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談什麼是「美」

2021-02-22 丁克藝術






來源  國際藝術大觀

朱光潛(1897-1986),字孟實,安徽桐城人,現當代著名美學家。1922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1925年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致力於文學、心理學與哲學的學習與研究,後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教授,1946年後一直在北京大學任教,講授美學與西方文學。他的《談文學》、《談美書簡》等理論讀物,深入淺出,內容切實,文筆流暢,對提高青年的寫作能力與藝術鑑賞能力頗有啟迪。

有的人相信美是事物所固有的。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事物的美醜是與生俱來的,與觀者的看法無關。所以曾經有很多科學家,會去研究最美的顏色是紅色還是藍色;最美的形體是曲線還是直線;最美的音調是 G 調還是 F 調。但是關於「美」的各種判斷,各種定義,都會存在爭議,因為「美」沒有像「高」、「矮」或「長」、「短」那樣,有一個公認的評判標準,所以這樣的說法欠妥。一些哲學家認為,美是心的產物。康德認為人心的構造是相似的,所以美的判斷,是主觀而又普遍的;黑格爾認為美是在個別事物上,見出「概念」或理想;託爾斯泰以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訓……哲學家們在同一種觀點的指引下,也是會出現不同的答案,這其中的問題在於,他們都太過於理性。藝術的欣賞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我們憑的是直覺,而不是理性地下判斷。依我看,美是物與心的融合。美感起於形象的直覺。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見出美。當外物原來是散漫混亂的時候,經過知覺的綜合作用,才能現出形象來。

一是常態美。自然萬物本無真偽。真與偽是科學家們定義出來的概念,以便於思考的;自然也本無善惡,善與惡是倫理學家所分別出來,以規範人類生活的。同理,自然也本無美醜,美醜是觀賞者憑自己的情趣判斷出來的。自然界唯一固有的分別,是常態與變態的分別。通常「自然美」就是指事物的常態,「自然醜」就是指事物的變態。自然美的難,難在件件都合適。高低合適的,大小不合適;大小合適的,肥瘦或不合適。
自然美是許多最普遍的性質之總和,就每個獨立的性質說,它是最普遍的,但是就總和說,它卻不可多得,所以成為人們的追求與理想,為人稱之為美。二是藝術美。藝術的美醜和自然的美醜是兩件事,自然美可以轉化為藝術意義上的醜。比如,靈魂畫手可以把很美山水風景,臨摹成靈魂畫作;當然自然醜也可以變成藝術美,一個自然界生長的畸形的葫蘆,經過藝術家的點金之手,也許能變成傑出的畫作,所以藝術的美不是僅僅從摹仿自然美得來的。藝術的美,是事物現形象於直覺的一個特點,它的外形和實質融化成一氣,它的姿態與人的情趣交感共鳴。這種「美」都是人類創造出來的,而不是俯拾即是的,它是「抒情的表現」。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說:「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書。」 每個人手中都有一部字典,但最後用裡面的字編寫成書或詩詞歌賦,靠的是個人的才華和情趣。

除了上文所說的兩種意義,從美學的觀點看,「自然美」其實是個矛盾的名詞,能稱之為「美」的就不「自然」,稱之為「自然」的就還沒有成為「美」。如果你覺得「自然」美,「自然」就經過藝術化了,成為你的作品。美的欣賞也是如此,它也是把自然加以藝術化。所謂藝術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康德認為,審美判斷的第一契機,是審美主體放棄對於對象的功利性要求。一朵花,無論是開在別人家的院子裡,還是插在你家的花瓶裡,只要能欣賞,它都是一樣美。我們這裡討論的欣賞,是柏拉圖式的「愛情」,對於所愛者也只是無所為而為的欣賞,不帶佔有欲。

一方面,現實世界是有限制的,不容任意地自由行動。人不安於此,於是有種種苦悶厭倦。要消遣這種苦悶厭倦,人於是自架起空中樓閣。苦悶起於人生對於「有限」的不滿,幻想就是人生對於「無限」的尋求,藝術就是幻想的結果。藝術的功用,都在幫助人擺脫現實的羈絆與束縛,跳出到可能的世界中,去避風息涼。人愈到閒散時,愈覺單調生活不可耐,愈想在呆板平凡的世界中,尋出一點出乎常軌的偶然的波浪,來排憂解悶。所以藝術的需要在閒散時,愈顯緊迫。而另一方面,倘若沒有自然無意與人類有意的創造,欣賞也不知道從何談起。

一是想像。藝術創造需要想像,與哲學不同,它最忌諱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藝術家的腦裡,都要先翻譯成具體的意象,然後才表現於作品。具體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二是情感。藝術的任務是在創造意象,但是這種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飽和的。情感或出於己,或出於人,藝術家對於出於己者,須跳出來視察,對於出於人者,須鑽進去體驗。三是格律。在藝術方面,受情感飽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種格律裡面,是一種規範。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道德家的極境,也是藝術家的極境。藝術的創造活動中,「從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從心所欲」。凡是藝術家都要能打破這個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時候,才做到這種境界,可見循格律而能脫化格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四是摹仿。藝術上的摹仿,最重要的是傳達和媒介這兩個技巧。傳達需要手能從心,使筋肉所變的動作,恰能把意象畫在紙上或是刻在石上。這種筋肉活動不是天生自在的,需要刻意練習。例如寫字、作畫、彈琴等等,要有手腕筋肉的技巧。媒介是藝術傳達所用的工具。比如金石是雕刻的媒介,文字語言是文學的媒介。學一門藝術,就要學該門藝術所特有的學問和技巧。這種學習就是利用過去經驗,吸收已有文化,作為自己創造的基礎。

 

一個藝術家能否偉大,是受遺傳和環境影響的,但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機會。常人努力的方向,在於靈感的發掘,那是最容易顯出才華的地方。但靈感似乎讓人捉摸不透,希望它來時它偏不來,不希望它來時它卻驀然出現,有時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偶然在無意之中湧上心頭。靈感是潛意識中的工作,在意識中的收穫。它雖是突如其來,卻不是毫無準備。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你為創造所做的努力不會白費,在你沒有意識到的時候,靈感就自己跑上門了。 


美是藝術的,藝術雖與實際人生有距離,卻與整個人生無隔閡,因為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

反之,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的活動。


芥子園 

《芥子園畫譜》成書於清代,自此便風行了300餘年,毫不誇張地說:它是藝術名家的搖籃,可以快速培養藝術修養。

 

《芥子園畫譜》自出版三百多年以來,不斷拓展出新,歷來被世人所推崇,為世人學畫必修之書。在它的啟蒙和薰陶之下,培養和造就了無數的中國畫名家。

近現代的一些畫壇名家如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等,都從《芥子園畫譜》邁出了畫家生涯的第一步。稱《芥子園畫譜》為啟蒙之良師,一點也不過分。

 

齊白石把《芥子園畫譜》當做自己的啟蒙老師,他的回憶自述說,借來的書,用松油柴火為燈,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畫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園畫》,除了殘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釘成了十六本。

齊白石

《芥子園畫譜》施惠畫壇300餘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謂功德無限。何鏞稱此書「足以名世,足以壽世」,然也。

然而,300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萬變的今天,是不是已經過時了?

這個問題,由著名藝術家、現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徐冰先生來回答再恰當不過了。

徐冰2010年完成的《芥子園山水卷》的靈感,

就是來自於這本古老的教科書。

徐冰認為,這本書是中國繪畫的精華與濃縮,最代表中國文化和藝術核心,他說:

《芥子園畫譜》就是符號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種各樣的典型範式。人分幾群,獨坐看花式、兩人看雲式、三人對立式、四人坐飲式:一個人是什麼姿勢,兩個人是什麼姿勢,小孩問路是什麼姿勢,都是規定好的。

所以,藝術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樣記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組合描繪世界萬物。

中國畫講究紙抄紙,不講究寫生,過去都是靠臨摹,到清代總結出來,這些拷貝的範本分類、細化,變成一本書。

這就是為什麼《芥子園畫譜》是集中了中國人藝術的核心方法與態度的一本書。                                                                                           

在康熙年間,《芥子園畫傳》原版初集就已稀貴如金了,常人難睹其真容。清末時,芥予園舊版已毀廢,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芥子園畫傳》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發現。

山水卷畫論部分《畫學淺說》首頁,

字大行稀,絕對不用擔心看成近視眼。

書中較為系統介紹了中國畫的基本技法及繪畫、品畫的基本技藝。繪畫基本技巧介紹科學合理,淺顯明了,使初學者易領會、易臨摹。

畫譜內容豐富,薈萃中國歷代著名畫家模仿作品,為中國畫初學者最寶貴之畫譜寶庫。故此畫譜問世三百多年來,風行於畫壇,至今不衰。

對此傳世珍寶,我們竭盡全力,重新編輯出版了這本《芥子園畫譜》線裝彩頁版,希圖將其精髓盡現於您眼前。

全書主要分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樹譜、山石譜、人物屋宇譜、梅蘭竹菊譜、花卉草蟲翎毛譜之精華內容。除此之外,並附中國畫的繪畫技法、各名家畫論及經典畫作於其中,以饗讀者。

《芥子園畫譜》深入淺出,循循善誘,令人讀之如醍醐灌頂,頓開茅塞。

芥子雖小,可納須彌山。

《芥子園畫譜》的影響力猶如這枚小小的種子,攜帶著能量,飄散在各處,在每一個人心中種下一座須彌山。

《芥子園畫譜》是一套世間少有珍藏的藝術品;同時也是零基礎學者的入門教科書。不管是拿來欣賞,還是作為繪畫入門的書本,大家都應該看看這套書。


(點擊圖片可見大圖)

(點擊圖片可見大圖)

(點擊此行文字查看更多圖片細節)

《芥子園畫譜》

手工線裝彩色仿宣套裝全集共4冊

  無憂購買:

1、全國包郵,貨到付款,敬請放心購買;

  2、7天內無理由包退,15天內包換;

  3、如果收到的物品您不滿意,可聯繫寄件人處理。

  購買方式: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長按識別二維碼),填寫姓名、電話、收貨地址即可下單,這邊會儘快發貨,貨到付款。

相關焦點

  • 美學大師朱光潛傾心談美
    《看花聽雨吹風》 朱光潛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孫珺)《看花聽雨吹風》包括兩部分內容:《談美》和《談美書簡》。《談美》是朱光潛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學理論體系的重要著作之一。該書滲透了朱光潛先生對藝術與人生關係的深刻體悟,其瑰麗思想在清新質樸的文字中緩緩流淌,被視為「科學性,普及性的經典之作。」《談美書簡》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書中,朱光潛就青年們普遍關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規律、美的範疇等一系列美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是初涉美學者學習美學知識的重要參考書籍。
  • 好書共讀《談美》朱光潛
    說自然本來就美者也猶如說字典中原來就有《陶淵明集》和《紅樓夢》一類作品在內。這顯然是很荒謬的。 ----朱光潛----朱光潛  18、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蘊深淺和人的性分密切相關。深人所見於物者亦深,淺人所見於物者亦淺。比 ----朱光潛  19、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 ----朱光潛  20、看倒影,看過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陸地上遠看海霧,不受實際的切身的利害牽絆,能安閒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
  • 朱光潛《談美》:精於審美之人,往往有獨立的人格
    ——朱光潛01 「好看」與「不好看」「媽媽,你穿這個不好看。」鯨指著我腿上黑色的褲襪說。我感到驚訝,他不到四歲,開始知道審美,知道什麼叫好看什麼叫不好看了麼?「那媽媽穿哪個好看?」我故意逗他。他歪著腦袋,若有所思。他的語言又還不足以幫他做更多聯想。
  • 朱光潛丨談美
    文丨朱光潛  圖丨網絡最陶瓷編輯整理,版權歸屬原作者朋友:從寫《十二封信》給你之後,我已經三年沒有和你通消息了。你也許怪我疏懶,也許忘記幾年前的一位老友了,但是我仍是時時掛念你。在這幾年之內,國內經過許多不幸的事變,刺耳痛心的新聞不斷地傳到我這裡來。
  • 朱光潛談「美」
    臨摹成靈魂畫作文章作者:朱光潛 繪畫:丁融 1.美是什麼有的人相信美是事物所固有的。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事物的美醜是與生俱來的,與觀者的看法無關。所以曾經有很多科學家,會去研究最美的顏色是紅色還是藍色;最美的形體是曲線還是直線;最美的音調是 G 調還是 F 調。
  • 讀書筆記 朱光潛《談美》
    朱光潛(1897年-1986年),著名學者、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談美》是他寫於民國時期的一本小書,由淺入深、鞭辟入裡,系統地討論了美的本質、美與自然的關係,藝術欣賞的方法、藝術創作的方法等問題。無論是舞蹈欣賞,還是舞蹈編排,相信這本書都會對你有啟發。什麼是美?藝術等於自然?怎樣進行藝術欣賞?怎樣進行藝術創作?天賦有多重要?靈感如何獲得?朱光潛告訴你。
  • 朱光潛 | 美是無所為而為的玩索
    作為中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朱光潛先生不僅學貫中西,文字更以平實質樸而深得人心。文章摘自朱先生《談美》,討論「人生的藝術化」,這也是他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朱光潛現當代著名美學家、教育家、翻譯家代表作《西方美學史》《談美》
  • 紅燭薦讀14 | 《談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有些作品真有種讓人相見恨晚的感覺,一日突發奇想去看看朱光潛先生的《談美》。《談美》這本書雖不是鴻篇巨製,卻也小巧精悍,是朱光潛先生的名篇之一,集通俗與氣質於一體,讀來沁人心脾。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我們處在這個審美多元的時代下的人大部分沒有經過系統的美育。我們的審美觀念是有必要接受良好理論的洗禮的。美涉及到哲學分支下的美學理論,但又不囿於此。這本書不僅是學哲學的要讀的,學文學的,藝術的也是要讀的。
  • 267期 l 朱光潛: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美感與快感
    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美感與快感文 /  朱 光 潛朱光潛談美系列究竟怎樣才算「美」呢?一般人雖然不知道什麼叫做「美」,但是都知道什麼樣就是愉快。拿一幅畫給一個小孩子或是未受藝術教育的人看,徵求他的意見,他總是說「很好看」。如果追問他「它何以好看?」他不外是回答說:「我歡喜看它,看了它就覺得很愉快。」通常人所謂「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不僅是普通人如此,許多聲名煊赫的文藝批評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為一件事。
  • 豆瓣8.8分,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每一封都值得深思
    01談讀書常常看到各種青年人吸毒、涉黃、賭博的新聞,令人唏噓不已。朱光潛先生認為,人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可以寄託心神的東西,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那我們應該讀些什麼書呢?這個問題不可輕易回答。市面上常有各類書單,例如「青年必讀書十種」。這在旁人看起來近乎滑稽。因為以一個人的標準做一切人的標準,是一種錯誤的見解。
  • 朱光潛先生提出了四個條件
    朱光潛先生一向關心青年,他曾在國內擔任中等教師有年,夏丏尊先生說「他那篤熱的情感,溫文的態度,豐富的學殖,無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後赴歐洲,目的也就在謀中等教育的改進。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潛先生信首稱「朋友」,末署「你的朋友光潛」,實是一個終身願與青年為友的志士。
  • 朱光潛:我學美學的一點經驗教訓
    朱光潛(1897年-1986年)字孟實,安徽省桐城縣人現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 和青壯年朋友見面談心時,他們常問我,活到八十多歲了,一生都在學習和研究,有什麼值得一談的經驗教訓? 我首先談到的,總是勸他們要堅持鍛鍊身體。
  • 朱光潛:忙裡偷閒,對身心有極大裨益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玎璫朗讀音頻◆ ◆ ◆文 | 朱光潛原標題《談靜》前信談動,只說出一面真理。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顏,同一和聲,而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比方路邊有一棵蒼松,你看見它只覺得可以砍來造船;我見到它可以讓人納涼;旁人也許說它很宜於入畫,或者說它是高風亮節的象徵。再比方街上有一個乞丐,我只能見到他的蓬頭垢面,覺得他很討厭;你見他便發慈悲心,給他一個銅子;旁人見到他也許立刻發下宏願,要打翻社會制度。
  • 十點讀書丨《談美》,遵從內心,走向繁華
    十點讀書丨《談美》,遵從內心,走向繁華 2020-10-09 2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朱光潛 | 像個大人一樣生存,像個孩子一樣生活
    」 我們都知道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發現美的足跡。這也是美學大師朱光潛一生探尋的命題。 以下內容選自《朱光潛「美好人生」書系》之《談美:像個孩子》有幾件事實我覺得很有趣味, 不知道你有同感沒有?
  • 2019年翻過的那些書之二月輯—什麼是美?
    15、朱光潛的《談美》朱老沒有架子,讀他的書就像聽前輩講話一樣。我非常喜歡這種境界和風格。讀完一個最大的感受是,美就是自然,美就是協調,美就是平衡。美就是老子口中不可言說的道。近代實驗美學中講的顏色美,形狀美,聲音美加深了我對美的理解。這些美都建立在明顯的人的生理和心理基礎上。即美醜可能就是生理反應和心理反應的結果。協調穩定,平衡對稱,勞逸結合才是美的。
  • 2021高三聯考作文「朱光潛三此主義」原題解析及優秀範文
    請寫一篇文章,對朱光潛的觀點加以評說。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 800 字。總的來看,這是朱光潛不尚空談,著眼當代,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做學問,水平有高低,成就有大小,然而,除去大小、高低,三此主義是做學問唯一可靠的途徑。三此主義,是行動是至上者,沒有行動至上就不配是一個知識分子,就不配稱為民族和時代的良心。
  • 【讀後感】《談美》
    這是朱光潛老先生《談美》這本書中的最後一句話。讀之頗有感觸。我們的一生會面臨各種選擇,經歷很多迷茫的時期。而剛成年的自己也正面臨著選擇,經歷著迷茫。是追求有點飄渺的夢想,還是選擇穩定和踏實?是堅持自己的個性,還是努力變成大家都喜歡的人?也許這本書給了我答案。
  • 朱光潛:讀李義山的《錦瑟》
    來源: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卷8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由復旦人文課fudan_renwen(諮詢電話:李老師13917693629 )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 朱光潛:真、善、美的需要必都得到滿足才可稱為「全人」
    這三種心理活動恰和三種事物價值相當:真關於知,善關於意,美關於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別真偽,尋求真理。人能發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趨善避惡,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動情感,就愛美,就歡喜創造藝術,欣賞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求知、想好、愛美,三者都是人類天性;人生來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備,人生才完美。朱光潛(1897年-1986年),筆名孟實、盟石。安徽桐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