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免費訂閱 」
圖書廣告|新書廣告|上音考級|
音史鉤沉|書評書話微課堂|節日特輯
唯有彼此深知文化創造之價值者,志同道合,莫逆神交,生死不棄,引為知己。
《詩經·小雅·伐木》云:「嚶其鳴矣,求其友聲。」……人用於靈魂訴說的語言怎以甘心「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呢?因此之故,本文集定名為《嚶鳴集》。
——作者語
劉再生(1937—),江蘇武進人。
中國音樂史學家、音樂評論家
喬建中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西安音樂學院特聘教授)
30年來,再生先生在音樂學界堅守史論兩域,縱橫捭闔、成就斐然。其治史,以問題為綱,以史料為據,娓娓道來、清晰明暢;其寫人論樂,以史實為準則,以作品論短長,不跟風、不奉迎,率性而作,文質兩優。本文集雖多為隨心所欲之年新論,然其人之才情,其文之用心,卻一如往日。讀者細細讀之,定會多有所獲。
居其宏教授(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嚶其鳴矣求友聲,
君之評兮覓知音,
樂界同行持一冊,
何人不贊再生兄。
劉靖之教授(香港大學名譽研究員、上海音樂學院外聘專任教授)
《嚶鳴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透視的能力、流暢的文筆和寬闊的胸襟,其歷史觀為研究和論述注入了更豐富的內容、更多層次和視角,形成音樂學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
該書結構布局非常別致。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是作者撰寫的音樂評論文章;下編則是其「被評論」的文章,收錄了老中青三代學者對作者其人、其作的評論。音樂·人文
該書涉獵面向較為廣泛。其評論對象有音樂家,有音樂會與音樂作品,有音樂文論著作,還有近代以來的社會音樂生活。作者以深邃的思想、優雅的文字,品評與書寫音樂文化。
音樂界的人、事、物構成音樂文化的主體。上善若水,川流不息,音樂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異。評論者所要把握的正是它在每一個階段中的變化,最終要闡明的是人類的意識何以導致了音樂的變化。
現實與歷史猶如火車行進的平行雙軌,音樂評論家進行音樂評論,兩者缺一不可,否則,將如獨木難行。
——《跋》
任何時代大師總是某一文化或學術領域精英中之精英,是既出類拔萃又屈指可數的頂尖級人物。它難以量化,無法公選,卻在人們心目中具有極為完美的形象象徵。大師是人類文化追逐的夢幻。
——《琴弦上的夢幻》
對任何歷史人物的評論,遠距離觀察和近距離接觸是兩個差異較大的視角。
人性的野蠻與文明,制度的專制與民主,應該是區分意識形態社會價值的分界線與分水嶺,終極體現則是作為一個人究竟有沒有以人性為核心的人文精神。
——《音樂社會活動家之人格魅力》
音樂創作經典作品之問世,始終是人們追尋破解的謎團。人類智慧的極限何以能創作出具有永恆的、不朽的音樂,震撼著超越國界的不同地域民族、不同政治信仰、不同審美觀念的人們,其中,規律性現象之一,是人生和音樂密不可分的因果關係。
——《生命與沙漠:雙重性的震撼》
歷史往往是「中心」和「邊角」互為轉換的。……「中心」和「邊緣」並不是一種自我定位,而是需要由歷史最終作出定論。
——《代序:歷史「角落」的閃光》
購書方式:
1、點擊頁面左下方「閱讀原文」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微店購書2、關注「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公眾號,點擊右下角微商城進入中國音樂學網書城購書3、直接聯繫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發行部:021-64315769、021-643132564、購書地址:上海市徐匯區汾陽路20號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樓一樓 出版社小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