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輕食,生活方式,主廚小辛的環球美食紀錄。點擊↑關注公眾號,觀看更多好吃、好玩的食物內容。
《小辛的森林廚房》第一季
[面朝大海,關心糧食與蔬菜]
高清版本請優酷搜索 [小辛的環球美食]頻道
(一)身土不二
今年中秋回家。四年沒在家過中秋,工作的第一年,在北京的第五年,回家了。吉林已經很冷,霜還沒下,滿山的葉子青黃不接,距離最美的時候,還有十天。
家裡的餐桌上照舊是肉菜、燉菜為主。沿著輝發河(輝發,契丹語,意為往來無禁)跑步,不知是風,還是冷,臉上起疙瘩。
想起冬天和我媽一起去家旁邊的市場買菜,我覺得我的耳朵要凍掉了。我媽說,你不適應家裡的冷了。
可我是東北人啊!我的老家樺甸冬天最低溫度可是零下三十六度啊!
可我還是東北人嗎?我在北京四年,在澳大利亞半年,在天津、鎮江小半年。我現有生命中的五分之一,是在鄉土之外度過的。而且,在本鄉本土的生命,已經趨於平緩,未來幾十年,也頂多是在每年大雪紛飛的時候,和著春運的人流一起,在老家作短暫的停留。
「身土不二」。
大乘佛經裡的一句話。常被韓國人奉為行為準則。
我很不好意思地借用。因為我在中國語彙裡找不到一個這樣有古意的詞彙來表達這種對故土文化的敦厚崇重。
可能,因為中國人都希望逃離家鄉,去大城市飛黃騰達吧!
[白菜地]
[時蔬豆腐卷]
[玉米燒]
[松煙肉桂威士忌]
(二)有什麼用?
有什麼用?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好處?我為什麼要做?
我們甚至都意識不到這些拷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痕跡。因為我們已經太熟稔於心。
當偶然成為習慣,習慣就成了你人性的一部分。
中國變得快。鄉土中國的傳統拋在後面,資本主義的糟粕請進來。
出任CEO,贏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戲話說的多了,人們都快相信了。
所以很多事就顯得很沒用。
為什麼要讀一首詩?為什麼要去雪地裡走一走?為什麼要在太陽出來的時候去長椅上坐一下午?為什麼要買一份蜷縮在角落的菜農的剩的蔬菜?
我們生活在一個世俗的社會。沒有宗教的清規戒律,輕鬆自在。
但我們丟掉了靈性的生活,欣喜地擁抱著壞品味。
(三)就像堂吉訶德般的
我拿起木槍,向著風車般的巨人發起進攻。
成功註定是困難的。
從做Zing的那一天開始,身邊的朋友就都善意的提醒,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麼?你靠什麼活?
事實是,我沒什麼商業模式。我靠周一到周五工作的工資活。
擺在中國年輕人面前的似乎有兩個極端。要麼是朝九晚五「好像這輩子沒真正活過似得」活,要麼是激情創業「好像遍體鱗傷我也相信這是命運的獎賞」。
可大多數的我們,畢業,海投簡歷,參加校招,筆試面試,一輪輪,找到了現在這份工作。之後每天擠地鐵上班,中午吃又貴又難吃的外賣,晚上回家已經七八點,簡單收拾完,就得睡覺了。日復一日。
可這並不代表我們老氣橫秋,不代表我們單調乏味。
平淡的生活才是大多數人都在過的生活啊!
反社會份子大聲叫嚷著要反對社會,可是他們卻已是社會的一部分。
(四)那就拍一些美食短片吧
我的專業是廣告學。大學期間曾經和李旭(Zing的首席攝像師,原來在央視,現在在一家廣告公司),給白象方便麵拍過一系列網絡廣告片。大四去了中糧,給中糧置地的市場部拍過形象宣傳片,現在在中國移動,做渠道管理相關的工作,平時也會做一些短片內容,以業務宣傳、課程教學為主。
所以可能越是不「創業」,我就越能心無雜念地拍一些東西。我拍食物,不是因為它是我的商品,而是因為它的味道,它觸碰我舌頭的感覺,它獻出了它的生命維持著我的生命。
[和賣玉米的大哥,大哥聽說我在拍美食短片,邀請我去他家地裡現場掰玉米]
(五)螳臂當車
我的老家,樺甸,唐朝時是渤海營州道的長嶺府,宋元時是女真人的故地,到了清軍入了關,這片人煙寂寥的土地被喚作」龍興之地「,作祭神聖地,被劃為封禁區,嚴禁百姓採樵遊牧。
所以每次我站在家鄉的森林裡,站在松花江,輝發河邊,總會想,一百年前,兩百年前,這兒會是什麼樣?
而東北的好處是,在原始森林裡,幾百年都是這樣。
來到北京後,我不適應。
山呢?怎麼看不到河?走在路上怎麼總也躲不了車聲?大家周末都去哪?為什麼只能領孩子去商場的公共大廳裡玩?
閉上眼睛,我總會進入一種半夢半醒的幻境。紅石湖中的一個島,成片的粗松樹,地上堆積的松針軟彈的聽不到腳步聲。我在松林裡躺下,身邊一點聲音都沒有。
我七八歲時跟著父母去過這個島,但我不確定這個情境是我的意象,還是真實發生的?
而我不敢想像我的孩子將來會有怎樣的記憶。
標著五百塊的一件小玩具?商場裡的蹦蹦床?薯條番茄醬?兩個老人兩個大人護衛著的另一位小朋友,摔到地上哭的不起來?
我不能說這是悲慘的。因為以文明的角度看,成片的松針會扎人,而商場裡五顏六色的食品會給你帶來甜蜜的、迅速的能量滿足感。
所以,當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對著中國喊,別給你的孩子喝高糖的飲料,別領你的孩子吃油炸的快餐,別總是用高油鹽的外賣代替你的晚飯時,大多數人都會嗤之以鼻。而那些生產越來越多高糖、高熱量工業化食品的跨國大公司根本都不會注意一隻螳螂在努力地阻止著一輛車的前行。
即使螳螂大聲地喊著:」停下來!前面有懸崖!!!「
(六)食物的力量
我的西餐基礎來源於我的姨夫,曾開過一家義大利餐廳的美籍義大利人Salvador Tinnirello。他是義大利、西班牙混血,所以我很幸運的可以和他學最正宗的義大利、西班牙家庭料理。這一派的風格就是簡單、直接、明快,no fancy,不追求華麗麗,但追求直擊心靈的溫暖感。
另一派就和我的四處遊蕩有關了。鎮江大排檔炒河鮮的師傅,大學宿舍旁炒麵炒粉的河南大叔,澳大利亞的魚販,都是我的師傅。
說回《小辛的森林廚房》。
日本電影《小森林》是我的直接靈感和學習對象。而東北的土地和電影中一樣空曠而寧靜。在家鄉的森林裡,那是一種俄羅斯油畫般的靜謐。
所以,總得有人做點什麼。我們不能總給孩子看英國的美食紀錄片、日本的美食電影、美國的美食節目,我們,中國人,這片土地上的人,得給自己的食物留下點影像。
於是託家裡的朋友,在唐渤海國故址,蘇密古城不遠旁的一處森林,找到了一處房子。
住在這的大爺有十多個蜂箱。有兩個菜園,一個種了辣椒、茄子、豆角、紅蘿蔔、韭菜,一個種了大白菜。大白菜葉子上都是蟲子咬的洞,因為沒用任何農藥。
在這片菜園裡,靈感都和蔬菜有關。所以《小辛的森林廚房》第一集【面朝大海,關心糧食和蔬菜】中我做了兩道菜,一杯酒。[時蔬豆腐卷] [玉米燒] 和 [松煙肉桂威士忌]。
做事是自己的事,創業是自己的事。所以我不會把做事或創業說的破釜沉舟。我們為了做有意思的事肯定會放棄一些東西的。但那只是我們自己的選擇而已。
所以我這裡,不會販賣理想,不會鼓吹辭職,我只希望在我工作之餘做出來的一些東西,能夠溫暖你的飯菜,讓你更好的去生活每一周的七天。
最後,如果你的朋友圈中有食物公益/山區兒童午餐計劃/兒童公益等等公益組織的朋友,請把這篇文章轉給他們,如果有需求,我願意免費幫他們做內容,出現場,做宣傳。
* * *
小辛,中國傳媒大學畢業,曾在澳大利亞西澳表演藝術學院(WAAPA)學習。優酷生活頻道美食主播,西洋古董店合伙人,英國電視名廚Jamie Oliver健康食物北京大使。師從美國Broadway餐廳前主廚Salvador Tinnirello,擅長義大利傳統料理及創新中餐。倡導有機零負擔的生活方式。
小辛|text&photo&film
*原創作品
↓長按二維碼→識別圖中的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