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基因敲除來鑑定眼睛發育所需的基因

2021-01-13 科學網

論文標題:Identification of genes required for eye development by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of mouse knockouts

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

作者:Bret A. Moore, Brian C. Leonard, Lionel Sebbag, Sydney G. Edwards, Ann Cooper, Denise M. Imai, Ewan Straiton, Luis Santos, Christopher Reilly, Stephen M. Griffey, Lynette Bower, David Clary, Jeremy Mason, Michel J. Roux, Hamid Meziane, Yann Herault, International Mouse Phenotyping Consortium, Colin McKerlie, Ann M. Flenniken, Lauryl M. J. Nutter, Zorana Berberovic, Celeste Owen, Susan Newbigging, Hibret Adissu, Mohammed Eskandarian, Chih-Wei Hsu, Sowmya Kalaga, Uchechukwu Udensi, Chinwe Asomugha, Ritu Bohat, Juan J. Gallegos, John R. Seavitt, Jason D. Heaney, Arthur L. Beaudet, Mary E. Dickinson, Monica J. Justice, Vivek Philip, Vivek Kumar, Karen L. Svenson, Robert E. Braun, Sara Wells, Heather Cater, Michelle Stewart, Sharon Clementson-Mobbs, Russell Joynson, Xiang Gao, Tomohiro Suzuki, Shigeharu Wakana, Damian Smedley, J. K Seong, Glauco Tocchini-Valentini, Mark Moore, Colin Fletcher, Natasha Karp, Ramiro Ramirez-Solis, Jacqueline K. White, Martin Hrabe de Angelis, Wolfgang Wurst, Sara M. Thomasy, Paul Flicek, Helen Parkinson, Steve D. M. Brown, Terrence F. Meehan, Patsy M. Nishina, Stephen A. Murray, Mark P. Krebs, Ann-Marie Mallon, K. C. Kent Lloyd, Christopher J. Murphy, Ala Moshiri

發表時間:2018/12/21

數字識別碼: 10.1038/s42003-018-0226-0

原文連結:http://t.cn/EMgABSb

雖然下一代基因測序技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由於人類正向遺傳學的局限性和其費用的高昂,確定眼部疾病的遺傳基礎仍然是一項重大的挑戰。目前,針對所有的器官系統,只有不到4000個的基因具有可用的表型信息。

近期,在發表於Communications Biology期刊的Identification of genes required for eye development by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of mouse knockouts一文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Christopher J. Murphy、Ala Moshiri及同事報導了來自國際小鼠表型分析聯盟的眼科相關發現。該聯盟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功能性遺傳篩查研究,目的是針對每個小鼠基因產生一個無效突變體,並分析其表型。在評估的4364個基因中,347個被鑑定為可影響眼部的表型,其中75%的基因在眼病理學領域中是全新的發現。這一發現極大地擴充了已知能夠引起眼部疾病的基因數量,而且很可能的是,其中的許多基因以後將被證明在人類的眼部發育和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

圖1:Fam20a,Col6a2和Nadsyn1被敲除小鼠的角膜異常

摘要:Despite advances in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determining the genetic basis of ocular disease remains a major challenge due to the limited access and prohibitive cost of human forward genetics. Thus, less than 4,000 genes currently have available phenotype information for any organ system. Here we report the ophthalmic finding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ouse Phenotyping Consortium, a large-scale functional genetic screen with the goal of generating and phenotyping a null mutant for every mouse gene. Of 4364 genes evaluated, 347 were identified to influence ocular phenotypes, 75% of which are entirely novel in ocular pathology. This discovery greatly increases the current number of genes known to contribute to ophthalmic disease, and it is likely that many of the genes will subsequently prove to be important in human ocular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閱讀論文全文請訪問:http://t.cn/EMgABSb

期刊介紹:Communications Biology(https://www.nature.com/commsbio/) is an open access journal from Nature Research publishing high-quality research, reviews and commentary in all areas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by the journal represent significant advances bringing new biological insight to a specialized area of research.

(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改變一個基因 楊樹不再「飄雪」
    通過克隆控制楊樹雌蕊和雄蕊發育的基因是實現不飛絮、少花粉楊樹品種培育的基礎科學問題。近日,南京林業大學楊樹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研究論文,為培育不飛絮、少花粉的美洲黑楊新品種提供了原創性成果。尹佟明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找到了性別決定基因,就可以在苗期鑑定它將來是否飛絮,進行性別的標記輔助早期選擇。現在有了基因編輯技術,還可以對決定雌蕊發育的基因進行準確敲除,做到精準育種,在不改變和影響其他性狀的情況下把飛絮問題解決掉。」提高育種效率、縮短育種周期,在現代林木育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我科學家發現全新抗衰老靶標基因
    2月27日凌晨,《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兩個保守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妨礙健康衰老》的論文:研究人員通過全基因組篩選,發現了一系列潛在調控衰老過程中行為退化的基因,並鑑定出兩個能夠加速衰老過程中行為退化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這很有可能成為抗衰老的藥物靶點。
  • 研究鑑定番茄高修飾脂肪酸基因簇
    研究鑑定番茄高修飾脂肪酸基因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0 14:40:16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Elizabeth Sattely和Mary Beth Mudgett研究團隊合作鑑定了番茄中高度修飾脂肪酸的病原響應基因簇
  • 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腫瘤惡病質的潛在基因治療方法
    該研究針對腫瘤病人中存在的嚴重肌肉萎縮病症,提出通過CRISPR在體特異靶向敲除肌肉組織中的肌生成抑制素(myostatin)達到延緩肌肉萎縮的治療目的。  惡病質(cachexia)可見於多種疾病,其中以腫瘤伴發的惡病質最為常見。
  • 前沿|從《銀翼殺手》看基因編輯技術能否為人類帶來福祉
    但是,人造人有賽博格、複製人、基因改造人,《銀翼殺手》系列片裡的複製人究竟是哪一種呢?通過1982年的片頭字幕以及電影情節,我們知道《銀翼殺手》系列片裡的複製人和自然人一樣有血有肉有感情,但比後者更強壯、更敏捷。可見,複製人並不是一般指稱的機器人。
  • 喚醒「共情基因」Nlgn3,或能治癒自閉症
    巴塞爾大學生物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名為「Rescue of oxytocin response and social behaviour in a mouse model of autism」的文章,首次揭示了神經膠質素-3(Neuroligin-3, Nlgn3)基因的突變會通過影響大腦獎賞系統神經元中蛋白質合成的平衡
  • 研究揭示中樞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發育調控新機制
    藍斑核的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產生於胚胎發育E10.5天的第一菱腦原節(rhombomere 1),並於胚胎發育後期遷移到腦橋。現已發現很多信號分子通路,如FGF8、BMP、Wnt和Notch,對這群神經元祖細胞的特化起到重要作用。另外,一些轉錄因子(如Phox2a和Phox2b)也對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的分化和維持起關鍵作用。
  • Nat Comm丨導致洞穴盲魚視覺退化的首個基因
    β-合酶a(cystathionine beta-synthase a), 發現該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盲魚眼部血液的流動在關鍵時期受到抑制,缺少血液流動會導致盲魚的眼睛發育停滯,逐步凋亡退化並被結締組織和皮膚覆蓋,從而揭示了盲魚視覺退化的全新機制。
  • 西瓜味道怎麼樣 全由基因來決定-果蔬-中國食品安全網
    摘要:西瓜是再尋常不過的水果,那麼西瓜的口感、甜度到底是靠什麼來決定的呢?   近日,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西甜瓜栽培與生理團隊,解析了西瓜果實發育過程中決定口感的關鍵因素糖和有機酸的變化規律,鑑定了控制糖和有機酸代謝的關鍵基因網絡,為西瓜品質育種提供了理論依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園藝研究(Horticul-tureResearch)》等學術期刊。
  • |mRNA|UTR|異構體|蛋白質|元件|序列|基因|-健康界
    早期關於mRNA定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卵或者卵母細胞當中,但是mRNA的定位不僅在發育早期至關重要,在其他的細胞(成纖維細胞,神經元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生殖細胞和發育的早期階段對於RNA研究特別有利,因為早期動物發育中的基因調控取決於在胚胎轉錄開始之前母體從卵母細胞沉積的mRNA。例如果蠅的Bicoid基因就是在發育早期通過不同的定位來發揮不同的作用的。
  • 基因工程技術讓你可以放心吃肉
    由美國醫療公司Revivicor研發的基因編輯豬「GalSafe豬」12月14日獲得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的批准,既可食用也可用來生產醫療產品。科學家通過基因工程手段,敲除了在豬細胞表面添加α-半乳糖(Alpha-gal)的蛋白酶,那些對肉類過敏的普通人群因此可以放心安全地食用這種基因編輯豬。
  • 《自然》重磅:科學家發現,只需8個基因就可以把幹細胞變成能受精的...
    了解生命奧秘,治療不孕不育,都得用上解謎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比如近些年來的「人造精子」、「孤雌/孤雄生殖」等等[1-2]。 而近期在《自然》上,日本九州大學的科學家們,又把「人造卵細胞」的課題向前推進了一步:對卵母細胞基因調控網絡進行的研究發現,只需要激活8個關鍵的轉錄因子,就能使小鼠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
  • 研究建立適用於多核工業菌株的基因編輯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書山課題組構建了一種適用於多核工業菌的基因編輯系統,可實現大片段DNA無痕刪除,為我國微生物工業發酵菌株的遺傳改造提供了一種新型高效基因編輯工具,相關成果以A dual-plasmid CRISPR/Cas system for mycotoxin elimination
  • 基因編輯喜提諾獎 將成人類戰勝頑疾的「終極武器」?
    基因編輯,簡而言之,就是對特定DNA片段進行人為的修飾。目前最流行的就是CRISPR/Cas9技術,它可以讓基因編輯的過程如同我們在電腦上剪切、複製、粘貼資料一樣簡單。  從微生物、植物到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DNA蘊含在每個生物體的細胞中,它們猶如一本使用手冊,精準地調控著生物體的每一個生命特徵和活動。比如,基因決定了人眼睛的顏色,並對身高產生一定影響。
  • 中國破解番茄風味基因密碼,「想吃啥樣西紅柿」都可編輯
    別著急,好消息來了:不久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所研究人員培育出了一批番茄新品種,口味就比之前的好多了。番茄等蔬菜瓜果為何味道變差了?中國農科院研究人員又是通過什麼神奇的方法培育出了好吃的番茄品種?
  • 佛山親子鑑定哪裡的技術準確率最高-盛權基因
    以下內容由佛山盛權基因提供,位於佛山市禪城區季華六路九鼎國際二座18樓1813室。一般來說,親子鑑定是用科學的方法綜合判斷兩個或兩個以上可疑個體之間是否存在遺傳關係。我們常說「血濃於水」、「斷筋骨」說明了親情在中國人心中的重要性。
  • 分段時鐘基因配對促進發育模式形成
    分段時鐘基因配對促進發育模式形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47:42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Erturul M. zbudak課題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微生物所高書山研究組建立適用於多核工業菌株的基因編輯系統
    日前,高書山課題組構建了一種適用於多核工業菌的基因編輯系統,可實現大片段DNA無痕刪除,為我國微生物工業發酵菌株的遺傳改造提供了一種新型高效基因編輯工具,相關成果「A dual-plasmid CRISPR/Cas system for mycotoxin elimination
  • 豬克隆胚胎發育關鍵候選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研究發現與豬體細胞克隆胚胎初次分裂時間相關的關鍵候選基因,為提高豬克隆胚胎的發育效率、解析體細胞克隆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 武漢大學開發新型基因編輯遞送載體,逆轉腫瘤逃逸,增強癌症治療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基於天然聚合物的基因治療遞送系統,能夠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質粒特異性遞送至腫瘤細胞核,進而敲除β-catenin,下調腫瘤細胞上PD-L1表達,逆轉PD-L1介導的腫瘤免疫逃逸,增強T細胞對腫瘤的殺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