線圖 都說「來了就是深圳人」 第一批來深圳拓荒的就是客家人
  • 科學探索:基因研究發現客家人的真正起源
    現將我們獲得的一些初步結果公布一下,給有興趣的客家網友們看看,也歡迎媒體採訪:關於客家人起源和發展,一直存在爭議。比如,客家人的主體來源是中原漢族吶,還是百越或畲族?被稱為「客家祖地」的寧化石壁究竟居於何種重要的地位?如果在福建寧化縣石壁的附近全面地收集「百家姓」的基因樣本,並作系統的基因家譜的分析,是否可以追溯客家人的祖先,重構客家人千年以來的遷徙故事?
  • 客家人遷徙了上千年,為何客家人的語言不會變,向心力如此強?
    客家人,是逃荒,避難,戰亂所形成的一個群體。包括漢人部分少數民族在內逃難,流浪者。他們在所暫留居住的地方都有本地原來居民。所以他們的到來就稱為客家人了,這個群體就形成客家族群體。客家人認同主要是語言,雖然每個地方客家口音聲調不一樣,但是相隔萬裡,表達的主要用詞是一樣的,所以全世界的客家話只要是客家人都能交流。這也認證了客家人兩千年的遷徏是真的,有一個龐大的地方遷往世界各地,主要昰中原地區,因為中原土地肥,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常年戰亂,所以好多都是整村人遷徙。客家人是漢人無疑,很多有族譜記的。
  • 在深圳,客家人讓人心服口服!
    歷史上,深圳前身寶安縣原有四個民系雜處,客家、廣府、福佬與疍家人,其中以客家人居多。 而且深圳之所以創造了近代以來世界城市發展的奇蹟,客家人的貢獻可謂是居功至偉。
  • 在廣東,客家人真的很拼!
    很多在外打拼的客家人都覺得,它寫出了自己的心聲。其實這首歌唱的不僅是「阿民」的故事,更是九連真人幾個年輕人的故事。也正因如此,在每個客家人的身上,總是有「一條褲腰帶」闖世界的拼勁!目前廣州地區的客家人數有戶籍在冊的不少於200萬,尤其是天河區鳳凰街的柯木塱村和漁沙坦村,更是廣州近郊最純正的客家村落,居民和村民98%以上是客家人。
  • 尋根系列(序):漂泊的客家人,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叫客家人嗎?
    「我的老家在梅州,我是客家人。」「你是客家人啊,客家人是少數民族嗎?客家話就是廣東話嗎?」然後Cathy便答不上來了。Cathy姐妹倆都出生在梅州,生長在深圳。每天帶著孩子宅在家裡,深度體驗各種客家美食小吃,看客家文化節目,聽阿公阿婆講一些祖公先輩的事跡和一些民間的客家習俗,我這個外地媳婦深刻地感受到客家人的勤勞和智慧,也意識到客都梅州是一塊值得孩子們去探索的文明沃土。
  • 猜想一下客家人從哪裡來
    首先聲明,我不是研究客家歷史的,也不是研究客家文化的,對客家人的風俗文化,風土人情知之甚少,稍微看過一點關於客家人歷史的文獻,因此下面所猜想,所闡述的關於客家人來歷的一些看法不一定嚴謹,科學,客觀,真實,只能是猜想,所以請大家見諒!
  • 化為千風 從客家人節日祭祖禮俗說起
    寫到這裡,客名君是想引出客家人的祭祖習俗。帶著這一頭心酸一頭豪邁,客家人卻秉持著慎終追遠的精神,所謂「克勤克儉繩祖武,課耕課讀貽孫謀」。客家人,是帶著祖先遷徙的。《龍川縣誌》中記載「葬後或十年,或十數年,掘開易棺,貯骨於瓷罌(客家人稱為金罌、金埕),名曰金罐。」
  • 客家人的大遷移,造就了這座美麗的川西客家古鎮,成都洛帶古鎮
    洛帶鎮是成都東山客家人聚居之地。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都是清朝前朝「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潮從一東福建遷移而來的客家人的後裔。學術界統稱為「東山客家」。古鎮內傳說眾多,古蹟遍地。據考證,客家人的先民原居中國中原一帶,因社會變動及戰爭等原因,曾有5次大規模的南遷,於中國南方逐漸形成客家民系,成為漢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至清末民初,奠定了客家人分布的基本範圍。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
  • 原來這些家喻戶曉的大明星都是客家人!
    1、張國榮張國榮(原名張發宗),祖籍廣東梅縣客家人,生於香港,父親是著名裁縫張活海,家中十個孩子中最小,故有「十仔」之乳名。歌手、演員、音樂人;影視歌多棲發展的代表之一。2、黎明黃婉秋(別名:黃藝群、黃藝瓊),祖籍廣東梅縣客家人。出生於廣西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