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電影:基於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的影像記憶

2021-01-08 央廣網

電影《廬山戀》(1980)海報

電影《早春二月》(1963)海報

電影《小城之春》(1948)海報

電影《舞臺姐妹》(1964)海報

電影《柳如是》(2012)劇照

■楊海燕

江南文化是中國電影兩條文化脈絡之一

本文所謂「江南電影」,是指電影的取景地為江南,講述的是發生在江南的人和事,展現的是江南獨有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著名的電影學者倪震曾說:「中國電影中一直存在著兩條文化脈絡,一條是西北風情,另一條是江南文化。」較之雄渾蒼涼、大氣呵成的西北電影,「江南電影」更加溫婉、細膩,溫潤和諧、情景交融的詩化風格和天人合一電影母題恰恰就是江南電影的魅力所在。

綜觀百年中國電影史,從上個世紀20年代的《勞工之愛情》《西廂記》,到30年代的《春蠶》《野玫瑰》《漁光曲》《船家女》,40年代的《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東流》《家》《春》《秋》,50年代的《林家鋪子》《女籃五號》,60年代的《早春二月》《桃花扇》《舞臺姐妹》,70年代的《渡江偵察記》《春苗》,80年代的《廬山戀》《西子姑娘》,90年代的《菊豆》《畫魂》《紅粉》《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新世紀以後的《庭院裡的女人》《楠溪江》《歲歲清明》《柳如是》……江南電影宛若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顆瑰麗的明珠,光彩奪目、熠熠生輝。

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也是華語電影的源頭和根脈。最早的江南電影也誕生於上海,即為1922年在上海拍攝的《勞工之愛情》,導演為張石川,編劇為鄭正秋,兩人都是中國「第一代」導演的旗手人物,曾共同在上海創辦了明星影業公司,《勞工之愛情》便是由該公司出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上海孕育和發展了江南電影,並使其大放光彩,對國內的電影創作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

為什麼這麼說?

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從上海和江南特殊的地域關係談起。上海自古即為江南的一部分,近現代以來,上海逐漸成為獨領風騷的現代化大都市,成為遠離江南的一座文化「孤島」。當時身處上海的電影創作者,熱衷於將電影的取景地選擇在江南,一方面是因為文化的同脈同源,江南水鄉、亭臺樓閣、農舍田園,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另一方面,在摩登都市的各個影業公司和電影創作者眼裡,江南因為仍然保持著傳統文化特色和人文風貌,變成了一種「異域奇觀」,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

當時的上海活躍著一大批富有創作力的主流電影人,他們有的出生於江南,有的成長於江南,從小深受江南文化的影響,深諳江南之美,難捨江南氣韻,在創作中自覺地選擇江南題材,最典型的就是張石川、費穆、袁牧之、沈西苓、袁牧、卜萬蒼、吳永剛、孫瑜等。

此外,海派文化特質則是另外一個視角。海派文化雖然源自江南文化,但是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中西文化交融在一起,使得海派文化變得更加開放、獨立、包容。受此文化薰染的江南電影,較之其他電影,藝術生命力更加豐富,文化底蘊也更加深厚。

由此可見,上海成為「江南電影」創作的發源地並非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和時代的選擇。

江南電影帶有明顯的多元文化痕跡和印記

江南文化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極深,是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中原文化、民俗文化等於一體的多元文化的雜糅。因此,江南文化孕育的江南電影,也帶有明顯的多元文化痕跡和印記。

從影片的敘事空間和影像風格上來說,江南電影皈依了道家的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認為人與天地相通,所以一切事物的發展要順應自然規律,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如上文所言,在江南電影中,遠離紛爭的江南古鎮和魚水之鄉,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烏衣巷、烏篷船,細雨綿綿,煙霧空濛,溫潤、醇厚的謙謙君子生活於其間,寄情山水、遠離紛爭,只求心靈的自由與空靈,是天人合一的最和諧之狀態。

就電影的題材主題和人物性格而言,江南電影又擇取了儒家的天人合一。儒家認為人和天會發生感應,天賦予人吉兇禍福的存在,也賦予人仁義禮智的心性。從家國觀念和家庭倫理的角度來說,儒家強調長幼有序、尊卑有序,追崇「克己復禮」「發乎於情,止乎於禮」。受其影響,江南電影在影片的題材主題方面,突出展現宗法社會的綱常禮教與人性自由的矛盾、家國情懷與社會現實的矛盾、克己復禮與兒女情長之間的矛盾。從上個世紀30年代的《國風》《天倫》和《慈母曲》,到新世紀以後的《庭院裡的女人》《歲歲清明》……江南電影一直在探討江南小城的家庭倫理和民眾的精神生活,既有情與理的掙扎,也有理想和現實的困惑。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江南電影」也是追求儒家推崇的理想主義人格,即「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早春二月》中的蕭澗秋,《小城之春》中的戴禮言、章志忱,《畢昇》中的畢昇、《秋瑾》中的秋瑾、《畫魂》中的潘玉良、《歲歲清明》中的尹逸白……「江南電影」始終把人物形象的塑造與江南的文化融合在一起,追求至真至純的人格,幾乎每一部影片中都能找到儒家理想人格的代表。

為民族電影的國際化提供探索和實踐的可能

江南電影的文化根脈不僅體現在電影中天人合一的社會、自然圖景,呈現在人物對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理想人格的追尋,更體現在電影創作者對中和之美的中國傳統影戲觀和傳統民族審美情趣的繼承和發揚。

江南電影之所以成為中國電影學派的典型代表,是因為其擁有獨特的文化標識和美學符號,是中華民族審美情趣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人世俗情懷和凡塵詩意的寄託。從現代審美的角度來說,江南電影的精髓在於其展現的自然江南和人文江南的完美統一,既有山水自然的秀麗、寧靜,也有古鎮幽巷、亭臺樓閣的精巧、質樸,還有生活於其間的人的溫潤如玉、謙謙君子之風。

江南電影的文化價值,不僅體現於其鮮明的藝術特色,更體現於其飽含的江南地域(尤其是上海)特有的城市氣質和時代精神。上海作為江南電影的發祥地和近百年來的主要創作基地,其特有的城市精神、人文風貌和江南電影的創作融合在一起,引領了當代中國影視文化新風尚,同時,江南電影也為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蘊育發揮著不同尋常的作用。

作為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江南電影為上海民眾提供了鮮活的文化記憶,具有強烈的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作用。如前文所述,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很多民眾自己或父輩都來自江浙、皖贛等周邊地區。江南電影特有的空間風貌和詩化審美,亭、臺、樓、閣、院、林、橋、塔、寺、牆,一草一木都能夠引起帶著「鄉愁」的上海民眾的文化認同,而江南電影中的詩意、典雅、含蓄和細膩,尤其是濃烈的生活氣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人性、人的生存狀態的溫暖注目,也最能引起上海民眾的情感認同,是現代人家國情懷的理想皈依地。

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呈現出多元融合的發展局面。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就是說,只有保持了民族文化特性,才能使之具有世界意義。江南電影作為承載江南獨特的區域文化和傳統文明的電影流派,恰恰具有全球的文化適應性,能夠成為中國的「民族電影」,與其他各國的「民族電影」一起,推動世界電影的多元化格局。上海電影的國際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但是,上海電影如何在電影文化表達上更趨國際化,尤其是在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多元呈現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探索,而江南電影便為上海電影的國際化提供了探索和實踐的可能。(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本文為上海市社科規劃課題「新世紀中國都市電影哲學意味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電影文學》(2019年第14期)新世紀貴州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的認同建構
    [摘要]新世紀以來貴州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通過秀美自然景觀的詩意呈現、民俗風情的獨特展示、民族語言內涵的深入挖掘、特異的神話和民間傳說的展現等,集中表現出對民族文化身份的關注。在全球化和現代性的衝擊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逐漸被邊緣化,但是,大多數電影創作者藉助影像敘事,積極構建貴州少數民族的身份認同。
  • 土家族民俗事象的影像書寫與文化迷思——基於電影《1980
    土家族民俗事象的影像書寫與文化迷思——基於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的文本分析羅翔宇,彭 晨(湖北民族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摘要:人類進入媒介社會,電影為民俗事象通過影像敘事實現民族文化的現代傳播提供了有效路徑。但是,民俗事象在電影中的呈現也必然會受到電影敘事框架的影響和改變。
  •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在京舉行:密切同胞情感增進民族認同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在京舉行:密切同胞情感增進民族認同 「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是密切兩岸同胞感情、增進中華民族認同的精神紐帶。」張志軍在致辭中表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親望親好。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擴大深化兩岸文化領域交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和兩岸關係發展的內在要求。
  • 【給力熱點】從南斯拉夫到塞爾維亞:電影與國家認同
    該片已被列入聯合國遺產名錄,是人們直觀了解當時民俗、地理、歷史、政治、外交和景觀的珍貴影像資料。作為故事片,情節和細節的虛構當然司空見慣,但作為顯著的歷史重大事件和重要的標誌性人物,這部電影在不違背史實的前提下,為塞爾維亞人提供了輝煌往事的影像神話。    2.「一戰」後南斯拉夫國家認同的初步建立    20世紀初,巴爾幹半島興起將南部斯拉夫人聚集起來、成立一個新民族乃至新民族國家的呼聲。
  • 以用戶認同為目的,如何構建自循環的社區文化?
    群體的塑造與邊界:認同是社區的護城河 社會心理學家泰斐爾認為個體認同表示為對個人的認同作用,代表個體所具有的個人具體特點的主觀描述,是個體特殊的自我參照;社會認同表示為社會的認同作用,代表由一個社會類別的全體成員獲得的自我描述。 泰斐爾將社會認同定義為:「個體認識到他(或她)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
  • 粵海風 | 劉萍:論葛亮小說《朱雀》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在類似葛亮這樣有著多重文化經驗的作家身上,他們的寫作幾乎都要經曆書寫原鄉記憶、回望故土、追溯自身文化身份這樣一個階段。基於此,我們不由地會產生疑問:在這樣一個時代,對於他們而言,文化身份認同何以會成為一個如此顯著且共通的問題?英國文化研究學者斯圖亞特·霍爾認為:「文化身份是相對性的,是依據於站在哪個位置來做出界定的。」
  • 【論文分享】陶賦雯 : 被編碼的歷史記憶——透析二戰電影的影像繼承論
    其中二戰電影作為銀幕上的情感裝置、共情的文化記憶和戰爭史觀的承載者,通過影像編碼,形成了易於植入的「軟性意識形態」、充滿爭議的「歷史變形遺產」和指涉未來的「現實政治認同」。未來的二戰記憶將更多走向數字影像化躍遷,對「新戰爭史」的認知和繼承部分來自於對銀幕解碼的能力。
  • 你是幾代華人的集體文化認同——寫給金庸
    熟悉金庸的人都知道,這14字對聯,分別對應金庸的14部武俠小說連同金庸的武俠處女作《越女劍》一起,構築金庸的武俠江湖,不僅是幾代華人的共同文字讀物,幾十年華人影視劇作品的取材來源,更是幾代華人的集體文化記憶,集體文化認同。
  • 青年身份認同的「微」建構
    群體身份認同實現了自我身份認同從個體性向關係性的轉變,個體不再局限於自我意識或自我理解,而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受到群體共享的某些價值、意義和目標的影響,從中確認「我們」這一概念,並以此作為劃分「我們」與「他們」的身份界限。當群體發展到足夠穩定和成熟的時候,其內部會孕育和生長出體現群體價值、意義和目標的文化,其具體形態可能是共同的語言、信仰、風俗、記憶或儀式等。
  • 程振紅 | 穿越劇《步步驚心》中女主角的身份認同
    有論者指出,認同是「一種情感、態度乃至認識的移入過程」[1]也有人認為,認同就是「一個人將其他個人或群體的行為方式、態度觀念、價值標準等,經由模仿、內化,而使其本人與他人或群體趨於一致的心理歷程」[2]還有人從身份認同的角度,指出:「認同,即認為自我具有從屬於某個群體的身份。無論是對具有情感的個人,還是對作為文化載體的群體來說,正是這種對身份的確認( 認同) 將『我者』與『他者』區別開來。」
  • 黃鐘軍 | 臺灣私紀錄片的個體認同和公共表達
    不過,學者劉尋不太認同「私紀錄片」這種概念的命名,他更傾向使用「私影像」一詞,他在碩士學位論文《像一把刀子——中國「私影像」研究》一文中,認為私影像就像是一把刺入生活的利刃,「『私』首先意味著拍攝者本人的視角和出發點,意味著高度的個人性和『原點從自己開始』。
  • 唯物史觀視角下的文化傳承與文化認同關係
    如果在文化超越性作用過程中發展出了新的、積極的文化發展模式,就會產生新的文化認同,經過一系列更新和發展,重新回歸穩定狀態。在文化上,自在性和超越性之間的矛盾根源又是什麼?其根源就在於人自身的矛盾性。在這個問題的探究上,馬克思主義將人和文化結合了起來,無疑可以更為接近文化發展的本質和規律,也更有利於我們探尋文化認同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 《假面飯店》引發日本觀眾文化認同 東野圭吾在推理故事裡打出了情感牌
    以情感為核心的類型敘事,也許是類型化創作的一個最具潛力的方向。電影《假面飯店》改編自日本著名推理作家東野圭吾的同名小說,原作在日本本土的銷量已經突破400萬。電影由東寶公司製作,集合木村拓哉、長澤雅美、松隆子、前田敦子等眾多明星,在日本上映時票房和口碑都相當不錯。
  • 臺灣私紀錄片的個體認同和公共表達
    不過,學者劉尋不太認同「私紀錄片」這種概念的命名,他更傾向使用「私影像」一詞,他在碩士學位論文《像一把刀子——中國「私影像」研究》一文中,認為私影像就像是一把刺入生活的利刃,「『私』首先意味著拍攝者本人的視角和出發點,意味著高度的個人性和『原點從自己開始』。
  • 孫力珍(博士生):父權的式微與認同的焦慮——論張作驥電影中「真實臺灣」的在地性探析
    如果說張作驥電影中的「長輩」形象來自臺灣本省父輩的生存經驗,並象徵著傳統「父權」的式微與瓦解,那麼,其影像中的「父親」形象——大多是外省老兵——則遭遇了身份認同的困境與無根感的焦慮。這種認同困境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父親」責任的缺失與家庭位置的缺席。
  • 恩格斯、集體記憶、國家認同 | 2020年新聞傳播學六刊十大熱點之八&九&十
    「時間只允許我們報導最重要的和最突出的事件」——論《新萊茵報》的新聞時效[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0,27(S1):141-152+164.[9]吳璟薇.《新萊茵報》與馬克思的廣告思想——基於德國歷史與德文原版報紙的考察[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0,27(S1):153-162+164.[10]阿爾布瓦克斯. 論集體記憶[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歌仔戲與閩南族群認同
    內容摘要: 戲劇是移民社會族群認同的載體,移民族群認同亦影響著戲劇的形態、功能及傳播。臺從歌仔戲之發生看,日本侵佔時期閩南族群認同不再是臺灣閩南移民的主要心理與情感需求,歌仔戲在此時此境中產生,不僅是時代社會使然,也是由移民社會趨向定居社會時期臺灣閩南移民的文化需求。歌仔戲向閩南與東南亞的傳播以及閩南人的接受則從反向印證了歌仔戲承載的族群認同。
  • 曾慶香丨「飯圈」的認同邏輯:從個人到共同體
    這說明認同不僅包括自我認同,還包括他者認同。一切偶像崇拜都是一種他者認同。美國學者稱受眾對電影明星的崇拜為「愛慕式認同」,對電視名流的喜愛為「同情式認同」,對流行歌手的欣賞為「聯想式認同」。因而,於公於私,「愛豆」在競爭活動和資源爭奪中的勝利,既事關「飯圈」整個群體的榮辱,又關乎每個粉絲的自尊。因此,個人在某方面的自我價值感,源自其獲得的因這方面而組建的群體資格以及社會對此群體的積極評價。基於此,群體認同被界定為:個人對他/她從屬於特定社會群體的認知,且群體成員資格對他/她具有情感和價值意義。
  • 陳玫君導演:文化、民族與個人身份認同
    93年在美國成立電影工作室以來,繁華好萊塢的貧窮租客、作客美國的中國武僧、二戰時期東亞著名的影星,都是她影視作品的主人公。在講述這些人的故事的過程中,她不斷探索著一個問題:文化、民族和社會如何塑造人的自我認知,並引導人對多重身份產生認同。
  • 文化戰爭新前沿:性別自我認同
    這個問題就是「性別自我認同」:其定義是人類最準確的性別劃分並非依據其生理性別,而是他們自我感知的性別,可能是男、女或者男女之間。在美國和其他國家很多自由主義盛行的大學校園,所有學生佩戴「稱謂徽章」已經成為了一種正統做法,這些徽章會表明其喜好的稱謂,例如他、她,如果他們認為自己是非二元性別、流性人或諸如此類,則會希望被稱為「他們」「ze」「hir」或一系列新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