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不懂王陽明的心學,建議看看這篇文章,或許會改變你的一生

2020-12-22 人生智慧全解讀

假如你不懂王陽明的心學,建議看看這篇文章,或許會改變你的一生

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在他看來,一切問題都是心的問題,不論是人對世界的認知,還是人改變世界的行為,都脫離不了一個「心」字,修煉並強大內心,人生就會越來越順。

縱觀人的一生,不外乎三個過程,即認識世界、參與世界、改造世界,而這一切,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都離不開「心」的作用。

首先,從認識世界的角度來看。正如陽明心學所述,天地之間,花草都是生命,焉有善惡之分?所以,花和草本沒有誰善誰惡之分,只不過是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把自己的心強加在了對花草的認知上而已。於是,當人賞花的時候,便認為花為善,草為惡;而人一旦要用到草的時候,草就又成了善者。所以,事物之所以有善惡之分,都是因為人的好噁心導致的。

其次,從人參與和改造世界方面來看。在參與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更多的人希望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實現,希望自己的人生能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事實上,人生的價值也好,境界也好,都取決於一己之「心」。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片面地追求外在的人生高度,竭力追求金錢、地位、名利等身外之物,從而使心靈沉重不堪。所以,王陽明心學對於壓力日益難耐的現代人來說,更具有救贖意義。

陽明心學認為人生的高度,從來不在外,而在內心。正如我們在河邊看著樹的倒影,就能明白——高度決定長度。因此,如果想讓自己人生具有大氣魄,就必須賦予自己的心靈一種高度,一種大格局、大氣魄,也就是陽明心學推崇的「此心光明」的境界。

不知何時,功名富貴被架到社會價值序列的最前端,結果很多人便沉浸在了追名逐利的浮誇喧囂中無法自拔。大家都忘記了去觸摸自己的內心,結果讓內心停留在孤獨空虛的狀態中。塵世中的人,大抵身在浮華的人世,而心卻被放逐到了孤單荒涼的小島,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痛楚,也是一種無奈。

正所謂,此心安處是吾鄉。佛家曾言人生有七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這種種苦楚,也不過唯心而已。只要心不動,心不苦,世界自然雲淡風輕。這是一種內心的強大,也是人的真正強大。

所以,陽明心學才強調,一切問題都不過心的問題。既然如此,我們要怎麼辦呢?對此,陽明心學給我們指出了明確的道路:修煉並強大內心。不錯,心學就是一門修煉並強大內心的學問。心學告訴我們,面對世間種種繁複的事情,不要被一時情緒左右,要不偏激、不衝動,繼而修煉波瀾不驚、不偏不倚的強大內心。

心學,能夠讓人獲得強大的內心,同時,也能讓你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事實上,現在許多人被一些所謂的雞湯文所忽悠,他們天天讀著各種處理人際關係的徐聞,但為人處世仍舊一塌糊塗;他們天天讀著卡耐基或者曾國藩,但人生依然是很失敗。

這是為什麼?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只讀到了人家的成功,卻無法走人家的道路,無法經歷和人家一樣的心路歷程,自然,也無法砥礪出一顆像他們那樣強大的內心。如此一來,所謂的成功學,也就成了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樓閣」。

相由心生,情隨事遷,人世間所有爭鬥冀求,剝除種種外衣後,其實不過是心的遊戲。而我們想獲得成功,也只有修煉並強大自己的內心這一條路。誠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偉人,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出驚天動地的成績,但我們每個人都能從強大自己的內心開始,獲得順心的事業,幸福的生活,強大的人生,這就是閱讀陽明心學的現實意義所在。(百家號獨家內容)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操心之人累一生,若想幸福,這3件事你別「瞎操心」
    所以一切痛苦、操勞、疲憊,實際上皆是來源於內心,假若修煉好內心,人則能心曠神怡,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早已悟透了這個道理,因此將一生都奉獻給了心學。王陽明:生而為人,這3件事無需操心。一、早已過去的事,無需操心王陽明說:「過去之事,思之合益?」意思便是勸誡大家無需為了早已過去的事過度操心。
  • 王陽明的「心學」講的什麼,為何如此受人追捧,厲害在什麼地方?
    正所謂「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便是聖賢並沒有他這種的經歷,因此他不知道聖賢在這種自然環境中會如何做,但聖賢的道,也是由心境決策的。於是他得到出「心即理」。在心學出現以前,儒家文化將人分為聖賢和平常人,因此讀儒家思想書籍變成了讀聖賢之書,人和人之間的差別就變成了讀書與不讀書的差別。
  • 王陽明: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這3種人很難成功,看看你是嗎?
    王陽明的一生也並不順利,年少時科舉沒考好,入朝為官以後,仕途又不順,到了中年時期,又因為得罪了權臣,而被貶龍場……雖然他一直遭遇困境,但是他總是能在逆境中不斷成長,最終成為明代哲學家,著名的心學大師,名號享譽中外!王陽明用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這3種人很難成功,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 王陽明的心學,到底有多牛?為何能給人強大力量?看完就明白了
    (接下來的文章可能會比較晦澀,講述了王陽明心學的基礎,以及你了解心學之後的好處)(所以有時間的話,可以細細琢磨)「知行合一」既不是,知了就要去做,也不是說做了就代表知了,又或者說不做就是不知,也不是定義為不知結果做了也相當於不知
  • 王陽明的人生哲學:世間這2種人,希望你不佔其一
    王陽明對整個中國甚至亞洲地區的影響都是非常大,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哲學思想就是從「陽明心學」而來;曾國藩曾評價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更是直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王陽明的「心學」中提到很多對人生的思考和建議,其中就有一個說的是,世間有2種人最命苦,很難獲得幸福。
  • 王陽明:心裡有什麼,就相信什麼,相信什麼就看到什麼,建議看看
    王陽明說:心裡有什麼,就相信什麼,相信什麼就看到什麼,建議看看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禮記·禮運》說:「人為天地之心。」古代聖賢也教育後人,要為天地立心。沒有人,這世間就沒有美醜,沒有美麗和善良。世界沒有本來模樣,你心裡有什麼,相信什麼,就擁有什麼樣的世界。一個人對世界的看法,決定了他的世界的模樣。有句話說得好:這個世界,就是你自己的世界,你對世界的態度決定了你會擁有怎樣的世界。王陽明十三歲時,母親早逝。
  •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心學在講什麼,為何如此受到日本人的推崇?
    這不禁讓人感到非常疑惑:為啥王陽明在國內不溫不火,卻能夠在日本影響力巨大?在很多國人眼裡,王陽明不過是一個"主觀唯心主義者"罷了,只有深入了解他和他的"心學"的人,才知道這位"明朝一哥"可不是浪得虛名的。王陽明的學說可以概括為三句話:心即理、知行合一與致良知,這三句話層層遞進,構成了王陽明的學術體系。下面筆者就通過這三句話為大家解讀陽明心學。
  • 王陽明:當你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這6點你要知道,對你有幫助
    當你迷茫時,不知所措的時候,這6點你一定要知道。1、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很多人為了過好日子,想著法子折騰,折騰來,折騰去,結果還真的折騰出一條屬於他的生財路了,但這其中的折騰,也有不為人知的苦楚。笑著、哭著走出來的風雨路、成功路。
  • 王陽明心學:世間這4種人命最苦,很難獲得幸福,希望你不是
    這人哪,活在世上,每天拼命工作,經受各種壓力磨難,無非就是為了獲得幸福。但是我們也經常會聽到身邊一些人抱怨自己命苦,世界上有幸福無憂的人,相應也就有命苦的人。王陽明是明朝知名的心學研究大家,被譽為「千古奇人」,他創立的「陽明心學」更是影響了無數國內外的知名人物。王陽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理論,他認為一切事物的根源都在於個人的內心,他曾表示,世界上4種人命最苦,很難獲得幸福,只會「苦上加苦」。
  • 王陽明的「心學」講了什麼,如此受人追捧,厲害在什麼地方?
    簡單地說就是心學主張人人平等,友好相處,社會無階層化,和諧,正如王陽明在龍場和廬陵時,與老百姓相處和諧,這也是心學得民心的一個重要原因。與「心即理」同時期誕生的,「知行合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 王陽明心學:欲成大器者,牢記這4點,早日會成功!
    王陽明,心學大師,中國人因為學過歷史,最能說起一點,但深究的人就很少了。生活不易,活著很難,似乎成了現代人每天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僅僅是因為錢不夠花,房子不舒服嗎?為什麼身無分文的孩提時代,卻沒有這些煩惱,活得開心快樂?
  • 王陽明心學智慧:中年男人慾有所突破,人脈次之,需牢記4字真言
    王陽明心學智慧:中年男人慾有所突破,人脈次之,需牢記4字真言人類歷史上,有2個5歲才開始講話的人,都對人類世界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一個是德國的愛因斯坦,他的相對論,改變了人們對宇宙的認知;一個是我們中國的王陽明,他的心學,改變了人們對自我的認知。
  • 王陽明智慧:人生不順時牢記這3話,逆轉命運,好運不期而至
    你所謂的善惡,完全是你心裡的標準,依據的是你的需求,這完全就是錯。世間萬物,只有看待和評定的標準不同罷了,當我們的心思和需求在某物的時候,就會覺得他物多餘甚至應該捨棄,其實事物本並無善惡,我們的好惡也會隨時因為需求的不同而改變。唯天下之至誠,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一個人只要真誠,總能打動人,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便會了解的。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
  • 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妻子,新婚之夜在房間裡大哭
    「王陽明」與自己的新娘也在樂器伴奏下走到堂上,大家正想看看這諸家的女婿長什麼樣,結果發現,新郎竟與新娘一樣,都蓋著蓋頭,當時賓客們雖有疑問,但想著,可能在王陽明家鄉那邊,就是這樣的習俗,所以也都沒多嘴。等到大家都慶祝完了,諸介庵才把蓋蓋頭的「王陽明」叫過去,並且塞給了他一袋銀子。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德的時,有感而發。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
  • 王陽明:不成功並不是你不努力,關鍵是你有沒有做到這幾點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出生於詩書世家,祖父王倫以教書為生,父親王華是成化辛丑科狀元。身為狀元之子,王陽明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儒學教育。與時人不同的是,他讀書學習卻不以科舉考試為目的。而是以「讀書學聖賢」的志向,並把它當作一生的追求,成就了他心學大師的地位。那麼,陽明的心學究竟是怎麼樣的學問呢?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五十,要對這3件事情「心狠」!
    人到五十,很多人都會有「中年危機」,這是因為就正常情況來說,人的一生大多也就是八九十歲,頂多也就一百來歲吧,活到了五十歲也就說明人的一生道路走到了一半了,是時候跨越這一道分水嶺,迎來人生後半場的時候了。
  • 王陽明:嘴巴太笨怎麼辦?牢記3句話,或許能讓你反敗為勝
    王陽明作為中國古代聖賢之才,對中國古代心學頗有造詣,在王陽明的一生中,雖然早年幾經波折,但在後來的"龍場悟道"後,王陽明加深了對人生道路的理解,進一步提高了思想境界,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王陽明認為,嘴巴太笨怎麼辦?
  • 王陽明究竟牛在哪?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教你做真正內心強大的人
    這半個聖人的評價就這麼高,那麼一個聖人的王陽明又是什麼樣的呢?王陽明曾經問他的老師:"何為人生第一等事?"老師:"好好讀書,像你父親一樣讀書做狀元"。王陽明:"登第做狀元,恐怕不算是人生頭等大事"。老師:"那麼你說什麼是人生頭等大事?"王陽明:"讀書做聖賢,也許才算是人生第一等大事"。於是,做聖賢,成了王陽明一生的追求。王陽明究竟牛在哪?
  • 王陽明:生活中,這3種人命最苦,希望沒有你
    元朝大臣史弼的《景行錄》中就說到,「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古語有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禍是福,只在我們的一念之差。王陽明是儒家心學大師,他以偉大的文治武功,被譽為古今之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