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從垃圾焚燒廠到社區公園走了多遠?

2022-01-03 固廢家園

在臺灣,垃圾焚燒廠未來將轉化為」分散式的區域性能源中心」,除了供給遊泳池溫水處理等次級發電使用外,發電後溫度較低的蒸汽,還可以賣給工廠為或附近居民、工廠提供熱水與熱能。

從1991年到2008年,臺灣規劃了36個垃圾焚燒發電廠,但現在整個臺灣正在運行的垃圾焚燒廠只有24座,這是民間環保團體與當地居民聯合抗爭的結果。

2014年彰化溪州垃圾焚燒廠開工的時候,認定工廠選址是黑箱操作,當地近3000名居民聚集在現場激烈抗爭,臺灣警方出動了3000多名警力強力彈壓,才保證順利動工。2個多月後,抗議民眾才陸續退場。臺灣前環保署副署長陳龍吉認為「這是臺灣垃圾焚燒廠建設史上最大的抗爭事件」。

臺灣的24座垃圾焚燒廠分為公有公營、公有民營與民有民營三類。除臺北市北投、內湖、木柵垃圾焚燒廠、與高雄中南區資源回收廠為五家公有公營的垃圾焚燒廠外,其餘19家都是民營垃圾焚燒廠。

臺灣早期的垃圾處理以填埋為主,垃圾成長速度與經濟同步。一個可以預見的結果是,可用的垃圾填埋場越來越少。20世紀90年代初,環保署推行資源回收計劃,垃圾量顯著下滑,因此24座焚燒廠已足夠使用。這些焚燒廠分布在臺灣北中南地區,從以焚燒垃圾為主的垃圾處理廠變為以發電為主的汽電共生廠。

並不是所有垃圾都可以放進焚化爐焚燒。臺灣的《廢棄物清理法》規定,有害事業廢棄物、不可燃廢棄物、不適燃廢棄物、與分選收集後的資源垃圾,都不能放進焚化爐燃燒。


在臺灣,垃圾車進廠、通過地磅稱總重時,會經過一臺輻射增減偵檢儀來檢測垃圾中所含的輻射量,之後再到傾斜區將垃圾傾卸於貯坑內。但由於並不是每一輛垃圾車都經過傾倒檢查,有時也會有一些不得進入焚燒的廢棄物進入垃圾焚燒發電廠,比如廢棄的指甲刀、沒有分類完全的廚餘等。

垃圾進場之所以要接受嚴格的檢測與管控,因為這不僅會影響到發電效率,更涉及到二惡英排放的問題。如果垃圾分類做得不好,焚燒廠的進料會有汞、鎘等重金屬物質,這就成為飛灰、底渣裡的重金屬來源。此外,進料中所含的聚氯乙烯(PVC)以及廚餘中含有所含的鹽分,鹽中的氯元素會與其他有機物在焚化爐中生成增加二惡英生成。

垃圾焚燒還會產生原垃圾量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的飛灰和低渣,帶來新的環境汙染。

飛灰和底渣目前的主要處理方式為填埋和再利用。在毒性特性溶出的程序中,當濃度低於標準時才能被再利用。臺北的內湖焚燒廠在飛灰處理上,主要進行固化處理。飛灰及其反應生成物經過鍋爐、半乾式洗煙塔、袋濾式集塵器後進入混煉機,再加入15%水泥與4%絡合劑,混煉後擠壓造粒,進行固化處理。



 

在臺灣,垃圾焚燒廠未來將轉化為」分散式的區域性能源中心」,除了供給遊泳池溫水處理等次級發電使用外,發電後溫度較低的蒸汽,還可以賣給工廠為或附近居民、工廠提供熱水與熱能。

這也意味著垃圾焚燒廠成為某個社區的中心——有些地方已經實現了。在北投,距離基隆河與五分港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北投焚化爐觀景臺」,在觀景臺附近還有一個「摘星樓旋轉觀景餐廳」(建築本身其實是垃圾焚燒廠的巨大煙囪)。

當然,如果你願意翻牆去看油管上關於深圳東部垃圾發電項目的效果圖,你會發現,按照計劃它也是一個開放給公眾散步、參觀的景點。是不是真的和臺灣一樣,垃圾焚燒廠裡面有公園和遊泳池,並且向附近居民免費開放,就不得而知了。

來源:新一線城市研究所

如需了解更多固廢資訊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添加「hczhangyan」為好友,進行互動學習討論!

相關焦點

  • 【今日推薦】把垃圾焚燒廠建成社區公園的臺灣模式
    切換成實景圖模式並拉近,一個完整的「北投垃圾焚化廠」就呈現在眼前,旁邊還依附了一個小的「士林垃圾焚化廠」。靠近基隆河一側的那個巨大高塔,總是在清晨把燦爛千陽投影到洲美快速道上。這裡不僅標出了「北投焚化爐景觀臺」,而且還標註了「摘星樓旋轉觀景餐廳」。
  • 臺北垃圾焚燒廠在煙囪上建餐廳 稱適合觀夜景
    臺北市北投垃圾焚燒廠煙囪上的旋轉餐廳。資料圖  謝曉丹率「取經團」考察調研臺灣垃圾處理經驗做法  新快報記者 李佳文  垃圾焚燒廠上建旋轉餐廳,還號稱是該城市觀賞夜景的最佳位置,你相信嗎?昨日,廣州市副市長謝曉丹率領的「廣州市資源環保赴臺考察團」來到臺北市北投垃圾焚燒廠考察調研,一同前往的新快報記者了解到,當地為了補償受焚燒廠影響的居民,採取了增加建設公共設施、以地易地、發放生態補償金等制度。最矚目的一項是每燒1噸垃圾就提取200元新臺幣回饋當地居民,用於居民旅遊等。
  • 深度丨我國臺灣地區垃圾焚燒處理經驗研究
    縱觀臺灣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發展,從開始的民眾強烈反抗到政府企業引導和電廠建設實踐,再到政府對電廠周邊環境和配套公共設施的建設,最後到民眾已和垃圾焚燒發電廠和諧相處,雖曲折,卻走出了「鄰避困境」。本文對臺灣垃圾焚燒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情況、回饋機制、減量回收、二次汙染控制和標準化監測等方面的經驗進行梳理和分析,並結合大陸垃圾焚燒的實際情況,提出對策和建議。
  • 【圖】走近臺灣北投垃圾焚燒發電廠:在煙囪上喝咖啡、看風景……
    北極星固廢網訊:臺北市環保局興建的北投垃圾焚燒發電廠是目前臺灣最大的垃圾焚燒廠,廠區面積為106000平方米。地址位於臺北市洲美街271號,是臺北市第三座垃圾發電廠,於1998年完工投產,24小時作業可以處理垃圾1800噸。由於擁有現代化的焚燒設備,北投垃圾發電廠沒有垃圾山,也沒有刺鼻的臭味,其中120公尺高的彩虹煙囪上的旋轉餐廳——摘星樓,是臺北市的一大觀景點。
  • 《廣東省生活垃圾焚燒廠運營管理規範》(全文)
    2.0.2 餘熱鍋爐(焚燒鍋爐) heat recovery boiler 利用垃圾燃燒釋放的熱能,將水或其它工質加熱到一定溫度和壓力的換熱設備。2.0.3 熱灼減率 loss on ignition 焚燒爐渣經灼燒減少的質量佔原焚燒爐渣質量的百分數。
  • 宜昌市夷陵區化解垃圾焚燒發電「鄰避效應」
    組織群眾到杭州、蘇州、常州、仙桃等地垃圾焚燒廠參觀考察。(通訊員 張國榮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樂克 通訊員 夷宣  11月18日,宜昌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核心用地徵地補償協議全部籤訂完成,即將在年內正式開工。
  • 臺灣人為何「不怕」在家門口建垃圾焚化廠?
    陳龍吉告訴我,從1991年到2008年,臺灣當局規劃了36個垃圾焚燒發電廠,實際建成投入使用的有24座。建設垃圾焚化廠,資金、技術問題都好解決,唯一棘手的問題就是——選址。 誰也不反對建設垃圾焚燒廠,但是幾乎沒有人歡迎垃圾焚化廠建在自己的家門口。
  • 韓國江南焚燒廠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參訪第二天,無毒先鋒參訪了"鄰不避"的江南焚燒廠【摘要】無毒先鋒╳陸健博士團隊韓國參訪第二天,帶你深入韓國的垃圾焚燒廠,看看垃圾處理圈的「別人家的孩子」。從社區回收環節來看,韓國的居民都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分類習慣。無毒er們晚上在街上走著,隨處都可以看到各家各戶,包括商家,把垃圾和可回收物都放在路邊,等待收集。廚餘易腐垃圾裝在密閉的箱子裡,居民在箱上貼相關票據證明已預付處理費,回收員就會正常回收。到目前為止,韓國的廚餘垃圾回收利用率為94%。
  • 【良城善治】臺灣居民為何「不怕」家門口建垃圾焚化廠?
    來源:晶報多媒體數字版 本版主持:馬驥遠 這些天,人在臺灣,微信朋友圈裡一點也不消停。(這件事情,我的同事黎勇在2013年的「勇闖臺灣」專欄中已有詳述,我不再多費筆墨) 由於垃圾成災,讓臺灣民眾忍無可忍。上世紀90年代,臺灣行政當局在民眾的催促聲中,通過了以焚化發電代替堆積、掩埋的垃圾處理方針,決議在各縣市建立垃圾焚化發電廠用以處理垃圾。 建在我家門口行不行?不要!
  • 臺灣垃圾處理三部曲!
    常少青解釋說:「這首歌反應出當時臺灣的玻璃類垃圾日益增多,有市民回收空酒瓶子再賣到廢品站去賺點小錢。」上世紀90年代後,臺灣垃圾處理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常少青定義為「臺灣進入一個全面性的資源回收狀態」。同時,臺灣政府以「焚化為主、掩埋為輔」為垃圾處理之主軸。1991年,臺灣出臺「一縣市一焚化爐」規劃,計劃2001年建成21座焚燒廠。
  • 江蘇: 垃圾處理從衛生填埋到「綠色焚燒」
    全省「十二五」期間制定了「蘇南蘇中地區以焚燒為主,蘇北地區從填埋向焚燒快速發展」的垃圾處理發展目標;「十三五」期間,提出「蘇南蘇中地區基本實現全量焚燒,蘇北地區以焚燒為主」的生活垃圾處理新發展要求。同時,鼓勵地方統籌布局城市生活垃圾焚燒廠等各類固體廢物處理設施建設,實現設施協同處置、聯建共享,減少「鄰避」影響,降低運行成本。
  • 今後冰城廚餘垃圾將變身營養土回填|松北呼蘭垃圾焚燒廠擴建工程...
    記者從市城管局獲悉,今年哈市將全面建立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其中,對於廚餘垃圾處理,將採用其與秸稈混合發酵的方式製造營養土,回填改良城市園林綠地土壤。根據2020年哈市垃圾分類工作方案,今年哈市將建設廚餘垃圾堆肥處理廠,利用玉泉垃圾焚燒廠正在建設的填埋二區,採取條形垛的方式,將廚餘垃圾和秸稈(或園林樹葉)混合後添加生物菌劑,實現好氧發酵。對熟化的成品進行分選形成營養土,用於場地覆蓋回填、土壤改良和園林綠化,剩餘殘渣運至焚燒廠進行二次處理,從而實現廚餘垃圾資源化回收利用。此項工程即日啟動,將在哈長效推進。
  • 從威尼斯商人的千年力量看垃圾焚燒的藍色夢想
    試想一下,會不會有一天,被人避之不及的垃圾焚燒廠,也像抽水馬桶一樣受歡迎?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給出肯定的答案,但他認為必須有一個前提是,你要有一個藍色的夢想。他希望用市場的方式融入夢想,去解決一些問題,實現效果提升。   「我們有一個夢想,讓垃圾焚燒廠成為在社會上傳播正能量的場所,讓垃圾焚燒廠成為受社會歡迎的『馬桶』,而不是人人討厭而又離不開的『茅廁』。
  • 視野 臺灣「垃圾革命」的三個階段和「零廢棄」的目標
    第三階段進入全面資源回收狀態,上世紀90年代後,臺灣垃圾處理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常少青定義為「臺灣進入一個全面性的資源回收狀態」。同時,臺灣政府以「焚化為主、掩埋為輔」為垃圾處理之主軸。1991年,臺灣出臺「一縣市一焚化爐」規劃,計劃2001年建成21座焚燒廠。
  • 水質監測之於垃圾焚燒發電廠
    各部門請注意請注意,深圳將於10月開始正式對不開展垃圾分類行為進行處罰。此項政策對於廣大深圳人民來說,可謂是一言難盡了。處於分類意識薄弱階段的我們不僅需要迅速學習垃圾分類知識,還可能面臨守在垃圾站的大媽無情的靈魂拷問——你是什麼垃圾?真是心理與生理的雙重折磨。
  • 垃圾焚燒與二噁英,不可不知的32個問題
    例如,大量食用受汙染的魚的人,或者是紙漿、造紙廠的工人、焚燒廠工人或其他危廢廠的工人。  日本一家焚燒廠工人的血清中二噁英濃度平均是附近居民的3.7倍,達到93.5 pg-TEQ/g。該焚燒廠在1988年開始營運,直到1997年因二噁英排放超標和汙染當地土壤而被關閉。
  • 某垃圾焚燒發電廠改擴建實例
    近些年,城市垃圾處理水平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和突破,業內認可度較高的為爐排型焚燒爐技術。[1] [2]早些年的城市生活垃圾量較低,建設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規模較小,或者規劃較大規模分期建設(預留生產線)。
  • 江蘇:《江蘇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中長期發展指導規劃(2019-2030...
    ,培育焚燒廠爐渣專業再生企業,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的可持續發展。發展智慧環衛,利用數位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推進數位化環衛系統(網際網路+)建設,完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運營和排放監管體系,推進生活垃圾焚燒廠信息化監管試點工作,加強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信息統計分析,重點對焚燒廠主要設施運營狀況、煙氣排放和滲濾液處理等進行實時監控,逐步實現運行問題的智能化預警。
  • 垃圾回收,我們該向臺灣學什麼?
    彼時,臺北市垃圾隨處可見,甚至有市民期望颱風把垃圾吹入大海。當地政府的填埋工作也相當無序,填埋場地也是「一地難求」。當時的臺灣,正經歷快速的工業化發展,不斷創造「經濟奇蹟」。但伴隨而來的則是環境汙染、城市垃圾與日俱增的問題。1984年7月,臺北內湖垃圾山發生大火,燃燒持續10天以上,成為臺北市民心中的痛點。這一事件後,臺灣從政府到民間開始積極思考垃圾處置問題。
  • 啟迪環境垃圾焚燒發電廠全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
    北極星固廢網訊:「請入廠垃圾車輛駕駛人員先下車測量體溫,將車輛停放在指定位置,我們將對車輛進行全面消毒」,這一幕發生在啟迪環境亳州垃圾焚燒發電廠的現場,近期新型冠狀病毒擴散形勢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在與病毒博弈的過程中,我們大部分人可以躲進自己的家裡,等待白衣天使和醫學專家們的好消息,可有一群人奮戰在特殊崗位,他們與廢棄物近距離接觸,與潛在病毒打交道,負責著垃圾的終端處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