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西安人一個饃,還你一桌滿漢全席?

2020-12-25 小陳兔遊西安

世人只道西安的主食會發光,殊不知在「大碗寬面」的光芒背後,跟西安人糾纏不清的其實是「饃」。

在西安,有一半的麵粉做成了麵條,而另一半則做成了饃 ,每一個饃都有它的使命,也有它特有的歸宿。

西安人的一日三餐,大部分都離不開饃,不信的話,一起來感受一下「饃都」的魅力!

夾饃類

臘汁肉夾饃 | 臘牛肉夾饃 | 籠籠肉夾饃等

西安人對饃的愛執念太深,我們先從夾饃開始說。

在陝西,「X夾饃」是一道填空題,西安的饃可以夾萬物,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肉夾饃。

臘汁肉夾饃

肉夾饃最關鍵的其實並不是肉,反而是它的饃。

白吉饃是被廣為接受的臘汁肉夾饃所用的。它似乎更符合通俗審美,皮酥脆,瓤鬆軟,夾上在老湯裡燉過的豬肋條,連肥帶瘦,還拖著淋漓的肉汁,一口咬下去直抵內心深處的澎湃。

臘汁肉夾饃紮根在西安人的骨子裡,就連外地人也難以割捨。

現在好多人愛吃純瘦的,但是小西認為肥瘦的吃起來味道更好,臘汁肉最大的特點就是肥而不膩,香而不柴,要說老陝zui鍾愛的還是這一口。

菜夾饃

最常見的就是菜夾饃了,每天早上在街頭隨處可見,土豆絲、胡蘿蔔絲、豆芽菜等品類。

付完錢給老闆說你要加啥,老闆給你夾的飽飽的。夾完在給上邊撒一點花生米和碎鍋巴,那滋味,吃起來別提多爽了。每天早上都會看到腳踩高跟,穿著時髦的都市小白領,一手拿著豆漿,一手拎著菜夾饃,臉上寫著對早餐的滿足。

老潼關肉夾饃

實在偏愛饃的酥脆口感,可以去吃老潼關。

饃上打著旋兒的酥皮是老潼關的特色,橫刀剖開,酥皮簌簌往下掉,有點像早餐鋪子裡賣的千層餅。

中間夾的一定是是豬肉,新客點全瘦,老客吃肥瘦,也有肥肉愛好者張口就要的全肥。

起酥的饃上有不少縫隙,這些都是肉汁和油花的藏身處,從第一口到最後一口都能吃得嘴角滋油真不是大話,否則老潼關這個後起之秀也不會瓜分肉夾饃的半壁江山。

臘牛肉夾饃

在坊上的回民心中,只有酵面的飥飥饃才能配得上肉汁四溢的臘牛羊肉。

剛出爐的飥飥饃吃起來比白吉饃更有筋道,夾住溼潤的臘牛羊肉一起咀嚼,口腔勢必得多重複幾次咬合動作,才能感受到麥香和脂香揉碎又重組的和諧感,被肉汁包圍的飥飥饃,實在太香。

臘牛肉吃起來,疏鬆易嚼,肉質細嫩,質地酥爛,香醇可口。

喝一碗濃稠嗆辣的胡辣湯,配一個臘牛肉夾饃,這樣的早餐組合,一時間分不清誰主誰次。

土豆片夾饃

這是來自西安周邊高陵的吃法。

這個饃和其他的饃還是有點不一樣的,土豆片夾饃所用的饃比一般的夾饃大而且相對來說薄一點。

提前燙過的土豆片晶瑩透亮,花幹、雞蛋、火腿,都是在滷汁裡滷過很夠味!

餅子薄又大,土豆片在調好的辣醬裡沾一圈,讓土豆沾滿辣油,夾在餅裡,用手按住餅子,一使勁籤子就抽出來了。麻醬香味濃鬱 ,不能吃辣的記得要少辣。

籠籠肉夾饃

籠籠肉夾饃用的饃就是荷葉饃,傳說它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說是由秦漢時「蒸餅」中的「白餅」演變發展而來。

一籠一個饃,夾在鬆軟的荷葉饃裡,粉糯肉香,肥瘦搭配、鹹鮮不膩。

吃的時候把餅掰開,很輕鬆的就可以把小蒸籠上的籠籠肉扣上去,然後合起來輕輕一擠就可以吃了。

荷葉饃還有夾粉蒸肉的吃法,吃粉蒸肉的時候,拌點肥油,再就口蒜,再喝口茶解解膩,別提有多舒服了。

到了晚上什麼孜然炒肉夾饃,各種烤串,炸串夾饃就紛紛出攤了。對於下班晚的人一個炸串夾饃就算一頓宵夜了,是不可多得的晚間煙火氣食物之一。

酒過三巡,牛筋牛腰肥瘦接連下肚,還需要一塊刷濃醬鋪辣子的烤油饃託底,沒有主食的燒烤,終究對不住沸騰的良夜。

泡饃類

牛羊肉泡饃 | 雜肝湯 | 葫蘆頭泡饃等

牛羊肉泡饃

俗話說:「吃饃容易掰饃難」。沒有掰饃經驗的新手,都有過被兩塊死面飥飥饃難住的經歷。要是隨便掰成幾塊就煮,是對泡饃的不尊重。

羊肉泡饃的餅用的也是飥飥饃,九份死面一份發麵揉在一起烙制而成。烙到七八成熟,吃起來依然筋道。

非要咬文嚼字的話,牛羊肉泡饃其實名不副實,饃在這裡的加工方式是「煮」不是「泡」。

還有一種泡饃的吃法叫三鮮煮饃,裡面必不可少的就是丸子、橡皮、五花肉,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配菜,和別的泡饃一樣的地方也是在於它鮮美的湯汁。

小炒泡饃

小炒泡饃,口味偏酸辣。

其實也是煮出來的,只是在鍋裡要不斷翻攪,看起來像炒菜。配料多了黃花、木耳、豆乾、雞蛋等。

水盆牛羊肉泡饃

搭配水盆羊肉吃的饃跟羊肉泡饃裡的饃有著顯而易見的區別。

半月形的饃,經過發酵,烤熟之後表面焦黃,中間蓬鬆,說它是燒餅可能更為貼切,它和雜肝湯同出一派。

鬆軟的饃瓤,徒手撕成大塊直接扔到羊湯裡,撕碎的饃塊在湯裡蘸一下就吃,浸泡得久一點,羊肉的鮮就會佔據饃的原始味道,香氣變得渾厚。

葫蘆頭泡饃

要說牛羊肉泡饃是回民的專屬,那麼葫蘆頭泡饃就是漢民的泡饃招牌。

做牛羊肉泡饃的飥飥饃是死面饃,而葫蘆頭泡饃的饃是發麵的,所以掰的要比羊肉泡饃大一些,這樣才不至於煮散。

忒色饃

石子饃

有的饃更具備獨立性格,不需要借力於葷味,幹吃是對它們最大的尊重。

一鍋黝黑鋥亮的鵝卵石,底下埋著的饃隱約可見,這種散發著石器時代飲食遺風的麵食,是很多西安人茶餘飯後的零食。

吃的zui多也最經典的是茴香味。小茴香稀稀疏疏嵌在饃裡,吃到嘴裡令味蕾振奮。

寫在最後

「饃」以方言的形式在古都流傳,它的品類遠不止這些。

在西安人的飲食大觀裡,饃的存在感很高,它不再獨屬於某一種食物,單一的名稱下集結了各種麵團衍生出來的或烤或蒸或烙的香甜主食,跟飯桌上的其它角色通力合作,撐起了西安人的一日三餐。

有一座城市他叫「饃都」,有一種生活他叫吃饃,這就是西安人的「饃力」!

相關焦點

  • 年夜飯最想吃到的美味,有這一桌「滿漢全席」就夠了!
    還有短短十幾天就要過年了,逢年過節,最讓人期待的就是一桌讓人垂延欲滴的美味佳餚。XSO西安交響樂團在即將到來的農曆新年之際,為稀飯們甄選上等食材,精心烹製了一頓饕餮大餐:年夜飯之滿漢全席!為你呈現五湖四海的最美滋味,開啟滋潤美滿的新年。
  • 給你看一桌最真實的滿漢全席!(開眼界了)
    「三撤席」雖然是後來滿漢全席中一席數度的前基存在模式,但還不足以對滿漢全席的總體席式型格構成直接的影響,而對其起引發作用的,應該說是清宮皇室的「除夕年宴」。臨至歲末,朝臣京宦、各省的督撫、將軍等,為投他所好,競相向宮中進獻紛呈的食貢,使得乾隆的「除夕年宴」與順、康、雍時期大別,不僅是以往的「三撤席」翻版,宴況也變得來更加綺麗華奢,盛器精美,而且滿、漢饈饘並陳。其實,這已經具備了滿漢全席的內容和席式型格的特徵,只因為是皇家年宴,所以當時還無人敢將其向別的方面引伸。
  • 又一桌滿漢全席亮相,菜品太漂亮了!
    以致於很大一部份人,根本無從知曉這席國粹的文化與精華。原來經查閱文獻,滿漢全席,是這樣的.清中葉時,官場滿漢席的辦所多在公署、府邸或亭園,適隨而舉,故而尚欠食境的定格。席中,儘管時尚之饌臚列有加,通常也只是一席食畢。又因是滿、漢官員的互酬,大家都較看重兩族饌式,故那時的滿漢席在席式和禮式方面,並未形成明顯的特徵。
  • 又一桌滿漢全席亮相!菜品太漂亮了!
    清中葉時,官場滿漢席的辦所多在公署、府邸或亭園,適隨而舉,故而尚欠食境的定格。「三撤席」雖然是後來滿漢全席中一席數度的前基存在模式,但還不足以對滿漢全席的總體席式型格構成直接的影響,而對其起引發作用的,應該說是清宮皇室的「除夕年宴」。
  • 滿漢全席烏有宴
    傳說中「滿漢全席」的「燕翅加燒烤」範式最初的原型就來自「添安」筵式,其奢侈程度光聽聽菜名就讓人虎軀一震——以燕窩為主料的菜品多達五至七道,頭菜又叫「字菜」,全是些「萬壽無疆」、「江山萬代」、「天下太平」的四字吉祥話。豬、鴨「雙烤」是席上必備,還加入漢人大菜,包括魚翅、海參等各式海錯和珍品時鮮。
  • 你知道滿漢全席多少道菜嗎
    滿漢全席多少道菜?滿漢全席是清朝時期的宮廷盛宴,在滿漢全席中,既有宮廷菜餚的特色,也有地方風味的精華,更能突出滿和漢族菜色的特殊風味,那麼滿漢全席多少道菜呢?滿漢全席多少道菜相信很多人認為滿漢全席是108道菜,也有人說滿漢全席是南菜54道菜,北菜54道菜,其中南菜中有30道江浙菜,12道閩菜,12道廣東菜;北菜中有12道滿族菜,12道北京菜和30道山東菜
  • 你所知曉的「滿漢全席」,在清朝居然是不存在的?
    凡是中國人應該都聽說過一個詞,叫做滿漢全席。這是中國菜系裡面的一大精華,不僅代表了高貴,而且代表著豐盛。凡是請別人吃飯來一個滿漢全席,那絕對是最高最隆重的接待禮儀。即使是平時我們進行交流的時候,也經常會調侃,要去吃滿漢全席,這就意味著要帶著大家一起去吃一頓大餐。
  • 238道「滿漢全席」是怎樣練成的?
    開幕式上,一桌由238道不同「菜餚」組成的「滿漢全席」驚豔全場。這桌「滿漢全席」全由黃蠟石雕刻而成,作者就是張述章。此次亞洲美食節,沙縣小吃代表中國民族品牌領銜參展,張述章和他的「滿漢全席」反而搶走了風頭。  沙縣玉石雕刻技藝流傳久遠,2018年被列為三明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張述章被評為市級非遺傳承人。
  • 滿漢全席-中國人心中的白月光
    在普通百姓和美食家心中,滿漢全席絕對稱得上中國宴席之巔。
  • 清朝宮廷根本沒有滿漢全席,全是百姓想像的,結果還真做出來了
    「滿漢全席」四個字居然從未在《清史稿》、《清實錄》等皇家檔案中出現過,而最早記錄「滿漢全席」的是民間筆記讀物《揚州畫舫錄》,連皇家正規的文稿都沒有出現,那是不是可以懷疑,宮廷壓根就沒有「滿漢全席」這回事,只是民間老百姓自己臆想出來的呢?
  • 內蒙古有桌石頭做的滿漢全席,比真的美食更貴,卻只能看不能吃
    芒果旅行日記:內蒙古有桌天價「美食」,只能看不能吃,全部都是石頭做成,總共有108道,號稱滿漢全席,栩栩如生價值連城,比真正的滿漢全席還貴,跟著芒果去看看。而內蒙古的這桌滿漢全席,雖然名氣不如翠玉白菜,卻也是價值連城。這桌石頭做的滿漢全席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康巴什區賽車小鎮裡面的泰發祥博物館,據說這是個民辦的博物館,由鄂爾多斯市泰發祥工貿(集團)有限公司捐資建設,分為礦物晶體、古生物化石和古木根雕三個展廳。
  • 康熙年間的滿漢全席,放到今天要花多少人民幣,你肯花嗎?
    滿漢全席,顧名思義,滿就是指滿人,漢就是指漢人,滿漢全席就是指在清朝的宮廷盛宴中,由滿人和漢人一起合作的一桌菜品。菜品至少108種,各種口味都有,燒菜、滷菜、火鍋,辣菜、甜品、點心,葷菜、素菜,山珍海味、珍奇異果,可以說應有盡有。
  • 一頓「滿漢全席」滿足你的想像
    二十多年前的一部香港電影《滿漢全席》讓大家在熒幕上第一次見識了「滿漢全席」。電影《滿漢全席》想像的清宮「滿漢全席」場景而後周星馳的《食神》作又為滿漢全席打了個特大號的電影版廣告。此後,每當提到「滿漢全席」四個字,大家都會條件反射般想到連成排的山珍海味,並且感嘆清朝皇帝真是奢侈……可事實是:清宮壓根兒就沒什麼滿漢全席,是大家想多了!
  • 清朝宮廷最高標準的「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樣的宴席?
    飲食文化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的象徵,提到各國特色,除了風景以外,人們立刻想起的是米其林星級餐廳、法餐、日料、以及各類酒水。中國也是如此,無論是到哪裡旅遊,吃住行遊購娛,吃排在第一位,地方美食、各類小吃、網紅餐廳成了人們打卡集散地。然而,大餐不是你想吃想吃就能吃,列如最高檔的滿漢全席,就是多少人可望不可及的。
  • 來啊,造一頓「滿漢全席」怎麼樣?
    乾隆二十六年(1762)正月,皇帝在紫光閣設慶功宴,王公貴族、文武大臣、蒙古族首領以及西徵將士百餘人出席。此畫描繪了當時宴慶的宏大場面1978年日本某電視臺到香港攝製時,在國賓大酒樓訂了一桌滿漢全席,包括七十餘道名菜,全程分為兩天四場宴,當時媒體曾以《兩天怎樣吃掉十萬元》為標題進行報導。
  • 上下同步 烹飪無憂 森歌T3BZ集成灶助你烹出滿漢全席
    這一百零八道菜,匯集滿漢眾多名饌,擇取時鮮海味,搜尋山珍異獸,用扒、炸、炒、熘、燒等不同烹飪方式烹製而成。如今這個年代,再想烹出這樣一桌滿漢全席可太難了!不過,若是你家能有一臺森歌T3BZ集成灶,說不定就能靠它烹出這上百道美味!森歌T3BZ集成灶擁有66L超大蒸箱、4.3kW超大火力,上下同步烹飪,能助你輕鬆做出滿漢全席。別不信,今天筆者就帶你看看這臺媲美皇家廚師的烹飪神器!
  • 滿漢全席,中國味道
    原文來源:故宮書店 ,原文發布於2018年12月28日原文標題:滿漢全席 · 中國味道不管你是否喜歡美食,最近肯定被一部叫做《風味人間》的紀錄片刷屏。除去「舌尖」原班人馬,不可或缺的誘人食物,此次亦放眼全球,展現中國食材之獨特,加深「飲食無國界」的概念。來自片中的口水暴擊回想兒時一直嚮往的美食宴,非滿漢全席莫屬。
  • 清朝「滿漢全席」的政治寓意
    因為光緒後習謂「滿漢全席」,這從光緒年代的一些文籍中能窺出端倪,如被魯迅稱為「較近於寫實」的《海上花列傳》、見聞實錄《庚子西狩叢談》裡,都有「滿漢全席」的記謂。「滿漢席」何以由「大」變「全」?這又與慈禧的膳事行為密切相關。自乾隆朝開始,官場的宴舉已有攀附皇帝的風氣,並染化民間。這也與乾隆要彰顯「盛世」、提倡「官民同俗」有關。
  • 你被騙了!歷史上根本沒有「滿漢全席」!
    每當提到「滿漢全席」四個字,人們都會條件反射般想到連成排的山珍海味,一邊咽口水,一邊暗暗感嘆清朝皇帝真是奢侈……#電影《滿漢全席》想像的清宮「滿漢全席」場景#可是,今天要告訴各位一個殘酷的事實:清宮壓根兒就沒什麼滿漢全席!
  • 並不存在的「滿漢全席」,清朝皇帝一日三餐都吃啥?
    要說中國最頂級的美食,大部分人估計會想到「滿漢全席」。據說滿漢全席是當年清朝皇帝才能享用的美食,體現了中國最頂級的廚藝水平,據說有上百道菜,能讓人連吃三天不帶重樣的。但實際上,我們翻遍清朝的記載,都沒有找到「滿漢全席」這一說。那麼,「滿漢全席」的說法究竟是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