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總有最大密度的藍色》劇照
深焦:在著手創作的時候會不會覺得很有壓力呢?畢竟最果夕日的詩作在日本廣受好評,甚至有人說拍成電影會毀掉詩歌。
石井裕也:她的詩歌更多是在一個特定的年輕群體裡面非常流行,不過總體來說,沒有特別高的聲望或者地位。要在電影裡體會詩歌意境,這對你個人的領悟能力的要求就比較高。所以我覺得每個人對詩歌的接受、理解都會不一樣。理解詩歌,這就是這是非常個人化的一件事。所以,我的理解,我的感受,都會在我把詩歌融入電影的過程中有所體現。但是我不會擔心別人對這些詩歌的接受情況也許會和我不同,因為我對自己的感受是很確定的,所以個人化也沒有關係。
深焦:所以這意味著您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電影裡,但是觀眾們可以自己在其中尋找自己的解讀?這會有所不同的?
石井裕也:是的,這取決於觀眾自己。我之前的電影裡也試著給觀眾們留了很多思考的空間,讓他們自由地感受電影。尤其是這一次中,我不想給出一個明確地答案,但是我把領悟的能力交給觀眾。而他們自己如何理解電影,這對於我來說非常重要。
深焦:在這樣的改編過程中,您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麼呢?您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呢?
石井裕也:也許對於我來說最大的挑戰,就像我之前講的,有很多種接受和理解詩集的方式。但是我覺得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自己的觀點:我如何看待當下的東京。這就是全部的重點。這其中更多的是我向自己提出這些問題,然後自己回答他們。這個過程是我與自己的對話:去尋找我自己真正的觀點——我如何看待這些角色的呢?我又如何看待東京的?
深焦:所以對於您來說,詩人的或者詩集讀者對這些詩歌的解讀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您自己如何在電影裡詮釋您自己的想法?
石井裕也:是的,因為這是我自己的體驗,我不能替其他人去發聲。
深焦:這部電影是關於居住在東京的普通人的故事,你是如何收集這些都市生活的細節的呢?比如街頭藝人,和工友們的故事,他們是來自於詩集的嗎?還是您的日常觀察呢?
石井裕也:詩集裡並沒有這樣的人物和故事,他們是我在閱讀詩集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想到的形象和內容。
深焦:影片的剪輯非常自由,有活力,您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石井裕也:因為我是在把詩集改編成電影,所以結構上的邏輯性在剪輯過程中反而並不是很重要,而是電影的氛圍和感覺。 所以在剪輯過程中,我更多地遵循電影的感覺和氛圍,而不是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