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爭議
《八佰》作為疫情之後影院復工挑大梁的第一部電影,在8月14日迎來第一場點映。正如我們所知,這部電影經受了太多的磨難,而上映之後也必將倍受爭議。想要去談這樣一部電影,也是難上加難,點映四天,豆瓣和知乎兩大平臺的評論兩極分化。豆瓣裡提到最多的一句話是「塵歸塵土歸土,電影歸電影」,而知乎則抓住三觀不正歪曲歷史不放。激烈程度不輸幾年前的《戰狼2》。
逃向租界的人們
我只是個普通影迷,所以只想談談我對電影本身的一些看法。
早在1975年,臺灣導演丁善璽就以此題材拍了一部《八百壯士》,不過因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而《八佰》則對史實著墨不多,只是用字幕寥寥數語帶過,想來是管虎有意為之,讓大家更集中到四行倉庫保衛戰這件事情本身。
這件事情本身是什麼呢?
殺身成仁截圖
在電影裡,這423人,在我看來,他們不屬於任何黨派,只有一個名字,那就是中國人。這是一個民族在面對外來侵略時,所展現出來的鐵骨錚錚。而他們,用一種近乎自殺式的抵抗,目的也只有一個,那就是我以我血薦軒轅,來喚醒對岸的四萬萬同胞。至於所謂的「表演」和「作秀」那都是「他者」的看法,不是我們今天關注的範疇,我們只關心他們在為什麼而戰。
二、眾生相
如果試圖用一個詞來說明我看完的感受,那就是:慘烈。這種慘烈不只是無數血肉模糊的鏡頭表現出來的,而是通過對比。一邊是十裡洋場燈紅酒綠,另一邊是悽風冷雨生死一線,在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四天四夜,天堂和地獄同時出現在了人間。而這種對比,無疑牽動著身在其中的每一個人。
「地獄」和「天堂」同屏
彼時的他們是什麼樣子呢,他們或被動地捲入歷史洪流,如端午、小湖北、老算盤、老鐵、羊拐;或隔岸觀火,如不知亡國恨的「商女」、賭場老闆娘「榮姐」、混混「刀子」、教授、搭臺唱戲的戲班;也有熱血青年,如三個學生、楊慧敏;亦有遊走在中間地帶的如記者方興文等;兩個半小時的時長,展現如此多的眾生相,這部電影的野心可見一斑。但也因此暴露了電影的一些缺點,即個別人物塑造流於標籤化。
唐藝昕飾演 楊慧敏
比如張譯飾演的老算盤,從始至終都是一副貪生怕死的樣子,在消失了近一個小時之後,從電車上探出頭來,加入了群眾。這個人內心轉變的不明不白,其實是浪費了一個好演員;有同樣問題的,是姜武的老鐵和辛柏青的方興文,最後的轉變也有些莫名其妙。全片人物眾多,也成功地立起來了兩個人物,歐豪的端午和王千源的羊拐,兩個人都完成了最初的自私到以身許國的轉變。而僅僅出現了幾個鏡頭的鄭愷的陳樹生,以及以他為起點的殺身成仁的片段,則撐起了全片的高光時刻。至於其他人,基本都是工具人一般的存在,即劇情需要。
張譯飾演「老算盤」
當然,作為電影觀眾,我們無法要求一部電影在兩個多小時裡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然而問題既然存在,也得說出來不是嗎?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我們便不該吝惜自己的讚美,導演已經最大限度地試圖去塑造一個個有弧光的人物,不至於淪為一部沒有溫度,所有人都偉光正而沒有任何有跡可循的心理轉變,只有突突突的抗日神劇。這一點,像極了去年的《流浪地球》,的確有不足,但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人的確是在不斷進步。
三、白馬的隱喻
電影另一個閃光之處是作為戲中戲出現的趙子龍,總共出現了四次,兩次出現在小湖北對端午的想像中,分別是長坂坡銀鞍白馬面對曹軍的背影和孤身衝鋒;兩次出現也對應了四行倉庫面對日軍的現狀。另外兩次分別出現在戲臺和山東與端午的對話中,戲臺從《走麥城》換成《長坂坡》,也對應了隔岸的人們對這場保衛戰的態度;山東和端午的對話說的是關二爺是兄弟情義的象徵,但趙子龍卻是在保衛國家,(大概意思,原臺詞沒記住)潛臺詞就是,這場戰鬥無關小情,只重大義。
「小湖北」想像中的趙子龍
作為引子出現的白馬,則更是驚鴻一瞥,白馬象徵自由,而白馬前中後的處境,也正好對應了影片裡人物的心境。
四、總結
無論是被人詬病的管虎合影風波,或是電影是否應該還原史實的爭論,亦或是電影遭遇刪減很多地方顯得斷層,再或是所謂的「爛尾」,這些分歧的存在,其實更加印證了這部電影在中國戰爭電影史上的地位。正如梁啓超所言,成大事者,必譽滿天下謗滿天下,想來電影也應作如是觀。
片尾民眾的覺醒
總而言之,就目前看來,《八佰》也算是挑起了影院復工之後的大梁,是值得去影院走一趟的。
最後得提醒一句,這部電影可能不太適合小朋友觀看。因為筆者去看的場次,出現了很多家長帶著小朋友,看到血腥甚至屠殺的場景時,我也才意識到這是一部R級影片。當然,關於中國內地電影分級的爭論一直沒停過,只是筆者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家長朋友們,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