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思南縣塘頭鎮平坦寬闊的芭蕉大壩上,鄧國洪正帶領上百名務工群眾搶抓時節收紅薯。他說:「在外闖蕩20多年,沒料到如今回鄉當起農民,種起紅薯。」
46歲的鄧國洪,皮膚黝黑,穿著樸素,看上去像一個地地道道的莊稼漢。但塘頭鎮政府幹部卻介紹:「他厲害著呢!不僅是一名退伍軍人,還是從深圳回來的年入數百萬元的創業者。」
「年入百萬元的深圳老闆,為何跑到窮山村種紅薯?」記者好奇。
「我是土生土長的芭蕉村人,回來,是為了心中的家鄉情懷。」性格直爽的鄧國洪坦言。
1995年,初中畢業的鄧國洪到廣東韶關參軍,退役後,20多歲的他並未返鄉工作,而是隨戰友到深圳闖蕩。
深圳是改革開放最前沿,而在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的老家思南,鄉親們依舊在有限的土地上種植玉米、紅薯。鄧國洪說:「我從小就討厭幹農活,曾發誓不回老家。」
2003年,鄧國洪瞄準商機開始創業,在深圳開辦一家五金製品廠。短短幾年,工廠由小變大,從弱變強,成為擁有40餘名工人,年利潤上百萬元的企業。
在外闖出名堂,鄧國洪也想過為家鄉做點事,但從未動過返鄉發展農業的念頭,直到他結識思南老鄉張誠。
張誠是思南縣三道水鄉周寨村人,在外創業成功後,2018年回鄉投資興建紅薯粉加工廠,帶動村民種植紅薯增收脫貧。一次偶然的機會,鄧國洪與張誠在深圳碰面,聊起家鄉發展前景,聽聞張誠正在老家領著鄉親們發展紅薯產業,堅定了他返鄉創業、反哺家鄉的決心。
去年3月,鄧國洪返鄉後接手張誠在芭蕉大壩上流轉土地發展的800畝紅薯基地,拉村民入夥成立思南民惠農牧有限公司,先後投入上百萬元租土地、購設備,走上返鄉種紅薯之路。
回到家鄉,鄧國洪終日奔走于田間地頭,每天早上6點就得驅車前往周邊村寨接工人來基地上班。
鄧國洪決定返鄉種紅薯,就連生活在芭蕉村的父親都站出來反對,村裡人也議論紛紛,十分不解:「老闆當得好好的,日子過得舒坦,何必跑回來受累?」
鄧國洪卻只是笑笑說:「大家世世代代種地,卻世世代代受窮,我就不信這麼好的地產不出好效益!」
過去種植紅薯,一畝地最多產2000斤左右。而鄧國洪種植的雙高紅薯,一畝產量可達6000斤,收入達3000元。並且有張誠的苕粉加工廠做後盾,銷路完全不用愁。
連日來,天氣轉晴,鄧國洪每天忙著組織工人加班加點搶收紅薯。他說:「每天都有上百名工人在基地務工,一天就要支付近萬元工資,今年預計勞務支出一百多萬元。」
鄧國洪的紅薯基地,不僅讓芭蕉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還為周邊村寨村民提供就業增收渠道。邵家橋鎮先鋒村村民田呂平就已連續在基地上了10多天班,每天工作8小時可收入80元。
返鄉種紅薯,悠悠赤子情。鄧國洪說:「能為家鄉脫貧攻堅事業貢獻一點力量,能為父老鄉親找到一條增收路子,比在外面賺多少錢都開心。」(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聰)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