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菜饃」,家的溫暖,愛的味道

2021-02-12 濤聲裡的夢

「塌」菜饃

家的溫暖,愛的味道

文/李琳


又是一個星期天,又是一個歸心似箭的日子。

只要想到偏僻幽靜的老家,我就心情愉悅;只要想到慈祥善良的父母,我就如沐春風。

昨天晚上和兩個妹妹已經商量好了,今天一起回老家,給爸媽做一頓可口的飯菜,同時我們也想享受一下家的味道了。

雖然父母電話中再三阻止我們回去,但是,姊妹們的約定那是永不改變的誓言。

清晨,蔚藍的天空被昨晚的一場大雨,衝洗的一塵不染,一出門,清新怡人的空氣立即撲面而來,讓人有些喜不自勝,倍感舒爽。

抬頭眺望東方,一輪紅日冉冉升起,照得大地紅彤彤的,夏天的早晨真美呀!

不到八點我們就到了老家,門口的景色依然是花團錦簇,綠意盎然。

爸媽知道我們今天回來,所以一大早就站在門口望眼欲穿地盼著。

看到我們姐妹三個後,立即樂不可支地帶著我們開始參觀他們的成果了。

菜園裡的生菜、韭菜、大蔥都被昨晚的雨水洗的油光鋥亮。

葡萄青翠欲滴,茄子紫的發亮,豆角長的又粗又長,密密麻麻的小辣椒,從上到下,擠滿了那根細細的枝條,那一串串紅色的、綠色的、半紅半綠的果實,實在誘人。

還有那生生不息的黃瓜,一個個長著嫩刺兒,頂著小黃花,沾著露珠兒,被豔紅的霞光一照,顯得格外水靈。

各種顏色的蔬菜,擺放在一起,赤橙黃綠,格外悅目。

昨晚剛下了雨,地裡溼漉漉的,看來今天不用再給這些蔬菜澆水了。

聽著他們不厭其煩,聲音洪亮,一遍一遍的像個講解員一樣地講解著滿目的瓜果蔬菜,我們也毫不吝嗇地把動聽的讚美詞送給他們,講的認真,聽的傾心,這一幅優美的畫面,把美麗的小山村點綴得美不勝收。

看著精神矍鑠,勁頭十足的父母,我們滿滿的幸福感一直溢滿心中。

「知道你們今天要回來,所以這些菜都是給你們留的。」爸媽邊說邊摘。

看著這些成群結隊掛在秧架上的果實,我們實在不忍心驚動它們,遲遲不願動手。還是爸媽動作麻利,一會兒功夫就摘了滿滿幾袋子,掂著沉甸甸的蔬菜,我們走進了清幽、溫馨與寧靜的小院。

「中午塌菜饃吧,知道你們都喜歡吃,我和你爸今早五點多就去地裡拽了很多莧菜,已經洗乾淨了,就等著你們回來呢。」媽邊說邊進了廚房。

廚房裡滿滿一盆嫩綠的莧菜,乾乾淨淨的放在灶臺上,還有洗好的西紅柿、辣椒、大蔥

我和妹妹面面相覷,無言以對,說好的回來給爸媽做頓好飯呢,誰知還是讓他們給我們安排好了午餐。

知我們者,父母也。

從小到大,爸媽知道我們都喜歡吃菜饃。

那好吧,既然爸媽已經安排好了午餐,就遵命吧。

我拿起和面盆,從面袋子裡面挖了七勺子麵粉,我們今天回來了五個人,加上爸媽一共七個人,一人一勺子面,剛好。

兩個妹妹,一個切菜,一個弄蒜汁,媽站在一邊指揮。

塌菜饃是一個功夫活兒,也是一個技術活兒,從準備材料到洗菜控水,從和面到擀麵,道道工序不可缺少。

其實最難做的是擀皮兒,和好面,揪成一個個均勻的小擠子,然後用擀麵杖擀出一張張又簿又圓的麵皮兒,這是需要有功力的,過厚影響口感,過簿就會擀破。

我不會像媽一樣,來迴旋轉著擀,只會在案板上來回推,這樣擀出來的麵皮,厚薄不均,還擀不圓。媽看我手腳忙亂,動作笨拙,怎麼也擀不圓,馬上接過擀麵杖擀了起來。

看著一個個麵團,在媽嫻熟的動作下,一分鐘不到就變成了又光又圓的麵皮,看得入迷的我,既敬佩又慚愧。

麵皮擀好後,就要開始在麵皮兒上攤菜了。先在篦子上鋪一張麵皮,均勻的攤上切好的菜,再鋪上一張麵皮,然後,手掌沿著餅邊輕輕的按壓一圈,這時就可以放入平底鍋了。媽一邊擀麵皮,一邊觀察火候,一邊講解烙菜饃的要領。

烙的時候也很不易,需要把握好火候,翻面兒還要小心,把控好速度和力度,菜不會翻爛,否則,就成了爛菜饃了。

最後,直到兩面金黃,出鍋翻出,放在另外一個篦子上。剛烙好的菜饃有點硬,菜也夾生,接著做第二個,做好後壓在上面,用第二個的餘溫塌一下第一個,這樣,一張壓一張的摞在一起,利用相互的餘熱,使菜變得更軟、更熟,這個過程稱「塌」,所以做菜饃叫塌菜饃。

我們嘖嘖稱讚媽的手藝,80多歲的人了,幹起活來,乾淨利索、遊刃有餘,絕不亞於一個高級廚師的水平。

菜饃剛剛烙好,突然接到了弟弟電話,他也正在回家的路上。

我們馬上又開始和面,烙了幾張蔥油餅。

全部做好後,菜饃也「塌」好了,妹妹開始切了,一個菜饃可以切成四塊,放到盤子裡,烙好的菜饃,直接吃難以下咽,需要沾蒜汁才好吃,蒜汁的做法有很多種,母親有咽炎不能吃辣的,我們就給她準備了不辣的蒜汁,其他人準備了各自喜歡的味道。

一切準備好了,一刻也不能等待了,個個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開始分享美食了,拿起一片菜饃捲成筒,蘸上蒜汁,咬一口,酸辣爽口,再咬一口,沁入心脾,啊,沉浸在這樣的美食裡,心情就像迎著海風飛馳的帆船一樣輕快、愉悅。

看著子女們一個個吃的津津有味,忙了幾個小時的母親開心極了。

下午我們又和父母一起,把菜園周邊的雜草鋤了一遍。

不知不覺一天過去了,太陽落山了,天空中那一縷縷的白雲絢麗而多姿,夕陽的餘輝給爸媽的菜園披上了一件金色的紗衣,蔬菜們排著整齊的隊伍,揮動著歡快的葉子歡送我們。

我們戀戀不捨的離開了老家,菜饃的味道,餘香縈繞,回味無窮。

「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這裡有深深的愛,這裡有貼心的話,這裡有甜甜的夢,還有那香香的茶。啊,無論走到哪裡都忘不了把我養大的家,啊,無論什麼時候都忘不了我的爸和媽.」,車裡傳出的歌曲,唱出了我們全部的心聲。

是啊,每一次歸途,都是一種享受,每一次回家,都是一種溫暖。

作者簡介:李琳,洛陽某醫院婦產科醫生。一個靜如處子動若脫兔的女子,愛工作愛生活愛家人。善舞蹈喜唱歌,偶爾寫文。

作者往期作品精選,點擊標題即可閱讀:

父母在,便是最好的日月

李琳||蝴蝶胎記,是這個女人逆襲的動力

想把我唱給你聽,行嗎?

這十年,我的故事,可否想聽?

上天給你一手爛牌,努力打好才是正道理

你對我橫眉冷對,我對你情有獨鍾

戰友,戰友,我永遠的兄弟

擦亮眼,小心那些披著人皮的狼(上)

擦亮眼,小心那些披著人皮的狼(下)

放飛心情,最美的風景在心裡(上)

放飛心情,最美的風景在心裡 (下)

牽手,在四十年之後(上)

牽手,在四十年之後(下)

善良堅強的阿姨,一路走好!

年齡不是問題,我的心裡永遠住著一位少女

李家嶺,我永遠的童年記憶

李家嶺的五朵金花

有生以來第一次做主持,好嗨!

秋日,我與你竊竊私語

雨遊九裡溝:說不盡的驚險刺激

風雨過後,總是晴天

你是幸福的,我是快樂的

單槍匹馬闖深圳的女子

父母和兒女的緣分,  可以守候成一生最美的風景


相關焦點

  • 許昌這家小清新的菜饃店,刷新了我對傳統美食的認知!
    『老媽菜饃』是一家新開沒多長時間的小店,它的裝修非常精緻簡約。如同優雅的設計一般,小店就靜靜地藏在潩水北路上,等待有心人的到來。不同於門頭曼妙的旗袍倩影設計,推門而進,映入眼帘的就是清新柔和的用餐空間,暖色的燈光落在整潔的桌椅上,給人一種溫馨的舒適感。
  • 紅薯葉菜饃
    值此夜深人靜之時,我開始講述有關《紅薯葉菜饃》的故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菜饃是家家戶戶夏天待客的佳餚,我家也不例外。每逢家中有客人來臨時,全家開始忙活,媽媽洗菜,奶奶拿出珍藏的白面迅速和好面,揪成桌球大小的面劑擀成薄餅,把菜攤在上面,然後再擀一張薄餅覆蓋於菜上,合在一起放在鏊子上烙,等兩面都起花均勻,一合菜饃就算烙熟了。我的任務則是剝蒜、搗蒜、打芝麻醬和蒜汁。
  • 徐恩芳:鏊子饃
    如發麵饃、鍋貼饃;油疊饃、花卷饃;烤焦饃、水蒸饃、鏊子饃等。各種饃我都愛吃。但情有獨鐘的是很薄很薄的鏊子饃。鏊子饃,也叫擀的饃。以前在老家幾乎人人都會製作鏊子饃。 製作鏊子饃,要有案板、小擀杖、鏊子、挑饃杆等炊具。程序是:和面、擀餅、烙餅;烙餅俗叫「挑饃」。和面要求和得軟硬適度,達到三光標準:面光、盆光、手光;三光是和面的起碼要求。
  • 實不相瞞,出門在外,最想念的是饃菜湯
    怎麼中午和晚上都是米飯配菜……」 「第三天,我想吃大白饃,我想喝稀飯,吃饃菜湯!」 丨米飯配菜雖然香,吃得多了也挺傷 是的,離開家,才能體會到,其實饃菜湯才是河南大多數家庭餐桌上的主角。 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不少鄭州人。
  • 美食零距離之鼓樓街麻辣燙夾饃!
    排在小編前面的大叔帶走4個麻辣味的,作坊阿姨嫻熟的拿7串菜燙熟的菜往麻辣湯裡一涮。辣湯起伏,紅油染菜,小編的唇舌和視覺在跳動。 那種重味道的麻辣絕對是安康城清晨的一道濃烈川味。 希洛維很牛掰的吃麻辣的麻辣燙夾饃。
  • 河南人不只愛吃滷麵,還愛吃烙菜饃
    晚餐我喜歡吃烙菜饃,主食和菜都有了。在一些老小區的門口,每天從下午四點開始,有陸陸續續的攤位菜市開始營業,有些攤位已經賣了十幾年,有自己的忠實顧客。我常在一家小區門口買烙菜饃吃,老闆現烙現賣,等三五分鐘就做好。
  • 西安史上最強夾饃合集 全齊了
    開了很久的夜宵店,晚上才營業,炒麵、雞蛋湯、孜然炒肉夾饃還有炒豆芽都是點擊率很高的菜色。不少網友獨愛他家孜然炒肉夾饃,青椒脆,牛肉入味,孜然味足,略帶辣味,炒好趁熱夾在飥飥饃中,味道好極了,他們家的孜然夾饃是吃喝君小時候最美好的回憶。地址:灑金橋(近香米園)羊城夾饃羊城夾饃店
  • 陝西夾饃大全:這18種夾饃你吃過幾種?(空腹勿入)
    第七種:老潼關肉夾饃。第十三種:擀麵皮夾饃。這是一個神奇的夾饃,每個陝西人都會定期用擀麵皮夾饃解解饞,而這個地道的味道是出了陝西哪裡都複製不了的味道,擀麵皮具有筋鬥、柔軟、涼香、酸辣可口的特點,夾到饃裡,既可以飽腹又可以使愛吃辣但是不那麼能吃辣的人在接受其辣度以外又領略其美味。
  • 想吃肉夾饃在家做,夾上洋蔥孜然牛肉卷或梅乾菜扣肉,味道更特別!
    白吉饃配上洋蔥孜然牛肉卷、鹽菜扣肉,早餐孩子一口氣吃兩個! 前幾天有個同學給我發了一張白吉饃的圖片給我,問這個怎麼做,味道像饅頭,其實就是煎的餅,說是會做這個可以去擺地攤。
  • 白吉饃配上洋蔥孜然牛肉卷、鹽菜扣肉,早餐孩子一口氣吃兩個!
    白吉饃配上洋蔥孜然牛肉卷、鹽菜扣肉,早餐孩子一口氣吃兩個!肉夾饃是陝西著名小吃,偶爾帶孩子去西北的飯店吃上一回,餅酥肉香,中間夾上滷肉,爽而不膩,特別好吃。這個餅其實有點像我們重慶路邊攤賣的泡餅,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 給我一個饃,我能夾住全世界,就問你信不信?
    再想想,蛋菜夾饃or擀麵皮夾饃?等等,你說肉夾饃菜夾饃我知道,但是這個蛋菜夾饃和擀麵皮夾饃是哪路大神?別著急,讓我一一給你解釋。1.肉夾饃如果你來陝西玩,最常看到的店面應該就是肉夾饃店了!臘汁牛肉夾饃,臘汁瘦肉加饃。可能一條街上走兩步你就能看到一個肉夾饃店,出鏡頻率相當高。
  • 冬雨冰涼,人間溫暖,願你所遇皆溫暖,願你所念都安好
    03、我回到屋裡時,看到母親正在烙菜饃,我衝母親撒嬌:「媽,你是不是就知道我想吃菜饃了?」母親笑著說:「就知道你嘴饞,就烙你喜歡吃的菜饃了。」母親遞給我一塊烙好的菜饃說:「下著雨,那麼冷,剛才去哪了?」
  • 為什麼吃肉夾饃就有營養,有菜有肉的漢堡包卻被叫垃圾食品?
    為什麼肉夾饃非常有營養,漢堡包有肉有菜卻被成為垃圾食品?這個問題相信困惑了不少吃貨網友。在中國的食譜上,肉夾饃絕對是主食,沒有疑問,而且營養又健康。很多人好奇這肉夾饃,明明是饃夾著肉啊,其實古漢語中有「肉夾於饃」的說法,直接這樣叫非常麻煩,於是就把「於」字給去掉了。長期以往,大家習慣了這種叫法,所以這樣叫也沒什麼錯。中國的肉夾饃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陝西地區就使用了白吉饃夾肉,尤其剛出鍋的時候,切點青椒末、滷蛋和滷肉夾在白吉饃裡,口感別提多好吃了。
  • 【秦嶺餘韻 隻言片語 】其六十一:媽媽拿手的「糊撥饃」是我寒冬裡的期盼
    某大學教授讀了小說後對我說:「你的主旨很好,作品積極、陽光、溫暖、向上、向善,完全是一部傳播正能量的作品,很勵志。適合冬天吃的麵食不少,可既適合在大冷天吃,也適合在春秋季吃,不同的季節能吃出不同的感受,能讓人把面吃出肉的感覺,讓人盼著想著的就數糊撥饃。糊撥饃好吃的功夫全在饃裡。有人不知糊撥饃為何物,先給大家普及一下。也許這是家鄉的特色,最土最民俗的飯食,外鄉人根本沒吃過,不知道也不足為奇。糊撥饃就是用鹽水和面,面的軟硬程度和通常擀麵的面一樣。
  • 傳說中那些風格迥異的夾饃
    吃家們都曉得,鐵圈虎背菊花,是衡量白吉饃的最高標準。好吃的臘汁肉夾饃一定要饃酥肉爛,吃到最後都是滿手地流油,搞的人慾罷不能。像這樣的夾饃在西安隨便找個地方都能吃到,但是不見得都正宗,筒子們可要選對哈。NO.2 蛋菜夾饃標籤:西安坊上經常見,主要夾的是蛋黃、鹹菜等推薦:老金家蛋菜夾饃
  • 來石泉尋找舌尖上的美食:炒饃、爆菜、麻辣燙,撐破你的胃
    炒 饃如果宵夜是一座城市的靈魂,那麼炒饃就是石泉的脊梁。每當夜幕降臨,遊客和石泉人民都會朝著桃園路的炒饃攤位聚集。一個優質的炒饃,必須做到皮酥肉嫩菜脆汁水多。相傳石泉炒饃誕生於明朝末年,那時候石泉作為子午古道的節點城鎮,是南北客商休憩和轉運貨物的重要貿易集散地,長安肉夾饃也隨著這股商流傳入石泉。石泉人一開始是用鼓氣饃來夾一些肉類及蔬菜類,作為便攜食品供過往客商路上食用。隨著歲月更替,石泉人將北方的夾饃逐步改良,製作了南北口味兼容的炒饃,這也形成了現在獨具特色的石泉炒饃。
  • @全體西安人,你饞了個月的黃家泡饃館暖心回歸,饃都給你掰好了...
    店內黃家泡饃館更是全員上崗,戴口罩,穿手套,各個都是「全副武裝」的「掰饃員」,只為還原一口忒色的傳統味道,更是傳承了這幾千年歷史的老西安文化。 饃掰好後,交給煮饃師傅,師傅自會根據饃粒大小粗細來煮。講究以饃定湯,武火急煮,單勺製作而成,以達到原湯入饃,饃香撲鼻的要求。
  • 六一特輯|重溫小時候的味道 吃過這些甜點才算西安娃
    祖傳手藝,他家的元宵也不錯。老闆娘的妹妹在大皮院花奶奶酸梅湯旁邊買糊塌,同樣的味道。地址:灑金橋北口第一家。三代專業製糖,來自民國的味道。地址:麻家十字西北角李大叔桂花糕他家的 桂花糕確實比其他家的好吃很多。地址:西羊市中段路北(小攤也沒啥招牌,你就找這個蜀黍就好了)蜂蜜涼糕
  • 農村大媽蒸這鍋饃,黑面白面一起揉,吃著有點兒甜
    在河南孟津一座農家飯店裡,李大媽正掀開熱氣騰騰的蒸饃鍋,端出一篦子虛胖胖的大饅頭,李大媽在飯店裡負責蒸饃,這種黑白相間的花卷饃,是平日裡她做的最多的一種,由於饃裡放的有甜甜的紅薯面,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歡吃。
  • 鍋塌菠菜憶童年,水仙菜心驚豔全場
    「草根」食材重現兒時溫暖家味還能成為各方名菜普通食材也能驚豔飯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