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含(致死量)劇透
閱前須知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歡迎理性討論
在名為「藝術之死」的終章,當駕駛著小車來到市美術館門口時,我選擇不再繼續推進流程,讓自己休息一會兒。因為遊戲本身流程並不長,我花了周末9個小時的時間泡在宿舍將遊戲好好地打到了臨近結局的位置。
暫且放下的原因可能是有點餓了,也有可能是對遊戲還有著一絲不舍。在簡單地應付空腹感的同時,我坐在電腦前,聽著車內的電臺,回想起原作中市美術館中將會發生的一切:背後的冷槍,從天而降的鈔票,與最終響徹恢弘美術館的槍響。伴隨著些許惆悵,我操作著湯米推開了大門,迎來了故事的結局。
然後我失眠了。
其實原作的俄改版在高中時期就有接觸過,畫質方面早就難以匹敵當時的各路3A大作,但我還是一下子就愛上了這部作品。當Vito帶著Joe來到Tommy面前,說出那句「Mr.Salieri sends his regards」時,這一幕給我留下的感觸絲毫不亞於《教父Ⅱ》中,在湖心Fredo低頭祈禱時,鏡頭轉回Micheal,隨後的那一聲槍響。這一幕幕的精彩,編織出了我喜愛至今的黑道文化。
那些正經與沒那么正經的黑道故事
我第一次接觸到的黑道作品,並非那些令人肅穆,發人深省的經典之作,而是當時流傳甚廣,膾炙人口,乃至引發過一陣風潮的《古惑仔》系列。
我仍然記得每一年春節,當大人們都在忙活時,我們一群過年才得以一聚的半大小子總會圍坐在舊房樓的小電視前,一部一部地播放著《古惑仔》。從《人在江湖》看到《猛龍過江》,從《隻手遮天》看到《戰無不勝》。我們會討論喜歡的角色,會拿著竹枝當砍刀,互相打鬧嬉笑著被大人們追逐。那時,《古惑仔》中最令我感觸的往往是那一個「義」字:兄弟間義薄雲天,為了好兄弟兩肋插刀簡直就是家常便飯,一些臺詞甚至成為了掛在我們嘴邊的口頭禪——他們在當時不一定對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有什麼啟發意義,但它確確實實在我的童年留下了屬於它的記號。
而接下來的記憶,屬於《美國往事》,屬於《教父》三部曲,屬於《好傢夥》。
如果說《古惑仔》在許多部分放大了黑道中的美好,並製造了產生痛點的「混亂」,那麼《教父》與《美國往事》的存在則是展示了黑道中的勾心鬥角,黑道中的宿命論,以及隱藏在平靜外表下的「秩序」。相較於「混亂」,或許在混亂中維持的「秩序」更能夠發人深省。
不得不說,我愛死了老派黑幫電影的這套東西:他用粗俗與哲理並存的臺詞,用混亂與秩序的交替,用跌宕起伏的情節,用一個個人物的悲喜命運,在讓你揮灑淚水,低頭沉思亦或放聲大笑的同時,勾勒出了黑道的圖景與底色。
而這些前輩所留下的經典,也成了《四海兄弟》最好的生存土壤。
當在薩列裡閣下說出「我不允許毒品流入我的地盤」時,或看到一眾身著西裝,手持衝鋒鎗的幫派成員對著餐館內一陣掃射時,我相信很多人會像我一樣會心一笑:這種接入電波的幸福感不言而喻。
從追逐戰與暗殺任務
論遊戲的戲劇感與設計感
其實我很欣喜的是Hangar13終於明白該把重心放在情節設計,畫面表現以及臺詞文本上,鑑於此,我本已經對於遊戲的關卡設計不報太大期待了。沒想到的是平庸乃至無趣的關卡中,有著這麼兩個奇葩:「追逐戰」與「暗殺任務」。
追逐戰的戲碼私認為應該突出在緊迫感上,更大限度的表現出緊迫感能夠令玩家的腎上腺素分泌,產生刺激的快感;而暗殺任務則突出在一個隱秘性上。而 Hangar13(或者說Illusion Softworks)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讓我知道了追逐戰中反差所帶來的戲劇張力與暗殺任務中能夠體現出的無比優異的藝術設計感。
挑其中比較有趣的例子來說。
在對卡洛的追逐戰中,這個懦弱的男人僅僅穿著內褲就在街上狂奔,企圖逃命,此時背景播放的並非緊張刺激的「追逐戰專用BGM」,而是一首較為歡快的管弦樂,這種強烈的反差讓這一場追逐戰並沒有嚴肅的氛圍,反而襯託出了一種滑稽的戲劇感。
而在「算你小子走運」一節中,當湯米追上在汽油罐旁奄奄一息的塞爾吉奧,卻發現彈藥用盡,不得不感慨「lucky bastard」的時候,他掏出了火機,呼應了文森佐那一句「把他燒成灰就完了」,在爆炸聲中逃出了倉庫。看完這段後我也不禁如薩列裡感嘆文森佐一般感嘆製作組:
「他就是個藝術家」。
在這種不斷凸顯戲劇張力與藝術設計感的進程中,遊戲真正地成為了能與電影相提並論的形式。
三根稻草
如果要說遊戲真正的核心點,我認為在於湯米的背叛:它是遊戲最為關鍵的劇情節點,是貫穿遊戲始末的線索,也是遊戲得以實現最終主旨升華的導線。
莫雷洛的死亡給湯米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以致於湯米在感慨莫雷洛這般的大人物都會如此卑微地死去時,也不禁想著:「你會去想,你最好的朋友會不會插你兩刀」。
壓倒湯米的稻草在我看來總共有三根,一根比一根沉重,直至將他徹底壓垮,讓他看清了現實,看清了黑道的本色。
當湯米在猶豫糾結後放過了弗蘭克一家,去取回帳本時,銀行的人告訴湯米,寄存帳本的人說他有可能來取。這時,一切與弗蘭克所說的開始吻合,湯米將會不得已而開始對身邊原本親近的人下手,而弗蘭克早早便料到了這一點,並以一種隱晦的方式警告了湯米,而這,也是一切的導火索。
第一根稻草因薩列裡閣下的謊言而被壓垮:當湯米得知原來所謂鑽石是原先承諾過不會接手的毒品,薩列裡閣下對三人組的不信任,以及掌權者無窮無盡的貪慾甚至壓過了以穩定為核心的權力時,來自家族的背叛使得湯米接受了保利幹一單跑路的想法;
第二根稻草的夭折則是因為山姆無情的背叛:當山姆撒下那一把鈔票,承認了對保利與湯米的揭穿與謀殺是為了穩固自身的地位時,無異於一記痛徹心扉的巴掌打在了湯米的臉上。山姆那一句「Friendship ain’t worth shit」,讓湯米意識到了在黑道中,所謂兄弟與義氣,在被背叛時反而是最為不可依靠的東西;
第三根稻草註定要回歸到弗蘭克身上:他沒能將事情做絕,導致諷刺地在一次賽狗中被人認出並謀殺了全家。這便是冷冰冰的現實的背叛,黑道終於展現出了它的獠牙,它那不留情的底色。如果你不能將追捕你的人徹底扼殺,那麼你終將會被重新找到並了結,這也導致了湯米最終下定決心,決定告發薩列裡來保自己一家安全。
三根稻草,壓垮了在家族中的湯米,同時也終於點醒了在現實中的湯米。他終於下定了決心,用自己的八年牢獄與一死,換來了妻兒的餘生平安。
永無法調和的矛盾
與
浪漫的黑幫宿命觀
遊戲的主旨升華在結尾的草坪槍殺,而非薩列裡的鋃鐺入獄與湯米的一家平安幸福。如果湯米得以善終,或許這個結局難以達到他前面故事所鋪墊出的高度。
在《教父》中,其實能夠看到明顯但卻隱於故事主線的一點,麥克的事業蒸蒸日上的同時,他的家庭卻早已變得支離破碎。你可以將之歸結為麥克的強欲,但不可否認的是,家庭與家族,二者之間似乎一直存在著無法調和的矛盾,而這一點,在《四海兄弟》中更加明顯的顯現了出來。
家庭在給予你精神富足的同時,會提示你規避風險;而家族卻在給予你物質富足的同時,往往仍然要求你為其捨身涉險。
《教父》中能夠看到這一點的情節其實很多,你會發現當你身在家族中時,你根本無法保護身邊的人:維託柯裡昂希望能夠保護好自己的孩子,尊重他們的心願,讓麥克成為一個普通人,卻在最終仍然因為家族關係將他拉上了黑道;麥克希望能夠保護好自己的家族的同時也照顧好家庭,但黑道的環境卻難以保障能夠兩者兼顧,使得妻子最終遠離了他,更為悽慘的是在第三部中,他甚至無法保住自己心中僅剩的一片淨土,女兒瑪麗。
有關黑道世家的作品之中,家族與家庭間的悲劇似乎是永恆的主題。而在《四海兄弟》結尾處,坦然接受槍擊,在旁白中詠嘆出那句「記住,無論是金錢,工作,甚至是摯友,都不過是過往雲煙,唯有家人才是永恆」的湯米,無疑將這悲劇的落幕升華到了一個獨屬於他自己的高度,最終實現了對於《教父》前兩部曲的隱線與《教父Ⅲ》的最佳致敬。
而僅僅如此或許還不夠。
不如我們先提回通俗易懂的《古惑仔》。
隨著年齡的增長,童年時期那種對於好兄弟間「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嚮往已經變得稀薄,取而代之的是對於古惑仔中各種缺憾的思考。而這種思考的轉變也被我歸為對於黑道中美好的一味追求向黑道的黑暗與不可預測的後果的考量。
在古惑仔中,其實有著許多情節都透露出了這種掙扎,並不明顯地點出了這一點的是大飛哥:「你有沒有聽過,十個出來混的九個都沒好下場?」
而真正挑明來說的,則是陳浩南:「你們都以為陳浩南銅鑼灣扛把子很厲害,很威風,你知不知道他大哥被人砍死,他無能為力;他的女人在他面前死了,他卻救不到。你知不知道他怎麼想?他不想當扛把子,他不想加入黑社會,可是沒辦法,他回不了頭。」
更為明顯的表達出這一主題的是《九龍冰室》,但此處便不再贅述。
混黑的人所遭遇的「後果」,「下場」,便是很多黑道電影給予人們思考的出發點,也是在黑道混的人所特有的一種在我看來浪漫無比的宿命論。
用《無間道Ⅱ》中倪坤的話來說就是:「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幾乎所有的有關黑道的影視作品,遊戲作品中,都帶著這一種浪漫的,帶著決定性意味的宿命論。善始善終,金盆洗手終究是理想,更為真實的是你所作所為對應的因果。無論是《洪興仔之江湖大風暴》中意欲金盆洗手的幫派一把手,還是《九龍冰室》中已經在牢獄之災中悔改的九紋龍;無論是《教父》中希望能夠退位,將家族交給兒子接手的麥克,還是《愛爾蘭人》中最終獨處於病房的希蘭,都無法得到好結局。無論從前多麼的風光,待得因果找上門時,認命似乎也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而在《四海兄弟》中,湯米用他的坦然赴死,了結了自己過去的恩怨與因果,躺在家人擁簇下輕聲說著「You're all safe now」的湯米,也終於完成了對自己過去的救贖。
結語
既然文章通篇充斥了劇透與主觀想法,那麼經過警告後能繼續看到這裡的應該也不會介意我再多說兩句。
關於遊戲本身的品質,這一作重製版無論是畫面表現(尤其是面部特寫),音樂,情節設計,臺詞功底(在此大吹特吹此次翻譯)都稱得上是絕對的佳作水準。更為有趣的是,其實遊戲中隱藏著許多晦澀的隱喻,無論是教堂中咬牙切齒說出「我不要你們沾了血的錢」的神父,還是弗蘭克與薩列裡口中拼湊出的「母狗」的故事,都是在主線中能夠讓我們沉下心去思考的感悟點。
雖然不知道礙於什麼因素,例如保利與拉爾菲的矛盾衝突,薩列裡與莫雷洛兄弟間的分崩離析等原本有大書特書空間的劇情並未展開,但這並不妨礙遊戲主體的完成度達到了較高的水準。
《四海兄弟》無疑是一封寫給那個黑幫電影的黃金時代的情書,它或許帶著些沉重,但卻完成了對那個時代美好與黑暗的最好總結與致敬。
其實黑道文化曾經很大程度上地影響了一代青少年,這種文化是否見得好壞呢?怕是人們難以評價。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確實有著它獨一份的魅力,雖然魅力往往是伴隨著危險的。
我很喜歡《無間道》中那兩句對白「以前我沒得選,現在我想做個好人」。我為什麼會喜歡,當然不是因為劉建明的悔改,而是因為這是一句強烈到了極點的自我催眠,而隨之迎來的便是陳永仁冷冰冰的回覆:「跟法官說,看他讓不讓你做個好人」。
這就是冷漠的現實,既然以前沒得選,那麼無論是被迫還是主動的選擇,都要承擔其代價,這是社會運行的規則,誰還能置身於外呢?換句話說,誰又曾經有得選呢?這便是陳永仁在黑道中看穿的宿命論,也是劉建明不斷欺騙自己卻不得不在餘生受其折磨的詛咒。
宿命觀與因果論,或許這麼說有種玄學的味道,但他卻代表了一種處世哲學。而這種處世哲學,在黑道的作品中,成為了永恆的主潮流;這種在生活中或許會受人嗤笑的觀念,成為了黑道作品中最為獨一無二,浪漫醉人的耀眼明星,永遠鐫刻在了人類的藝術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