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國洪:放棄百萬高薪回鄉 帶村民種紅薯奔小康

2020-12-26 人民網貴州頻道

10月26日,思南縣塘頭鎮平坦寬闊的芭蕉大壩上,鄧國洪正帶領上百名務工群眾搶抓時節收紅薯。他說:「在外闖蕩20多年,沒料到如今回鄉當起農民,種起紅薯。」

46歲的鄧國洪,皮膚黝黑,穿著樸素,看上去像一個地地道道的莊稼漢。但塘頭鎮政府幹部卻介紹:「他厲害著呢!不僅是一名退伍軍人,還是從深圳回來的年入數百萬元的創業者。」

「年入百萬元的深圳老闆,為何跑到窮山村種紅薯?」記者好奇。

「我是土生土長的芭蕉村人,回來,是為了心中的家鄉情懷。」性格直爽的鄧國洪坦言。

1995年,初中畢業的鄧國洪到廣東韶關參軍,退役後,20多歲的他並未返鄉工作,而是隨戰友到深圳闖蕩。

深圳是改革開放最前沿,而在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的老家思南,鄉親們依舊在有限的土地上種植玉米、紅薯。鄧國洪說:「我從小就討厭幹農活,曾發誓不回老家。」

2003年,鄧國洪瞄準商機開始創業,在深圳開辦一家五金製品廠。短短幾年,工廠由小變大,從弱變強,成為擁有40餘名工人,年利潤上百萬元的企業。

在外闖出名堂,鄧國洪也想過為家鄉做點事,但從未動過返鄉發展農業的念頭,直到他結識思南老鄉張誠。

張誠是思南縣三道水鄉周寨村人,在外創業成功後,2018年回鄉投資興建紅薯粉加工廠,帶動村民種植紅薯增收脫貧。一次偶然的機會,鄧國洪與張誠在深圳碰面,聊起家鄉發展前景,聽聞張誠正在老家領著鄉親們發展紅薯產業,堅定了他返鄉創業、反哺家鄉的決心。

去年3月,鄧國洪返鄉後接手張誠在芭蕉大壩上流轉土地發展的800畝紅薯基地,拉村民入夥成立思南民惠農牧有限公司,先後投入上百萬元租土地、購設備,走上返鄉種紅薯之路。

回到家鄉,鄧國洪終日奔走于田間地頭,每天早上6點就得驅車前往周邊村寨接工人來基地上班。

鄧國洪決定返鄉種紅薯,就連生活在芭蕉村的父親都站出來反對,村裡人也議論紛紛,十分不解:「老闆當得好好的,日子過得舒坦,何必跑回來受累?」

鄧國洪卻只是笑笑說:「大家世世代代種地,卻世世代代受窮,我就不信這麼好的地產不出好效益!」

過去種植紅薯,一畝地最多產2000斤左右。而鄧國洪種植的雙高紅薯,一畝產量可達6000斤,收入達3000元。並且有張誠的苕粉加工廠做後盾,銷路完全不用愁。

連日來,天氣轉晴,鄧國洪每天忙著組織工人加班加點搶收紅薯。他說:「每天都有上百名工人在基地務工,一天就要支付近萬元工資,今年預計勞務支出一百多萬元。」

鄧國洪的紅薯基地,不僅讓芭蕉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還為周邊村寨村民提供就業增收渠道。邵家橋鎮先鋒村村民田呂平就已連續在基地上了10多天班,每天工作8小時可收入80元。

返鄉種紅薯,悠悠赤子情。鄧國洪說:「能為家鄉脫貧攻堅事業貢獻一點力量,能為父老鄉親找到一條增收路子,比在外面賺多少錢都開心。」(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聰)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相關焦點

  • 我在廣東奔小康丨小小竹條,大大夢想!「蒸籠姑娘」帶領村民致富奔康
    在這位「蒸籠姑娘」的帶領下,當地村民通過加入她成立的合作社,重新拾起竹編非遺技藝,靠著這項傳統技藝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兒時情懷捨棄安穩生活回鄉創業沈美娟出生在羅定泗綸鎮楊綠村,竹蒸籠給她的兒時記憶留下深刻印象。
  • 年銷黏玉米千萬棒 帶領村民奔小康
    在平房區哈達村,說起小康生活,村民們就要談到玉米,就會提到村婦聯主任趙金榮,就會想到她總結的帶領村民種玉米奔小康的成功經驗。22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趙金榮結識了浙江來哈收玉米的客商,在幫人代收的過程中,趙金榮看到了南方人對北方玉米的青睞,便決定投資加工速凍黏玉米。俗話說「萬事開頭難」。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會昌:產業興道路暢 增收致富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會昌:產業興道路暢 增收致富奔小康 2021-01-14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韋蘭:代表有擔當 村民奔小康
    韋蘭:代表有擔當 村民奔小康 2020-11-17 2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紮根在大陸 助力奔小康」:臺灣父子涼山深處種出成片橄欖綠
    2020年是脫貧攻堅全面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如東:我和我的家鄉 攜手同奔小康
    家鄉的小康,離不開每一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奮鬥。連日來,記者行走在江蘇如東的田野鄉間,喜看農村新變化,聽老鄉說「我和我的家鄉」的小康故事。他們的小康之路或許有千條萬條,異曲同工的是他們的奮鬥之旅中,總是懷著濃濃的家鄉情結。小康承載初心,而他們與家鄉父老鄉親攜手共奔小康的情懷,是最樸素的初心表達。
  • 趙麗穎《幸福到萬家》帶你奔小康,達康書記加盟,網傳男主是羅晉
    趙麗穎《幸福到萬家》帶你奔小康,達康書記加盟,網傳男主是羅晉 前段時間趙麗穎正在拍攝愛奇藝的迷霧劇場推出的十二集短劇《誰是兇手同時,這也是一部關於女人成長、精準扶貧奔小康的故事。而在幸福生孩子大出血之際,萬善堂組織村民獻血救了幸福一命。
  • 放棄百萬收入,回村種葡萄?他說,不後悔!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為此,我們將開設「百姓風採·小康秀」專欄,一起聽身邊讓我們感動和銘記的百姓故事。3年前,何文勝「棄商從農」回到家鄉佛山三水中社村,投入鄉村建設。有人說他傻,放著百萬收入不要,跑到村裡搞事情。「對,我就是來村裡搞事情的。」
  • 「土坨坨」成致富「金疙瘩」,安嶽「紅薯妹妹」種的它曾「走進...
    成立資陽首個家庭農場帶動村民種紅薯致富 1982年出生的黃曉豔,是安嶽縣周禮鎮救星村人,作為資陽市尤特薯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長,她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紅薯妹妹」。「17歲時,我就跟隨父親到廣元做紅薯加工,主要從事紅薯收購和粉條加工工作。」談起黃曉豔初次接觸紅薯的契機,她記憶猶新。
  • 【十三五 我們一起走過】企業帶老鄉 共同奔小康
    【十三五 我們一起走過】企業帶老鄉 共同奔小康 2020-09-29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美家美戶」奔小康
    「以前垃圾成堆、汙水成河,惡劣的環境讓村民苦不堪言。現在可不同嘍,與城裡沒啥兩樣,白天有保潔,晚上有路燈,空氣好、心情好,精神也好。」靈璧縣朱集鄉湖光村自強突擊隊隊員李雪興奮地說。如今走進湖光村,一條條硬化道路貫穿全村,主幹道全部安裝太陽能路燈,綠樹果園大棚交接,全村實現綠化亮化、淨化美化,村民風趣地說,我們這是「美家美戶」奔小康。湖光村的變化是我省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鄉村環境好不好、美不美,事關民生福祉,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
  • 「大團蜜露桃」開摘忙 合作社模式助銷帶村民奔小康
    其實,曾當了近30年村支書的她,帶領大家一起種桃致富的信念始終不變初心仍在,至今她還活躍在村民中間。過去幾十年,她不僅自己帶頭,她還希望能發揮村裡黨員和黨支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實現規模化種植。到2007年,合作社率先成立黨支部,從此形成了「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示範經營模式。
  • 「只要人勤快,生活就能奔小康」
    由於窮,龍年文的大女兒高考考上了大學,家裡拿不出學費,女兒主動放棄學業外出打工,在親友的勸說下,一年後回到學校復讀,高考再次考上本科院校,親友幫她湊齊了學費,這才完成了學業。 回憶起窮日子,龍年文感慨地說,每每看到別人家蓋新房、買新車,心裡非常難受,「常常在心裡責問自己為什麼沒有本事掙錢。」
  • 建陽:鄉親「幫幫團」助力脫貧奔小康
    3月25日一大早,建陽區童遊街道水尾村村民張貴友的茶樹菇棚裡,一片忙碌景象。黨員張貴興、張旺美與其他十餘名村民一起,熟練地將調配好的培養液導入套袋裡,並用一條條細繩捆綁好放入箱子。另一側,張貴友與妻子將製作好的茶樹菇菌袋,整齊碼放在菇架上,開始了今年茶樹菇的種植之旅。
  • 田間林中紅白黃 共同富裕奔小康
    田間林中紅白黃 共同富裕奔小康 2020-08-27 1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90後小夥放棄高薪工作,回鄉悄悄做了一件事,火了!
    然而,回鄉創業後,在調動同鄉鄉賢關係、聯繫同僚的時候,歐陽烈擁有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熱情。歐陽烈回鄉的第一件事,是要讓鄉裡的人認識自己,「闖鄉村」獲得鄉裡人的認可與「闖大城市」獲得陌生人的認可,同樣不容易。認知從活動開始。他決定在村裡舉辦一場徒步活動,邀請外鄉人回鄉徒步體驗,調動鄉民們展示特色活動。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張剛:腿傷仍在堅持 領著...
    作為國網寶雞供電公司選派到扶風縣天度鎮下寨村的第一書記,張剛在駐村扶貧的三年時間裡,放下身段當農民,放棄城市駐農村,腿傷三次仍在堅持,硬是帶領鄉親們克服地質條件差、基礎薄弱的缺陷,走出拔窮根、奔小康的脫貧路。
  • 廣安嶽池縣:邁開大步奔小康
    70歲的宋光壽說,如今他家的土地承包出去有分紅,自己種點蔬菜,加上政策幫扶,每年有兩萬多元的收入。宋光壽的家改變了,嶽池縣26857戶貧困戶的家也改變了。嶽池是百萬人口大縣,2014年,精準識別貧困村28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26857戶89968人,貧困發生率8.9%,貧困村、貧困人口數量分別居四川省第2位、第17位,在我市均居第一。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 行唐西城仔的紅薯、紅谷、紅薯茶給村裡掙了不少錢
    生活在乾淨整潔的環境中,村民們的心情越來越好,而最讓他們高興的是工作組帶來了脫貧的希望,讓他們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曙光。  西城仔村有223戶、753人,耕地1500多畝,其中坡地、旱地1000多畝,以前主要種植玉米,輔以小麥、穀子、紅薯等作物,基本靠天吃飯,產量低,收入少。駐村工作組結合該村的實際情況,結合當地土地特點,確定了發展小米和紅薯深加工產業。
  • 小康路上她力量|傳唱20年!這首《種茶歌》唱的是她故事
    在近20年的時間裡,李丹和她創立的茗皇茶成功帶動當地村民積極投身茶葉種植,脫貧奔小康。放棄城裡優渥條件返鄉創業學財務管理專業的李丹,大學畢業便被分配到一家國企工作。在李丹返鄉之前,村民們也進行過很多嘗試,但都沒有像茶葉這樣給生活帶來如此大的變化。「在以前,村民們嘗試過種桉樹和各類水果。但始終擺脫不了看天吃飯的局面,致富變得更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