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首古詩詞,小國帶您學古詩
《中小學必背古詩詞》
孔孟之道國學機K4plus編號:2915
過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釋:
①零丁洋:在現在的廣東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軍在廣東五坡嶺與元軍激戰,兵敗被俘,囚禁船上曾經過零丁洋。
②遭逢:遭遇。起一經,因為精通一種經書,通過科舉考試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歲考中狀元。
③幹戈:指抗元戰爭。寥(liáo)落:荒涼冷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從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④絮:柳絮。
⑤萍:浮萍。
⑥惶恐灘:在今江西省萬安縣,是贛江中的險灘。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軍打敗,所率軍隊死傷慘重,妻子兒女也被元軍俘虜。他經惶恐灘撤到福建。
⑦丹心:紅心,赤誠的心。汗青:同汗竹,史冊。古代用簡寫字,先以火烤使出「汗」,幹後易寫而且不受蟲蛀,也稱汗青。
[譯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辛苦,
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周星。
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
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裡的浮萍。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汗青。
首聯「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經」當指天祥二十歲中進士說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於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興元年(1278)被俘,恰為四個年頭。此自敘生平,思今憶昔。從時間說,拈出「入世」和「勤王」,一關個人出處,一關國家危亡,兩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時期,一個人要想替國家做出一番事業,必須入仕,要入仕,作為知識分子必須通過科舉考選,考選就得讀經,文天祥遇難時,衣帶中留有個自贊文說:「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就是把這兩件事拴在一起的。聖人著作就叫經,經是治國安邦的。這兩句詩,講兩件事,似可分開獨立,而實質上是連結在一起的。幹戈寥落一作幹戈落落,意思相近。《後漢書·耿弁傳》「落落難合」注云:「落落猶疏闊也。」疏闊即稀疏、疏散,與寥落義同。《宋史》說當時謝後下勤王詔,響應的人很少,這裡所講情況正合史實。
頷聯接著說「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還是從國家和個人兩方面展開和深入加以鋪敘。宋朝自臨安棄守,恭帝趙昰被俘,事實上已經滅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軍民自動組織起來抵抗。文天祥、張世傑等人擁立的端宗趙昱逃難中驚悸而死,陸秀夫復立八歲的趙昺建行宮於崖山,各處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這種局面,加上說「風飄絮」,形象生動,而心情沉鬱。這時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兒喪亡,真像水上浮萍,無依無附,景象悽涼。
頸聯繼續追述今昔不同的處境和心情,昔日惶恐灘邊,憂國憂民,誠惶誠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獨一人,自嘆伶仃。皇恐灘是贛江十八灘之一,水流湍急,令人驚恐,也叫惶恐灘。原名黃公灘,因讀音相近,訛為皇恐灘。灘在今江西省萬安縣境內贛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時曾路過這裡。零丁洋在今廣東省珠江15裡外的崖山外面,現名伶丁洋,文天祥兵敗被俘,押送過此。前者為追憶,後者乃當前實況,兩者均親身經歷。一身為戰將,一為階下囚。故作戰將,面對強大敵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復國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為階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這裡「風飄絮」、「雨打萍」、「惶恐灘」、「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來,對仗工整,出語自然,而形象生動,流露出一腔悲憤和盈握血淚。
尾聯筆勢一轉,忽然宕進,由現在渡到將來,撥開現實,露出理想,如此結語,有如撞鐘,清音繞梁。全詩格調,頓然一變,由沉鬱轉為開拓、豪放、灑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讓赤誠的心如一團火,照耀史冊,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顯示光芒四射,英氣逼人。據說張弘範看到文天祥這首詩,尤其是尾聯這兩句,連稱:「好人,好詩!」誠然文天祥把做詩與做人,詩格與人格,渾然一體。千秋絕唱,情調高昂,激勵和感召古往今來無數志士仁人為正義事業英勇獻身。
作者首先回想了自己的一生:由刻苦讀書進入仕途,到戎馬乾戈為國徵戰。第二句中的「寥落」,表明了南宋末抗元鬥爭的局勢,滲透著作者的惋惜和痛心。投降派苟且偷安,主戰派寥寥無幾,文天祥孤軍奮戰,寡不敵眾,才屢遭慘敗,宋王朝危在旦夕。作者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沉痛地抒寫了「幹戈寥落」中國家和個人的悲慘遭遇:國家已像風中柳絮,個人更像雨中浮萍,亡國孤臣,風雨飄搖。接著作者具體描述:「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作者以兩次激戰為背景,巧妙借用地名和感情詞語的同音重複,深沉地抒發了戰敗時和被俘時的心情。作者的所「說」所「嘆」,不只是個人的不幸和愁苦,而且更飽含著劇烈的亡國之痛。最後,作者從沉鬱悲痛轉為昂揚壯烈,以高亢的筆調、磅礴的氣勢,表明了自己在生死關頭的毅然抉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慷慨激昂、大義凜然的詩句,表現了作者的錚錚鐵骨,耿耿忠心,表現了作者的英雄氣慨和高風亮節。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市)從容就義。這兩句詩成了後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