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如果只能選一位戈達爾的繆斯的話,人人都會同意是Anna Karina。但你要我選那位對新浪潮運動都舉足輕重的女演員的話,我是要選Jean Seberg的。
茜寶在《筋疲力竭》裡貢獻了怎樣的一個形象呢?貼住頭皮的碎短髮,條紋T恤隨意地套在傘裙裡,偶爾戴上窄窄的貓眼墨鏡以及平頂呢帽;更妙的是她還時時袒露著一副猶疑的神情,讓觀眾對她在懦弱以及反叛間遊走不定的掙扎格外寬容。它們合在一起,才成立了獨屬於Jean Seberg的優雅脆弱少年感。
Jean Seberg的一生充滿了戲劇化的轉折,雖是不得已的政治緣由而旅居在法國,但是她卻奇蹟般地以一個美國小鎮女孩的身份,向全世界科普了何謂「法式不經意時髦」。而她作為style icon的特殊性還在於,並不僅僅是影響了我們普羅大眾,還影響了其他也可被稱為繆斯的女演員們,並成就了她們各自最為靈動的一面。
以時尚輻射力來說,我毫不意外她會成為Virginie Viard獨自執掌Chanel後的首秀靈感來源。
不好意思,原諒我有一點滯後,不過時隔半年,我依然想討論一下Chanel SS2020的屋頂大秀。嚴格來說,這一季的核心致敬對象是新浪潮電影。在我看來,這一系列的單品有太多可圈可點之處,譬如輕鬆時髦的斜紋軟呢連體褲,譬如丹寧布的大面積運用,低跟T字涼鞋以及Jean Seberg標誌性的條紋元素。
CHANEL Spring Summer 2020
整個系列呈現出一種輕鬆慵懶的氛圍,完美詮釋了為何時隔半個多世界,那些新浪潮電影繆斯們,還會成為現代人心中的一個時尚執念——那是一種活潑而自由的著裝精神,有著青年人打量世界的好奇,摒棄千人一面,崇尚自我表達。
這一季campaign還是由Kristen Stewart來拍攝的
正好今年她主演的《茜寶》上映,感嘆這是一個冥冥之中的閉環,CHANEL挑中的人都有著微妙的相似性
其實這也恰恰說明了自1960年開始,時尚與電影在法國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彼此法國的商業電影深受好萊塢製作風格的影響,重視畫面的精良以及嚴絲合縫的敘事技巧遠甚於文本表達,這就造成了,它們成為了一部部空洞乏味的「產品」,而非「作品」。
戈達爾在巴贊主辦的《電影手冊》裡以影評人的身份激勵抨擊此類電影以及整個工業體制。但直至1959年,《筋疲力竭》的問世,才讓觀眾們也感受到,他所倡導的「作者電影」到底是什麼樣子。在這部電影裡,實景拍攝展現了巴黎日常生活風貌,Jump Cut的剪輯手法大量運用,無關緊要的敘事部分都被一筆帶過,影片節奏加快,而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卻在故事中得到了全面闡述。
這樣新鮮有趣的電影,當然會引起轟動。而同一時期,特呂弗拍攝了《四百下》,裡維特拍攝了《巴黎屬於我們》…… 自由散漫的作品前赴後繼出現,帶領著法國影人們投入了新浪潮運動的懷抱。
之所以交代得這麼詳細,並不僅僅是為了複述電影史。
請問《電影手冊》的編輯們,是唯一抗拒大電影製片廠的先驅者嗎?一個有意思的事實是,Gabrielle Chanel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做過類似的事了。
1931年,米高梅的大亨製片人Samuel Goldwyn在結識了Chanel女士後,就萌生了讓她來為電影擔任服裝設計的想法。當時Gabrielle Chanel在巴黎康朋街的第一家店已經客如雲集了,整個歐洲的女性都渴望在手腕上纏上N°5香水的味道。Samuel Goldwyn認為,香奈兒能用她對優雅、時髦的審美來改變當時好萊塢銀幕上珠光寶氣的浮誇景象。
而Gabrielle抵達洛杉磯之後,也的確招攬到大批擁躉,Greta Garbo親自到車站迎接她,Marlene Dietrich成為了香奈兒的絕對擁躉。
香奈兒女士和電影的第一次結緣,貢獻給了《Tonight or Never》,在這部戲中,Gloria Swanson扮演的是一位成功的歌劇明星。Gabrielle為她設計了典雅而精緻的裝束,比如開場亮相時的交叉領黑色禮服,比如印花連體褲,這些精彩的服裝隔著將近一個世紀再看,你也覺得依然透露著雋永的時髦,而且完全展現了一位明星該有的考究著裝以及審美情趣。
其實在這部戲拍攝時,Gloria Swanson還秘密懷孕了,所以服裝設計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遮掩她的發胖,務必要讓觀眾們看不出端倪。
香奈兒女士花了大量心思來揣摩該如何用剪裁和面料來巧妙襯託Swanson的體態,最後出來的效果,一襲簡潔的著裝就讓女演員順理成章地成為畫面中的焦點。
可惜的是,這與好萊塢的奢華風氣太背道而馳了。好萊塢,是一個有著根深蒂固的產品式邏輯的地方,影評家們認為Gloria Swanson的服飾不夠戲劇化,無法對觀眾們造成視覺衝擊力。
但我覺得這些影評倒不是造成Gabriella放棄好萊塢的決定性因素,真正的問題是,她從來都不打算去做「大老闆」手下的打工仔,她有自己的事業野心和規劃,不需要行規那一套來束手束腳。
總之,Gabrielle很瀟灑地為這一年的電影之旅畫上了句號。
這無疑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因為巴黎,才是能夠真正理解香奈兒所推崇的率性自由的地方。
三十年代,法國也開始了有聲電影的製作,香奈兒女士逐步與本土影人有了更多的合作。比如在1938年,她為《霧港》設計著裝。考慮到這部電影在劇本創作之中就瀰漫中一種詩意悲觀的氛圍,Gabrielle特意讓女主角Michèle Morgan只著最簡單的貝雷帽以及一件亮面雨衣。
這是電影中最為華彩的段落,Michèle Morgan身不由己地陷入到男性對她的渴慕而發生的爭鬥中,她美麗脆弱,但又堅定地主動追求愛情。如影片名中的「霧」與「港」一樣,是疲憊現實與海市蜃樓的彼此映照。
簡潔合身的服飾並沒有遮掩她的這份美麗,反而使她成為銀幕上最為閃耀的存在。這也能很好地表達香奈兒化繁為簡的優雅美學。
Jean Renoir是在法國電影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他對景深鏡頭的系統運用堪稱教科書,影響了一代影人們對場面調度的理解。而他的代表作《遊戲規則》的服裝設計則由Gabrielle Chanel一手包辦。
我自己也認為這是香奈兒女士貢獻出的最精彩的一部costume design。在一個由鬧劇來諷刺和揭示上流社會荒誕虛偽面目的群戲中,服裝是最能迅速定位每一位演員所代表的階層形象的工具。
《遊戲規則》,1939年
在這部戲裡,貴族夫人們的穿衣風格都很能代表她們各自的個性。例如Christine穿著高雅的黑色長裙,領口和袖口用細細的白緞帶固定。另一位Geneviève則穿著更為華貴的金色刺繡禮服裙,睡袍上還有皮毛裝飾。而點睛之筆的地方是戶外狩獵時的粗呢獵裝,這些來源於英國貴族們的周末休閒男裝本就是Chanel設計中重要的靈感來源,它們為女性活動留出了更大的空間,確保舒適隨性。此時將這些夾克運用到電影中,恰如其分地展現出「上層階級」的日常生活圖景。
狩獵裝兩手插兜的姿勢,和Gabrielle Chanel的照片如出一轍
60年代法國電影開始革新,除了《電影手冊》編輯們為代表的新浪潮流派,Alain Resnais為旗手的左岸派影像風格也在同一時期出現。時年已經70歲的香奈兒女士受邀為他的電影《去年在馬裡昂巴德》設計服裝。
《去年在馬裡昂巴德》,1960
Delphine Seyrig
左岸派的電影極度重視文學性,甚至哲學層面上的思考才是這些導演們來拍電影的根源驅動力。比如Alain Resnais就是一個在劇本中就習慣性安排一切的導演,細節到每一處布景的擺放、人物在某一畫面中該用什麼樣的手勢。唯獨在服裝設計這方面,導演將決定權全部交給了Gabrielle Chanel。
最後出來的結果,也沒有辜負導演的期望。香奈兒完全理解Alain Resnais在現實與想像中反覆切換、解構敘事順序的拍攝手法。她為女主角Delphine Seyrig安排的衣服,都是經典的小黑裙,或者雪紡方領連衣裙,體現了20年代電影女明星的摩登與優雅。
這條黑色雪紡裙被稱為"La Chiffon",CHANEL高級定製禮服
這些刻意簡潔的衣裙放在宏大華麗的電影場景中,顯示出一種極端的反差感。觀影中會覺得畫中人精緻,又有超現實般的神秘縹緲感,這在完善影像風格、傳達創作者意圖方面,是一個絕對的加分項。
而當攝影機切換到近景時,你能看到香奈兒標誌性的蕾絲與珠寶在Delphine Seyrig的身上,展示出溫和高雅的效果,波光粼粼,使人無法自拔地沉醉其中。
難怪Delphine Seyrig自己拍完電影後,從此衣櫃就被Chanel所承包了。
也是因為《去年在馬裡昂巴德》的成功,後來的新浪潮電影導演都鼓勵女演員們在拍攝電影時用自己衣櫃中的日常著裝來代替傳統戲服,試圖打造一種更為隨性自然的風格。而這些法國女演員們本身就都是香奈兒的常客,所以在這一時期的銀幕上,你能看到香奈兒的經典作品大規模出現。
比如,Delphine Seyrig在1968年參演了特呂弗的《偷吻》,有一個著名的段落是她穿著華麗又不失優雅的聚會裝扮衝進香奈兒在康朋街的門店,隨手拎鞋試穿,還指名道姓地讓男主角幫她拿一雙黑絲緞鞋尖的經典雙色高跟鞋。風情萬種的模樣將年輕的小員工迷得失魂落魄,完全忘記自己的「臥底」身份了。
香奈兒的另外一名「骨灰粉」則是Jeanne Moreau,她與香奈兒女士本身就私交甚篤。1959年拍攝《危險關係》時,乾脆貢獻了衣櫥加服裝設計師,一起用Chanel來打造一位蛇蠍美人。
插播一句,《危險關係》可能是史上被翻拍次數最多的一部「禁書」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都有四五部,質量良莠不齊,共同的特點是每個版本、每一位女性主角都是影史上豔驚四座的大美人。1959年Roger Vadim執導的這個版本,我覺得相對「高級」,可能是黑白片的魅力加成,但最有可能的還是Chanel的出現,讓Jeanne Moreau這一版的冷酷貴婦顯得極為現代、優雅自持,所以反轉才來得更有衝擊力。
當然,提到黑色電影,提到蛇蠍美人,最經典的一部莫過於《通往絞刑架的電梯》了。與一般的冷豔毒婦不同,Jeanne Moreau在這部電影裡並不是對大局均籌帷幄的形象。相反,畫外音時時刻刻都在強調她的焦慮、對戀人遲遲未歸的不安與懷疑。
所以,當看到穿著翻領斜紋軟呢套裝的她在街頭遊走時,你能感受到這個女人是在用優雅著裝來努力撐住自己搖搖欲墜的精神,路人可能覺得她是一個自言自語的瘋子,但觀眾們都能體會到她的心碎。
我非常喜歡《通往絞刑架的電梯》,所以CC標準收藏推出這部電影的紀念版時,我連花絮都看完了。在2005年的採訪裡,Jeanne Moreau依然穿著與電影如出一轍的黑白套裝,搭配J12腕錶回憶這部戲的拍攝過程:導演Louis Malle當時只是一個新人,這部戲甚至是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長片,而Jeanne Moreau已經是出道十年的成名演員了。Louis Malle在見她的第一面時除了絮叨故事,就是告知如果她接戲,則不會有司機/妝發/造型等等一切人員。所以,香奈兒女士屬於義務幫忙。
2005年,78歲的Jeanne Moreau接受採訪
穿著仍是經典的CHANEL風格
不過,Gabrielle Chanel其實也不是第一次扶持新人了。我判斷她也熱愛電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對很多影人都盡過提攜之力。
香奈兒女士可能是第一個發掘到Robert Bresson的光影魅力的人。早在1932年,她就邀請這位未來的先鋒派導演為她的臻品珠寶「Bijoux de Diamants」系列拍攝宣傳照片,充分發揮Bresson在構圖和燈光方面的獨特才華。
就是這套,我對CHANEL高級珠寶產生興趣的緣由
現在知道了來龍去脈,更,覺得消費有理有據,要堅持不懈
她還將義大利導演Luchino Visconti引薦給了Jean Renoir,前者從Renoir的導演助理做起,一直到成為新現實主義電影的開宗立派人物。Luchino Visconti後來邀請她為女演員Romy Schneider包辦造型,出演《Boccaccio '70》裡自己導演的那部分。
Luchino Visconti出身貴族,此片又講的是一對坐擁財富頂層的年輕夫妻的故事,自然對電影中所有展示奢華的細節都挑剔至極。至於為什麼找香奈兒女士來做形象設計?因為「香奈兒甚至不必向我提出建議,就自然地讓我明白了一切……她不同於其他的服裝設計師……她塑造的優雅不僅悅目,更加賞心。」
這是一部難得的香奈兒參與的彩色片,所有細節都被放大到高清之後,你能看到這簡直從頭到尾都布滿了香奈兒的元素。斜紋軟呢套裝搭配同塊料子的禮帽,地上隨意擺放著菱格紋手包以及N°5香水,雙色鞋再加上堆疊在胸前的珍珠項鍊——每一件都可被稱為timeless,每一樣我們都了今日還在擁去店裡搶購。
另一套提花衣裙也很絕,長tunic套在半裙外,開衩極高的兩側在走路間會自由擺動,露出絲綢印花襯裡。無論Romy Schneider是哪種姿態,都顯得婷婷嫋嫋,性感嬌俏。
之所以能洋洋灑灑列舉這麼多資料,也都是我受到「Inside CHANEL」第二十八章《嘉柏麗爾·香奈兒與電影》的啟發,再回頭融會貫通地一一串聯之前看過的電影,才驚覺到原來香奈兒女士早在銀幕上留下了這麼多蛛絲馬跡,和那麼多電影愛好者視為高山仰止般存在的影人們有著緊密的合作。
作為電影+Chanel的雙重粉絲,寫這篇文章的感覺非常暢快,也在經典的回溯中一次次領略到香奈兒的魅力,它的摩登、時髦以及雋永都被刻入膠片之中,在時光的流逝中早已成為「經典」的終極注釋。
至於香奈兒女士,她作為costume designer,戲服做得準確、服務於劇情又完善了影像風格。而她本人的故事,對於電影又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人們會一遍遍地在銀幕上複述她的故事,她的人生劇本,就是對女性魅力的至高讚揚。
看完了文章之後,我強烈建議大家再去小程序觀賞一下《嘉柏麗爾·香奈兒與電影》,很短,但製作得趣味橫生。
「Inside CHANEL」已經更新了二十九個篇章了,最新一章的主題講述的是香奈兒與舞蹈的關係,最近就要發布了。
直接點開這個微信小程序就能觀看最新篇章,也可以從頭補課,從各個角度發掘品牌的隱藏秘密。
我自己徜徉往返了好幾個來回了,那種能串聯起來知識碎片,了解整個邏輯體系的快樂,甚至遠甚消費本身呢!(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