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騎兵完勝大漢?兩漢:先不提衛青霍去病,你都打不過自家僕軍

2020-12-23 騰訊網

編者按:對於漢朝與羅馬軍隊對比,大家往往有漢朝騎兵強大,而羅馬步兵堅韌的印象。不過不知何時,網絡上有神秘人士發出羅馬帝國騎兵完勝大漢的奇談怪論,並頗有市場。那麼,筆者便來客觀地對比一下雙方的騎兵。

漢代大部分時間的騎兵確實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騎射傾向遠大於近戰傾向,長兵器往往也不到三米,這也成為許多人士攻擊漢朝的由頭,但我們必須指出的是,漢朝騎兵的騎射傾向,事實上是由於對抗遊牧民族的需要。

▲匈奴騎兵肉搏能力極為孱弱,他們可怕之處在於驚人的機動性和龐大的數量

由於匈奴人肉搏能力的孱弱,在面對使用鋌(短矛)和馬刀作為近戰兵器的匈奴人時,兩三米的戟和鈹已經算得上「及遠」,能使匈奴人「弗能格」,並不需要長達四米左右甚至更長的長矛。《漢書·地理志》記載——「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尚氣力,以射獵為先。」在漢王朝選拔騎士時,騎射技能才是最重要的指標,而西涼地區的良家子也成為了最被看重的兵源。

▲第二次河西之戰是歷史上非常經典的騎兵大迂迴作戰

但是,漢朝騎兵由於大縱深作戰的需要,其奔襲能力卻是冠絕世界的。霍去病的經典戰役,著名的第二次河西之戰,正是將騎兵的機動力和突然性發揮到了極致。數萬漢軍騎兵深入匈奴境內2000餘裡,穿越茫茫大漠迂迴到整個河西走廊的後方,出其不意,一戰殲滅、迫降渾邪、休屠二王所部近十萬人。霍去病此役的迂迴距離,是後世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之戰中閃擊布哈拉的三倍。而達契亞戰爭中圖拉真麾下騎兵的所謂精妙絕倫的翻越喀爾巴阡山脈迂迴作戰,在霍去病的赫赫武功比較下簡直不值一提。

就格鬥技巧而言,東方的騎兵體系直到漢末三國時代之前,都並不完善,這毋庸置疑。但這絕不代表不具備格鬥能力,《六韜》中就提到騎兵「陷其前騎」的職能,即戰國時代的騎兵就有與對方騎兵格戰的職能。

事實上,楚漢爭霸時期,漢軍騎兵在騎兵群戰中就已非常活躍,灌嬰所部累積斬、俘敵「樓煩將」二十人,騎將十五人,左右司馬五人,都是騎兵軍官,顯然楚漢爭霸時期的騎兵戰就有很大規模。當時楚漢雙方騎兵使用的六面矛長度也有2.8米左右,而漢匈戰爭期間漢軍使用的長兵器長度縮短,實是因為對匈奴作戰更需要機動性和騎射能力的結果。同時,由於漢武帝時代開始漢軍騎兵規模極度增加,總體披甲率也很難太高。(但與此同時,少數精銳騎兵部隊如羽林騎兵的披甲率卻上升到75%以上)

同時,羅馬共和國時代的騎兵使用的長矛長度也不過2米左右,一樣不具備衝擊列陣步兵的能力,並不能認為羅馬輕騎兵的格鬥能力一定勝過漢軍輕騎兵。而且前面已經提到,楚漢爭霸時代的騎兵側重格鬥,漢匈戰爭時期則側重騎射,是各有側重的。

而且,經過漢武帝時代的騎兵改革,還普及了騎兵集群衝擊匈奴騎兵的戰術。由於匈奴騎兵的肉搏能力實在過於孱弱,往往被漢軍騎兵一輪衝鋒打垮,雖然該戰術在很長時間內都無法用於衝擊成列而戰的步兵,但卻為漢末三國時期衝擊騎兵戰術的飛速發展打下基礎。

由於羅馬遇上的對手中,即便日耳曼騎兵韌性也強於匈奴騎兵,至於塞琉古王朝、帕提亞王朝鐵甲騎兵更非羅馬輕騎兵所能衝得動,羅馬騎兵除了發揮機動力之外,往往只能在騎兵混戰中與敵方騎兵交手,但常常被敵方騎兵壓過,在坎尼會戰、卡萊會戰、郎代亞之圍等戰役中遭受諸多慘痛經歷。

當然,與漢朝擁有大量屬國胡騎相類似,羅馬騎兵也有大量來自高盧、日耳曼、努米底亞、摩爾等各族的輔助騎兵。但漢軍本族騎兵戰鬥力遠勝屬國胡騎,羅馬則相反,輔助騎兵戰鬥力要超過義大利騎兵。即便如此,羅馬輔助騎兵的裝備和戰鬥力仍稱不上一流。

屋大維改革之後,許多羅馬騎兵裝備了3米以上的康託斯騎矛,具備了一定衝擊步兵的能力。但與此同時,兩漢之交時,漢朝騎兵衝擊步兵的戰例也日益增加。幽州突騎不僅能「襲其背」「橫突」側翼,甚至能在漢滅公孫述之戰中,在敵方步兵撤退時攻擊其正面,用戟刺殺公孫述。

▲由於熱愛持盾,羅馬騎兵的防護可能比漢朝好一點。但這也有很大爭議,畢竟羅馬騎兵只有半甲而漢軍騎兵大多披四分之三甲

當然,我們不宜太高估此時漢朝騎兵的衝擊能力。南欒之戰中劉秀直到雙方作戰到白熱化才敢於將幽州突騎投入戰場,而順水北之戰中幽州突騎因為過於深入,在靜態對抗中竟然被農民軍擊敗大肆屠戮,使得劉秀也被拖累一度陷入險境;而東漢的羌亂之中,也頗有衝擊騎兵面對裝備簡陋的羌人長矛手戰不利的記錄;足以證明在漢末三國時代之前,漢朝騎兵的衝鋒能力不宜太高看,當然這也是戰爭需求所決定的。

然而,5世紀之前的羅馬帝國時代,要找羅馬騎兵衝擊敵陣的戰例,就更加難如登天了。雖然羅馬帝國在哈德良時代據稱組建了成建制的具裝騎兵,但在三世紀危機當中奧勒良皇帝仍需要依靠輕騎兵和巴爾米拉的具裝騎兵激戰。至於羅馬帝國將純粹弓騎兵納入帝國騎兵體系更不值得拿來說道,因為漢朝騎兵幾乎從建軍開始人人都是騎射好手。

▲出身騎兵將領的羅馬皇帝奧勒良

當然,如果一定要吹噓羅馬騎兵,我們只能將巴爾米拉之類的東方少數民族附庸納入羅馬騎兵範疇,畢竟巴爾米拉人倒是也有擊敗曾打得羅馬帝國哭爹喊娘,如同大灰狼一樣捉走羅馬皇帝瓦勒良的薩珊波斯雄主沙普爾一世的事跡。但是很顯然巴爾米拉人更著名的事跡是後來背叛羅馬,以其精良的具裝鐵騎給羅馬帶來若干麻煩,最後奧勒良不得不依賴於輕騎兵去平定沙漠中的巴爾米拉帝國。

當然,漢朝騎兵衝擊能力的急速增長,最終還是源於作為長期敵人的遊牧部族近戰能力的強化。鮮卑人和烏桓人都擅長持矛衝鋒,而西部羌人的步兵長矛戰術也急速增長,在此壓力下,尤其是東漢討伐檀石槐失敗之後,末期的漢王朝終於完成了最後的騎兵改革,4米左右的騎矛大量出現在騎兵軍隊當中,騎兵更加重視紀律和勇氣。

▲西涼軍名將呂布

漢末三國時代,中型裝甲的精銳騎兵,很多時候數十人就能衝擊步兵軍陣,造成很大殺傷。如《後漢書·呂布傳》記載: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匹。布常御良馬,號曰赤兔,能馳城飛塹,與其健將成廉、魏越等數十騎馳突燕陣,一日或至三四,皆斬首而出。連戰十餘日,遂破燕軍。而白馬義從、虎豹騎、西涼鐵騎這樣煊赫千秋的精銳騎兵,也廣泛出現在漢末三國時代,雖然硬質馬鐙尚未普及,但卻不妨礙各路勢力的衝擊騎兵在戰場上侵略如火,具裝甲騎的數量也急速增長。(詳見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他們才是長坂坡的真正主角:三國最強甲騎具裝為何神秘消失?》《白馬義從,這支漢末幽州的胡騎剋星,為何在大戟士面前一敗塗地?》《董卓憑其亂天下,曹操差點被其陣斬,漢末西涼鐵騎有多強?》)

相比漢末三國時代東方騎兵大發展,羅馬帝國在三世紀危機中則也提高了騎兵的比例和地位。伽裡埃努斯皇帝意識到一支高機動作戰部隊的重要性,著力加強了騎兵單位的建設 。比如之前的每個羅馬軍團,都有編制為120人的小規模騎兵單位。從伽裡埃努斯時代開始,一下子就被增添到760人。而來自伊利裡亞、茅利塔尼亞等盛產騎士地區的精銳騎兵,被直接組建為軍隊的主力。至此,羅馬帝國才擁有規模像樣的騎兵力量,然而卻依然沒有組建成體系的具裝騎兵。

▲沙隆之戰,埃提烏斯對決匈人王阿提拉

直到5世紀面對又一波蠻族浪潮,羅馬軍隊中才出現了一些鐵甲騎兵,絕大部分由蠻族擔任,譬如斯提裡科麾下的阿蘭騎兵,曾經在波倫提亞戰役中和阿拉裡克的西哥特重騎兵激戰(戰敗並損失慘重,好在斯提裡科指揮藝術高妙,反敗為勝),「最後的羅馬人」埃提烏斯也試圖將一些從阿提拉那邊招募過來的匈人騎兵武裝成重騎兵,但這些努力都不足以挽救西羅馬帝國的命運。至於羅馬鐵甲騎兵聞名地中海世界,那已經是拜佔庭帝國查士丁尼時代的事情了。歸根到底一句話,任何軍隊的首要目的都是應對當面敵人的挑戰的,至於應對幾千年後某些人的斷章取義的鬥獸與用來玩粉圈效應的攻訐,不是他們要承擔的任務。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azaz7391,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衛青與霍去病誰更厲害?答案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雲臺論戰功。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少年行四首》·王維衛青是西漢時期令匈奴聞風喪膽的大將軍,其侄兒霍去病也是世間少有的少年英雄。
  • 大漢帝國雙璧之衛青的逆襲之路
    大漢帝國立國之初,就一直遭受到匈奴政權的襲擾,漢高祖曾率兵北徵匈奴,可兵敗被困於白登山,幸得採用陳平之計才得以解白登之圍。從此以後,漢帝國歷代統治者均採取和親的政策,以免受匈奴的襲擾。直到漢武帝主政時期,才改變對匈奴的政策,即武力擊潰匈奴政權。作為帝國雙璧之一的衛青在北徵匈奴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立下赫赫戰功。
  • 霍去病、衛青——甥舅聯手抗擊匈奴的絕代雙驕
    原創 邊地星光 絲路遺產 收錄於話題#衛青1#匈奴1#霍去病1#漢朝1強漢盛唐,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篇章,讓後世滔滔不絕,引以為榮。在大漢歷史的長空,其抵禦外辱,開疆拓土定當彪炳史冊。
  • 太子劉據為何鬥不過江充和蘇文?若衛青和霍去病活著,他就安心了
    衛子夫的弟弟衛青,當年是漢武帝的大司馬大將軍,衛青的外甥霍去病,那是漢武帝的大司馬驃騎將軍。 這兩個人都是位極人臣的大將,從輩分上來說,衛青是太子劉據的舅舅,而霍去病是劉據的表兄弟。有這兩個人作為靠山,劉據根本什麼人都不用害怕。 衛氏家族的影響力,十分深遠。
  • 謙謙君子衛青,不自傲、不爭權,實乃大漢國寶
    用一句話來說:沒有漢武帝,衛青就不可能成為名將;沒有衛青,漢武帝就不能打敗匈奴。 衛青是私生子,還是平陽侯家的騎奴,能夠出頭就是靠姐姐衛子夫,從建章宮的小兵,一路升官至車騎將軍,成為僅次於大將軍的實權將軍。可以說,沒有漢武帝,衛青可能永遠都在平陽侯家中做個騎奴了,根本沒有成為千古名將的機會。
  • 西漢時期,匈奴與大漢進行了一場生死決戰,最後衛青帶領漢軍慘勝
    直到漢武帝時期,西漢才變得強盛起來,國家富足,軍隊經過多年訓練之後戰力有了很大提升,而且這時候出現了兩員大將就是衛青與霍去病。西漢便開始對匈奴徵討,衛青首先進攻龍城,大獲全勝,自此大漢對匈奴的徵戰開始屢屢得勝。主要來講一下西漢與匈奴的漠北之戰,在此戰之前漢朝經過前期的戰鬥已經奪回了河西等地。
  • 司馬遷對衛青與霍去病,真的存在「偏見」嗎? | 短史記
    邊地生活艱苦,後勤補給經常跟不上,那時候,不是每個士兵都喝到了水,李廣就不喝水;不是每個士兵都吃上了飯,李廣就不吃飯。即使在邊境上,李廣仍然不推崇嚴苛的軍紀,他只做好一件事情,就是「遠斥候」,遠遠派出偵察兵,觀察匈奴的動向。在文帝、景帝的時代,漢朝對匈奴以防禦戰爭為主,這種策略當然是對的。匈奴騎兵飄忽不定,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動攻擊,但如果全軍上下時刻保持警惕,那種高度緊張的狀態能維持多久?
  • 霍去病:一代將才卻英年早逝,勇冠三軍又不輸智謀,可惜天妒英才
    當時武帝力排眾議任命東鄉侯組建新騎兵,急需一場大勝來穩定朝中的反對聲音。正在如此情況下,年僅十七歲的霍去病便與衛青一起受命出徵,此戰大勝,霍去病更是以八百人為先鋒,殺敵三千餘。此後天下再無對武帝的異議,武帝也因此對霍去病更為賞識。之後十九歲霍去病獨自率軍進攻匈奴,單槍匹馬闖入十餘萬人的匈奴軍營,迫使本就人心不穩的匈奴投降。
  • 大漢帝國不敗戰神霍去病究竟有多厲害?匈奴的一句詩道盡血淚
    可是對匈奴卻是一籌莫展,自呂后到景帝都是以和親方式求的安定,而霍去病的六戰拓疆土可以說是對大漢帝國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自此以後中華以漢自居始稱漢族,可以說沒有霍去病可能中華漢族可能要推遲多少年歷史中也可能不會有漢而可能自稱唐族!
  • 霍去病有多強悍?漠北大戰,打得匈奴「漠南無王庭,漠北走窮狗」
    雙方都為此押上所有的「本錢」,漢軍出擊數千裡橫絕大漠,主動尋找匈奴單于決戰,最終漢朝取得絕對性的勝利。匈奴因此變得「人丁凋零」,從不可一世走向「漠南無王庭,漠北走窮狗」的窘境,不得不悲傷愴然地吟唱: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 大漢名將衛青,逆轉了漢匈間的攻守之勢
    衛青的父親叫鄭季,是平陽的縣吏,能夠出入平陽侯家。衛青母親是平陽侯的家奴,鄭季與她私通生下了衛青。衛青不受鄭家人待見,便被安排放羊,後被人相面說以後能被封侯。
  • 「軍神」霍去病23歲突然暴斃!司馬遷對他的死因卻隻字未提!
    霍去病,這是一個神秘的名字。一個驍勇善戰的天才武將,一代軍神,卻在最壯年的時候突然暴斃,是巧合?是天意?還是另有說法?就連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的死亡都只用了一個「卒」字就交代了,而過程一字未提,也許冥冥中真相被某種原因掩蓋了!也許是自然死亡沒什麼好說的,對於他及兒子霍嬗的死亡,史學家們眾說紛壇,各有論點,但,無人知曉。
  • 霍去病射殺李敢是不名譽的?你不知道「血親復仇」在漢朝有多時髦
    再回過頭來說說李敢被殺事件——霍去病的做法在當時堪稱堂堂正正而且理所當然。咱們先簡單捋一捋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劉徹搬空家底湊出幾十萬兵馬和無數輜重交給衛青和霍去病,分兵兩路與匈奴展開決戰。
  • 神評:古之名將,衛霍無出其右的背後,三人合力鑄造的大漢軍魂
    作為漢武帝中前期的金牌打手,最牛的大將,衛青和他的外甥霍去病一起,完美的詮釋了後世成湯所的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成湯成湯的自信源自於漢武帝還有衛青和霍去病的殊榮與貢獻,這貢獻就是打出來的赫赫威名還有那深入漢軍骨髓的驕傲與自信,以及勇往無前的精神。小到一個人,大到一支軍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其實都自有其氣質。
  • 西漢戰神霍去病為何23歲暴斃?誰才是害死霍去病的真兇?
    霍去病為何暴斃?原因眾說紛紜,大體來說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病死。  這個觀點最早出自西漢史學家褚少孫,他在創作年表時,借霍光之口,提及其兄霍去病是病死。  但是,霍去病去世之時正當青年,正是人生百無禁忌的大好年華。此前遠徵萬裡都沒事,怎麼回國沒幾年就染了大病呢?  更讓人懷疑的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
  • 平史 | 他只活了24歲,但卻令每一個中國男人都敬佩不已
    在它的巔峰時刻,匈奴騎兵數量總計多達四十餘萬,而漢朝全部兵力不過才三十餘萬,騎兵更是少得可憐。隨後,由於大漢另一顆璀璨的明星,衛青的嶄露頭角,匈奴開始節節敗退,大漢兒郎,總算是得報白登之圍以來漢朝所受的屈辱。衛青的崛起,更是使得本就由於衛子夫成為皇后,煊赫無比的衛家,更添了一分權勢。當時有首民謠,「生男無喜,生女勿怒,獨不見衛青子夫霸天下。」。也正是由於衛家權勢的薰陶,使得大漢另一位明星得到了發光放亮的機會,那就是身為衛青的外甥的霍去病。
  • 講真:衛青與匈奴漠北決戰,分兵李廣,是坑還是幫
    這句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歷史上的李廣也是一員猛將,有事沒事兒打匈奴,雖然青史留名,不過最後的下場卻算不上好,即沒有戰死沙場馬革裹屍還,也沒有封侯終老,而是羞愧自刎,這與漢大將軍衛青有著很大的關係。尤其在精銳騎兵都在霍去病軍團時,李廣的軍中威望對於持久行軍和戰力提升,都是更有幫助的。
  • 霍去病才具天成又朝氣蓬勃,為熱血青年的楷模
    衛青的外甥霍去病是漢武帝發掘的另一位名將。霍去病與衛青的經歷驚人的一致,在後世被並稱為衛霍,都是私生子、奴僕之子出身,但若以斬殺十一萬多人頭數論功,又遠在衛青的五萬多人頭數之上。傳奇的是,這位名將如同划過的彗星一般,在短暫的一生取得了赫赫戰功,又深深受到人們的喜愛。
  • 漢武帝信任衛青,是因為衛青的身份?其實另有原因
    衛青作為一個將軍,勇敢而足智多謀。衛青是一位與匈奴作戰的著名將軍。近年來,漢劇有著追趕和超越清宮戲的巨大勢頭,有關漢武帝劉徹家族的故事也被拍成各種電視劇。漢宮戲中最受歡迎的女性角色包括《美人心計》《大漢天子》《漢武大帝》以及近期熱播的《衛子夫》,,從漢武帝的祖母竇太后到漢武帝皇后衛子夫。當這些女性掌權一段時間後,電視劇也不忘誇大背後親人的力量。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親屬是衛子夫的家族。
  • 參軍七年,裂土千裡,18歲封侯,「位面之子」霍去病到底有多牛?
    漢朝國祚407年,在這其中將這句話詮釋得最深刻的當屬霍去病。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到了武帝時期,漢帝國的國力達到了空前的強盛。國庫裡穿錢的繩子都腐朽了,糧倉中的糧食滿溢在外。但是,面對這樣的盛世和平,身為帝國統治者的劉徹並不滿意,匈奴是這位年輕統治者心裡永遠的一根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