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火葬已經out了,如今最新入殮方式——冰葬才是最「潮流」

2021-01-18 網易

2021-01-05 11:10:18 來源: 阿樂聊文史

舉報

  

  生命是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寶貴的,"瓜熟蒂落,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無法逆轉的過程。對於每個人來說,"生"是起點,"死"是終點,我們坐著一輛單向列車,或形單影隻,或三五成群,但殊途同歸。這輛列車到站,我們也就結束了這趟旅程。"死亡"是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喪葬文化"隨之而來。現如今,科技的飛速發展,也產生了不同的"入殮"方式。

  喪葬文化的發展

  "死生亦大矣,"是說""""同樣重要,都是很有儀式感的事情。喪葬文化,"入殮"方式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一百多萬年前,喪葬非常的簡單,人們只是簡單地將死者用柴草蓋上,埋在野外。《通典》中記載說,太古時代兇禮中規定";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棺槨"

  

  到了奴隸社會,社會有了階層存在,人的身份地位有了差距,就產生了厚葬之風。甚至將人作為殉葬品,隨著統治階級埋葬,秦始皇陵兵馬俑就是由此而來。除此之外,我國奴隸社會時期還有大量豪華公墓群,在現代逐漸被發現。"貴賤有儀,人而有等。"其奢華程度令人瞠目結舌。

  新型"入殮"方式

  在中國,最古老的"入殮方式"要數"土葬""火葬"了,但因為中國地域遼闊,有些地方和民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殯葬文化,所以,"入殮"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現如今,瑞典一位生物學家研究出來一種新的"入殮方式"——冰葬。顧名思義,這種方式是將死者遺體,放在零下196攝氏度的低溫下,利用液氮製造出超低溫環境,在這個環境下,遺體很快脫水,再利用超聲波,就能將粉末化為骨灰。

  

  這種高科技的殯葬方式,一經問世,就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但這種"入殮"方式,還沒有被大面積普及,原因有很多種。首先,人去世後的屍體,必須要經過處理,否則就會產生細菌和病毒。這也是;為什麼在古代,每次發生類似戰爭這樣死傷無數的天災人禍後,往往伴隨著一場瘟疫疾病的流行。因此殯葬方式,一定要安全,不能汙染環境。

  其次是要表達對死者的尊重。"死者為大",中國自古以來又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國家,喪葬是""的重要衡量標準,因此在古代死者"入殮"後,親人還要"守孝"以寄託哀思。孔子就認為,守孝不僅是"仁"的要求,也是"禮"的需要。中國講究入土為安,所以"土葬"由來已久。近代以來,由於人們思想觀念發展,以及土地資源緊張,"火葬"已經成立主流選擇。

  

  "冰葬"會普及嗎?

  "粉身碎骨"的冰葬,有沒有可能成為主流殯葬方式的一種吶?以現在的情形來看,暫時不會普及。首先,這種新型"入殮"方式暫時不會被大眾所接受,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穩妥,合適的方式,在這種肅穆的事情上,不會有太多人選擇標新立異。況且,"土葬"和"火葬"已經發展出來了一套完備的禮儀和流程,不僅不會汙染環境,程序也不會過於繁瑣。

  其次,由於氮氣的易揮發性質,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氮,保存起來並不容易,在儲存過程中就要求極高,要耗費大量資金,因此,"冰葬"價格也不會低。這些條件決定它的價格不在一般人能夠承受的經濟範圍之內。因此即使這種"入殮方式"不會汙染環境,但由於其高昂的價格,也暫時不會被大眾接受。

  傳說"冰葬"這種方式來源於北美愛斯基摩人的喪葬習俗。愛斯基摩人生活在溫度極低的北美洲,那裡有很多的冰洞。老人患病後不願拖累家庭,在預感到死神將要來臨時,就要後代將自己放入冰洞,蓋上獸皮,用冰塊封住洞口,老人便安然死去。

  

  特殊的地域文化孕育出的獨特的喪葬文化

  正如"冰葬一樣",在我國文化中,也有獨特的"入殮"方式。例如,新疆地區有"沙葬"的傳統,就是將死者裝入麻袋,投入流沙,屍體在流沙中立即脫水,就不會腐爛。還有將屍體投於江河湖海的"水葬"法,還有藏族的"天葬"——將死者是身體肢解後餵鷲鷹,鷲鷹食用後飛上天空,也就意味著死者得以升天。這種方式聽起來頗有些駭人聽聞,但是這是藏族獨特的文化印記。

  除了以上特殊的地域文化孕育出的獨特的喪葬文化,還有一種相較之下,較為溫和的方式-"樹葬",就是將人的骨灰放在一棵大樹下,"化作春泥更護花。"在旁邊放一顆石頭,刻上死者生前的基本信息。這種方式也叫"生態葬"。因為這種方式不僅對環境友好,還能緩解土地壓力。

  

  過好當下

  無論是"冰葬",還是其他形式的"入殮"方式,見微知著,都是科技進步,並且在逐漸改變人類生活的體現。選擇哪種殯葬方式,本質上都是與這個美麗世界的告別儀式。面對新生,我們總是滿懷喜悅,但是"死亡"卻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古語有"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最重要的是過好當下的每一天,才能在面對死亡時,不留遺憾。

  殯葬文化中也包含了我們對死亡的態度,對生命的思考。警醒我們珍惜眼前的親人,多給他們一些關懷和陪伴,不要發生"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劇,抓住當下,去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這樣才能面對死亡時淡定從容。

  

  諾貝爾王文學獎獲得者,馬爾克斯曾經說過:"買下一張永久車票,登上一列永無終點的列車,世間萬象,仿佛是一首飛逝的長詩撕成碎片,向著遺忘之鄉,一路拋灑。"儘管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而虛度光陰,浪費生命。我們要永遠正直陽光,努力過好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才能讓我們不枉此行,在這趟旅程中看到更多迷人燦爛的風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從土葬到火葬,再到冰葬!遺體在零下196度液氮中,化為齏粉
    就大家的固有印象而言,大多數人仍然只能接受土葬,火葬也只是少數人的選擇。冰葬法相對火葬而言,是一種更科學、更環保的葬法,對於中國來說是一種新型項目,但在北美一直都在使用這一形式,可以說這是非常高科技的存在。
  • 你會選擇哪種安葬方式,火葬土葬,現在還有冰藏
    所謂環保生態葬是近年興起的新型環保綠色安葬方式,包括花葬、樹葬、草坪葬、壁式葬、環保葬等形式,目前武漢市已有5000餘例,隨著社會的發展,土地資源日益緊缺,環保生態葬也成為一種趨勢,但相對於傳統安葬方式來講,離著整個社會的完全接受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人傳統的安葬方式有哪些,除了土葬這種最常見的之外,你還知道幾種?本期淘新聞小編將帶你梳理一遍。
  • 人死后土葬好還是火葬好,來看看專家怎麼說的
    但不論怎麼講土葬這一習俗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所代表的含義是非常獨特的,生要體面死了更不能馬虎。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只要物質條件不錯的階級都會以體面甚至奢華的方式來處理身後事。那些獨特的葬品和習俗為現在考古研究起了很大幫助。
  • 火葬即將面臨被淘汰?新方式已武漢試行,許多人表示不能接受
    」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人死後只有進入土裡,才是最終的歸宿,所以在我國古代傳統裡,當人死後一般是以土葬的方式來進行安葬。不過自20世紀開始,火葬逐漸的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究其原因是節約土地資源。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曾經記載,一些少數民族就有火葬的習俗。
  • 我國引進「冰葬」技術,人在零下196度粉碎融化,已在湖北試運行
    黃帝有土德之瑞,土為黃色,故稱「黃帝」,歷代帝王也是將黃作為顯貴之色,在傳統的陰陽五行當中,土位居中位,最可靠、最穩定,在種種觀念的影響下,土葬也成了中國人習俗。除了土葬之外,還有火葬、天葬多種葬禮,火葬是繼土葬之後第二大葬禮,漢代後期,出現了火葬,這也是因為佛教思想的傳播,在佛教當中,火葬是最高規範的葬禮,只有得道高僧才能接受火化。
  • 人死后土葬好還是火葬好?北大教授:火葬就是把人當垃圾去處理
    由此可見古人對於入土為安的重視程度,因此土葬在我國持續了有上千年之久,然而經過殯葬制度的改革,如今我國提倡火葬制度。其實殯葬這兩個字本身就具有不同的意思,「殯」是死者入殮等待安葬,而「葬」則是掩埋屍體的意思,殯葬制度起源於原始人類社會,由於當時人類的思維受到時代的限制,不清楚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聯繫。
  • 古老的喪葬方式有哪些?為何只有火葬和土葬成為了主流?
    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每個省份或者不同民族的喪葬方式都有很大的區別。有些喪葬方式是古代傳下來的,比如說天葬;有些則是順應時代的需求而成為主流方式的,比如說火葬。有的喪葬方式光聽著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所以也就沒有流傳到如今了。
  • 農村老人為啥堅持土葬而不想火葬?土葬和火葬各有什麼優缺呢?
    在很多農村地區,依舊是土葬較為流行,即使當地建設的有火葬場,也鮮有農村老人願意火葬?到底為啥農村老人堅持土葬而不想火葬?土葬和火葬各有什麼優缺呢?先說土葬吧,這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講究健全和完整。雖然埋入地下誰都看不到,但是在親屬眼裡走的時候依然是健全和完整的,心裡感受也會很好。在農村的老人眼裡,土葬是最為理想的安葬方式,認為人死後還會升天。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北大教授:把人當垃圾,為何這麼說?
    在土地資源匱乏的今天,社會更加提倡火葬儀式,過去延續千年的土葬已經不符合時代的大潮流。如今,大部分的地區都已經廣泛推行火葬制度,但是,火葬制度逐漸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它真的就是最好的喪葬儀式嗎?它又有哪些兩面性呢?
  • 火葬時,逝者居然能傳來隱隱的哭泣聲?別慌,這是正常現象
    火葬逐漸普及,取代土葬成為主流喪葬模式近年來,火葬模式逐漸在全國各地開始遍地開花,因為火葬本身佔用土地面積較小,而且在之後的腐化過程中,也能夠更加快速的實現循環,進而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一般而言,在很多有條件的農村,基本上火葬已經普及,而在城市,基本上火葬已經是主流喪葬模式,目前各個地方關於土葬的也越來越少,人們對於骨灰盒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
  • 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當垃圾燒,土葬該不該被廢除?
    入土為安即「土葬」,而且因為土葬,地下世界的說法便出現了,「事死如事生」是古人對喪事的一種看法,《周禮》中也是表示:「眾生必死,死必歸土。」並且認為厚葬才是孝順。 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土地資源的使用,現如今,火葬逐漸代替了土葬,提倡喪事從簡。 火葬也有數千年的歷史,位於我國甘肅的寺窪遺址中出土了6座豎穴坑墓,葬式為火葬後將骨灰裝人旅中埋葬、仰身直肢葬、亂骨葬3種。而寺窪文化距今約有4000~5000年的歷史。
  • 農村該不該廢除土葬實行火葬?
    農村該不該廢除土葬實行火葬?農村如果沒有土葬自然是最好,而火葬是最為有效解決土葬問題的途徑之一。但是需要大力倡導,循序漸進推動農村殯葬,一刀切廢除土葬,全部施行火葬不可另外,還需要避免火化土葬的問題。
  • 殯葬改革後,土葬實行火葬?北大教授:火葬把人當垃圾燒,有不妥
    人死則煙消雲散,不過人們總喜歡留下墓志銘來證明自己在這個世界存在過,在世界各地流行的葬禮基本都是會將遺體放入到一個棺材裡面,不管是在非洲還是在中國,這樣的土葬方式就是以前比較流行的一種風俗,是起源於原始社會的一種的文明。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北大教授直言:這是把人當垃圾!
    一直到明朝明英宗時期,才開始被廢除,到清朝康熙帝時,明令廢止殉葬制度。 但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土葬的方式也漸漸發生變化。由於土地資源的珍貴,墓地價格飛速上漲,火葬這一新的殯葬制度逐漸流行開來。
  • 「火葬」難實行,農民寧願被罰也要「土葬」,專家:舊俗難破
    導讀:「火葬」難實行,農民寧願被罰也要「土葬」,專家:舊俗難破自古我國就有這麼一句俗話,那就是「入土為安」,無論是客死他鄉還是壽終正寢,都是依照當地的習俗進行土葬,全國的這個習俗是統一的,無論在哪裡都能見到土葬,土葬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傳統意識,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推出了
  • 喪葬勢要改革,土葬被取代?北大教授:把人當垃圾,火葬哪點好?
    按照專家的說法,火葬取代土葬是勢在必行,且具備如下幾點優勢:①與土葬相比,火葬不佔用耕地,不破壞與浪費資源;②與土葬相比,火葬不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不阻撓農業經濟騰飛;③與土葬相比,火葬環保、綠色,且省時省力。
  •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將垃圾處理
    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口暴漲,為了節約耕種土地同時控制封建迷信,大力推行火葬形式。就目前形勢來看,在城市裡火葬形式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還是講究土葬,老人們認為人一定要入土為安,還有一些較為激進的人認為屍體火化屬於橫死,會化為厲鬼殃及子孫後代。
  • 農村即將實行火葬,不允許土葬,你能接受嗎?
    農村全面實行火葬,阿坤難以接受,但貌似沒有什麼用。近些年,隨著人們對土地越來越重視,佔地的墳也引起了人注意,有人說,農村的墳墓嚴重侵佔浪費土地,為此,應該全面效仿國外,立即實行火葬不允許土葬,對此阿坤感到很悲痛。阿坤十分尊重我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對入土為安落葉歸根,這些俗語十分看重,突然要改為火葬,恐怕農村很多人和阿坤一樣,真的很難接受,阿坤覺著不能接受的原因如下。
  • 火葬將全面取代土葬?北京專家怒批:是把人當垃圾
    而且在傳統的喪葬禮儀中,最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如何選陰宅,如何進行土葬了。雖然現在不少地方已經提倡火葬,但還是有很多持傳統意見的人對火葬並不看好,甚至引起了紛爭。在喪葬禮儀改革中,就已經有8多個地區作為火葬試點改革地區,但是並土葬的習俗流傳了幾千年,因此在這些條例施行之初,就遭到了一些人的抵制,而且持抵制和反對態度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認為火葬並不可取,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點,火葬也同樣需要地方來進行統一管理,因此火葬並不能徹底節約土地資源,而且火葬同樣面臨一個問題,就是也需要建造一定規模的陵園來安置這些骨灰,因此說火葬節約用地也是一項無稽之談
  • 土葬和火葬之爭,陳佩斯趙麗蓉這部電影就說明白了
    其實,舞蹈是加納葬禮的傳統特色,只是在我們有些嚴肅的文化背景和疫情的底色下,才顯得有些突兀,讓人啼笑皆非。關於中國人傳統的喪葬文化,以及對待死亡的態度,有一部老電影《孝子賢孫伺候著》倒是表現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