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科博•尋找四川黑科技】
封面新聞記者走訪四川21個市州,尋找當地網紅氣質黑科技產品,揭秘她們誕生背後的故事,展示科技創新的「蜀」川最牛。
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
器官短缺一直是制約器官移植領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每年有大量晚期器官衰竭的患者因等不到器官移植而死亡。
2005年,潘登科博士自主研發,成功培育中國首例體細胞克隆豬,為異種器官移植事業奠定了基礎,15年來,潘登科帶領著他的團隊精心鑽研基因編輯與體細胞克隆技術,培育低免疫排斥醫用豬。2020年6月,國內首個醫用小型豬產學研繁育基地在四川內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內落戶,預期3—5年內腎臟、胰島細胞移植進入臨床試驗。
9月21日,四川中科奧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將作為內江8家參展企業之一亮相第八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向公眾展示這一生物醫藥領域的前沿科技。
1
藉助基因編輯
豬到猴異種腎臟移植存活32天
9月13日,封面新聞記者獨家採訪了四川中科奧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潘登科博士,聽他講述了這項寄託著無數人希望的「黑科技」。
「器官移植的瓶頸在於供體嚴重短缺,而目前這一問題最可行、最有效和最快速的解決途徑是異種器官移植。」潘登科說,異種器官移植的優勢在於器官供體來源充足,且可以批量化、工廠化生產,豬和人同屬於哺乳動物,器官大小又和人比較接近,它的生長周期短,最適合試驗研究。
但是人是靈長目,豬是偶蹄目,這兩個完全屬於不同種類的物種,怎麼才能夠實現器官的移植呢?潘登科說,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排斥反應的問題,主要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敲除豬對人的異種抗原編碼基因,這項工作他的團隊從2010年開始,做了三年,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在上百頭豬上試驗,最終試驗成功,如今已經繁育到了第六代。
此外,還需要敲入能夠抑制人體免疫排斥反應的基因到豬身上,從2012年至2018年,為了取得最佳的表達效果,6年的時間潘登科不斷改進,從未放棄。2019年中科奧格與海醫二院、武漢同濟醫院合作,臨床免疫抑制條件下豬到猴異種腎臟移植存活32天,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2
建立高標準繁育基地
打造器官供體工廠
為促進豬在醫學上更多的轉化應用,今年6月,潘登科帶著他的技術來到了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建立了國內首個醫用小型豬產學研繁育基地。之所以選址內江,潘登科主要看中基地和國家農業科技園的契合度高,在這裡孵化成長,有利於公司未來發展。
基地總佔地面積約100畝,一期工程約10畝已建成,包含小型豬繁育的各功能區及手術室、實驗室等,是高標準的醫用豬試驗基地、器官供體工廠等,目前有醫用豬10種約200多頭,主要開展保種、繁育工作,為科研院校、企業、研究機構提供技術服務。「這些豬看似和普通豬差不多,但價值不菲,有的上百萬。」潘登科說。
基於生物安全性保障,小豬生活場地要求乾燥、通風、安全、方便,飼養過程中,對飲水、餵食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公司正在打造醫用豬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都可追溯,為將來應用到臨床上提供質量保證。
前幾天,一批醫用豬從基地運到了中國醫學科學院某醫院,用做心臟移植研究。
潘登科說,該基地將致力於國內醫用豬和器官移植供體基因編輯小型豬繁育、研究和應用轉化的新產業領域,建立醫用豬體系與標準,為器官移植和生物醫學作出貢獻。
科博會數據·內江
內江,古稱漢安,美稱甜城,是孔子之師萇弘和國畫大師張大千的故鄉,位於四川省東南部,地處成渝經濟區腹心地帶,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的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
近年來,內江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重大機遇,緊扣「成渝發展主軸重要節點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務中心」的功能定位,已建成國家級經開區、國家高新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三個國家級園區,正加快構建「5+4+5」現代產業體系,以大數據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新醫藥產業為主導的高科技產業協同發展。
內江市已培育金鴻曲軸、中鐵建、山川精密焊管等新裝備產業規模企業57戶,山川精密焊管的減震器躋身全國前三強,中鐵隆昌鐵路器材有限公司成功研發的客貨混跑技術世界第一。2019年 ,內江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127.56億元,同比增長15.2%;實現利潤5.49億元,同比增長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