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對於漢朝與羅馬軍隊對比,大家往往有漢朝騎兵強大,而羅馬步兵堅韌的印象。不過不知何時,網絡上有神秘人士發出羅馬帝國騎兵完勝大漢的奇談怪論,並頗有市場。那麼,筆者便來客觀地對比一下雙方的騎兵。
漢代大部分時間的騎兵確實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騎射傾向遠大於近戰傾向,長兵器往往也不到三米,這也成為許多人士攻擊漢朝的由頭,但我們必須指出的是,漢朝騎兵的騎射傾向,事實上是由於對抗遊牧民族的需要。
▲匈奴騎兵肉搏能力極為孱弱,他們可怕之處在於驚人的機動性和龐大的數量
由於匈奴人肉搏能力的孱弱,在面對使用鋌(短矛)和馬刀作為近戰兵器的匈奴人時,兩三米的戟和鈹已經算得上「及遠」,能使匈奴人「弗能格」,並不需要長達四米左右甚至更長的長矛。《漢書·地理志》記載——「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尚氣力,以射獵為先。」在漢王朝選拔騎士時,騎射技能才是最重要的指標,而西涼地區的良家子也成為了最被看重的兵源。
▲第二次河西之戰是歷史上非常經典的騎兵大迂迴作戰
但是,漢朝騎兵由於大縱深作戰的需要,其奔襲能力卻是冠絕世界的。霍去病的經典戰役,著名的第二次河西之戰,正是將騎兵的機動力和突然性發揮到了極致。數萬漢軍騎兵深入匈奴境內2000餘裡,穿越茫茫大漠迂迴到整個河西走廊的後方,出其不意,一戰殲滅、迫降渾邪、休屠二王所部近十萬人。霍去病此役的迂迴距離,是後世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之戰中閃擊布哈拉的三倍。而達契亞戰爭中圖拉真麾下騎兵的所謂精妙絕倫的翻越喀爾巴阡山脈迂迴作戰,在霍去病的赫赫武功比較下簡直不值一提。
就格鬥技巧而言,東方的騎兵體系直到漢末三國時代之前,都並不完善,這毋庸置疑。但這絕不代表不具備格鬥能力,《六韜》中就提到騎兵「陷其前騎」的職能,即戰國時代的騎兵就有與對方騎兵格戰的職能。
事實上,楚漢爭霸時期,漢軍騎兵在騎兵群戰中就已非常活躍,灌嬰所部累積斬、俘敵「樓煩將」二十人,騎將十五人,左右司馬五人,都是騎兵軍官,顯然楚漢爭霸時期的騎兵戰就有很大規模。當時楚漢雙方騎兵使用的六面矛長度也有2.8米左右,而漢匈戰爭期間漢軍使用的長兵器長度縮短,實是因為對匈奴作戰更需要機動性和騎射能力的結果。同時,由於漢武帝時代開始漢軍騎兵規模極度增加,總體披甲率也很難太高。(但與此同時,少數精銳騎兵部隊如羽林騎兵的披甲率卻上升到75%以上)
同時,羅馬共和國時代的騎兵使用的長矛長度也不過2米左右,一樣不具備衝擊列陣步兵的能力,並不能認為羅馬輕騎兵的格鬥能力一定勝過漢軍輕騎兵。而且前面已經提到,楚漢爭霸時代的騎兵側重格鬥,漢匈戰爭時期則側重騎射,是各有側重的。
而且,經過漢武帝時代的騎兵改革,還普及了騎兵集群衝擊匈奴騎兵的戰術。由於匈奴騎兵的肉搏能力實在過於孱弱,往往被漢軍騎兵一輪衝鋒打垮,雖然該戰術在很長時間內都無法用於衝擊成列而戰的步兵,但卻為漢末三國時期衝擊騎兵戰術的飛速發展打下基礎。
由於羅馬遇上的對手中,即便日耳曼騎兵韌性也強於匈奴騎兵,至於塞琉古王朝、帕提亞王朝鐵甲騎兵更非羅馬輕騎兵所能衝得動,羅馬騎兵除了發揮機動力之外,往往只能在騎兵混戰中與敵方騎兵交手,但常常被敵方騎兵壓過,在坎尼會戰、卡萊會戰、郎代亞之圍等戰役中遭受諸多慘痛經歷。
當然,與漢朝擁有大量屬國胡騎相類似,羅馬騎兵也有大量來自高盧、日耳曼、努米底亞、摩爾等各族的輔助騎兵。但漢軍本族騎兵戰鬥力遠勝屬國胡騎,羅馬則相反,輔助騎兵戰鬥力要超過義大利騎兵。即便如此,羅馬輔助騎兵的裝備和戰鬥力仍稱不上一流。
屋大維改革之後,許多羅馬騎兵裝備了3米以上的康託斯騎矛,具備了一定衝擊步兵的能力。但與此同時,兩漢之交時,漢朝騎兵衝擊步兵的戰例也日益增加。幽州突騎不僅能「襲其背」「橫突」側翼,甚至能在漢滅公孫述之戰中,在敵方步兵撤退時攻擊其正面,用戟刺殺公孫述。
▲由於熱愛持盾,羅馬騎兵的防護可能比漢朝好一點。但這也有很大爭議,畢竟羅馬騎兵只有半甲而漢軍騎兵大多披四分之三甲
當然,我們不宜太高估此時漢朝騎兵的衝擊能力。南欒之戰中劉秀直到雙方作戰到白熱化才敢於將幽州突騎投入戰場,而順水北之戰中幽州突騎因為過於深入,在靜態對抗中竟然被農民軍擊敗大肆屠戮,使得劉秀也被拖累一度陷入險境;而東漢的羌亂之中,也頗有衝擊騎兵面對裝備簡陋的羌人長矛手戰不利的記錄;足以證明在漢末三國時代之前,漢朝騎兵的衝鋒能力不宜太高看,當然這也是戰爭需求所決定的。
然而,5世紀之前的羅馬帝國時代,要找羅馬騎兵衝擊敵陣的戰例,就更加難如登天了。雖然羅馬帝國在哈德良時代據稱組建了成建制的具裝騎兵,但在三世紀危機當中奧勒良皇帝仍需要依靠輕騎兵和巴爾米拉的具裝騎兵激戰。至於羅馬帝國將純粹弓騎兵納入帝國騎兵體系更不值得拿來說道,因為漢朝騎兵幾乎從建軍開始人人都是騎射好手。
▲出身騎兵將領的羅馬皇帝奧勒良
當然,如果一定要吹噓羅馬騎兵,我們只能將巴爾米拉之類的東方少數民族附庸納入羅馬騎兵範疇,畢竟巴爾米拉人倒是也有擊敗曾打得羅馬帝國哭爹喊娘,如同大灰狼一樣捉走羅馬皇帝瓦勒良的薩珊波斯雄主沙普爾一世的事跡。但是很顯然巴爾米拉人更著名的事跡是後來背叛羅馬,以其精良的具裝鐵騎給羅馬帶來若干麻煩,最後奧勒良不得不依賴於輕騎兵去平定沙漠中的巴爾米拉帝國。
當然,漢朝騎兵衝擊能力的急速增長,最終還是源於作為長期敵人的遊牧部族近戰能力的強化。鮮卑人和烏桓人都擅長持矛衝鋒,而西部羌人的步兵長矛戰術也急速增長,在此壓力下,尤其是東漢討伐檀石槐失敗之後,末期的漢王朝終於完成了最後的騎兵改革,4米左右的騎矛大量出現在騎兵軍隊當中,騎兵更加重視紀律和勇氣。
▲西涼軍名將呂布
漢末三國時代,中型裝甲的精銳騎兵,很多時候數十人就能衝擊步兵軍陣,造成很大殺傷。如《後漢書·呂布傳》記載: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匹。布常御良馬,號曰赤兔,能馳城飛塹,與其健將成廉、魏越等數十騎馳突燕陣,一日或至三四,皆斬首而出。連戰十餘日,遂破燕軍。而白馬義從、虎豹騎、西涼鐵騎這樣煊赫千秋的精銳騎兵,也廣泛出現在漢末三國時代,雖然硬質馬鐙尚未普及,但卻不妨礙各路勢力的衝擊騎兵在戰場上侵略如火,具裝甲騎的數量也急速增長。(詳見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他們才是長坂坡的真正主角:三國最強甲騎具裝為何神秘消失?》《白馬義從,這支漢末幽州的胡騎剋星,為何在大戟士面前一敗塗地?》《董卓憑其亂天下,曹操差點被其陣斬,漢末西涼鐵騎有多強?》)
相比漢末三國時代東方騎兵大發展,羅馬帝國在三世紀危機中則也提高了騎兵的比例和地位。伽裡埃努斯皇帝意識到一支高機動作戰部隊的重要性,著力加強了騎兵單位的建設 。比如之前的每個羅馬軍團,都有編制為120人的小規模騎兵單位。從伽裡埃努斯時代開始,一下子就被增添到760人。而來自伊利裡亞、茅利塔尼亞等盛產騎士地區的精銳騎兵,被直接組建為軍隊的主力。至此,羅馬帝國才擁有規模像樣的騎兵力量,然而卻依然沒有組建成體系的具裝騎兵。
▲沙隆之戰,埃提烏斯對決匈人王阿提拉
直到5世紀面對又一波蠻族浪潮,羅馬軍隊中才出現了一些鐵甲騎兵,絕大部分由蠻族擔任,譬如斯提裡科麾下的阿蘭騎兵,曾經在波倫提亞戰役中和阿拉裡克的西哥特重騎兵激戰(戰敗並損失慘重,好在斯提裡科指揮藝術高妙,反敗為勝),「最後的羅馬人」埃提烏斯也試圖將一些從阿提拉那邊招募過來的匈人騎兵武裝成重騎兵,但這些努力都不足以挽救西羅馬帝國的命運。至於羅馬鐵甲騎兵聞名地中海世界,那已經是拜佔庭帝國查士丁尼時代的事情了。歸根到底一句話,任何軍隊的首要目的都是應對當面敵人的挑戰的,至於應對幾千年後某些人的斷章取義的鬥獸與用來玩粉圈效應的攻訐,不是他們要承擔的任務。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azaz7391,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