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bgccdn.thecover.cn/video1558575601224258432.mp4
scolplayer視頻播放器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祖明遠/文 李向雨/攝影 郭雨荷/視頻剪輯)中國科技城綿陽,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遊地帶。自公元前201年西漢設置涪縣以來,綿陽市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歷來為州郡治所,因城址位於綿山之南而得名「綿陽」。
上個世紀60年代初,國際形勢風雲變幻,我國周邊局勢日益嚴峻。為了戰備需要,中央負責同志提出,要將部分國防尖端項目「靠山、分散、隱蔽」到「三線」地區。有著良好戰略縱深的綿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條件和交通基礎,被中央確定為「三線建設」重點區域,先後布點了電子、機械、冶金、航空、核工業等四十多個重點建設項目,綿陽堅實的軍工基礎由此奠定,包括長虹、九洲等一連串名字從此與綿陽結緣。
1985年,正式建立地級市綿陽市,此後綿陽城市基礎設施發展突飛猛進。1985年綿陽調整修編城市總體規劃,提出「要樹立超前的意識,在城市道路體系上初步構成大城市框架,城市布局採用開放型、多中心、組團式結構,四川省重要科研基地,以電子工業為主體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點擊圖片看高清大圖)
涪江遠景
涪江、安昌江、芙蓉溪在綿陽城區匯聚成三江湖,其中涪江水量最大,鐵牛廣場、濱江廣場、五一廣場、碧水寺、越王樓依次坐落於兩岸,與周圍眾多的文化古蹟、歷史名勝融為了一體,交相輝映。
60年代末的涪城遠景
如今的涪城遠景。
南山中學
綿陽文教昌盛,南山中學前身創建於1908年,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從這裡走出了一代詩人賀敬之。
80年代綿陽南山中學大門
2019年5月10日拍攝的綿陽南山中學大門
碳碼頭
上世紀40年代以前,安昌河能通航,綿陽所需的過冬木炭就是從北川、安州經水路運到綿陽,碳碼頭巷因而得名。當時,碳碼頭成了綿陽最壯麗的江段之一。彼時,碳碼頭巷十分繁華,碼頭、木船、茶館、挑夫……那裡曾被譽為綿陽「外灘」。如今的碳碼頭周邊已成為商業區,與木炭沾不上邊,但不變的是繁華和熱鬧。
70年代綿陽濱江河提碳碼頭
2019年5月10日拍攝的綿陽濱江河提碳碼頭
東方紅大橋
東方紅大橋1966年開始建設,1967年7月1日建成,東方紅大橋第一次將涪江兩岸連接在一起,改變了川陝公路路過綿陽需要渡船跨越的歷史。那時候的東方紅大橋,總寬度只有12.6米,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1999年被重新改造。改造後的東方紅大橋寬度增加到26.1米,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
70年代綿陽東方紅大橋
2019年5月10日拍攝的綿陽東方紅大橋
鐵牛街
早期川西北民眾到三臺、遂寧、重慶等地交通主要靠水路。因為靠近涪江,鐵牛街碼頭周圍常年聚集了大量船夫和搬運工。上下船隻擠滿河邊,老闆、縴夫下船後,吃、住都在鐵牛街。因此這一帶三教九流聚集。鐵牛街原名叫「迎恩街」,始建於清嘉慶1800至1802年。相傳涪江裡的泥鰍精愛興風作浪,老鐵匠夢見神人託夢,要鑄造鐵牛方能除妖鎮水、消災免難。這事一傳開,綿州居民紛紛送來廢舊鐵器,讓老鐵匠打造了鐵牛。鐵牛在涪江戰勝了泥鰍精,平息了水患。為感謝鐵牛的功德,後來就鑄了一頭鐵牛臥在涪江河堤岸上的街口,因此改名為鐵牛街。
80年代鐵牛街新貌一角
2019年5月10日拍攝的綿陽鐵牛街新貌一角
臨園路
東西向的臨園幹道是綿陽城的骨架,由臨園路東段、中段、西段組成,自紅星街北口(原棉花街北口)至火車客站立交橋,是橫貫城區的中軸線,全長4996.12米。「臨園」之意是現臨園口至科委立交橋這一段街道鄰近公園而得名。
80年代的綿陽市臨園幹道
2019年5月10日拍攝的綿陽市臨園幹道
飲馬大橋
飲馬大橋是綿陽第一座彩虹橋。1992年9月28日,綿陽市政府在原西河橋上修建。相傳三國時代,劉備、劉璋在「富樂山」「涪城會」,張飛駐軍御營壩,過西河渡口待渡時,在此飲馬,故為飲馬渡。大橋建成後,此橋即命名為飲馬大橋。
80年代大西門外漫水橋(現飲馬橋)
2019年5月10日拍攝的綿陽大西門外漫水橋(現飲馬橋)
(資料照片:中共涪城區委宣傳部提供)