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葬到火葬,再到冰葬!遺體在零下196度液氮中,化為齏粉

2020-12-23 文史輯錄

引言:

現在,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企業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無形中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環保的行列中來,對我們來說,這一點很重要。以前的許多科技,逐漸有了新的進步,甚至人們的葬禮也有了新的方式,即冰埋科技。

▲冰葬示意圖

01冰葬定義

每個人都可能對這個詞有些陌生。就大家的固有印象而言,大多數人仍然只能接受土葬,火葬也只是少數人的選擇。冰葬法相對火葬而言,是一種更科學、更環保的葬法,對於中國來說是一種新型項目,但在北美一直都在使用這一形式,可以說這是非常高科技的存在。

▲冰葬示意圖

首先,先把屍體迅速送入冰室,進行冷凍,然後用零下196度的液氮進行處理,等遺體完全冷凍後,當凍成冰的時候,再用科技手段把裡面的雜質取出,最後剩下的就是無雜質的骨灰了。

冰葬示意圖

也許每個人都會比較好奇,儘管時代在進步,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開放了,但是人們總覺得土葬是對逝去的親人一種尊重,是對他們的最後一絲溫情。但是從環保角度來說,冰埋比火葬要好很多。冰葬是一種無汙染、無有害氣體的做法。

02冰葬法的起源

冰葬法起源於國外,是北美愛斯基摩人傳統的葬法,從古至今他們的葬禮都是以冰葬的方法進行的。這裡的氣候一年四季氣候寒冷,地上倒的水都會出現冰凍的情況,也許也是這個原因,讓他們的生活和我們有了很大的不同。

它們的生活方式,基本上和冰塊有關。臨死的老人,在他死的時候會拿上一塊獸皮,提前5天進入為他準備好的冰窟,孩子們就會把洞口封起來,等5天後,老人就會死了,再進去的時候,老人就已經被冰包圍了。

▲北美愛斯基摩人的冰葬

冰葬對於北美愛斯基摩人來說,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在他們的文化中,感覺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有靈性,而且這種方法也是一種顯示靈性的方式,雖然在我們看來有些不能被理解,但是經改造後的冰葬,倒顯得很人性化。

前不久,我國武漢決定採用這種殯葬方式,引起了不少人的熱議,有人持反對的意見,接受不了這樣的方式,但是也贏得了無數人的歡迎和支持。什麼事都有兩面性,誰在這一部分的支持者中,大多數都是年輕的年輕人,能夠完全接受新鮮事物。

對冰葬這一技術的推行,也讓大家產生了好奇,這只限於年輕人。而許多老人還保留著傳統的觀念,不太能理解冰葬技術,再加上冰埋的價格,比土葬、火葬等方式更貴。

▲中國武漢的冰葬技術

武漢作為中國最早引入這一技術的城市,瞬間成為了所有人關注的焦點,很多人都想知道,冰葬法的首次實施後,效果如何?假如做得好,自然會被許多人效仿,畢竟,這個方法的確比其他方法好很多,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種葬禮會普遍推廣,開始在全國實行。

03冰葬爭議

有人說,使用液氮後,會增加我們很多的人力和資源的成本,比如需要額外的電力、燃料、場地的支持,這些並不比傳統意義上的火葬環保多少。還有人認為:冰葬最後就是將人粉身碎骨,有些殘忍,土葬才是最科學可循環使用的喪葬方式。現在大家爭論的無非是用土葬佔用了太多的土地,浪費了太多的資源,但我們完全可以限制土葬之後的佔地期限,採取簡葬的措施。就連網友也調侃說,冰葬費太貴了,自己都死不了。

▲遺體放入氮氣中

時代在變,國家也在變。周圍的許多科技都得到了改進,對於這些新型科技,我們應該讓自己適應,畢竟現在環境危害的趨勢越來越嚴重,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存在。因此,我們要做對自然的適應,而不是讓自然對我們的適應,這叫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們應當隨環境而相處。

儘管冰葬法大家暫時還不能接受,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大家對冰葬法的看法也會很平淡。相關部門也可以對民眾進行一些知識的普及,讓大家更好更深入的了解冰葬技術。

首先要做好知識普及。凡事都是在不斷探索中向前發展的,與其它葬禮相比,冰葬的確有其優勢。順勢而為,那也是早晚的事。

▲火葬

總結:環保對人類來說至關重要,今年的全球大流行令人猝不及防,全球氣候變暖愈加嚴重,保護環境也要真正開始抓起來了,為了保護環境冰葬法的實施是大勢所趨,我們也應及時改變自己的舊觀念,以利於長遠發展。

【參考資料】《科學改變人類生活的100個瞬間》《韓國教授來漢交流殯葬技術 "冰葬"或將引入武漢 》《冰葬》

【圖片來源網絡】

【文案編輯】目海志小花裙

相關焦點

  • 土葬、火葬已經out了,如今最新入殮方式——冰葬才是最「潮流」
    《通典》中記載說,太古時代兇禮中規定";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棺槨"。  現如今,瑞典一位生物學家研究出來一種新的"入殮方式"——冰葬。顧名思義,這種方式是將死者遺體,放在零下196攝氏度的低溫下,利用液氮製造出超低溫環境,在這個環境下,遺體很快脫水,再利用超聲波,就能將粉末化為骨灰。
  • 我國引進「冰葬」技術,人在零下196度粉碎融化,已在湖北試運行
    除了土葬之外,還有火葬、天葬多種葬禮,火葬是繼土葬之後第二大葬禮,漢代後期,出現了火葬,這也是因為佛教思想的傳播,在佛教當中,火葬是最高規範的葬禮,只有得道高僧才能接受火化。相對於土葬,火葬沒有繁瑣的禮儀,方便、快捷。雖然有一些人難以接受,但是從環境的角度來講,火葬更加注重清潔,根據聯合國環境計劃署對POP排放資料統計,火葬排放的汙染物佔全球汙染物中排放量較小,二惡英和呋喃佔了總排放量的0.2%。
  • 你會選擇哪種安葬方式,火葬土葬,現在還有冰藏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人傳統的安葬方式有哪些,除了土葬這種最常見的之外,你還知道幾種?本期淘新聞小編將帶你梳理一遍。以保存遺體和消滅遺體為標準,我國傳統社會的安葬方式主要有土葬、懸棺葬、塔葬、衣冠冢及火葬、水葬、天葬。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人死後塵歸塵土歸土,沒有靈魂沒有意識一說,所有的都變成回憶和虛無。
  • 火葬即將面臨被淘汰?新方式已武漢試行,許多人表示不能接受
    」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人死後只有進入土裡,才是最終的歸宿,所以在我國古代傳統裡,當人死後一般是以土葬的方式來進行安葬。不過自20世紀開始,火葬逐漸的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究其原因是節約土地資源。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曾經記載,一些少數民族就有火葬的習俗。
  • 人死后土葬好還是火葬好,來看看專家怎麼說的
    這裡就不得不說古代所流行的葬法,大多數人選擇土葬,因為落葉歸根,選擇土葬的思想多數和「靈魂不滅」有很大關聯。其實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人死之後到底是個什麼場景,沒死過不知道,只能瞎猜。佛教等宗教認為人死之後有靈魂,所以分出個陽間陰間,當然這些只是傳統文化中的說法,在如今這個科學的時代裡,一切講究實事求是,封建迷信那一套早已是過去式。
  •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將垃圾處理
    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口暴漲,為了節約耕種土地同時控制封建迷信,大力推行火葬形式。就目前形勢來看,在城市裡火葬形式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還是講究土葬,老人們認為人一定要入土為安,還有一些較為激進的人認為屍體火化屬於橫死,會化為厲鬼殃及子孫後代。
  • 殯葬改革後,土葬實行火葬?北大教授:火葬把人當垃圾燒,有不妥
    人死則煙消雲散,不過人們總喜歡留下墓志銘來證明自己在這個世界存在過,在世界各地流行的葬禮基本都是會將遺體放入到一個棺材裡面,不管是在非洲還是在中國,這樣的土葬方式就是以前比較流行的一種風俗,是起源於原始社會的一種的文明。
  • 為什麼比賽結束後,球員都要進急凍箱,裡面的液氮可是零下100度
    急凍箱,或許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見過的東西,但是說到液氮這個名詞的時候,相信有很多人都有話說。作為初中就接觸過的一種化學用品,其物理性質以及化學性質雖然已經很模糊了,但是我們依舊知道它最為簡單的性質:在常壓下溫度低達零下196度!正因為有著獨特的性質,液氮被廣泛地應用到工業的快速製冷中,近年來也被應用到醫療中。
  • 國外推出「堆肥葬」,遺體一個月變成肥沃土壤,火葬會被取代嗎?
    引言:人死後遺體需要得到處理,而如今處理遺體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傳統的土葬、水葬和火葬等,其中火葬被認為是較為科學的埋葬方式。前段時間國外推出「堆肥葬」,遺體一個月變成肥沃土壤,火葬會被取代嗎?在眾多中國傳統觀念中,「入土為安」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並且在人們的內心根深蒂固了。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北大教授直言:這是把人當垃圾!
    一直到現在,為去世之人舉辦的殯葬制度則更加文明,不過相比起過去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古人講究「入土為安」,因此,對去世的人實行的是土葬,除此之外,為了彰顯墓主的尊貴身份,除了活人殉葬外,還會放置很多珍貴的珠寶財物。
  • 農村老人為啥堅持土葬而不想火葬?土葬和火葬各有什麼優缺呢?
    在很多農村地區,依舊是土葬較為流行,即使當地建設的有火葬場,也鮮有農村老人願意火葬?到底為啥農村老人堅持土葬而不想火葬?土葬和火葬各有什麼優缺呢?先說土葬吧,這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講究健全和完整。雖然埋入地下誰都看不到,但是在親屬眼裡走的時候依然是健全和完整的,心裡感受也會很好。在農村的老人眼裡,土葬是最為理想的安葬方式,認為人死後還會升天。
  • 北大教授:把土葬改為火葬,等於把人當作垃圾焚燒,缺少了禮儀文化傳承
    傳統人們一直奉行"入土為安"而進行土葬,死者要是生前地位和財富較多的話,還會帶著一部分陪葬品放到自己身邊。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很多地方為了節省土地資源和成本而選擇火葬,火葬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浪費土地,有一定好處。 近期,北大教授吳飛在一次講座中講到:把土葬改為火葬,等於把人當作垃圾焚燒,缺少了禮儀文化傳承 。此觀點一出引發了巨大爭議。
  • 裡面的液氮是零下100度
    不同的方法,但同樣令人滿意的結果也可用於比賽場上的球員,如冷凍噴霧,東西和東西,冷凍噴霧也是個好主意,但這個冰櫃的本質其實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液氮盒。。 至於液氮東西,只要有生活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他是什麼,我們在網上經常可以看到很多關於液氮這方面的實驗,當然,許多人應該知道液氮的溫度是零下-196度,在這樣冷的溫度下,即使把金屬放在裡面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目的是怎麼儘快處理逝者?
    人類早期,活著的人不再將死去的人棄之不顧,而是蓋上土石稻草之類,或運送到隱蔽之處,代表著在世的人對死者的眷戀和憐惜,也是自那時起,人類開始出現模糊的殯葬意識。 隨著人類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殯葬開始慢慢有了各種各樣的形式,發展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制度和文化。可以說殯葬文化的發展是人的尊嚴意識、道德感、自我價值、傳承、教育、人情味的不斷進化。
  • 國家提倡過世後實行火葬制度,可是為什麼還有人仍然選擇土葬呢?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為了節約土地,拿出更多的土地用於耕種,就一直大力宣揚火葬制度,到今天為止,其實此制度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大部分在城市內生活的人們,已經慢慢接受了火葬,可是在一些偏遠農村地區,或者是一些年紀較大的老人們,還是在生前就一直遺囑後代一定要「入土為安 」,其中到底是何原因呢?
  • 農村該不該廢除土葬實行火葬?
    農村該不該廢除土葬實行火葬?農村如果沒有土葬自然是最好,而火葬是最為有效解決土葬問題的途徑之一。但是需要大力倡導,循序漸進推動農村殯葬,一刀切廢除土葬,全部施行火葬不可另外,還需要避免火化土葬的問題。
  • 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當垃圾燒,土葬該不該被廢除?
    入土為安即「土葬」,而且因為土葬,地下世界的說法便出現了,「事死如事生」是古人對喪事的一種看法,《周禮》中也是表示:「眾生必死,死必歸土。」並且認為厚葬才是孝順。 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土地資源的使用,現如今,火葬逐漸代替了土葬,提倡喪事從簡。 火葬也有數千年的歷史,位於我國甘肅的寺窪遺址中出土了6座豎穴坑墓,葬式為火葬後將骨灰裝人旅中埋葬、仰身直肢葬、亂骨葬3種。而寺窪文化距今約有4000~5000年的歷史。
  • 為何只有火葬和土葬成為了主流?
    圖片:百姓進行土葬劇照同樣是進行土葬,不同地區的人也會有不同的執行方式。在影視劇中,如果遇到有人去世,通常都會有土葬的特寫。人們先是在平地上挖一個足夠放棺材的坑,然後再把棺材緩緩放入坑裡,最後填上泥土。實際上,不是所有地區的土葬方式都是這樣的,廣東有些地區的土葬方式就與這種方式不同。
  • 喪葬勢要改革,土葬被取代?北大教授:把人當垃圾,火葬哪點好?
    按照專家的說法,火葬取代土葬是勢在必行,且具備如下幾點優勢:①與土葬相比,火葬不佔用耕地,不破壞與浪費資源;②與土葬相比,火葬不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不阻撓農業經濟騰飛;③與土葬相比,火葬環保、綠色,且省時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