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的雲鋒基金控股榮信達並推之上市始末

2022-01-03 小白不菜

【聽楊姐說】

10月28日,榮信達20周年慶典上,宣布接受了雲鋒基金的大錢——控股!

雲鋒基金大家都熟悉哈,咱們馬總和虞鋒虞總創立的牛叉基金,投了華誼兄弟、螞蟻金服、優酷土豆啥的,投誰誰賺錢,買誰誰上市。

今天楊姐就來講講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榮信達是誰?大家恐怕沒怎麼注意過,但是製片人李小婉和李少紅導演兩位大家一定知道,尤其是李少紅導演,《橘子紅了》和銅錢妝的《新版紅樓夢》是大家都知道的。

雲鋒基金怎麼就投了榮信達?

楊姐我好奇怪,為什麼不投現在最熱的《花千骨》、《偽裝者》和《琅琊榜》那些公司涅?又為什麼不投明星演員?什麼陳曉、胡歌(其實我個人最喜歡殺阡陌……大家們懂得),而投了李少紅導演?

於是楊姐對雲鋒基金創始人、主席虞鋒進行了一連串的圍追堵截,又對榮信達內部進行了一系列的明察暗訪,終於搞清楚了,他們是怎麼進去的,又是怎麼裡裡外外把榮信達「整」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楊姐總結了N個要點:

————————————————————

要點一,是榮信達找上的雲鋒基金。

故事要回溯到今年年初,當時的李少紅導演和製片人李小婉(以下簡稱「二李」)去找了雲鋒基金,希望馬雲能夠投資。因為在她們規劃下一個20年發展的時候覺得應該有一個不同格局,配合原有內容製作,提高發掘好產品,培養好人才的能力等等。

這個想法和雲鋒基金一拍即合:從互補結構來講立刻就對上了,互為激發——「這是共同磨出一個新戰略的過程」。

但是,要達到新時代的格局,雲鋒基金就要幫助榮信達結合網際網路公司的模式來運作——事實上,榮信達也是雲鋒基金所投公司中唯一一個從轉型期切入的,等於是二次創業,事實上後來雲鋒基金也幾乎就是把榮信達當做一個新公司來進行「輔導」的。

在此,楊姐必須插一句:別老覺得馬雲高高在上,不衝上去怎麼知道呢?如果條件很不錯,萬一被馬雲馬總和虞鋒虞總看上了呢,那未來可就直接是上市的幹活了。

要點二,「二李」的背景夠強

在資本眼裡,投資當然是投團隊,投人。榮信達以前20年的歷史對於雲鋒基金來說,證明了兩件事:

一是,證明了二李的作品製作能力或者磨合作品的能力,二是她們對事業、影視創作行業的執著和熱愛,和不斷的創新,我們覺得在她們兩個人身上體現得很好。

但是雲鋒基金沒有加入之前,榮信達的劣勢就是「團隊」,舉個例子,原來一個電影拍攝結束了,一個劇組就解散了,剩下就是李少紅和李小婉兩個核心人物,真正核心團隊還是沒有的。

此外,原來的榮信達有很強的自我創作和製作能力,但是沒有一個衍生或者圍繞某一個主題持續延伸,某一個作品作為核心IP進行長期經營的能力。國外一個導演經濟業務都是圍繞一個片子來做的,出作品是他們主要的目標和追求,本身導演創作能力是他的招牌。

雲鋒基金進來以後把榮信達從原有、單個的、相對比較單一的、某個單一作品創作能力,衍生成了馬雲和虞鋒要的那種「創作團隊」。

雲鋒基金帶給她們的首先是公司化經營,其次就是IP存續和不斷再造這些概念,最後就是和網際網路的結合。

虞鋒對二李的評價是,這20年她們有過輝煌,也有很艱苦奮鬥的時候,但是她們心態非常紮實,最重要是把好的產品做好,好的內容做好;儘管她們做了這麼多年,但是沒有固守原來的思維,從最早的製作、發行,到今天想的是怎麼把內容做得更好,同時把內容延伸的東西做得很好,同時把整個產業鏈、系統能夠建立起來,很不容易。

楊姐翻譯一下,其實馬雲和虞鋒看到的就是,榮信達團隊基礎好,且是可造之才——她們接受新的思想、公司運作模式、接受公司進入了新的管理層,而如果碰到那種沒法改造的死腦筋公司,固守舊的思維,估計馬雲馬總也沒轍。所以接下來,就是雲鋒基金對榮信達的改造。

要點三,大輸血:除了創作班底,公司管理層全部是雲鋒基金整來的新人。

據說,雲鋒基金進入後,保留了全部榮信達選IP以及製作結構上面的團隊,此外又給榮信達配了一個市場開發團隊,但這個團隊其實完全不是影視行業的,他們是做品牌的。這個市場開發團隊直接負責產品全價值鏈的管理,因為IP本質上就是一個全鏈條品牌價值管理——其實,雲鋒基金是用非影視製作行業的市場開發人員來「看」這些IP的開發,或者說是「外腦」吧。

當然最重要的是,雲鋒基金給榮信達找了一個COO,做不同IP項目資源協同管理的,全面預算管理。還有CEO也是新招的,他是一個IP投資人角色,他會從IP價值一路到全面管理。

在雲鋒基金這樣的安排下,二李也可以實現自我創新和升華,首先是帶團隊,把她們對於IP識別能力和製作管理能力按照雲鋒基金的後續要求,不斷傳遞到新的結構上面去。她們在項目管理、製作創新過程管理,以及製作過程管理中,都是用了原有團隊裡面能夠培養的新人。

也就是說,二李就變成了超級導師,她們兩個是榮信達保證調性和品質的基礎,是最強大腦,是品牌。

過程中比較痛苦的是,二李當時有自己的製作計劃,這些製作計劃就是一年完成兩到三部,賣掉多少作品,但作品和作品之間的延續性和關聯性她們沒考慮,也沒有同一個東西能夠衍生出其他產品的規劃。

是的,在榮信達和雲鋒基金對接之前,二李沒有一個IP寬度和深度開發的概念,雲鋒基金比較幸運的地方就是把她們這個思維轉過來的。

尤其是李少紅導演,不容易啊,她本身是一個創作人員,本身主導型非常強,雲鋒基金在和她們的交流過程中就覺得需要引導和控制,又要有效的尊重她那種創造能力只有控股,或者主導她的戰略。

在這一點上,雲鋒基金想得很明白,實際控股不是目的,是為了主導它的經營方式和發展戰略,這樣一種雙重激發、雙重認可,光控制沒有用,還要核心理解。這個過程是相互教育,相互學習,最後達成一個協同共識。


所以,對原來IP選擇和進入軌道以後開發整體的管理,全面開發管理還是她們為主,只是從公司融資結構、產業化運作方法、整個跟網際網路相關的分享協作以及平臺架構的概念來說還是雲鋒方面主導。另外還是給她們配了一個比較年輕的團隊。

講完這段,不佩服都不行,話說讓雲鋒基金給自己的公司全面注入新鮮血液,管理層——連CEOCOO都由雲鋒基金安排,這可需要大智慧、大定力、大胸懷啊。可人家李小婉和李少紅兩位老師愣是做到了。

或許吧,這正是雲鋒基金和二李都很聰明的地方,誰擅長什麼就幹什麼,二李的長項在創作,在專業上,那公司那些俗務就別來煩她兩個,有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這才是個最強陣容!

要點四:12IP+IP運營手冊!

榮信達當天還發布了12個IP,包括全IP項目《大唐李白》、《木槿花西月錦繡》、《神兵譜》、《怪力法印》;電影及電視劇項目《劍俠情緣》、《媽閣是座城》;電視劇項目《臥底歸來》、《吉時醫到》;電影項目《婦仇聯盟》、《戀曲90後》、《春宴》、《蓮花》。


這些作品都是通過榮信達自己發的影視基金來運作的,現在是第一期!以後還有更多期,從各個角度來進行切入,比方說IP孵化、影視劇投資開發,收購兼併和股權併購等等一系列全方位出擊,用開放、協同理念整合運營。

除此之外,榮信達還將為每個IP量身定製運營策略,因為他們有一套自己的IP運營心得,為每部作品打造了一個「IP BIBLE(聖經)」,或稱之為「IP運營手冊」,從作品上如何相互拉動、相互補位、相互轉化;同一個IP子產品要有不同的功能,承擔不同的角色。再例如IP不能炒完授權,而是IP準備最前期就邀請各個領域、各個門類最優質的合作夥伴一起開發,有序生釋放……等等。

也就是說,《神兵譜》是榮信達新的市場開發團隊的主力作品,實際上這是一個原創IP從無到有的全套過程。誰適合做導演,誰適合做製片人,都是一個開放結構,榮信達未來結構就是一個開放的。

為什麼這麼做呢?

大家看國外的IP,007拍了N年,叮噹貓44多年,這些IP都是非常優良的IP,大家百看不厭,但是中國呢?四大名著?紅樓夢?金庸的那些武俠小說,雖然說也被翻拍了無數次,但是並不夠完美——沒有衍生品,形象也沒法商業化,看到有誰家裡擺賈寶玉和林黛玉的衍生品麼?木有啊。《七劍下天山》中的劍,也沒紅到進入孩子們的書架對吧?

所以,我覺得榮信達這個《神兵譜》的打造,估計是從小說開始,小說、動漫、遊戲、衍生品都已經規劃好了。神兵——多好做衍生品啊,刀、劍、鞭……每一樣都可以造出一個神器……上淘寶賣唄,淘寶是誰的還用得著楊姐說麼?

楊姐唯一擔心的是,這是一個為了造IP而造的IP,反而失去了一些靈魂的東西,當然,話說回來哪部穿越不是胡思亂想出來的呢?好吧,希望我是杞人憂天。菸鬼正賺,菸鬼正賺……

要點五:上市催化劑!

從錢上來說,這些新IP是雲鋒基金參與一起規劃的,除了主導結構是二李自身為主導外,雲鋒基金做了很多資源整合,包括判斷方法上面的輔助,包括網際網路人群的偏好,以及有這些網際網路IP怎麼引導成他們慣常做的那些,還是標準符合主流的,去掉一些奇幻,他們製作過程中用慣常的手法,正面角色多一點的,正面力量強一點,整個改制過程也是他們自己來主導的,當然每個項目的錢也是雲鋒基金擔任了主力。

所以,在雲鋒基金的參與下,最後榮信達會成為什麼?

應該是一個從傳統影視公司升級為集娛樂IP綜合運營、影視投資製作、藝人經紀以及IP建設系統經營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機構。或者說,是一個「IP製造工廠」!

這裡面,雲鋒基金高額投入,也會享受高額回報——畢竟是基金嘛:從整個投資規模來講,虞鋒沒有說一個具體的數字(當然,姐真的百般威逼利誘了,但是虞鋒死活不說),他只表示,就跟現在新生代影視公司一樣,不少於上億資金規模,且雲鋒基金後續還會跟投,包括對於他們作品後續規模,應該是源源不斷的持續計劃,因此沒法明確講規模。12個項目出來,每個都有雲鋒主導的投資在裡面,整體規模是類似一個專項基金運作方式,這個專項基金不斷循環。

或許,雲鋒基金的回報也不單單是在每部作品上——畢竟是基金嘛,需要退出,如果榮信達可以順利發展為一個優秀IP製造工廠,那麼就可以通過資本市場來完成價值實現,而這次虞鋒也確實宣布,榮信達已經正式啟動上市程序……

虞鋒回憶說,2007年王中軍來找他們時,他們就跟華誼說當時市值幾億的公司未來都會到幾百億。但當時中軍還覺得虞鋒和馬雲兩個瞎扯,但是現在做到了,好幾個公司都做到了幾百億(市值)——榮信達也一樣,產品ok了,基金也ok了,公司還是要從資本市場上找價值!

所以,如果給雲鋒基金改造榮信達一句話的形容,那麼我看就是「讓榮信達成為一臺好IP製造的工廠」,即「程序化公司、IP運作」+「匠人內容製造」+「上市催化」!



—— 喜歡沒事穿越一下的分割線 ——

【小白不菜】微信號:xiaobaibucai521

榮獲2014年最佳自媒體
媒體訓練營2014最佳自媒體
百度知道認證專家

「小白不菜」是中國微信自媒體第一聯盟「WeMedia」成員,覆蓋人群超過500萬人。


相關焦點

  • 榮信達憑什麼吸引馬雲來投資?
    如果說這是榮信達在20歲生日時給自己規劃的未來道路,那麼一個重磅的「生日禮物」則顯得很對胃口:馬雲和虞鋒共同創立的雲鋒基金已經完成對榮信達的控股,全力支持榮信達新的發展戰略。 榮信達的娛樂IP2.0戰略到底如何排兵布陣?它又是憑什麼本事吸引了馬雲對娛樂產業的再次投資?
  • 雲鋒基金:由馬雲創辦的私募基金
    和一般的私募公司不同,雲鋒基金出身名門,從成立到現在一直受到行業的高度關注。因為他是個「富二代」,有兩個有錢的「爹」,一個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另一個是聚眾傳媒創始人虞鋒,所以它的名字叫「雲鋒」。文化產業:2011年,雲鋒基金投資寰亞傳媒,2014年,阿里巴巴和雲鋒基金以12.2億美元購入優酷土豆A股普通股721,120,860股(每18股優酷土豆A類普通股相當於一股ADS)。阿里巴巴持股比例為16.5%,雲鋒基金持股比例為2%。以及與華誼兄弟、騰訊一起參與控股中國9號健康產業有限公司。
  • 馬雲的雲峰基金都是這樣玩投資的
    而雲鋒基金和阿里巴巴的創始人均為馬雲,而翻看雲鋒基金的大部分投資項目,也可以發現其不管是在項目投資還是戰略配合上,都遠非一般私募所能及。      雲鋒基金是馬雲與虞鋒於2010年1月份共同成立。虞鋒曾在接受採訪時明確表示,「阿里巴巴和雲鋒是『非常獨立的兩個個體』。阿里巴巴可能正著眼於擴張自己的網際網路業務生態系統,而雲鋒只是簡單著眼於投資對象如何。」
  • 雲鋒基金—聚集最多大咖機構,你了解嗎?
    導讀:雲鋒基金——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聚眾傳媒創始人虞鋒共同成立。
  • 蘇寧61.41%的出資款入帳,雲鋒基金的新綢繆?
    (雲鋒基金III ),協同其他有限合伙人利用各自的產業、資金、專業的優勢共同打造一支目標規模不超過25億美元的私募基金。據悉,蘇寧易購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張近東,持股5%以上股東蘇寧電器集團、淘寶(中國)軟體有限公司,以及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未參與基金份額認購。
  • 【M&A】馬雲進軍香港保險!雲鋒金融斥資收購美國萬通保險
    依靠在網際網路和金融領域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雲鋒金融開發並利用金融科技能力在證券交易、財富管理、員工持股服務和投資研究等領域不斷推出服務產品。雲鋒基金成立於2010年初,是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和聚眾傳媒創始人虞鋒的名字命名而成,並聯合一批行業領袖、成功企業家和成功創業者共同發起創立的私募基金。
  • 他是馬雲最信任的男人!用500萬賺了10億,馬化騰、史玉柱、華誼兄弟、趙薇夫婦……一票富人大腕爭著給他投錢!
    如今,隨著虞鋒親自掌控港股上市公司雲鋒金融,未來,他無疑還有崢嶸歲月可以期待。虞鋒身上,有兩大標籤:聚眾傳媒創始人,雲鋒基金創始人。如今,聚眾早被分眾湮沒,雲鋒卻仍鋒頭十足,播雲布雨。 儘管雲鋒基金無論投資何種項目,媒體時常都冠以「馬雲看中,馬雲青睞」之語,但在雲鋒的國度裡,虞鋒,應當才是那個握有更高話語權和收益分成份額的人。
  • 雲鋒基金聯合創始人虞鋒:新時代、新零售、新企業
    是因為他們的體系越來越完善,內部生成越來越多有機的流量和數據,同時他們的帳戶體系是完整的——完整是指帳戶不僅僅是登錄數據,那個的價值是要打折扣的——只有當登陸、支付等數據之間完成閉環的時候,商業環境才能真正建立起來。 所以,我認為新零售的這些核心點,以及新能源、新製造都應該整合在一起。新製造是什麼?是真正知道用戶在什麼地方。
  • 【頭等艙觀察】: 雲峰金融27億港幣控股瑞東(HK.00376),或成雲峰基金海外金控平臺
    前有馬雲、馬化騰入股中國平安、中國太平、復星國際,後有馬化騰、丁磊戰略投資華泰證券。但與戰略入股大金融平臺實現優勢互補不同,雲鋒金融此次控股的瑞東集團經紀業務收入只有2440萬,故兩者不存在合作的可能。同時,收購完成後,瑞東集團市值將達到162億港幣,遠遠超出耀才證券等香港本地券商。瑞東集團的業務根本不能能支撐這麼大體量。
  • 雲鋒基金董事總經理駱怡天:中國醫療器械投資機遇變遷
    4月18日下午,雲鋒基金董事總經理駱怡天「第13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發表了精彩的主題演講。他表示在醫療投資領域,雲鋒基金主要圍繞四個重要方向進行布局,包括製藥、器械、IVD以及醫療服務相關,類型涉及獨立併購、少數股權投資和聯合跨境併購等。他稱,從業績上看,雲鋒基金在醫療投資領域,投資最有心得的是製藥板塊。
  • 三年間曾合作頻繁,馬雲卻稱和趙薇不熟,如今雙方真的漸行漸遠
    這對好友就算馬雲和趙薇夫婦,馬雲是網際網路企業家,他與趙薇的交集,主要來源於源於黃有龍。黃友龍是趙薇的丈夫,也是一位企業家。馬雲和黃有龍是好友,也是合作夥伴。因此,趙薇與馬雲逐漸有所交集。在2014年-2016年期間,趙薇夫婦與馬雲合作極為頻繁。在2014年,趙薇夫婦以31億港元的價格,入股阿里影業,成為第二大股東。
  • 獨家調查:馬雲的價值和影響力
    馬雲在2010年與四名合伙人成立了風險投資公司雲鋒資本。這五位校長後來被稱為「浙江幫」,指的是他們出生的省份。雲鋒投資於多個行業的早期公司;幾乎所有的公司都位於中國。
  • 螞蟻批量製造億萬富豪:從劉永好到趙薇,馬雲的朋友圈跟著「吃肉」
    根據招股書,上海眾付、上海麒鴻、上海祺展、上海雲鋒新呈、上海經頤等5家有限合夥機構均由上海雲鋒新創作為基金管理人,持有螞蟻4.27%股份。 雲鋒基金由馬雲、虞峰聯合諸多民企大佬創立。層層穿透上述5家機構的合伙人,作者發現,他們可以稱之為馬雲的豪華「朋友圈」。
  • 雲鋒基金創始人虞鋒:一個頂級投資人的自我迭代
    2006年,聚眾傳媒提交了招股資料,離上市目標僅一步之遙。此時,他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和分眾傳媒的江南春坐下來談一談。最終,虞鋒選擇放棄上市,分眾傳媒與聚眾傳媒兩大巨頭合併。在眾人對虞鋒的這一舉措充滿疑惑時,他給出了自己的理由:「當時如果聚眾在納斯達克上市,自己可以贏得榮譽。
  • 國內知名影視公司探秘2 榮信達的故事裡,兩個女人彼此成就,兩個女人互相挖坑(下)
    榮信達的每一部作品都會收到不少爭議。但毋庸置疑的是,榮信達是成功的,不僅收視率高,國內的影視製作公司都把它當作行業標杆。蔣夢婕、李沁、楊洋後來都籤了榮信達,是李少紅相中的新人,是她跟資本博弈後的結果。而楊冪,作為周迅走後的榮信達第二代「一姐」,已經演過不少戲、塑造過幾個有口皆碑的好角色,在新紅樓裡只不過演了個女N號晴雯,居然被說是靠潛規則、靠睡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得來的角色?鋪天蓋地的黃謠,突如其來的黑料。
  • 人物 | 20歲就職麥肯錫,雲鋒基金創始人,馬雲稱看重她的資源
    作為雲鋒基金三名團隊創始人之一,擔任董事總經理,並負責基金在高科技、新能源、文化產業、消費服務等領域的投資,李穎擁有麻省理工學院三個學位,曾於麥肯錫、Ikanos、UT斯達康和KPCB(凱鵬華盈)等頂尖公司工作並擔任要職。
  • 馬雲副手被公安帶走!他的背後,都藏著哪些大老虎?
    背靠阿里的螞蟻集團,在成長過程中越發清新脫俗,它在被資本追逐的過程中一路狂奔,估值不斷推高,最終成為市場中最大的那隻獨角獸。上市之後,這一家公司的市值,將佔到整個科創板容量的40%,超過主板那些大型國有銀行的市值,甚至一舉超越茅臺。這註定成為今年以來,甚至未來十年以內,最為宏大的一場資本盛宴。而宴會的主人,當然是馬雲。雖然他已經從阿里退休,也不參與螞蟻的實際經營。
  • 趙薇控股萬家文化遭監管問詢:30億是否跟馬雲有關?
    前幾天,娛樂圈「巴菲特」趙薇老師,控股首家A股上市公司萬家文化(600576),一時成為了娛樂圈、財經圈的大新聞。
  • 馬雲砸131億港幣收購美國萬通,這個阿里巴巴創始人要做什麼?
    由其持有29.85%股權的雲鋒基金於8月17日晚間宣布,將聯合螞蟻金服,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等機構斥資131億港幣收購美國萬通香港和澳門的業務。雲鋒基金成立於2010年初,是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和聚眾傳媒創始人虞鋒的名字命名而成,並聯合一批行業領袖、成功企業家和成功創業者共同發起創立的私募基金。馬雲持有的29.85%股權,為雲峰金融間接法團控股股東,其餘70.15%股權由雲峰金融主席兼非執行董事虞鋒先生持有。
  • 拿到雲鋒基金億元級A輪投資,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商格創東智憑什麼?
    雲鋒基金成立於2010年,是由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和聚眾傳媒創始人虞鋒聯合一批行業領袖和成功企業家共同創立。2018年,TCL戰略孵化格創東智,期望將其在先進位造領域多年實踐經驗整合輸出,幫助中國製造企業加速進入工業互聯時代,助力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2020年,頂著新冠疫情的逆浪,「新基建」臨危受命,成為撬動經濟增長的新槓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