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記憶與路標(21)
聖母教堂與阿伯拉爾的悲情春天裡的一場大火,讓人們的目光又投向了巴黎。大火燒了整整14個小時,驚慌的人們目瞪口呆,束手無策,眼看著著名的尖塔和木屋頂煙飛灰滅。巴黎聖母院的大火是全人類的心痛。
我曾多次去聖母院參觀,聖母院裡的祭壇、迴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都令我流連忘返。但更讓人驚豔的是建築本身的壯麗。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整整180多年。歐洲許多著名的教堂,都經過了一百多年甚至數百年的營建過程。這是需要多麼大的耐力、多麼用心的虔誠啊!聖母院正面雙塔高約69米,後塔尖約90米,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它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雨果說:「這座古老的紀念碑的每一面,每一塊石頭,不僅是歷史,國家,而且是科學和藝術史的一頁。」
站在聖母院門前的廣場,觀摩教堂前立面的雕刻,走進教堂的大廳,都會油然而生肅穆的感覺,多少令人驚嘆的歷史故事也令人回眸。
1163年巴黎聖母院奠基之前,這裡是聖母教堂。它就建在聖母教堂的原址上。在此之前,聖母教堂也是巴黎很有影響的一座教堂。著名的巴黎大學起初就建在聖母教堂的旁邊。
巴黎大學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1150-1160年天主教修士在聖母教堂建立的大學。英國第一所大學牛津大學就是1167年從巴黎大學回到英國的師生建立的。尚波的威廉(William of Champeaux)是該教堂學校第一位為人所知的校長,他在聖母教堂的一座修道院發表的演講,促成了一場知識運動。1103年,阿伯拉爾來到巴黎,發表了一系列著名的演講,使得學生紛至沓來,巴黎從此成為法國最受歡迎的學術中心之一,他也因此被視為巴黎大學的創始人之一。
在中世紀的哲學家中,這位阿伯拉爾也是一位極有影響的人物,被人們稱為是才華最高的哲學家之一。不過,使他著名的不僅由於他的學說和才華,而且更由於他與愛洛伊絲的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阿伯拉爾與愛洛伊絲之於法國人,就像羅密歐與朱麗葉之於英美人那樣家喻戶曉。這對生活在中世紀的情侶給世人留下一個哥德式的離奇故事。在中世紀所有愛情故事中,唯有他們用激情、希望、絕望和痛苦寫就的長篇敘事詩具有雙重悲劇色彩,打動了一代又一代人。他們那文辭流暢、內涵深刻的拉丁語通信和阿伯拉爾自傳《我的災難史》也成了法國愛情史上最早的標誌性作品之一。
阿伯拉爾(Pierre Abelard)生在法國布列塔尼的一個貴族家庭。他和當時的許多貴族青年一樣,渴望著知識和教育。在20歲的時候,他隻身到巴黎求學。當時的巴黎是歐洲文化活動的中心,這裡的學校聚集著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學青年,充滿了自由和獨立思考的氣氛。阿伯拉爾進了正在建造的附屬於聖母教堂的學校,與5000名來自歐洲各地的講拉丁語的學生一道學習講演術和辯論術。阿伯拉爾年輕好勝,風度翩翩,出語機智幽默,善於獨立思考,常常和人發生辯論。他敢於藐視教會權威,批評當代名家,每每使同學們感到震驚。有一次競和老師發生了激烈的爭辯,結果被趕出巴黎。
阿伯拉爾先後在巴黎近郊的默倫和科貝爾設校自成學派,開始教學生涯。他講授邏輯,並在講學期間抨擊過去的師長與同窗,為教會所仇視,迫使他再度流浪。流浪期間,他曾前往拉昂,在安塞姆指導下學習神學,然而他對安塞姆也有所批評,認為他只是長於辭令的頑固守舊者:「他長於辭令,但言之無物,更乏推理能力;他燃火時,使滿室烏煙燻人,卻不能使之大放光明。」此舉引起安塞姆的學生不滿,遂向未曾讀過神學的阿伯拉爾辯論對《聖經》的看法;阿伯拉爾花了一天的時間研究聖經,次日用標準評論方式解說《聖經》。此舉再度使教會當局不快,認為他未讀過神學,有無照解經之嫌。阿伯拉爾被迫離開拉昂。
阿伯拉爾繼續在各地遊學,鑽研神學和哲學的知識,不久之後便又回到巴黎,在他曾求學過的聖母教堂的迴廊裡建立了自己的學校,講授哲學、神學和辯證法。他思想敏銳,更敢於反對教會、《聖經》和信仰的權威。他針對奧古斯丁的名言「我信仰而後才理解」,提出「理解才能信仰」。他指出使徒教父們包括奧古斯丁也會有錯誤,《聖經》的手抄本也會有錯誤,所以,「在學問上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堅持經常的懷疑。……由於懷疑,我們就驗證;由於驗證,我們就獲得真理。」
阿伯拉爾的魅力、口才和精神使他成為一代名師,成為了當時歐洲最受歡迎的導師。他聰明、博學、雄辯、迷人,喜歡自我陶醉,自我標榜,說自己是"地球上唯一一個有威望的哲學家"。一時間,他名聞四海,學生們蜂擁而至,從者如雲,據說有幾千名學生來追隨他學習。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其中有穿戴華貴的法蘭西貴族,有披著長皮鬥篷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有頭著皮帽、腳踏長靴的德國人和波蘭人,也有黝黑而機敏的義大利人和披黑袍的削髮增。每天早晨,教堂的鐘聲敲響時,他們紛紛走出家門、小客棧和旅店,湧向講演大廳。一位助手在地上鋪上乾草,學生們席地而坐,傾心聆聽老師優美的言辭,在屈膝支撐的木板上做筆記。每次上課都持續六七個小時。著名哲學史家梯利說:「他有奇異的才能,是當時聲名顯赫的教師。」他的墓志銘上寫著:「高盧的蘇格拉底」,「一個多才多藝的、精細的、敏銳的天才」。
幾年之後,阿伯拉爾的朋友阿貝·福拉奎斯在寫給他的一封信中說:「羅馬將她的子弟送給您教導,……沒有距離、山谷或路途能阻止青年從世界各地奔向您。英國的青年渡過危險的海峽群集到您的課堂上,西班牙、法蘭德斯、德國各地也來了許多學生,他們對於您心靈的力量讚不絕口。我說,不但所有巴黎的居民,就是最遠的法國人都渴望聆聽您的教誨,幾乎沒有一種學科的學者不能從您而學。」
1115年,阿伯拉爾36歲的時候,他被任命為聖母堂的參事。也就是在這時,他結識了愛洛伊絲並深深愛上了她。阿伯拉爾和愛洛伊絲的羅曼史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愛情故事之一。
愛洛伊絲是一位聖母教堂參事福勒伯特的侄女,她不僅美貌動人,而且是一位才女,聰明機智,學識淵博,聰慧過人,不僅掌握了拉丁語,後來還諳熟希臘語和希伯來語。兩人一見傾心,很快就陷入熱烈的愛情之中。當時愛洛伊絲17歲左右,阿伯拉爾約37歲。他給她寫情詩,她回他以情書,兩人完全沉浸在愛河裡。阿伯拉爾要和愛洛伊絲結婚,但她懇求他不要為了兒女私情犧牲了他的輝煌前程和生活上的獨立。不過,由於阿伯拉爾的堅持,他們逃往布列塔尼並秘密結婚,並生有一子。
不久後,愛洛伊絲為了阿伯拉爾的前途(如果結婚就沒法當神學院的院長)否認這樁婚姻,此舉遭到局外人誤會。愛洛伊絲的伯父福勒伯特以為阿伯拉欺騙其侄女感情,懷疑阿伯拉爾想要拋棄愛洛伊絲。於是,他收買了阿伯拉爾的一個僕人,在夜裡乘阿伯拉爾熟睡之機鑽進他的臥室,殘忍地把他閹割。不過,做惡的人,出賣他的僕人和福楊伯特的一個幫兇,後來遭到逮捕,被刺瞎雙眼並閹割。福勒伯特隻身逃出巴黎,他的財產被沒收充公。
在羞辱和絕望之中,阿伯拉爾當了修道士,愛洛伊絲當了修女。此後的10年裡,阿伯拉爾和愛洛伊絲兩人天各一方,默默地過著隱修的生活,其間連書信往來也沒有。
不過,雖遭此不幸,阿伯拉爾的名望絲毫沒有受到影響。當地隱居一年之後恢復講學時,仍然和以前一樣聲名顯赫。但是禍不單行,他的激進的思想早就引起教會的不滿,譴責迫害接踵而來。他被放逐到一所修道院,他的著作被當眾焚毀。後來,他又被迫到荒無人煙的地方過隱士生活。然而他的隱居地被人發現了,學生們成群結隊地聚集到他這裡,坐在他的身旁。他在哪裡落腳,學生就跟隨到哪裡,為了同他接近,甚至願意在窮鄉僻壤結廬而居。他們的感情使這位流亡者得到慰藉,他把他的避難所叫做「帕拉克利特」,這個詞含有安慰者的意思。
最後,阿伯拉爾到布列塔尼的一所修道院當院長。這是一個十分貧窮的地方,院裡的僧侶是一群粗野、淫蕩、不守教規的鄉下人。
時隔10年以後,阿伯拉爾與愛洛伊絲又見面了。現在,阿伯拉爾把愛洛伊絲當作"我的教妹而不是我的妻子"。在悽慘的放逐生活中,使阿伯拉爾唯一感到慰藉的是愛洛伊絲的一片深情。雖然他們天各一方,但頻繁的書信往來把他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這些著名的書信專誠熱情,既是優美的文學作品,也是撫慰他們那受到重創的心靈的良劑。這對情侶的兩地書熱烈、坦率,滿紙柔情、多少辛酸,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他倆的的通信後來彙編成《阿伯拉爾與愛洛伊絲的情書》。該書英譯者毛爾頓說:「阿伯拉生時為倫理學家,偉大的領袖,著述甚多,現在早已遺忘了。他的哲學家的名譽,也死去了——但是他的情書還活著。」
在隱居期間,阿伯拉爾還寫作了著名的自傳《我的災難史》。當這本自傳的抄本傳到愛洛伊絲的手裡時,她給他寫了如下的回信,也許這是歷史上最優美誠摯、最感人肺腑的情書之一:
致她的老師,也是父親,她的丈夫,也是兄弟;他的使女,也是女兒,他的妻子,也是姊妹:致阿伯拉爾,愛洛伊絲。我的愛人,偶然得見您寫給朋友的一封信,我相信沒有人讀了它或是聽了它而不落淚。它重新喚起了我全心的悲傷。……為那位一直護衛您的神明,為基督的緣故,以他和您的使女的身份,我們懇求您不時給我們來信,把您所遭遇種種絕望的事告訴我們,至少您還擁有我們與您共享悲歡……。
最親愛的!所有的人都知道我為您所失去的是什麼。我服從您的命令,改變了我的習慣和心志,為了表示您是我的心靈和肉體的唯一擁有者。我所追尋的,既不是婚姻的保證,也不是豐盛的嫁妝。假若妻子的名份顯得更加神聖和合法,那麼朋友這個字眼對我則更甜美。甚至,如果您不介意,姘婦或情人之名對我更甜蜜。我願請神為證,即使奧古斯都君臨世界,讓我做他的皇后,把整個世界獻給我主宰駕馭,對我來說,亦不如做您的情人更為幸福和尊榮。在王者和智者中誰能與您並享盛名?那個王國或城堡不急欲見您?我問,當您公開露面時誰不急於看您一眼?什麼樣的少婦痴女會不渴望見到您,在您出現時不熱情洋溢呢?那麼,貴婦或皇后能不嫉妒我的歡樂和我的臥榻嗎?……
我肯求您注意我的要求,至少借著您所書寫的話語賜給我您那甜美的影像。從您那裡我應得到更多,我願為您做一切事情。我只是一個少女時,被誘導而受到皈依修道院的苦楚。這並不是出於對宗教的奉獻,而只是因為您的命令。我不會期待從神而來的賞賜,因為盡人皆知我並沒做什麼配得上神愛。
為此,在神的名下,您奉獻了您自己。在神的面前,我請求您,不論您用任何方法,請您借著那慰藉的書信,回到我的身邊。
阿伯拉爾在悽涼的修道院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是愛洛伊絲的深厚情懷給他安慰和希望。
但教會仍沒有放棄對他的迫害。1141年,一位叫伯納德的教土又以異端的罪名指控阿伯拉爾,並在一次宗教會議上通過譴責他的決議。阿伯拉爾忍無可忍,便決意親自去羅馬為自己申辯。但他已心力交瘁,健康受到嚴重推殘,在途中一病不起,幾個月後便去世了。愛洛伊絲得到他的死訊後,立即給羅馬教廷寫了一封信,並最終等到了對阿伯拉爾贖罪卷。
愛洛伊絲在阿伯拉爾去世後又活了22年。她成為教會中地位最高的女修道院院長之一,她的虔誠精神和廣博學識贏得了人們的尊敬,並先後建立了6所附屬女修道院來接納日益增多的見習修行者。她的聰慧和管理才能在事業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補償,隨著時間的流逝,終究「消弭了所有激情,尋找到內心的寧靜」。當她居住的修道院關閉後,她就移居到阿伯拉爾在荒漠中建造的避難所帕拉克利特。愛洛伊絲死後,人們按照她生前願望,把他和阿伯拉爾葬在一起。傳說埃洛伊絲的遺體一放入墳墓,阿伯拉爾就張開雙臂擁抱她。
後來,兩人遺骨被遷到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中,與巴爾扎克、莫裡哀、王爾德、普魯斯特等人一起靜靜地安息。在他們的墓上,矗立著一座哥德式的建築,環繞著現代的鐵欄。據說,許多熱戀中的情侶,都要到他倆的墓地上獻上一捧鮮花,祈求著對愛情的守護。
————————————
武斌,祖籍山西盂縣,1953年生於遼寧撫順一個礦工家庭。小學六年級畢業,就遇到了「文革」,胡亂念了一年初中,16歲就做工去了。八年之後,考入南開大學哲學系,實實在在讀了四年書,幸遇恩師車銘洲教授指點,確立了學術道路的小目標。混跡於哲學、社會學、歷史學和博物館學等領域,出版過各種書籍數十部,拿的出手的不過三五部,其中《現代中國人——從過去走向未來》被翻譯成阿拉伯文在科威特出版;6卷本《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史》自認為是安身立命之作;2卷本的《絲綢之路全史》入選2018年度30本中國好書;《文明的力量——中華文明的世界影響力》入選2019年9月中國好書。此外,還寫點散文和辭賦,以為文字遊戲。
大學畢業後,多年在遼寧社會科學院以學術研究為業,後來到瀋陽故宮博物院當了八年院長,期間還兼任過許多名譽性的虛職。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上海師範大學絲綢之路研究中心研究員、黑河學院遠東研究院客座教授。
還在讀書和寫作,總覺得還應該寫點更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