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精神病醫生和犯罪心理學家在法庭審判階段可被要求同時作為...

2021-01-09 民主與法制網

  域外犯罪心理評估的立法與啟示

  謝玲

  檢察日報2018-08-02

  在複雜多樣的犯罪類型中,針對不特定人群的殺傷致命案件社會危害性極高,最令民眾感到恐懼。在對犯罪特性與成因進行探討檢視之時,人們對於瘋狂行為背後的心理問題難以理解。有人提出,嫌疑人有精神類問題,作案時處於發病期。如陝西榆林案,一名已經成年的人瘋狂砍殺那些與其無任何衝突且弱小到完全無力自我保護的孩子,而且犯罪的理由荒謬絕倫,讓人不得不產生這樣的質疑:作案人是否精神異常?是否為精神病人?實踐中,司法精神病鑑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質疑。為更科學地鑑定行為人的精神狀況和心理狀態,在美國等域外國家,犯罪心理評估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犯罪心理評估的司法實踐,值得關注和研究。

  司法精神病鑑定引發質疑

  為體現社會進步與司法文明,司法調查在核實案件全部事實後,必須依照刑法第18條啟動司法鑑定程序,讓專業人員判斷嫌疑人在作案時是否具有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即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應否對其行為承擔刑事責任。然而,司法鑑定卻在司法實踐中屢屢引發公眾的質疑或引起司法爭議。一方面,目前的司法鑑定基本可以決定或影響審判的取向。如果嫌疑人被鑑定為「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即嚴重精神病人,按照我國刑法規定將不負刑事責任,這相當於鑑定結論直接影響甚至決定刑事司法終極裁判。另一方面,鑑定結論的可選擇性和鑑定方式的單一性缺乏檢驗可信度。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不同的訴訟階段,公檢法機關、當事人及訴訟參與人基於各自的理由和立場對已有的鑑定結論存有異議的,可依職權或申請重新鑑定、補充鑑定。由於鑑定結論基於鑑定人的專門知識、經驗、儀器和技術方法作出,在庭審時經常出現不同鑑定人「對同一被告人得出多個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精神病鑑定結論」,如在麗江導遊砍殺20多名遊客的案件中,兩個鑑定機構就作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這讓法官感到選擇客觀有效的鑑定結論困難。

  另一個重要的缺陷是,有觀點認為,通過「有病鑑定」可以逃脫審判和刑罰處罰。在我國,根據刑法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由其家屬或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必要時由政府強制醫療。但立法規定的政府強制醫療的適用條件存在一定模糊性和爭議,各地執行情況不一,家庭的看管和送治造成了一些精神病人脫管。因精神病人的後續監管缺乏相應制度保障,社會輿論的猜測、不夠完善的司法精神病學鑑定、後續監管的缺位,為某些行兇者伺機偽裝精神病人、躲避懲罰提供了方便,而真正的精神病人則可能脫離監管繼續危害社會。

  犯罪心理評估對於認識和解釋異常犯罪的作用

  還有一個未被充分認識和重視的問題,法官獲得定罪量刑時的技術支持並不包括犯罪心理評估。司法精神病鑑定與犯罪心理評估既相關又區別:前者主要解決嫌疑人刑事責任能力的問題,後者是為解決嫌疑人為何會犯罪及其人身危險性問題。以精神病理學原理為基礎判定嫌疑人犯罪時精神狀態和法律能力,雖然為法庭作出刑事裁決提供相對公正客觀的司法鑑定依據,刑事執行從威懾角度也能履行部分預防功能,但在判定嫌疑人為非精神病人的情形下,司法精神病鑑定不能給出其異常犯罪的理由,社會的困惑未得到消除,類似案件還會不斷發生。因為異常犯罪,可能是因嫌疑人精神異常引起,而更多的是由其心理異常導致。以大規模殺傷的犯罪為例,在犯罪心理學領域,將在同一地點一次性或連續殺傷無辜眾人的犯罪稱為濫殺。濫殺的類型大致包括精神類濫殺、表達類濫殺和報復類濫殺。精神類濫殺由司法精神病鑑定人對其案發時是否存在精神錯亂及其程度進行專業判定,後兩類濫殺的個體心理活動和行為發生機制則歸屬於犯罪心理學範疇,應由犯罪心理學家對嫌疑人的異常心理作出分析,心理異常並不影響個體承擔刑事責任,但對人身危險性的分級和判定可以作為法官適用刑罰的重要參考。

  犯罪心理評估在刑事司法中的缺位導致了法律工作者和社會大眾對犯罪行為的一種固有思維模式,即以一般犯罪行為對應犯罪心理、濫殺之類的異常犯罪行為對應精神異常來解釋和追尋犯罪根源,這並不科學。因為精神異常與行為異常、心理異常之間不能畫上等號。異常是與常態相對的概念,犯罪時精神異常表現為雖有危害行為,但犯罪人基本意識喪失,不能辨別自己行為的性質、意義、作用和後果以及遵循自己對行為的辨別而行動,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幻覺、妄想支配下實施危害行為。心理異常的範圍更廣,既包括嚴重心理失調導致的精神異常,也包括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徵偏離常模、但不影響認知能力和意識正常水平的心理狀態。精神異常與心理異常並非決然分離,如在美國,判斷精神異常的辨認能力被認為是難以掌握的心理學指標,而不是統一的醫學診斷指標。行為偏離正常背後有社會的、政治的原因及生理功能、心理反應等複雜因素,行為異常是精神異常和心理異常的共同表現方式之一。自古以來,人類在同種之間的殺戮行為因違背人的基本情感和倫理道德,被視為最嚴重的自然犯罪之一。在以故意殺人定罪的案件類型中,除了防衛過當,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做法都是違背常態的行為,也可以說人實施犯罪時的心態和行為都是異常的。

  美國從精神和心理雙重評價犯罪人的經驗啟示

  不論是以判定刑事責任能力,抑或找出犯罪原因、預防犯罪為目的,案發後對一個人的內心探究是一件棘手的事。進行司法精神病鑑定不能替代對嫌疑人心理特徵和犯罪動機的認識,為犯罪人進行犯罪心理評估也不能取代司法精神病鑑定對其意識狀態的法定判斷。在一些非典型狀態下,精神和心理影響二者辯證地存在於同一個體中,並不單獨呈現某一特徵,拋棄非此即彼的評定方式,從多個學科角度分析嫌疑人內心狀態,更能對行為異常作出合理解釋。在美國,精神病醫生和犯罪心理學家在法庭審判階段可被要求同時作為專家證人,根據專業要求接觸嫌疑人,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在法庭上對犯罪人的心理、精神狀態作出評價,防止犯罪人利用精神病鑑定可能存在的漏洞投機。因而,對於具有明確殺害對象、挑選過作案時間、使用能夠達到犯罪目的的工具,但又不能排除嫌疑人在精神失常狀態採取攻擊行為導致濫殺的複雜犯罪,美國精神和心理雙重評判的「定病」模式無疑頗具借鑑意義和創造性轉化價值:讓法庭從精神病學和心理學兩個聯繫緊密但目的有別的專業領域獲得關於嫌疑人犯罪時內心狀態更為客觀、完整的評定。

  現代人對自我實現的過度欲望和對生存的掙扎或許形成了引發犯罪的時代病理,濫殺無辜是它在殺人心理上的反映。嚴明的法律體系並不能必然阻截犯罪,刑事司法活動從適用法律的角度將犯罪人繩之以法,也應充分利用司法精神病學、犯罪心理學等多學科,從各自獨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出發共同應對現代犯罪的時代病理。為充分發揮各領域刑事科學之間的分工合作,建議完善以下三方面內容:

  第一,建立與司法精神病鑑定並立的犯罪心理評估機制,在開展司法精神病鑑定的同時進行犯罪心理評估。對於暴力犯罪、大案、要案和惡性案件,規定應當由犯罪心理學家按照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嫌疑人作出犯罪時心理意識狀態、犯罪前動機、未來的人身危險性和再犯預測等至少三方面的評估,供法院判案量刑時參考。

  第二,加強犯罪心理學的在場實案研究,建立心理和行為科學資料庫。美國在感染了一系列連環殺手作案的「殺戮瘟疫」後,成立了全國暴力犯罪分析中心,建立行為科學資料庫,一方面犯罪心理專家對嫌疑人進行心理側寫幫助鎖定罪犯,為刑事偵查服務;另一方面犯罪心理專家承擔著研究歸案人員的人格類型和犯罪時複雜心理活動的任務,為觸法虞犯行為提供預防機制。在國內,針對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畫像除應急運用於某些疑難案件的破案追逃以外,犯罪心理學家並沒有機會在刑事司法程序中更多地接觸嫌疑人,專門研究其犯罪心理形成規律、心理效應和人格特點。犯罪心理評估介入刑事司法程序後,犯罪心理學家應當在與嫌疑人接觸、調查、分析基礎上,深入研究其心理問題和人格成因,明確類似犯罪預防的對象、目標和方法,提出社會防控和司法建議,降低同類案件發生的概率,應對犯罪的無限多樣性。

  第三,對精神病犯罪人的治療和出院設置嚴格的事後監管程序。在美國,法律規定犯罪人可以提出司法精神病鑑定的請求,但幾乎沒有人願意以精神不正常為由進行無罪辯護,因為一旦「定病」,原則上將終生進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對正常人而言嚴酷壓抑的治療環境並不比在監獄服刑寬鬆。此外,還規定了完全恢復正常後的出院程序,其要求主治醫師2人提出申請,經5名外部專家審慎鑑定同意,並對其出院後因病發作再次傷人承擔取消鑑定人資格的連帶責任。為防止精神病人因個性精神缺陷再次引起突發性犯罪行為,可借鑑美國的做法建立健全強制醫療制度,規定政府和社區應盡的相關法定醫療責任,補充行政追責制度,減少精神病人漏管脫管的犯罪機遇,精神病人出院須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刑事偵查學院)

相關焦點

  • 【法律】患有精神分裂可以逃脫犯罪審判嗎?
    可是他的證詞敘述包括了,在副人格拉斯的逼迫下,由主人格雅各布親自實施殺害母親和弟弟的暴行。並不滿足「犯罪時神志不清,不能控制自己」,以及情節過於嚴重,所以基本無法逃脫罪行。在美國,想要在審判中引用「精神障礙辯護」,需要關注3個不同的要點。
  • 紐倫堡審判與羅夏測試》
    三天後,CIA前身——美國戰略情報局要求在紐倫堡設立精神病專家委員會,指出「這場審判的首要目標是從法律、醫學和社會學的視角闡釋事實和解讀整個納粹領導層,從而讓後是相信這些事實。對德國軍事、政治和工業領袖的心理狀態進行全面科學研究,這在歷史上尚屬首次」(77頁),並且明確要求團隊中必須包括羅夏墨跡測驗專家。
  • 審判階段及二審程序如何適用認罪認罰制度
    被告人審判階段認罪認罰的,仍宜由控辯雙方協商,法官應恪守對協商審查把關者的角色,不宜作為協商主體。當然,控辯協商時,法官可進行必要的參與和引導,適度簡化協商程序。對於刑訴法規定的量刑建議明顯不當的認識,須從罪刑相適應的底線原則出發,全面考慮各種量刑明顯不當的因素,避免量刑畸重畸輕。
  • 李奧波德和勒伯殘殺少年事件的世紀審判
    他當時45歲,從1920年開始,他一直任刑事法庭的首席律師,已經擁有了輝煌的職業生涯,同時,他也是庫克縣的州檢察官。克勞伊是共和黨的領先候選人,大有機會贏得明年芝加哥市長的選舉。他如果能把李奧波德和勒伯因為對一個孩子犯下的罪行送上絞刑架,毫無疑問,將會得到民眾的支持。的確,公眾對於這場審判的興趣不僅僅出於對案件可怖細節的的震驚。
  • ...與適用(二):貪官外逃,審判難逃——職務犯罪案件缺席審判程序漫談
    刑事缺席審判程序除可適用貪汙賄賂犯罪案件外還可適用於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犯罪和恐怖活動犯罪案件,以及被告人患有嚴重疾病無法出庭,中止審理超過六個月的案件和正在審理中被告人死亡,可能宣告無罪的案件。違法所得沒收程序僅針對貪汙賄賂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且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通緝一年後未到案或死亡的案件。兩種程序所適用的案件範圍中均含貪汙賄賂案件,可見反腐敗是這兩種程序設立的最主要目的。
  • 定陶區人民法院環境資源法庭和環境資源審判巡迴法庭揭牌成立
    4月26日上午,定陶區法院環境資源法庭和環境資源審判巡迴法庭分別在遊集法庭和田集水庫正式揭牌成立。菏澤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頓文英,定陶區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杜茂林為巡迴法庭揭牌,定陶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權金牛主持儀式,菏澤中院民三庭黨支部書記蘇兆勝、定陶法院黨組成員任娟、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趙建光等領導與相關庭室人員參加。
  • 【刑事研究】警惕刑事審判中的錨定效應
    公眾對公正、秩序和安全的執著追求,反映在刑事審判領域就是對裁判的確定一致和可預期性的要求。但由於人的有限理性,裁判者常常受到各種因素影響,使裁判偏離確定性軌道。這其中,有一種廣泛存在卻未得到足夠關注的認知心理偏差——錨定效應。
  • 別過了熱搜就忘了她們|強姦案|審判|鮑毓明|法庭
    這起可怕的地方犯罪,仿佛成為一個國家事件。本是一場對犯罪分子的審判,也逐漸成為對媒體的審視——媒體審判 第一季Trial by Media Season 1由於媒體爭先恐後的大量報導,過去三周裡,新貝德福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絲毫不亞於任何一則國際社會新聞。有人說,新貝德福德市是一個大熔爐。
  • 16年最火美劇《美國犯罪故事》對世紀大審判「辛普森殺妻案」高精度還原
    米國網友推特狂刷屏:我根本沒法好好看《美國犯罪故事》!坐立不安,來回踱步,實在太緊張了。整個美國為之停滯據CNN統計顯示,在辦公室,在酒吧,在大街……超過1億美國人收看了審判直播。《美國恐怖故事》裡的「怪人」,在現實都有跡可循。
  • 16年最火美劇《美國犯罪故事》對世紀大審判「辛普森殺妻案」的100%精彩還原
    隨後,他們發現,妮克·布朗和一個義大利餐館侍者朗高曼,死於一起,死狀慘烈。整個美國為之停滯據CNN統計顯示,在辦公室,在酒吧,在大街……超過1億美國人收看了審判直播。《美國恐怖故事》裡的「怪人」,在現實都有跡可循。他說,這一次——要拍一個《美國恐怖故事》正常版。雖然《美犯》沒有《美恐》怪誕花樣的感官刺激。取而代之的,是紀錄片式的零度冷靜。但觀眾照樣看得觸目驚心。
  • 【光影法納】《東京審判》:是正義的審判,還是勝者的審判?
    但審判戰犯這樣合情合理合法的要求,我認為是完全正義的。這和當初我們被逼著籤訂那些喪權辱國的條款,有著本質的區別。然而《波茨坦公告》只能說是一個「審判日本戰犯」的共同意向,它對具體操作事宜完全沒有規定。這就跟我們有了《刑法》,還需要有《刑訴法》,還需要有各種司法解釋一樣。怎麼執行?怎麼操作?
  • 同樣沾滿鮮血,為何二戰後德國高級軍官很少被軍事法庭審判
    二戰結束以後,盟軍在德國和日本分別設立軍事法庭來對戰犯進行審判,即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同盟國認定的23名戰犯中,只剩下21人接受審判,其中一個患重病,不能到庭,最後只有20人坐上了被告席,戈林等12名戰犯被判絞刑;魯道夫·沃爾特·理察·赫斯等3人被判終身監禁;4人被判處有期徒刑;3人被判無罪。
  • 《中國審判》:進博會法庭——中國對外開放的亮麗「名片」
    由此,兩年前為進博會「量身定製」的涉外商事審判法庭——進博會法庭又開始了新的徵程。據了解,進博會法庭於2018年10月8日成立,是青浦法院對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要舉全市法院之力,傾力為進博會的順利籌辦、成功舉辦和持續發展提供公正高效的司法服務保障」的要求和對《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服務保障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若干意見》的有效貫徹落實。
  • 外逃人員缺席審判案件審查起訴的新要求
    儘管以追逃追贓為主要目的,但缺席審判制度建立近一年來,司法實踐中尚未出現對外逃貪官適用缺席審判的案例。一方面,對外逃貪官缺席審判是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全新事物,司法機關沒有任何經驗可供參考。另一方面,缺席審判程序「先天不足」,貪汙賄賂犯罪在證據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都對司法機關處理此類案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國際刑事法庭審判美軍,蓬佩奧抵制,美國人也不買帳,讓普京高興
    圖為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沒有任何警告、沒有任何理由的屠殺,幾乎成了美軍在戰場上的「痼疾」。這一次,國際刑事法庭終於重拳出擊,狠狠地治一下美國的「頑疾」。據悉,近日國際刑事法庭正對美軍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進行調查,這也是國際法庭首次以美軍在阿富汗的不正當行動為由起訴美軍。事實上,這並不是美軍第一次收到關於國際刑事法庭對其展開調查的消息,只不過在此之前,美軍方面一直拒絕配合國際刑事法庭的調查行動。
  • 最佩服美國,竟然可以掙犯罪嫌疑人的錢
    第一條是,涉嫌跪殺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的明尼阿波利斯前警察德雷克·肖萬,通過視頻出席了首個法庭聽證會。 目前他被指控二級謀殺和二級故意殺人罪。
  • 納粹集中營審判:服從命令即謀殺
    1947年,波蘭開始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審判,40位被告39人獲刑,一位良心醫生拒絕上級命令,被無罪釋放。審判中唯一被判無罪的是曾在集中營中擔任醫生一職的Hans  Münch,因為其拒絕執行上級指派給他的犯人「甄別」的任務(在犯人下火車後決定哪些人應該被送入毒氣室處死,符合處死標準的大都是不能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以及不願意與孩子分開的母親),所以最終法庭確認他與發生在集中營中的屠殺無關。
  • 檢察機關適用刑事缺席審判的幾個問題
    拉德布魯赫曾言:「如果把法律看做社會生活的形式,那麼作為『形式的法律』的程序法,則是這種形式的形式,如同梔杆頂尖,對船身最輕微的運動也會作出強烈的擺動。」刑事缺席審判制度作為「形式的法律」中新創設的制度,其內容設計的完善與否直接反應出我國立法者的司法價值取向和法治進程方向。如何實現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的平衡是缺席審判制度構建和適用中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 岡村寧次受審記:一次審判法庭花費30億元,咋恁貴?
    總而言之,他以工作必要性為名,被遲遲滯留中國近4年;國民政府以親自審判他為名,拒絕交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名義上是審判他,實際上是保護他,最後把他安全送回國。在曲曲折折的審判過程中,岡村第一次作為被告站在中國法庭上,是在投降後的第三年,即1948年的8月23日。
  • 走進法庭 | 只為那萬家燈火更溫暖璀璨——少年家事審判法庭工作側記
    少年家事審判法庭家寧國安家和萬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