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 | 美是無所為而為的玩索

2021-02-19 美樹嘉文藝志

 





對一些人來說,知識只是秀露情趣的工具,但對於將生活本身視為一生最重要作品的人來說,藝術是純粹生命的自然流露,「不但善與美是一體,真與美也並沒有隔閡。」


作為中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朱光潛先生不僅學貫中西,文字更以平實質樸而深得人心。


文章摘自朱先生《談美》,討論「人生的藝術化」,這也是他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


——美樹嘉文藝志

回複數字「01」可得微信目錄

回復「轉載」可得轉載說明

藝術之美  人文之思    美樹嘉文藝志


朱光潛

現當代著名美學家、教育家、翻譯家

代表作《西方美學史》《談美》

慢慢走,欣賞啊

朱光潛

-

我在開章明義時就著重美感態度和實用態度的分別,以及藝術和實際人生之中所應有的距離,如果話說到這裡為止,你也許誤解我把藝術和人生看成漠不相關的兩件事。我的意思並不如此。

人生是多方面而卻相互和諧的整體,把它分析開來看,我們說某部分是實用的活動,某部分是科學的活動,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動,為正名析理起見,原應有此分別;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完滿的人生見於這三種活動的平均發展,它們雖是可分別的而卻不是互相衝突的。「實際人生」比整個人生的意義較為窄狹。一般人的錯誤在把它們認為相等,以為藝術對於「實際人生」既是隔著一層,它在整個人生中也就沒有什麼價值。有些人為維護藝術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納到「實際人生」的小範圍裡去。

這般人不但是誤解藝術,而且也沒有認識人生。我們把實際生活看作整個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時,並非肯定藝術與整個人生的隔閡。嚴格地說,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因為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的活動,無創造、無欣賞的人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詞。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正猶如同是一種頑石,這個人能把它雕成一座偉大的雕像,而另一個人卻不能使它「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

過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應有的美點。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其中全體與部分都息息相關,不能稍有移動或增減。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見出全篇精神的貫注。比如陶淵明的《飲酒》詩本來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人把「見」字誤印為「望」字,原文的自然與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喪失。

這種藝術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現。大而進退取與,小而聲音笑貌,都沒有一件和全人格相衝突。不肯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是陶淵明的生命史中所應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錯過這一個小節,便失其為陶淵明。下獄不肯脫逃,臨刑時還叮嚀囑咐還鄰人一隻雞的債,是蘇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應有的一段文章,否則他便失其為蘇格拉底。這種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當作一幅圖畫去驚讚,它就是一種藝術的傑作。

其次,「修辭立其誠」是文章的要訣,一首詩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於中然後形於外,不容有絲毫假借。情趣本來是物我交感共鳴的結果。景物變動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個性,物也有物的個性,這種個性又隨時地變遷而生長發展。每人在某一時會所見到的景物,和每種景物在某一時會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斷不容與另一人在另一時會所見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時會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毫釐之差,微妙所在。在這種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們可以見出生命的造化。把這種生命流露於語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於言行風採,就是美滿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濫,生活也忌俗濫。俗濫就是自己沒有本色而蹈襲別人的成規舊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顰眉,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東施沒有心病,強學捧心顰眉的姿態,只能引人嫌惡。在西施是創作,在東施便是濫調。濫調起於生命的乾枯,也就是虛偽的表現。「虛偽的表現」就是「醜」,克羅齊已經說過。「風行水上,自然成紋」,文章的妙處如此,生活的妙處也是如此。在什麼地位,是怎樣的人,感到怎樣情趣,便現出怎樣言行風採,叫人一見就覺其諧和完整,這才是藝術的生活。

俗語說得好:「惟大英雄能本色」,所謂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間有兩種人的生活最不藝術,一種是俗人,一種是偽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偽君子」則竭力遮蓋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詩說:「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藝術的生活就是有「源頭活水」的生活。俗人迷於名利,與世浮沉,心裡沒有「天光雲影」,就因為沒有源頭活水。他們的大病是生命的乾枯。「偽君子」則於這種「俗人」的資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倆。他們的特點不僅見於道德上的虛偽,一言一笑、一舉一動,都叫人起不美之感。誰知道風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藏了幾多行屍走肉?無論是「俗人」或是「偽君子」,他們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都缺乏藝術家在創造時所應有的良心。像柏格森所說的,他們都是「生命的機械化」,只能作喜劇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劇裡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藝術的。

藝術的創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賞,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對於一種言行常歡喜說它「好看」「不好看」,這已有幾分是拿藝術欣賞的標準去估量它。但是一般人大半不能徹底,不能拿一言一笑、一舉一動納在全部生命史裡去看,他們的「人格」觀念太淡薄,所謂「好看」「不好看」往往只是「敷衍面子」。善於生活者則徹底認真,不讓一塵一芥妨礙整個生命的和諧。一般人常以為藝術家是一班最隨便的人,其實在藝術範圍之內,藝術家是最嚴肅不過的。在鍛鍊作品時常嘔心嘔肝,一筆一划也不肯苟且。

王荊公作「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詩時,原來「綠」字是「到」字,後來由「到」字改為「過」字,由「過」字改為「入」字,由「入」字改為「滿」字,改了十幾次之後才定為「綠」字。即此一端可以想見藝術家的嚴肅了。

善於生活者對於生活也是這樣認真。曾子臨死時記得床上的蓆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門人把它換過才瞑目。吳季札心裡已經暗許贈劍給徐君,沒有實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鄭重地把劍掛在徐君墓旁樹上,以見「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風誼。像這一類的言行看來雖似小節,而善於生活者卻不肯輕易放過,正猶如詩人不肯輕易放過一字一句一樣。小節如此,大節更不消說。董狐寧願斷頭不肯掩蓋史實,夷齊餓死不願降周,這種風度是道德的也是藝術的。我們主張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主張對於人生的嚴肅主義。

藝術家估定事物的價值,全以它能否納入和諧的整體為標準,往往出於一般人意料之外。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輕的,也能看輕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時,他知道執著;在看輕一件事物時,他也知道擺脫。藝術的能事不僅見於知所取,尤其見於知所舍。蘇東坡論文,謂如水行山谷中,行於其所不得不行,止於其所不得不止。這就是取捨恰到好處,藝術化的人生也是如此。

善於生活者對於世間一切,也拿藝術的口味去評判它,合於藝術口味者毫毛可以變成泰山,不合於藝術口味者泰山也可以變成毫毛。他不但能認真,而且能擺脫。在認真時見出他的嚴肅,在擺脫時見出他的豁達。孟敏墮甑,不顧而去,郭林宗見到以為奇怪。他說:「甑已碎,顧之何益?」哲學家斯賓諾莎寧願靠磨鏡過活,不願當大學教授,怕妨礙他的自由。王徽之居山陰,有一天夜雪初霽,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小舟到剡溪去訪他,剛到門口便把船劃回去。他說:「乘興而來,興盡而返。」

這幾件事彼此相差很遠,卻都可以見出藝術家的豁達。偉大的人生和偉大的藝術都要同時並有嚴肅與豁達之勝。晉代清流大半隻知道豁達而不知道嚴肅,宋朝理學又大半隻知道嚴肅而不知道豁達。陶淵明和杜子美庶幾算得恰到好處。

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種作品,從倫理的觀點看,它有善惡的分別,從藝術的觀點看,它有美醜的分別。善惡與美醜的關係究竟如何呢?

就狹義說,倫理的價值是實用的,美感的價值是超實用的;倫理的活動都是有所為而為,美感的活動則是無所為而為。比如仁義忠信等等都是善,問它們何以為善,我們不能不著眼到人群的幸福。美之所以為美,則全在美的形象本身,不在它對於人群的效用(這並不是說它對於人群沒有效用)。假如世界上只有一個人,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動,因為有父子才有慈孝可言,有朋友才有信義可言。但是這個想像的孤零零的人還可以有藝術的活動,他還可以欣賞他所居的世界,他還可以創造作品。善有所賴而美無所賴,善的價值是「外在的」,美的價值是「內在的」。

不過這種分別究竟是狹義的。就廣義說,善就是一種美,惡就是一種醜。因為倫理的活動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賞與嫌惡。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討論倫理問題時都以為善有等級,一般的善雖只有外在的價值,而「至高的善」則有內在的價值。這所謂「至高的善」究竟是什麼呢?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本來是一走理想主義的極端,一走經驗主義的極端,但是對於這個問題,意見卻一致。他們都以為「至高的善」在「無所為而為的玩索」(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這種見解在西方哲學思潮上影響極大,斯賓諾莎、黑格爾、叔本華的學說都可以參證。從此可知西方哲人心目中的「至高的善」還是一種美,最高的倫理的活動還是一種藝術的活動了。

「無所為而為的玩索」何以看成「至高的善」呢?這個問題涉及西方哲人對於神的觀念。從耶穌教盛行之後,神才是一個大慈大悲的道德家。在希臘哲人以及近代萊布尼茲、尼採、叔本華諸人的心目中,神卻是一個大藝術家,他創造這個宇宙出來,全是為著自己要創造,要欣賞。其實這種見解也並不減低神的身份。耶穌教的神只是一班窮叫化子中的一個肯施捨的財主老,而一般哲人心中的神,則是以宇宙為樂曲而要在這種樂曲之中見出和諧的音樂家。

這兩種觀念究竟是哪一個偉大呢?在西方哲人想,神只是一片精靈,他的活動絕對自由而不受限制,至於人則為肉體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絕對自由。人愈能脫肉體需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動,則離神亦愈近。

「無所為而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動,所以成為最上的理想。這番話似乎有些玄渺,在這裡本來不應說及。不過無論你相信不相信,有許多思想卻值得當作一個意象懸在心眼前來玩味玩味。我自己在閒暇時也歡喜看看哲學書籍。老實說,我對於許多哲學家的話都很懷疑,但是我覺得他們有趣。

我以為窮到究竟,一切哲學系統也都只能當作藝術作品去看。哲學和科學窮到極境,都是要滿足求知的欲望。每個哲學家和科學家對於他自己所見到的一點真理(無論它究竟是不是真理)都覺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熱忱去欣賞它。真理在離開實用而成為情趣中心時就已經是美感的對象了。「地球繞日運行」「勾方加股方等於弦方」一類的科學事實,和《米羅愛神》或《第九交響曲》一樣可以攝魂震魄。科學家去尋求這一類的事實,窮到究竟,也正因為它們可以攝魂震魄。所以科學的活動也還是一種藝術的活動,不但善與美是一體,真與美也並沒有隔閡。

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

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趣豐富的,對於許多事物都覺得有趣味,而且到處尋求享受這種趣味。一種是情趣乾枯的,對於許多事物都覺得沒有趣味,也不去尋求趣味,只終日拼命和蠅蛆在一塊爭溫飽。後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藝術家。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覺得有趣味」就是欣賞。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於許多事物能否欣賞。欣賞也就是「無所為而為的玩索」。在欣賞時人和神仙一樣自由,一樣有福。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遊人說:「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麼可惋惜的事啊!

朋友,在告別之前,我採用阿爾卑斯山路上的標語,在中國人告別習用語之下加上三個字奉贈:

「慢慢走,欣賞啊!」

光潛

一九三二年夏,萊茵河畔


點擊下圖可得微信目錄



❤ 


爆款內衣已補貨,購買請從速


舒適得像忘了穿內衣的內衣

點擊下圖可查看詳情

長按上方二維碼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均可購買

❤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也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好書共讀《談美》朱光潛
    ----朱光潛  2、花宜清香,沒外為宜皎潔,春風宜溫和,秋雨宜悽厲。 ----蕭光潛  3、「生命」是與「活動」同義的,活動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義。人的實用的活動全是有所為而為,是受環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動全是無所為而為,是環境不需要他活動而他自己願意去活動的。在有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環境需要的奴隸;在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
  • 讀書筆記 朱光潛《談美》
    朱光潛(1897年-1986年),著名學者、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談美》是他寫於民國時期的一本小書,由淺入深、鞭辟入裡,系統地討論了美的本質、美與自然的關係,藝術欣賞的方法、藝術創作的方法等問題。無論是舞蹈欣賞,還是舞蹈編排,相信這本書都會對你有啟發。什麼是美?藝術等於自然?怎樣進行藝術欣賞?怎樣進行藝術創作?天賦有多重要?靈感如何獲得?朱光潛告訴你。
  • 美學大師朱光潛傾心談美
    《看花聽雨吹風》 朱光潛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孫珺)《看花聽雨吹風》包括兩部分內容:《談美》和《談美書簡》。《談美》是朱光潛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學理論體系的重要著作之一。該書滲透了朱光潛先生對藝術與人生關係的深刻體悟,其瑰麗思想在清新質樸的文字中緩緩流淌,被視為「科學性,普及性的經典之作。」《談美書簡》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書中,朱光潛就青年們普遍關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規律、美的範疇等一系列美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是初涉美學者學習美學知識的重要參考書籍。
  • 【讀後感】《談美》
    這是朱光潛老先生《談美》這本書中的最後一句話。讀之頗有感觸。我們的一生會面臨各種選擇,經歷很多迷茫的時期。而剛成年的自己也正面臨著選擇,經歷著迷茫。是追求有點飄渺的夢想,還是選擇穩定和踏實?是堅持自己的個性,還是努力變成大家都喜歡的人?也許這本書給了我答案。
  • 朱光潛《談美》:精於審美之人,往往有獨立的人格
    ——朱光潛01 「好看」與「不好看」「媽媽,你穿這個不好看。」鯨指著我腿上黑色的褲襪說。我感到驚訝,他不到四歲,開始知道審美,知道什麼叫好看什麼叫不好看了麼?「那媽媽穿哪個好看?」我故意逗他。他歪著腦袋,若有所思。他的語言又還不足以幫他做更多聯想。
  • 朱光潛先生提出了四個條件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朱光潛先生曾以給青年寫信的形式,就青年人正在關心或應該關心的事項,如讀書、作文、社會運動、愛戀等抒述意見。這些文章後來輯成《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 朱光潛談「美」
    臨摹成靈魂畫作文章作者:朱光潛 繪畫:丁融 1.依我看,美是物與心的融合。美感起於形象的直覺。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見出美。當外物原來是散漫混亂的時候,經過知覺的綜合作用,才能現出形象來。彩穗方華之一(局部) 宣紙設色2. 美與自然人們常常說的「自然美」有兩種意義。
  • 朱光潛丨談美
    文丨朱光潛  圖丨網絡最陶瓷編輯整理,版權歸屬原作者朋友:從寫《十二封信》給你之後,我已經三年沒有和你通消息了。你也許怪我疏懶,也許忘記幾年前的一位老友了,但是我仍是時時掛念你。在這幾年之內,國內經過許多不幸的事變,刺耳痛心的新聞不斷地傳到我這裡來。
  • 朱光潛談什麼是「美」
    來源  國際藝術大觀朱光潛(1897-1986),字孟實,安徽桐城人,現當代著名美學家。康德認為人心的構造是相似的,所以美的判斷,是主觀而又普遍的;黑格爾認為美是在個別事物上,見出「概念」或理想;託爾斯泰以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訓……哲學家們在同一種觀點的指引下,也是會出現不同的答案,這其中的問題在於,他們都太過於理性。藝術的欣賞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我們憑的是直覺,而不是理性地下判斷。依我看,美是物與心的融合。美感起於形象的直覺。
  • 267期 l 朱光潛: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美感與快感
    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美感與快感文 /  朱 光 潛朱光潛談美系列>【閱讀連結】260期 l 朱光潛: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261期 l 朱光潛: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262期 l 朱光潛:「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 索顏美燕窩精華凍乾麵膜
    中文名稱 :索顏美 英文名稱:SUOYANMEI索顏美燕窩精華凍乾麵膜以全新低溫冷凝乾燥技術,遇水鮮活,即配即用。
  • 朱光潛:讀李義山的《錦瑟》
    來源: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卷8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由復旦人文課fudan_renwen(諮詢電話:李老師13917693629 )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 朱光潛:真、善、美的需要必都得到滿足才可稱為「全人」
    這三種心理活動恰和三種事物價值相當:真關於知,善關於意,美關於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別真偽,尋求真理。人能發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趨善避惡,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動情感,就愛美,就歡喜創造藝術,欣賞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求知、想好、愛美,三者都是人類天性;人生來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備,人生才完美。朱光潛(1897年-1986年),筆名孟實、盟石。安徽桐城人。
  • 朱光潛:忙裡偷閒,對身心有極大裨益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玎璫朗讀音頻◆ ◆ ◆文 | 朱光潛原標題《談靜》前信談動,只說出一面真理。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顏,同一和聲,而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比方路邊有一棵蒼松,你看見它只覺得可以砍來造船;我見到它可以讓人納涼;旁人也許說它很宜於入畫,或者說它是高風亮節的象徵。再比方街上有一個乞丐,我只能見到他的蓬頭垢面,覺得他很討厭;你見他便發慈悲心,給他一個銅子;旁人見到他也許立刻發下宏願,要打翻社會制度。
  • 豆瓣8.8分,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每一封都值得深思
    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朱光潛先生,他在早年撰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中就有答案。這本書以書信的方式,結合文藝、美學、哲學、道德、政治等,給青年談論修養,指點迷津。
  • 朱光潛:我學美學的一點經驗教訓
    朱光潛(1897年-1986年)字孟實,安徽省桐城縣人現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 和青壯年朋友見面談心時,他們常問我,活到八十多歲了,一生都在學習和研究,有什麼值得一談的經驗教訓? 我首先談到的,總是勸他們要堅持鍛鍊身體。
  • 2021高三聯考作文「朱光潛三此主義」原題解析及優秀範文
    (60分)朱光潛先生在武漢大學任教期間,看到有些青年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一味煩悶、消沉, 提倡奉行「此身,此時,此地」的「三此主義」,即: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像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 朱光潛 | 像個大人一樣生存,像個孩子一樣生活
    「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