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據加拿大溫哥華《明報》報導:上世紀活躍於香港社會的「五億探長」呂樂去世,於5月13日在溫哥華舉行葬禮,提起呂樂,許多人不是太清楚這個人的生平,但是許多喜歡看港片的人可能更熟悉他的另一個名字—雷洛。
1991年永盛電影公司出品的《五億探長雷洛傳》講述的就是呂樂的故事。
呂樂1920年出生於廣東省海豐縣,後來全家偷渡到了香港,剛到香港的時候生活比較艱辛,後來呂樂成為香港的一名小警察。當時的香港警察隊伍中有英國人,印度和其他一些外國人,以及華人,由於香港當時屬於英國殖民地,所以英國警察掌握著香港警察系統的核心權力,而華人警察雖然人數眾多,但是由於成員素質不是太高,以及處於殖民地,難掌大權。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華警相比於普通民眾畢竟是握有權力的特殊存在。
起初呂樂只是一個小警察,但是他十分懂得如何向上爬,他通過攀附當時的探長劉福打通向上的渠道,利用自己在國民政府的親戚經營勢力,還與顏雄、韓森、藍剛等人組成了香港四大探長,初步成為了香港警界中的BOSS,但是如果僅此而已,並不能夠使他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香港叱吒風雲,頂多只能算是個地頭蛇。真正另他成為過江龍的是他建立的一套貪汙體制,是的,貪汙體制,這在當時是不怎麼諱言的,直接將貪汙體制化明面化,這就是當時的香港警界,或者說香港社會。
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來自於英國人,香港只是英國的一塊殖民地,就算地位再重要,也難逃「韭菜」的命運被收割,因此英國派駐的官員貪汙起來自然沒有什麼心理壓力,再加上新中國成立堅硬的態度和行動,使得英國人自己也沒把握香港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會回歸,因此也算是放縱自我了。上梁不正下梁歪,華人警察有些來自香港,有些是逃難來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心態不一,有沒有什麼信仰,自然也是能貪就貪了。
但是在呂樂之前(之後差不多也是)警界貪汙的油水不多,來源有限,要麼從經費裡貪,要麼弄點髒活,基本上是領導吃飽,屬下能喝點是一點。而呂樂則是通過手中的權力,將警察系統和黑社會綁定在一起,形成了一種警察管黑社會,黑社會管治安的體系,之後就是警察從黑社會拿錢,給按照從大到小的級別分錢,出了案件呂樂向黑社會打招呼找個替罪羊出來等等方式,直接構建了一個包括貪汙機制在內的新的秩序,而幫助呂樂成為牢牢掌握華人警察隊伍大權,甚至面對英國上司也不遜色的過江龍(因為英國人也收了錢,而且華人警察隊伍龐大)。呂樂也從中拿到了天大的好處,「五億探長」的稱號就是從此而來。
到了70年代的時候,也許來英國人都難以接受香港的局面了,信任總督麥理浩便開始了改革,成立了著名的廉政公署,廉政公署成立後抓捕了許多華人探長,引起了警界的惶恐,之後更是爆發了幾次警廉衝突,席捲了整個香港社會,最終雙方兩敗俱傷進行妥協,麥理浩也籤發了特赦令,赦免1977之前大部分香港警察的貪汙行為,但是也對香港警察今後的行為做出了規定,呂樂所建立的秩序正式崩潰,香港警察與黑社會也「割地絕交」此後才有了香港警匪片的現實來源。
而呂樂也許是感到了風聲的緊張,在1968年僅48的時候申請退休,過上了收租的生活,警廉衝突之後,在麥理浩發布通緝令之前便逃往了加拿大,將家人安頓好了便逃往與香港沒有引渡條約的臺灣,此後的行蹤難定,以至於無法確定他是死於臺灣還是加拿大。
時代的風雲一場接著一場,一些人在中央,一些人在邊緣,一些人早早的就退了場。呂樂的故事是上世紀香港社會的一個縮影,他的起家,其實來自於香港底層社會秩序的混亂和上層長遠規劃的缺失,故此乘風而起,當英國人注意到他時,其實也就是他失敗的開始,當產業轉移的浪潮拍向香港的時候,自然也不會容許呂樂或者是別的什麼類似人建立起類似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