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正平工作室」微信公眾號
2016-12-06 22:02 來源:澎湃新聞
公元前2世紀,長安,大漢朝堂上曾有過一次艱難的抉擇。
抉擇的問題是如何抵禦匈奴帝國的軍事力量——那是對漢帝國延綿了數十年的最大威脅。
有一方聲音認為,匈奴軍的優勢,在於強大的騎兵,而漢軍的優勢,在於眾多的步兵。按照以前打仗的經驗,如果建立足夠多的堅城,並布置足夠多的守衛,逼敵人放棄馬背上的優勢打攻城戰,就可以抵禦住侵略。
但另一方則認為,步兵依託堅城防禦固然取得過一些戰鬥的勝利,但由於天生孱弱的機動能力,就算再精銳也無法消滅快速的騎兵。匈奴可以敗而再來,也可以繞過堅城。要想一勞永逸地剪除威脅,就必須放棄緩慢龐大的步兵,轉而建立一支精銳而敏捷的騎兵,才能在遼闊的大漠追趕上匈奴軍隊,並最終擊敗他們。
這次抉擇是大漢帝國一場偉大軍事改革的開端,漢武帝劉徹最終採取了後一種建議。在他的決心下,一支全新而強大的戰略兵種——騎兵軍團開始建立。
然而,讓習慣兩條腿走路的漢軍上馬背作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場改革遇到了無數難以想像的困難,但上下協力的大漢帝國最終將其克服。新組建的騎兵軍團普遍裝備了弩箭、環首刀等當時最精良的裝備,擁有更強大和專業後勤保障,還擁有更科學的組織編成並選配了更優秀專業的將領——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這都具有了當時世界軍隊中最先進的因素。
若干年後,當這支力量成長成熟起來後,漢匈戰爭的天平開始傾斜。匈奴人驚恐發現,他們面前的漢軍不再是那支熟悉的只懂得躲在城牆後面被動應付的軍隊,而是一支面貌煥然一新具有強大力量的全新軍隊,他們既可以大膽地遠距離進行偷襲和包抄,也能夠在正面的對衝中佔據優勢。匈奴人在戰爭中一敗再敗,只能被迫撤到了大漠深處。而漢帝國終於獲得了安全而繁榮的形勢。
這場軍事變革最終成就了一個偉大的國家,它使得中華文明形成了空前的凝聚力並深植於這片土地。當其他文明古國紛紛在軍事侵略中淪為廢墟時,只有中華文明挺過了最孱弱的階段並延續至今。
漢武帝劉徹的軍事變革以及漢軍的勝利揭示了某種鐵律,那就是:一支軍隊必須要在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上緊跟時代的變化,緊跟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的發展。只有這樣的軍隊,那才能承載起護佑民族和國家發展的重擔。
對今天站在改革前沿的中國軍隊來說,這段歷史有著尤為深刻的現實意義。
當今的中國已經站在了世界發展的重要位置,我們經濟體量達到世界第二,我們商業活動遍布全球,「中國製造」進入了所有市場,我們還有14億人民要安定生活,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要共同發展,還有廣闊的國土與領海、領空要護衛……要維護這一切的安全,尤其呼喚一支能堪重任的國防力量。
僅從人員數量來看,中國人民解放軍無疑是世界上最龐大的軍事力量。但在現代戰爭體系下,龐大並不一定能打贏戰爭捍衛國家。從1990年以來的這二十多年來,世界戰爭的形態悄然變化:1990年海灣戰爭,已經初具信息化作戰的特點;1999年,科索沃戰爭,是一體化聯合作戰;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立體化透明化的作戰方式;2003年伊拉克之戰,則是「全維」作戰的登場——越來越眼花繚亂的作戰式樣,越來越精細專業的兵種出現,越來越科學系統的力量編成。陳舊的軍隊看著嶄新戰爭,就像最初漢軍步軍面對匈奴騎兵衝擊時充滿著無力感。
未來永遠不會再有一場舊式的戰爭,只有不斷進化的強者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今天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要完成由大到強的轉變,就迫切需要在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上與時代同頻共振。龐大而陳舊的軍隊建設觀念必然要走入歷史,而精幹化、一體化、小型化、模塊化、多能化將成為未來必走的道路。這一路會不會容易,同樣會面對很多困難,但它是這一代軍人必須完成的光榮歷史使命。再難也無從逃避,只能迎難而上。
唯改革創新者勝。這是二千多年前馳騁在大漠的大漢鐵騎曾告知過我們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有信心去將其實現。
(原題為《唯改革創新者勝,二千多年前的大漢鐵騎已然揭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改革
相關推薦
評論(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